机遇、挑战与发展 十年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课题 张柏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摘要十年(1997—2007年)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几次调整学科方向和 机构,学术问题和研究方法也随之变化。1998年调整研究室。2000年中国近现代科 学技术史成为又一个科技史重点研究领域。2001年科技史、科技战略、科学文化并 列为研究所的三大方向,形成多元格局,其中科技史所占比例约为四分之三。 关键词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科建设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1673-1441(2007)04 关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史所”)的创建及其五十年发展历程,席 泽宗院士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年》口,廖育群所长发表了《回顾与展 望》的。郭书春、陈美东、华觉明、罗桂环、王扬宗、汪前进、袁江洋等先生将在这次会上 回顾和讨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科史研究。他们的论文和报告已经很充实。在此,我仅简 要地汇报一下自然科学史所最近十年(1997—2007年)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课题。 自然科学史所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专题研究、学科史和通史研究,发掘、整理、研 究和总结中国科技遗产,形成了注重内史的严谨考证、追求新史料和新观点的传统,其研究 成果得到国内外科技史界同行的认同。 近十年里,我所研究人员除继续在传统方向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外,还尝试着 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并以新的研究理念探讨科学技术发展问题。 些同事在思考和探讨下述一些问题:自然科学史所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调整或改 变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扩展研究领域?如何加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和世界科技史等领域的研 究,并引入科学社会史、科学知识社会学、科技哲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1学科方向与机构的调整 1997年,自然科学史所领导班子换届,新一届领导试图通过研究所的方向和机构调整 来体现其科研和管理理念。1998年,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调整各个研究所的定 位,凝炼学术目标。正是在这种与境中,自然科学史硏究所经历了学科方向、机构、科硏选 题等3个阶段的调整和改革。 1.1强调跨学科史的研究室调整 在1998年以前,自然科学史所按学科史设置6个研究室:数学史天文学史研究室、物 理学史化学史研究室、生物学史地学史研究室、技术史研究室、科技通史研究室和近现代科 技史研究室,以及一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办公室。1998年6月,为了打破以 学科史研究为主的局面,刘钝等所领导征求大家的意见并做出重组研究室的决定,将原有的 研究室改组成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室、应用科学与技术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与世界科技史 作者简介:张桕春,1960年生,吉林白城人,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技术史、力学史与 天文仪器史, zhang- officegihns.ac
1 机遇、挑战与发展 ——十年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课题* 张 柏 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010) 摘 要 十年(1997—2007 年)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几次调整学科方向和 机构,学术问题和研究方法也随之变化。1998 年调整研究室。2000 年中国近现代科 学技术史成为又一个科技史重点研究领域。2001 年科技史、科技战略、科学文化并 列为研究所的三大方向,形成多元格局,其中科技史所占比例约为四分之三。 关键词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学科建设 研究课题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 1673-1441(2007)04- 关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史所”)的创建及其五十年发展历程,席 泽宗院士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40 年》[1],廖育群所长发表了《回顾与展 望》[2]。郭书春、陈美东、华觉明、罗桂环、王扬宗、汪前进、袁江洋等先生将在这次会上 回顾和讨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学科史研究。他们的论文和报告已经很充实。在此,我仅简 要地汇报一下自然科学史所最近十年(1997—2007 年)的学科建设与研究课题。 自然科学史所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专题研究、学科史和通史研究,发掘、整理、研 究和总结中国科技遗产,形成了注重内史的严谨考证、追求新史料和新观点的传统,其研究 成果得到国内外科技史界同行的认同。 近十年里,我所研究人员除继续在传统方向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外,还尝试着 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并以新的研究理念探讨科学技术发展问题。 一些同事在思考和探讨下述一些问题:自然科学史所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调整或改 变传统的研究范式和扩展研究领域?如何加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和世界科技史等领域的研 究,并引入科学社会史、科学知识社会学、科技哲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 1 学科方向与机构的调整 1997 年,自然科学史所领导班子换届,新一届领导试图通过研究所的方向和机构调整 来体现其科研和管理理念。1998 年,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调整各个研究所的定 位,凝炼学术目标。正是在这种与境中,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经历了学科方向、机构、科研选 题等 3 个阶段的调整和改革。 1.1 强调跨学科史的研究室调整 在 1998 年以前,自然科学史所按学科史设置 6 个研究室:数学史天文学史研究室、物 理学史化学史研究室、生物学史地学史研究室、技术史研究室、科技通史研究室和近现代科 技史研究室,以及一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办公室。1998 年 6 月,为了打破以 学科史研究为主的局面,刘钝等所领导征求大家的意见并做出重组研究室的决定,将原有的 研究室改组成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室、应用科学与技术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与世界科技史 * 作者简介:张柏春,1960 年生,吉林白城人,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技术史、力学史与 天文仪器史,zhang-office@ihns.ac.cn
研究室、科学史理论与综合研究室,室主任也实现了年轻化。这次调整依然是在科技史学科 范围内进行的,研究范式的变化不甚明显。 自然科学史所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后,有一些已经在科学史领域具有相当基础并取得一定 成绩的年轻学者到我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和西班牙的学者。至今,曹圣洙 Philip cho)仍在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西班牙从事耶稣会医学史研究的白雅诗 ( Beatriz puente ballesteros)女士曾利用其得到的欧洲奖学金到我所从事研究工作。 自然科学史所还积极推动全国科学技术史的建制化进程。1997年,在路甬祥院长等领 导和科学家的支持下,王渝生副所长等促成“科学技术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为理学 级学科,它涵盖了以往分列在其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体系中的科学史(数学史、天 文学史、物理学史)、技术史(冶金史、机械史等)、农学史、医学史等。这对学科的定位和 建设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我所积极促进“科学史的再建制化”的 支持高等院校建设科学技术史学科。1999年,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系,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1.2研究所的新定位与新方向 早在1997年以前,科学院领导就鼓励自然科学史所研究科技发展战略问题。1999年6 月,自然科学史所按照科学院的要求调整定位,在谋划科技史研究的同时,开辟了科技发展 战略这个新的方向。面对新形势,刘钝所长于同年10月在香山主持“共商科技史发展战略 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 中医研究院、郑州大学、广州市教委等单位的专家与我所研究人员一起,讨论科技史学科的 地位、功能、学科建设、生存策略与新的工作方向等问题。科学院政策局曹效业局长强调了 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机遇和科学院领导对建设“科学史与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基地”的厚望。 会后,自然科学史所的几位同事转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由汪前进主持的科技战略研 究组。1999年开始招收科技战略方向的研究生。 1999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认定自然科学史所为科研基地型研究所。2000年底或 2001年初,在凝炼研宄所学术目标的过程中,刘钝所长经与学术委员会反复商议,考虑将 “科学文化建设与研究”或者说“科学的文化属性”作为研究所的一个新方向,以期为建设 科学文化、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做岀贡献。此意很快得到院政策局曹效业局长的赞同和 支持。于是,科技史、科技战略、科学文化在2001年5月以前被定为研究所的三大目标, 在2001年下半年拟订的自然科学史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任务书》(2002-2005年) 中被表述为研究所的三大方向。2002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批准自然科学史所进入院知 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并按照三个方向进行科研布局 在内部改革的同时,自然科学史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为优势领域,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国 际合作。2001年德国马普学会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建立了一个为期五年的科学史伙伴小 组(张柏春主持),中德双方共同组成课题组,使自然科学史所与国外一流机构的合作达到 了机构化的层次。 由于研究方向的大调整和跨硏究室的研究团队的组建,研究室的功能已被明显弱化,课 题组的作用突出。2002年1月1日,研究所宣布取消研究室,课题组和自由研究者均归口 新成立的“研究部” 2002年6月,刘钝召集科学文化研究组的成员讨论如何开展科学文化研究,并提出在 在时机成熟时争取成立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由刘钝、曹效业任主编的《科学文化 评论》于2004年创刊 2004年12月,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并挂靠自然科学史所,由 刘钝任理事长、苏荣誉任主任。该中心“致力于文化遗产的调査技术、科学技术研究(科技 考古和科学技术史)、保存现状与保护技术评估和保护技术,以及文化遗产管理(战略、政
2 研究室、科学史理论与综合研究室,室主任也实现了年轻化。这次调整依然是在科技史学科 范围内进行的,研究范式的变化不甚明显。 自然科学史所成为博士后流动站后,有一些已经在科学史领域具有相当基础并取得一定 成绩的年轻学者到我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和西班牙的学者。至今,曹圣洙 (Philip Cho)仍在我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西班牙从事耶稣会医学史研究的白雅诗 (Beatriz Puente Ballesteros)女士曾利用其得到的欧洲奖学金到我所从事研究工作。 自然科学史所还积极推动全国科学技术史的建制化进程。1997 年,在路甬祥院长等领 导和科学家的支持下,王渝生副所长等促成“科学技术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定为理学一 级学科,它涵盖了以往分列在其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学科体系中的科学史(数学史、天 文学史、物理学史)、技术史(冶金史、机械史等)、农学史、医学史等。这对学科的定位和 建设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所积极促进“科学史的再建制化”[3], 支持高等院校建设科学技术史学科。1999 年,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系,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1.2 研究所的新定位与新方向 早在 1997 年以前,科学院领导就鼓励自然科学史所研究科技发展战略问题。1999 年 6 月,自然科学史所按照科学院的要求调整定位,在谋划科技史研究的同时,开辟了科技发展 战略这个新的方向。面对新形势,刘钝所长于同年 10 月在香山主持“共商科技史发展战略” 会议,邀请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 中医研究院、郑州大学、广州市教委等单位的专家与我所研究人员一起,讨论科技史学科的 地位、功能、学科建设、生存策略与新的工作方向等问题。科学院政策局曹效业局长强调了 科技史学科的发展机遇和科学院领导对建设“科学史与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基地”的厚望[4]。 会后,自然科学史所的几位同事转向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形成了由汪前进主持的科技战略研 究组。1999 年开始招收科技战略方向的研究生。 1999 年 12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认定自然科学史所为科研基地型研究所。2000 年底或 2001 年初,在凝炼研究所学术目标的过程中,刘钝所长经与学术委员会反复商议,考虑将 “科学文化建设与研究”或者说“科学的文化属性”作为研究所的一个新方向,以期为建设 科学文化、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做出贡献。此意很快得到院政策局曹效业局长的赞同和 支持。于是,科技史、科技战略、科学文化在 2001 年 5 月以前被定为研究所的三大目标, 在 2001 年下半年拟订的自然科学史所《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任务书》(2002-2005 年) 中被表述为研究所的三大方向。2002 年 4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批准自然科学史所进入院知 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并按照三个方向进行科研布局。 在内部改革的同时,自然科学史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为优势领域,开展了更加广泛的国 际合作。2001 年德国马普学会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建立了一个为期五年的科学史伙伴小 组(张柏春主持),中德双方共同组成课题组,使自然科学史所与国外一流机构的合作达到 了机构化的层次。 由于研究方向的大调整和跨研究室的研究团队的组建,研究室的功能已被明显弱化,课 题组的作用突出。2002 年 1 月 1 日,研究所宣布取消研究室,课题组和自由研究者均归口 新成立的“研究部”。 2002 年 6 月,刘钝召集科学文化研究组的成员讨论如何开展科学文化研究,并提出在 在时机成熟时争取成立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由刘钝、曹效业任主编的《科学文化 评论》于 2004 年创刊。 2004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成立并挂靠自然科学史所,由 刘钝任理事长、苏荣誉任主任。该中心“致力于文化遗产的调查技术、科学技术研究(科技 考古和科学技术史)、保存现状与保护技术评估和保护技术,以及文化遗产管理(战略、政
策、法规与标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到204年,自然科学史所加强了几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其中,科技史是一级学科,科 技哲学、科技考古属于二级学科,科技战略、科学文化、文化遗产为专门研究方向。这些学 科方向之间的界限似乎不是很清晰,有些问题是不同学科方向都关注和研究的。 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加强、科技战略与科学文化方向的增设,一些同事担忧研 究方向分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将萎缩并丧失其领先地位。有的资深专家甚至认为传统的 “绝学”陷入了危机。在此情况下,科学院政策局自2002年起每年为自然科学史所提供 笔“传统科技史特别支持”经费,以维护传统学科的优势。实际上,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 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我所仍保持着在国际国内的核心地位(参见附表1) 1.3研究室和研究中心的再建 2006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了自然科学史所的《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任务书》(2006 2010年),要求在注重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大力加强中西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以及科学文化研 究。研究所将原来的“三大方向”调整为现在的四个方向一一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中国近现 代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外科技发展的比较与交流、科学文化,先后组建了中国传统科 技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同时筹建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及新的国 际合作机构。全所在职科研人员的数量稳定在30-40名之间,在读研究生有60余名。部分 离退休专家仍然在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传统科技史特别 支持”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研究所的各项研究工作依托着一个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随着研究方向的拓展和研究工 作的深入,馆藏书刊的数量日益增加。这个图书馆现有藏书超过14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800 余种,是收藏中文科技史图书最多的专业图书馆。该馆所订外文科技史期刊的种类位居国内 之首 为了营造全国同行的学术平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除了承担人员成本之外,每年向《自 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杂志》提供十余万元的资助,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提供数 万元经费 在十年的发展中,自然科学史所始终得到了路甬祥院长等科学院领导的支持。路院长 认为自然科学史所很有特色,应该是“一个起到核心和带头作用的精干的队伍”圓。他强调 “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展望科学的未来,就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 把握科学与技术跨世纪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发展科学与技术,造福于国家、人民,建设 更高程度的人类文明。” 2科研课题与重要项目 2.1新研究方向的研究项目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自然科学史所每五年至少实施一项比较大的研究计划,并使 之列入中国科学院的重点或重大项目。在院“八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陈 美东主持)编著启动之后,廖克所长、王渝生副所长组织同事筹划“九五”立项工作,最后 决定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和中国传统技术史为首要选题,争取在科学院立项。经过不断努力,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在2000年6月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 向项目(张柏春、王扬宗任首席科学家),其主要成果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路甬祥主编)。它由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承担,促使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成为国内科技史研 究的又一个重点,推动了科学社会学、科学文化史、技术转移和科技政策等多视角的研究方 这里的“传统科技史”应该是指以考证史实和成就描述为主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
3 策、法规与标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到 2004 年,自然科学史所加强了几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其中,科技史是一级学科,科 技哲学、科技考古属于二级学科,科技战略、科学文化、文化遗产为专门研究方向。这些学 科方向之间的界限似乎不是很清晰,有些问题是不同学科方向都关注和研究的。 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加强、科技战略与科学文化方向的增设,一些同事担忧研 究方向分散,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将萎缩并丧失其领先地位。有的资深专家甚至认为传统的 “绝学”陷入了危机。在此情况下,科学院政策局自 2002 年起每年为自然科学史所提供一 笔“传统科技史特别支持”经费①,以维护传统学科的优势。实际上,中国古代科技史学科 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我所仍保持着在国际国内的核心地位(参见附表 1)。 1.3 研究室和研究中心的再建 2006 年,中国科学院批准了自然科学史所的《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任务书》(2006- 2010 年),要求在注重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大力加强中西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以及科学文化研 究。研究所将原来的“三大方向”调整为现在的四个方向——中国传统科技文明、中国近现 代科技史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外科技发展的比较与交流、科学文化,先后组建了中国传统科 技文明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同时筹建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及新的国 际合作机构。全所在职科研人员的数量稳定在 30—40 名之间,在读研究生有 60 余名。部分 离退休专家仍然在科研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传统科技史特别 支持”等项目的经费资助。 研究所的各项研究工作依托着一个科学技术史图书馆。随着研究方向的拓展和研究工 作的深入,馆藏书刊的数量日益增加。这个图书馆现有藏书超过 14 万册,其中线装古籍 3800 余种,是收藏中文科技史图书最多的专业图书馆。该馆所订外文科技史期刊的种类位居国内 之首。 为了营造全国同行的学术平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除了承担人员成本之外,每年向《自 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杂志》提供十余万元的资助,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提供数 万元经费。 在十年的发展中,自然科学史所始终得到了路甬祥院长等科学院领导的支持。路院长 认为自然科学史所很有特色,应该是“一个起到核心和带头作用的精干的队伍”[5]。他强调: “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展望科学的未来,就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科学发展的规律, 把握科学与技术跨世纪发展的趋势,从而更好地发展科学与技术,造福于国家、人民,建设 更高程度的人类文明。” [6] 2 科研课题与重要项目 2.1 新研究方向的研究项目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自然科学史所每五年至少实施一项比较大的研究计划,并使 之列入中国科学院的重点或重大项目。在院“八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陈 美东主持)编著启动之后,廖克所长、王渝生副所长组织同事筹划“九五”立项工作,最后 决定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和中国传统技术史为首要选题,争取在科学院立项。经过不断努力,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在 2000 年 6 月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 向项目(张柏春、王扬宗任首席科学家),其主要成果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 (路甬祥主编)。它由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承担,促使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成为国内科技史研 究的又一个重点,推动了科学社会学、科学文化史、技术转移和科技政策等多视角的研究方 ① 这里的“传统科技史”应该是指以考证史实和成就描述为主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
法在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应用。这个项目结题不久,科学院再次批准自然科学史所承担一 个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综合研究”(罗桂环任首席科学家)。 2000年以来,先后在科技战略和科学文化方向设立了一些课题,但这些课题规模一般 不大。在科学文化方向,2003年科学院批准了方在庆的“百人计划”项目,该项目旨在研 究“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从经费支持力度看,百人计划大致相当于一个科技史的重大项 目或重要方向项目 自2006年进入科学院创新三期以来,自然科学史所争取到了两个较大的科学院知识创 新工程项目—一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与编著(王扬宗、汪前进主持)、中外科学技术发展比 较研究(张柏春主持),并筹划另一个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一一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史研究(罗 桂环主持)。 2.2古代科技史方向的研究项目 我所古代科技史方向一直都有较大的研究项目。当《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和“夏商周 断代工程”还在实施过程中,“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在1998年12月被批准为中国科学 院“九五”重大项目。它分为两个系列,即《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华觉明主持)和《中国 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何堂坤主持),由数十位专家学者承担。这个项目显著地深化了中国 古代技术史的研究。 自然科学史所还争取或接受了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 等部门的古代科技史研究项目,其中包括《清史·天文历法志》(席泽宗主持)、《清史·科 学技术志》(韩琦主持)、《中华大典·数学典》(郭书春主持)、山西陶寺古观象台遗迹研究 (陈美东主持)、中国科技史名词审订(田淼主持)等项目,有相当数量的所内外专家承担 研究任务 2001年成立的马普伙伴小组主要研究:(1)中国传统力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2)17 世纪传入中国的西方力学及其与中国知识传统的互动。这个项目强调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 创造与传播的历史认识论研究,注重分析原始文献和力学知识的语境( context) 2004年,自然科学史所争取到第二个百人计划项目(孙小淳主持),其主要研究内容是 宋代科技与社会”。该项目属于科学社会史研究。2007年9月将建立第二个为期五年的马 普科学史伙伴小组(孙小淳主持),开展“中国传统科技与社会的多元交汇”的研究。 自然科学史所与李约瑟研究所等机构合作设计制作的大型系列片《龙腾》在海外发行, 引起较大反响,增强了自然科学史所和中国科技史学科的社会显示度,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2.3不同研究方向的比较 附表1基本上反映了研究所的重要课题的分布、立项部门等情况。粗略统计表明,在 1997年以来投入的科研经费中,中国古代科技史占43.32%,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占20.81%, 中外比较与交流史占14.35%,科学文化占15.5%%,科技战略占6%。科技战略、中外科技发 展比较与交流史、科学文化、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经费比例是1:2.39 2.6:3.47:7.21。 中国古代科技史及相关的传统工艺、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仍然是人数多、课题多 经费多的领域。课题规模和经费比重最小的是西方科技史方向。造成这个比例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比如,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中外比较与交流史、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研究的起步时间 晚,课题统计不全。 研究生是科技史事业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也反映了学科方向和课题的分 布情况。从1961年到2007年,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有199 名,到1997年共有127名研究生毕业或申请学位。从1997年入学的研究生算起,共有73 人作了36篇博士论文、37篇硕士论文(附表2)。在这73篇论文选题中,中国古代科技史 18篇,明末和清代科技史10篇,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10篇,外国科技史10
4 法在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应用。这个项目结题不久,科学院再次批准自然科学史所承担一 个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综合研究”(罗桂环任首席科学家)。 2000 年以来,先后在科技战略和科学文化方向设立了一些课题,但这些课题规模一般 不大。在科学文化方向,2003 年科学院批准了方在庆的“百人计划”项目,该项目旨在研 究“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从经费支持力度看,百人计划大致相当于一个科技史的重大项 目或重要方向项目。 自 2006 年进入科学院创新三期以来,自然科学史所争取到了两个较大的科学院知识创 新工程项目——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与编著(王扬宗、汪前进主持)、中外科学技术发展比 较研究(张柏春主持),并筹划另一个知识创新工程项目——中国近现代生物学史研究(罗 桂环主持)。 2.2 古代科技史方向的研究项目 我所古代科技史方向一直都有较大的研究项目。当《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和“夏商周 断代工程”还在实施过程中,“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在 1998 年 12 月被批准为中国科学 院“九五”重大项目。它分为两个系列,即《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华觉明主持)和《中国 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何堂坤主持),由数十位专家学者承担。这个项目显著地深化了中国 古代技术史的研究。 自然科学史所还争取或接受了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 等部门的古代科技史研究项目,其中包括《清史·天文历法志》(席泽宗主持)、《清史·科 学技术志》(韩琦主持)、《中华大典·数学典》(郭书春主持)、山西陶寺古观象台遗迹研究 (陈美东主持)、中国科技史名词审订(田淼主持)等项目,有相当数量的所内外专家承担 研究任务。 2001 年成立的马普伙伴小组主要研究:(1)中国传统力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2)17 世纪传入中国的西方力学及其与中国知识传统的互动。这个项目强调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 创造与传播的历史认识论研究,注重分析原始文献和力学知识的语境(context)。 2004 年,自然科学史所争取到第二个百人计划项目(孙小淳主持),其主要研究内容是 “宋代科技与社会”。该项目属于科学社会史研究。2007 年 9 月将建立第二个为期五年的马 普科学史伙伴小组(孙小淳主持),开展“中国传统科技与社会的多元交汇”的研究。 自然科学史所与李约瑟研究所等机构合作设计制作的大型系列片《龙腾》在海外发行, 引起较大反响,增强了自然科学史所和中国科技史学科的社会显示度,也取得了经济效益。 2.3 不同研究方向的比较 附表 1 基本上反映了研究所的重要课题的分布、立项部门等情况。粗略统计表明,在 1997 年以来投入的科研经费中,中国古代科技史占 43.32%,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占 20.81%, 中外比较与交流史占 14.35%,科学文化占 15.59%,科技战略占 6%。科技战略、中外科技发 展比较与交流史、科学文化、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经费比例是 1:2.39: 2.6:3.47:7.21。 中国古代科技史及相关的传统工艺、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仍然是人数多、课题多、 经费多的领域。课题规模和经费比重最小的是西方科技史方向。造成这个比例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比如,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中外比较与交流史、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研究的起步时间 晚,课题统计不全。 研究生是科技史事业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也反映了学科方向和课题的分 布情况。从 1961 年到 2007 年,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有 199 名,到 1997 年共有 127 名研究生毕业或申请学位。从 1997 年入学的研究生算起,共有 73 人作了 36 篇博士论文、37 篇硕士论文(附表 2)。在这 73 篇论文选题中,中国古代科技史 18 篇,明末和清代科技史 10 篇,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史 10 篇,外国科技史 10
篇,科技战略16篇,技术哲学1篇。科技史论文总计48篇,大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 属于中外科技交流史的至少有12篇,个别论文采用了文化人类学或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 科学文化方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仍然属于科技史领域。王玉民的《以尺量天一一中国古 代自视尺度天象记录的量化与归算》在200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获 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在组织和支持大项目的同时,我所也为自由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进入创新体系 以来,研究所为每位基地内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他们进行自由研究。鉴于科技史 学科的基础性特点,研究所至今未采取按照科研人员的不同职称收取创收人头费的做法。 2.4科研成果的影响 十年来,自然科学史所每年出版若干种图书,发表数十篇甚至百余篇文章和研究报告 其中,只有少部分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原《中国科技史料》) 《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上,绝大多数文章发表在其他30种以上的中文期刊和少数外文 期刊上。近年来,有向史学、交叉学科、大学学报等期刊投稿的趋势 自然科学史所出版的论著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2001年5月,由席泽 宗院士任首席科学家之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联合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卢嘉锡主编)集中展示了中国科技史家数十年的研究成果 改变了主要靠李约瑟阐释中国科技传统的局面。2007年,丛书的《思想卷》(席泽宗主编) 获得郭沫若历史学二等奖励,《水利卷》(周魁一主编)获三等奖。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路甬祥主编)为抢救传统技艺、研究和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奠定 了重要的学术基础,2006年获得“中华优秀图书奖”(国家新闻出版署最高图书奖)。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路甬祥主编)已出版26种。其中,《两弹一星工 程与大科学》获解放军总政治部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田 淼著)获郭沫若历史学提名奖,另有几卷获媒体的奖励。美国和俄罗斯的出版社和研究机构 正筹划将《丛书》选译成英文和俄文 以上这些著作是自然科学史所与国内兄弟单位的同行通力合作的成果。团结国内外同 仁,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这已成为自然科学史所的一个传统。这种做法在国际合作中也 取得了成效。比如,郭书春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林力娜( Karine chemla)合作完成的 中法对照本《九章算术》( Neuf Chapitres)于2006年获法兰西学院( Institut de france) 古典文献学院的平山郁夫奖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1998年)、《中华文化通志·科技典》(1998年起出版)、《新 世纪科学史系列》、《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1999年)、《卡文迪什实验室:现代 科学革命的圣地》(1999年)、《中国物理学史大系》(2001年前后)、《中国数学史大系》等 著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 刘钝等在科学文化方面翻译了《科学的统治一一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一种文 化?一一关于科学的对话》、《爱因斯坦恩怨史一一德国科学的兴衰》等十多种译著,集为《哲 人石·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出版后受到学界同行和读者们的欢迎 3问题与思考 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需要努力解 决 3.1多元、分散的格局
5 篇,科技战略 16 篇,技术哲学 1 篇。科技史论文总计 48 篇,大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 属于中外科技交流史的至少有 12 篇,个别论文采用了文化人类学或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 科学文化方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仍然属于科技史领域。王玉民的《以尺量天——中国古 代自视尺度天象记录的量化与归算》在 2004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 年获 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在组织和支持大项目的同时,我所也为自由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支持。进入创新体系 以来,研究所为每位基地内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他们进行自由研究。鉴于科技史 学科的基础性特点,研究所至今未采取按照科研人员的不同职称收取创收人头费的做法。 2.4 科研成果的影响 十年来,自然科学史所每年出版若干种图书,发表数十篇甚至百余篇文章和研究报告。 其中,只有少部分文章发表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原《中国科技史料》)、 《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期刊上,绝大多数文章发表在其他 30 种以上的中文期刊和少数外文 期刊上。近年来,有向史学、交叉学科、大学学报等期刊投稿的趋势。 自然科学史所出版的论著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7—9]。2001 年 5 月,由席泽 宗院士任首席科学家之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 联合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卢嘉锡主编)集中展示了中国科技史家数十年的研究成果, 改变了主要靠李约瑟阐释中国科技传统的局面。2007 年,丛书的《思想卷》(席泽宗主编) 获得郭沫若历史学二等奖励,《水利卷》(周魁一主编)获三等奖。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路甬祥主编)为抢救传统技艺、研究和保护技术文化遗产奠定 了重要的学术基础,2006 年获得“中华优秀图书奖”(国家新闻出版署最高图书奖)。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路甬祥主编)已出版 26 种。其中,《两弹一星工 程与大科学》获解放军总政治部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田 淼著)获郭沫若历史学提名奖,另有几卷获媒体的奖励。美国和俄罗斯的出版社和研究机构 正筹划将《丛书》选译成英文和俄文。 以上这些著作是自然科学史所与国内兄弟单位的同行通力合作的成果。团结国内外同 仁,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这已成为自然科学史所的一个传统。这种做法在国际合作中也 取得了成效。比如,郭书春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林力娜(Karine Chemla)合作完成的 中法对照本《九章算术》(Neuf Chapitres)于 2006 年获法兰西学院(Institut de France) 古典文献学院的平山郁夫奖。 《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1998 年)、《中华文化通志·科技典》(1998 年起出版)、《新 世纪科学史系列》、《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1999 年)、《卡文迪什实验室:现代 科学革命的圣地》(1999 年)、《中国物理学史大系》(2001 年前后)、《中国数学史大系》等 著作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 刘钝等在科学文化方面翻译了《科学的统治——开放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未来》、《一种文 化?——关于科学的对话》、《爱因斯坦恩怨史——德国科学的兴衰》等十多种译著,集为《哲 人石·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系列》,出版后受到学界同行和读者们的欢迎。 3 问题与思考 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老问题和新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需要努力解 决。 3.1 多元、分散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