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 第一节叙说 经历了漫长的远古时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大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 间进入了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 括。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开端与发展是跟夏朝、商朝和周朝密不可分的。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 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 《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 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 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 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晳说“夏年多殷”①,认为夏朝比殷朝 的年数要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 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 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 夏王岀自姒姓。夏朝时期有许多的方国部落,见于《史记·夏本纪》的 就有杞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冥氏、斟戈氏 等。《吕氏春秋·用民》说:“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如果说夏朝有几千个方国部落,那还是可信的。夏朝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 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国家也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 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 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马克思说:“在古代的罗马,阶级斗争,只是 在享有特权的少数人内部进行,只是在自由富人与自由穷人之间进行,而从 事生产的广大民众,即奴隶,则不过为这些斗士充当消极的舞台台柱 夏朝的情况当然与古代的罗马有许多区别,并不可以进行简单的类比,可是 在阶级斗争初期阶段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还应当是一致的。从总的情况看,夏 朝阶级斗争的规模并赶不上古代的罗马。那种断定夏朝时期阶级矛盾已经相 当严重和尖锐,断定夏朝主要由于奴隶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而覆灭的结论是不 符合历史实际的。 夏朝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商朝的统治者每以夏的覆亡为历史的鉴戒。 汤臣仲虺曾经说:“我闻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恶,用丧[厥] 师。”认为夏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矫诬天命而虐待民众,引起上帝憎 恶,故而丧师灭国。周朝统治者每以夏为自己的正宗,周人屡称自己为“有 夏”。《尚书·君奭》载著名政治家周公的话谓“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尚书·立政》记载周公分析周何以能够灭商的问题,谓上天“乃伻我有夏 式商受命”。周人以夏自称表明姬周族与夏族关系密切,甚至可能原为夏族 分支,所以才对夏表示十分尊敬。《尚书·召诰》载周公之语谓“我不可不 监于有夏”,认为夏朝“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强调周朝统治者必须 ①《晋书·束皙传》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405-406页 ②《墨子·天命》中篇引《尚书·仲虺之告》。伪古文《尚书·仲虺之诰》据此云:“夏王有罪,矫诬上 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 第一节 叙说 经历了漫长的远古时代以后,我国古代社会大约在距今 4000 年左右的时 间进入了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 括。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开端与发展是跟夏朝、商朝和周朝密不可分的。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 的时间,在大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17 世纪之间。《史记·夏本纪》集解引 《汲冢纪年》说夏朝“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所谓“无王”, 指夏朝初期太康失国以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东夷族的羿、寒浞先 后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太康弟仲康的孙子少康时,夏王才恢复了统治。曾 经见到过《汲冢纪年》材料的晋朝人束皙说“夏年多殷”①,认为夏朝比殷朝 的年数要多。他可能是把尧舜的时间都算在了夏朝之内,也可能只把盘庚迁 殷以后至纣王的时间算作殷朝年数。无论如何,在我国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 夏朝都是历时长久的一个重要时期。 夏王出自姒姓。夏朝时期有许多的方国部落,见于《史记·夏本纪》的 就有杞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冥氏、斟戈氏 等。《吕氏春秋·用民》说:“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如果说夏朝有几千个方国部落,那还是可信的。夏朝时期,阶级和阶级斗争 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国家也只是雏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夏朝与众多的 方国部落之间。夏桀亡国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朝失去了诸多方国部落的支持, 从而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马克思说:“在古代的罗马,阶级斗争,只是 在享有特权的少数人内部进行,只是在自由富人与自由穷人之间进行,而从 事生产的广大民众,即奴隶,则不过为这些斗士充当消极的舞台台柱。”① 夏朝的情况当然与古代的罗马有许多区别,并不可以进行简单的类比,可是 在阶级斗争初期阶段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还应当是一致的。从总的情况看,夏 朝阶级斗争的规模并赶不上古代的罗马。那种断定夏朝时期阶级矛盾已经相 当严重和尖锐,断定夏朝主要由于奴隶所进行的阶级斗争而覆灭的结论是不 符合历史实际的。 夏朝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商朝的统治者每以夏的覆亡为历史的鉴戒。 汤臣仲虺曾经说:“我闻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式是恶,用丧[厥] 师。”②认为夏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矫诬天命而虐待民众,引起上帝憎 恶,故而丧师灭国。周朝统治者每以夏为自己的正宗,周人屡称自己为“有 夏”。《尚书·君奭》载著名政治家周公的话谓“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尚书·立政》记载周公分析周何以能够灭商的问题,谓上天“乃伻我有夏, 式商受命”。周人以夏自称表明姬周族与夏族关系密切,甚至可能原为夏族 分支,所以才对夏表示十分尊敬。《尚书·召诰》载周公之语谓“我不可不 监于有夏”,认为夏朝“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强调周朝统治者必须 ① 《晋书·束皙传》。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6 卷第 405—406 页。 ② 《墨子·天命》中篇引《尚书·仲虺之告》。伪古文《尚书·仲虺之诰》据此云:“夏王有罪,矫诬上 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
汲取夏朝覆灭的教训,才能够长治久安。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 都有深远影响。孔子对于夏礼很感兴趣,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 也”,以自己懂得许多夏礼为荣耀。相传夏的开国君主夏后启曾经“舞九韶 对于以“韶”命名的乐舞,孔子十分欣赏,认为它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 度,“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夏朝的历法称为“夏令”或“夏时 由于符合天象而为人们历来所沿用,孔子就主张“行夏之时”。相传,造车、 造酒等技术都是夏朝时期所发明的,并且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对后世生 产和生活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 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 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 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 带。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17世,31王。商朝的覆灭是前11世纪的事 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 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 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亳、嚣、相 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 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 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 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 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 朝则称为“王”。相传成汤灭夏时就以自己勇武为理由,而号称“武王 《诗经·常发》记述商的苗裔对成汤的颂扬说:“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 火烈烈,则莫我敢曷。”灭夏的时候,成汤威风凛凛地站在大旗下,虔敬地 拿着大钺,所指挥军队的气势如烈火般旺盛,没有谁能够阻挡。这些诗句塑 造了商王成汤的鲜明形象。《尚书大传》说:“汤放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 大会。汤从诸侯之位,三让。三千诸侯莫敢继位,然后汤继天子之位。”由 此可见,商王在为数众多的方国部落间具有很高的威望。成汤灭夏以后,曾 经作了一篇《汤诰》,其中说“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可 见在那个时候“王”的地位已经远在“后”之上。盘庚迁殷之后的晚商时期, 王权进一步加强。后期的几位商王名号在干支字之前往往冠以美称,如康丁、 武乙、文丁等,表示商王已经拥有了更加特殊尊贵的地位。商朝最后两位王 竟将上帝的“帝”字用于王的名号,称为帝乙、帝辛,直接反映了君权神授 的观念。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商朝不仅都比夏朝有了很多的发展,而且 表现出更为鲜明的特色。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比较巩固,商朝成 为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商朝要保持其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必须 由精明干练、富于经验的强有力的人物来充当商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位的时 ①先后见《论语》的《八佾》、《述而》、《卫灵公》等篇 ②先后见《论语》的《八佾》、《述而》、《卫灵公》等篇。 3先后见《论语》的《八佾》、《述而》、《卫灵公》等篇
汲取夏朝覆灭的教训,才能够长治久安。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等对于后世 都有深远影响。孔子对于夏礼很感兴趣,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 也”①,以自己懂得许多夏礼为荣耀。相传夏的开国君主夏后启曾经“舞九韶”, 对于以“韶”命名的乐舞,孔子十分欣赏,认为它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 度,“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②。夏朝的历法称为“夏令”或“夏时”, 由于符合天象而为人们历来所沿用,孔子就主张“行夏之时”③。相传,造车、 造酒等技术都是夏朝时期所发明的,并且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这对后世生 产和生活的发展有不小的作用。 继夏而起的商朝是由子姓的商族所建立的。商的祖先契与舜禹的时代约 略同时,可见商也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部落。商在早期是活动在黄河下游北方 广大地区的部落,时常进行迁徙,到了成汤时期商族活动在今冀南、豫北一 带。大约在前 17 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 按照《史记》的记载,商朝共传 17 世,31 王。商朝的覆灭是前 11 世纪的事 情。《史记·殷本纪》索隐引《汲冢纪年》说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 与商朝的实际情况当相距不远。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 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 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早商时期殷都屡迁,商朝都邑先后有亳、嚣、相、 庇、奄等。盘庚继位以后把都邑从奄迁徙至殷。这以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 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大体说来,基本上还 是以殷为都邑的。《史记·殷本纪》正义概括《纪年》的说法,认为“自盘 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其说大致可信。 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最高君主的名称在夏代多称为“后”,到了商 朝则称为“王”。相传成汤灭夏时就以自己勇武为理由,而号称“武王”。 《诗经·常发》记述商的苗裔对成汤的颂扬说:“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 火烈烈,则莫我敢曷。”灭夏的时候,成汤威风凛凛地站在大旗下,虔敬地 拿着大钺,所指挥军队的气势如烈火般旺盛,没有谁能够阻挡。这些诗句塑 造了商王成汤的鲜明形象。《尚书大传》说:“汤放桀而归于亳,三千诸侯 大会。汤从诸侯之位,三让。三千诸侯莫敢继位,然后汤继天子之位。”由 此可见,商王在为数众多的方国部落间具有很高的威望。成汤灭夏以后,曾 经作了一篇《汤诰》,其中说“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可 见在那个时候“王”的地位已经远在“后”之上。盘庚迁殷之后的晚商时期, 王权进一步加强。后期的几位商王名号在干支字之前往往冠以美称,如康丁、 武乙、文丁等,表示商王已经拥有了更加特殊尊贵的地位。商朝最后两位王 竟将上帝的“帝”字用于王的名号,称为帝乙、帝辛,直接反映了君权神授 的观念。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商朝不仅都比夏朝有了很多的发展,而且 表现出更为鲜明的特色。当时以商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比较巩固,商朝成 为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商朝要保持其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必须 由精明干练、富于经验的强有力的人物来充当商王。当这样的人物在位的时 ① 先后见《论语》的《八佾》、《述而》、《卫灵公》等篇。 ② 先后见《论语》的《八佾》、《述而》、《卫灵公》等篇。 ③ 先后见《论语》的《八佾》、《述而》、《卫灵公》等篇
候就会“诸侯毕服”,反之,则“诸侯莫朝”①。商王继位不仅有“父死子继” 的情况,而且也有不少是“兄终弟及”。“兄终弟及”情况的大量出现,这 在其它朝代是罕见的。其原因可能与加强以商朝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的需 要有关。商朝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神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很有特 色的一个方面。殷墟甲骨卜辞的材料表明,当时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 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需要神意来决定。商王武丁及其稍后 的时期,人殉、人祭达到鼎盛,大量的人牲被杀掉祭祀神灵,显示了神权的 特殊尊贵。对神权的高度重视,在古代社会中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和商朝相 比拟。龟甲兽骨文字是商朝文化的瑰宝。它虽然是商朝神权影响下的产物, 但却从各个方面记载了商朝的史绳与社会面貌,所以说是极可宝贵的遗存。 商朝以后,甲骨文近乎绝迹,因此卜辞材料就成为独具特色的商朝文化的代 表 和子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 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 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岐山 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 天下有其二”°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 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11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 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还是西周。从 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12世,13王,此外,在武王之后周公曾经摄政 称王一个时期,在厉王末年有长达14年的“共和”时期。西周的灭亡在前 771年,前后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 我国上古时代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与国家机构的完善、阶级和等级关系 的变化、氏族传统影响的逐渐削弱密切相关。周朝在这些方面由于宗法制度、 分封制度的实施而取得重大进展。周朝建立初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集团 审时度势,全力推行这两项制度,把周王族成员中尽可能多的人物分封出去 建立新的国家。通过分封以扩大周朝影响,行宗法以巩固和提高王权,周朝 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究其实质而言,分封制实际上是宗法制的外延。 周朝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宗法观念的烙印。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周朝文化是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所以丰富而有文采,因此才被赞成。周对文化、制度进行创新的重要内容就 是实行宗法制度。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 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 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个说法很有见地,它精辟地 说明了宗法观念下周朝文化的特征。在宗法观念下,周人又提出了“礼”。 周公治理天下的关键就是制礼。作为礼仪制度、伦理观念的礼,其起源是很 早的,然而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并把它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准 则,则是周朝的事情。与宗法制度、礼等相关联,周人又提出了“孝”、“德” ①《史记·殷本纪》 ①《论语·泰伯》 ①《论语·八佾》 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
候就会“诸侯毕服”,反之,则“诸侯莫朝”①。商王继位不仅有“父死子继” 的情况,而且也有不少是“兄终弟及”。“兄终弟及”情况的大量出现,这 在其它朝代是罕见的。其原因可能与加强以商朝为核心的方国部落联盟的需 要有关。商朝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神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也是很有特 色的一个方面。殷墟甲骨卜辞的材料表明,当时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 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需要神意来决定。商王武丁及其稍后 的时期,人殉、人祭达到鼎盛,大量的人牲被杀掉祭祀神灵,显示了神权的 特殊尊贵。对神权的高度重视,在古代社会中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够和商朝相 比拟。龟甲兽骨文字是商朝文化的瑰宝。它虽然是商朝神权影响下的产物, 但却从各个方面记载了商朝的史绳与社会面貌,所以说是极可宝贵的遗存。 商朝以后,甲骨文近乎绝迹,因此卜辞材料就成为独具特色的商朝文化的代 表。 和子姓的商族一样,姬姓的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的始祖弃是舜 禹时代的人,曾被舜任命为后稷。在部落首领公刘的时期,周族居于戎狄之 间,公刘率族众迁徙至豳。公刘以后九传至公亶父,周族又从豳迁徙到岐山 下的周原。这以后周族才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周文王的时期曾经达到“三分 天下有其二”①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部落的拥护,从而为武王伐纣灭商 奠定了基础。大约在前 11 世纪,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成为周朝的开国之君。 周朝以平王东迁为分界划分成西周与东周。东周包括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社会历史进入了迅速变革的时期。能够自成体系、稳固发展的还是西周。从 周武王开始,西周王朝共历 12 世,13 王,此外,在武王之后周公曾经摄政 称王一个时期,在厉王末年有长达 14 年的“共和”时期。西周的灭亡在前 771 年,前后延续了两个多世纪的时间。 我国上古时代社会文明的历史进程与国家机构的完善、阶级和等级关系 的变化、氏族传统影响的逐渐削弱密切相关。周朝在这些方面由于宗法制度、 分封制度的实施而取得重大进展。周朝建立初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集团 审时度势,全力推行这两项制度,把周王族成员中尽可能多的人物分封出去 建立新的国家。通过分封以扩大周朝影响,行宗法以巩固和提高王权,周朝 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究其实质而言,分封制实际上是宗法制的外延。 周朝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宗法观念的烙印。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 郁乎文哉!吾从周。”①他认为周朝文化是在夏、商两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所以丰富而有文采,因此才被赞成。周对文化、制度进行创新的重要内容就 是实行宗法制度。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 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 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②这个说法很有见地,它精辟地 说明了宗法观念下周朝文化的特征。在宗法观念下,周人又提出了“礼”。 周公治理天下的关键就是制礼。作为礼仪制度、伦理观念的礼,其起源是很 早的,然而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来,并把它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准 则,则是周朝的事情。与宗法制度、礼等相关联,周人又提出了“孝”、“德” ① 《史记·殷本纪》。 ① 《论语·泰伯》。 ① 《论语·八佾》。 ②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
等观念,并使其在周代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制度和观念对于我国 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都要追溯到周代才能弄 清楚其源流和实质。 在社会结构方面周朝是很有特色的。它既和原始氏族时代以及殷商时代 有别,又跟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时代的情况不同。周朝的社会结构虽然 继往开来,但却又自成体系。周朝在政治上注重的是“分”,而不是“合”。 分封制是这样,宗法制也是如此。拿宗法制度来说,它强调了从强宗大族里 繁衍出数量众多的支系小宗,这些支系小宗再繁衍出下一个层次的支系小 宗,从而形成连锁式的分裂增长。就周朝独具特色的井田制度来说,其基本 特点依然是“分”,即分别出公田和私田。假如和商朝的社会结构相比,周 朝的这个特点就更加明显。商朝注重自身力量的发展,靠自己的凝聚力形成 方国部落联盟。这种结构形式可以说是内聚型的。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 使它比夏朝和商朝具有了更强的实力。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 了周朝则数量巨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在周朝,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殷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 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大大推动了古代文 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方国部落的闭塞状态。周朝之 所以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与这一点是很有关系的。 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就古代 文明开始岀现的时间看,埃及和两河流域要比中国早一些。可是若论发展速 度,中国古代文明自夏朝起就有了相当迅猛的形势。从世界范围看,在前21 世纪到前11世纪,即我国的夏朝和商朝时期,堪称文明古国可以与夏、商匹 敌的为数甚少,仅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流域和 克里特岛的一些城邦国家。在这个时期以后,我国的周朝把夏、商的奴隶制 文明继续推向兴盛,传统文化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可是 与夏、商同时期的文明古国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陷于衰落和灭亡。我国的夏 商时代正值埃及的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新王国结束后,埃及就陷入分裂局 面,利比亚人占据其北方地区,努比亚人则进入其南方,致使埃及文明处于 袞竭的境地。此后,埃及还曾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随着国家的覆灭,古埃 及的文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终于成了一种死文字。作为两河流域经济和文 化中心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我国商朝开国的时间约略相当,但它延续仅 两个多世纪即告终结,于前1959年被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灭掉。此后,巴 比伦文化就再没有什么进展,作为古巴比伦文明象征的刻有汉谟拉比王法典 的玄武岩石柱也被入侵的埃及人作为战利品带回埃及古都苏撒,直到20世纪 初才被发现。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被称为哈巴拉文化,其兴盛的时期和我 国夏朝约略相当,可是在前18世纪左右却被入侵的雅利安人毁灭。此后哈巴 拉文化即湮没无闻,直到本世纪20年代才通过考古发掘而为世人所知。就古 代文明发展水平来看,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辉煌业迹,都作出了杰出 贡献,然而在连续发展方面我国的古代文明却独占鳌头。夏商西周的奴隶制 文明不仅达到了很高水平,足可与世界上的其它文明古国相媲美,而且源远 流长、一脉相承,即使在西周以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中断过。这种情况表明 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记载夏商西周历史最为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首推《尚书》。它的《虞夏 书》部分除了叙述尧、舜的情况以外,还有《禹贡》、《甘誓》两篇阐述夏
等观念,并使其在周代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制度和观念对于我国 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都要追溯到周代才能弄 清楚其源流和实质。 在社会结构方面周朝是很有特色的。它既和原始氏族时代以及殷商时代 有别,又跟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时代的情况不同。周朝的社会结构虽然 继往开来,但却又自成体系。周朝在政治上注重的是“分”,而不是“合”。 分封制是这样,宗法制也是如此。拿宗法制度来说,它强调了从强宗大族里 繁衍出数量众多的支系小宗,这些支系小宗再繁衍出下一个层次的支系小 宗,从而形成连锁式的分裂增长。就周朝独具特色的井田制度来说,其基本 特点依然是“分”,即分别出公田和私田。假如和商朝的社会结构相比,周 朝的这个特点就更加明显。商朝注重自身力量的发展,靠自己的凝聚力形成 方国部落联盟。这种结构形式可以说是内聚型的。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 使它比夏朝和商朝具有了更强的实力。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 了周朝则数量巨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在周朝,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殷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 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周朝比较开放的社会结构大大推动了古代文 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方国部落的闭塞状态。周朝之 所以能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与这一点是很有关系的。 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就古代 文明开始出现的时间看,埃及和两河流域要比中国早一些。可是若论发展速 度,中国古代文明自夏朝起就有了相当迅猛的形势。从世界范围看,在前 21 世纪到前 11 世纪,即我国的夏朝和商朝时期,堪称文明古国可以与夏、商匹 敌的为数甚少,仅有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流域和 克里特岛的一些城邦国家。在这个时期以后,我国的周朝把夏、商的奴隶制 文明继续推向兴盛,传统文化不仅得以延续,而且有更高水平的发展,可是 与夏、商同时期的文明古国却由于种种原因而陷于衰落和灭亡。我国的夏、 商时代正值埃及的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新王国结束后,埃及就陷入分裂局 面,利比亚人占据其北方地区,努比亚人则进入其南方,致使埃及文明处于 衰竭的境地。此后,埃及还曾并入波斯帝国的版图。随着国家的覆灭,古埃 及的文字也逐渐被人们遗忘,终于成了一种死文字。作为两河流域经济和文 化中心的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与我国商朝开国的时间约略相当,但它延续仅 两个多世纪即告终结,于前 1959 年被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灭掉。此后,巴 比伦文化就再没有什么进展,作为古巴比伦文明象征的刻有汉谟拉比王法典 的玄武岩石柱也被入侵的埃及人作为战利品带回埃及古都苏撒,直到 20 世纪 初才被发现。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被称为哈巴拉文化,其兴盛的时期和我 国夏朝约略相当,可是在前 18 世纪左右却被入侵的雅利安人毁灭。此后哈巴 拉文化即湮没无闻,直到本世纪 20 年代才通过考古发掘而为世人所知。就古 代文明发展水平来看,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辉煌业迹,都作出了杰出 贡献,然而在连续发展方面我国的古代文明却独占鳌头。夏商西周的奴隶制 文明不仅达到了很高水平,足可与世界上的其它文明古国相媲美,而且源远 流长、一脉相承,即使在西周以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中断过。这种情况表明 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记载夏商西周历史最为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首推《尚书》。它的《虞夏 书》部分除了叙述尧、舜的情况以外,还有《禹贡》、《甘誓》两篇阐述夏
朝历史。关于商朝历史的有《商书》部分的五篇,其中最重要的是《盘庚》。 关于西周初期历史,《周书》部分的《大诰》、《康诰》、《酒诰》、《召 诰》、《洛诰》、《多士》、《多方》、《顾命》等篇尤为宝贵,因为它们 都是当时的文诰和直接的历史记载。关于周朝的典章制度,在《周书》诸篇 中也有许多材料。除了《尚书》以外,《诗经》也是关于这个时期历史的重 要文献。《大雅》诸篇叙述周族兴起和周朝建立的历史,反映了西周盛世的 农业情况。《小雅》中的许多篇反映了西周末年政治废弛的情况和当时人们 的呼声。《周颂》是西周时期贵族祭祀时的庙堂乐歌,也在不少方面反映了 西周时期的社会现实。《商颂》虽然是后人的追述之作,但对商族兴盛和商 朝历史也提供了许多重要材料。《逸周书》是和《尚书》性质类似的一部古 代文献,其中的《商誓》、《度邑》、《世俘》等篇都是相当珍贵的周代文 献。产生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广泛地反映了商周时代的社会生活,也是 研究商周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材料。对于夏商周的历史做完整叙述的是《史 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殷本纪》的内容经甲骨 卜辞材料印证已被公认为信史,证明《史记》所记是有所本而相当可靠的。 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的刊布和相关研究论文,主要见于《文物》 《考古》、《考古学报》等杂志。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材料分别集中汇编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甲骨文合集》和考古研究所编的《殷周金 文集成》等书。专家们对于夏商西周的历史有深入研究,胡厚宣《甲骨学商 史论丛》(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年版)、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李学勤《新岀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等都是很重要 的专著
朝历史。关于商朝历史的有《商书》部分的五篇,其中最重要的是《盘庚》。 关于西周初期历史,《周书》部分的《大诰》、《康诰》、《酒诰》、《召 诰》、《洛诰》、《多士》、《多方》、《顾命》等篇尤为宝贵,因为它们 都是当时的文诰和直接的历史记载。关于周朝的典章制度,在《周书》诸篇 中也有许多材料。除了《尚书》以外,《诗经》也是关于这个时期历史的重 要文献。《大雅》诸篇叙述周族兴起和周朝建立的历史,反映了西周盛世的 农业情况。《小雅》中的许多篇反映了西周末年政治废弛的情况和当时人们 的呼声。《周颂》是西周时期贵族祭祀时的庙堂乐歌,也在不少方面反映了 西周时期的社会现实。《商颂》虽然是后人的追述之作,但对商族兴盛和商 朝历史也提供了许多重要材料。《逸周书》是和《尚书》性质类似的一部古 代文献,其中的《商誓》、《度邑》、《世俘》等篇都是相当珍贵的周代文 献。产生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广泛地反映了商周时代的社会生活,也是 研究商周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材料。对于夏商周的历史做完整叙述的是《史 记》中的《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殷本纪》的内容经甲骨 卜辞材料印证已被公认为信史,证明《史记》所记是有所本而相当可靠的。 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的刊布和相关研究论文,主要见于《文物》、 《考古》、《考古学报》等杂志。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材料分别集中汇编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甲骨文合集》和考古研究所编的《殷周金 文集成》等书。专家们对于夏商西周的历史有深入研究,胡厚宣《甲骨学商 史论丛》(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4 年版)、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 1990 年版)等都是很重要 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