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纹饰①突起②硅质颗粒③网状纹饰④穴状纹饰③导管纹饰③瘤状纹饰?生长纹饰(2)大小及轮廓植硅体大小多在2~200微米之间。最为常见的是10~100微米。可以分为六个级别:①很小,最大长度小于10微米;②小,最大长度10-25微米;③中,最大长度25-50微米;大,最大长度50-100微米;③很大,最大长度100-200微米:③极大,最大长度大于200微米6
6 (1)纹饰 ① 突起 ② 硅质颗粒 ③ 网状纹饰 ④ 穴状纹饰 ⑤ 导管纹饰 ⑥ 瘤状纹饰 ⑦ 生长纹饰 (2)大小及轮廓 植硅体大小多在 2~200 微米之间。最为常见的是 10~100 微米。 可以分为六个级别: ① 很小,最大长度小于 10 微米; ② 小,最大长度 10-25 微米; ③ 中,最大长度 25-50 微米; ④ 大,最大长度 50-100 微米; ⑤ 很大,最大长度 100-200 微米; ⑥ 极大,最大长度大于 200 微米
二、植硅体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植硅体研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Netolifzky(1912)对采自瑞王和其它欧洲遗址的灰燃进行了研究,其中便包括了硅酸体的内容。他还在欧洲其它遗址中鉴定出了小麦和大麦的硅酸体(1900)。但是直到70年代以后和80年代中期,硅酸体研究在考古中才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对硅酸体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介绍的文章最早发表于1989年(主永吉等,1989)。与此同时,植硅体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也开始了,陆续了发表了一些植硅体研究的文章。早期参与到其中的学者有蒋钦华、王增林、陈报章、吕厚远等。中国的硅酸体研究在考古学领域首先并主要被应用于稻作农业的讨论上,包括水稻硅酸体的鉴定、亚种的判断等。随后,根据植硅体进行古环境的复原逐渐开始。伴随看硅酸体技术在应用中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稻田的探寻,谷物的收割、加工、储藏方式等研究逐渐展开,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进行硅酸体具体实践的同时,对于硅酸体的分类及亚种判别、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区分,以及一些未知硅酸体的鉴别上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植硅体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其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一)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原始农业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其中对于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不仅是现在,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对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地,学术界一直争执不下,主要集中在华南、长江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等地区。在具体的鉴定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粒型判断方法,然而有学者提出,这种方法的正确率只有6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植硅体方法的介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稻作农业的研究提供更好的视角。对于水稻植硅体的鉴别,王永吉、吕厚远等提出稻亚科的机动细胞植硅体(扇形植硅体)和短细胞植硅体(哑铃形植硅体)具有特殊形态,可以作为区别稻亚科植物的植硅体特点。顾海滨利用水稻扇形植硅体断面形状为扇形,具侧突,底面龟甲纹三个特点判断澧阳平原四个新石器遗址中出主的植硅体为扇形植硅体,并用Q型因子分析,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该结果进行检验。姜钦华提出颖片的硅化表皮细胞是稻属植物的特征。1996年,吕厚远、吴乃琴等选择水稻亚科、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共33种禾本科植物扇型植硅体进行测量,得到了相关的判别方程式,并对考古遗存中的植硅体进行判定。陈报章等利用颖壳植硅体以及扇型植硅体的特征,判断费湖先民可能以种植稻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研究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大量与稻作农业相关遗址的发现,为揭开这一地区古代稻作农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也推动了植硅体方法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萧家仪等通过植硅体分析,认为在距今8000年前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的先民就已经进行稻作活动。郑云飞等对太湖地区8个遗址共24份样品进行植硅体分析,认为水稻扇形植硅体在从马家浜文化、经崧泽文化,至良猪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植硅体表现出大颗粒增多,小颗粒减少的特点。继而,通过对河姆渡遗址与罗家角遗址植硅体形状特征的分析比较,认为该区的水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展现出向梗稻演化的过程。此外7
7 二、植硅体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植硅体研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始于 20 世纪初,德国科学家 Netolifzky(1912)对采自瑞 士和其它欧洲遗址的灰烬进行了研究,其中便包括了硅酸体的内容。他还在欧洲其它遗址中 鉴定出了小麦和大麦的硅酸体(1900)。但是直到 70 年代以后和 80 年代中期,硅酸体研究 在考古中才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对硅酸体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介绍的文章最早发表于 1989 年(王永吉等,1989)。与此同时,植硅体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也开始了,陆续了发表 了一些植硅体研究的文章。早期参与到其中的学者有蒋钦华、王增林、陈报章、吕厚远等。 中国的硅酸体研究在考古学领域首先并主要被应用于稻作农业的讨论上,包括水稻硅酸 体的鉴定、亚种的判断等。随后,根据植硅体进行古环境的复原逐渐开始。伴随着硅酸体技 术在应用中的进一步深入,对于稻田的探寻,谷物的收割、加工、储藏方式等研究逐渐展开, 并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进行硅酸体具体实践的同时,对于硅酸体 的分类及亚种判别、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区分,以及一些未知硅酸体的鉴别上的探索也在不断 进行。植硅体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其必将发挥 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原始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原始农业的研究是考古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其中对于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不仅是 现在,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对于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地,学术界一直争执不下,主要集中在 华南、长江中下游、淮河中上游等地区。在具体的鉴定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粒型判断方法, 然而有学者提出,这种方法的正确率只有 6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植硅体方法的介入,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稻作农业的研究提供更好的视角。 对于水稻植硅体的鉴别,王永吉、吕厚远等提出稻亚科的机动细胞植硅体(扇形植硅体) 和短细胞植硅体(哑铃形植硅体)具有特殊形态,可以作为区别稻亚科植物的植硅体特点。 顾海滨利用水稻扇形植硅体断面形状为扇形,具侧突,底面龟甲纹三个特点判断澧阳平原四 个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植硅体为扇形植硅体,并用 Q 型因子分析,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该 结果进行检验。姜钦华提出颖片的硅化表皮细胞是稻属植物的特征。1996 年,吕厚远、吴 乃琴等选择水稻亚科、竹亚科、芦竹亚科、画眉草亚科共 33 种禾本科植物扇型植硅体进行 测量,得到了相关的判别方程式,并对考古遗存中的植硅体进行判定。陈报章等利用颖壳植 硅体以及扇型植硅体的特征,判断贾湖先民可能以种植粳稻为主。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研究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大量与稻作农业相关遗址 的发现,为揭开这一地区古代稻作农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一个窗口,同时也推动了植硅体方 法在具体研究中的运用。萧家仪等通过植硅体分析,认为在距今 8000 年前江苏张家港东山 村遗址的先民就已经进行稻作活动。郑云飞等对太湖地区 8 个遗址共 24 份样品进行植硅体 分析,认为水稻扇形植硅体在从马家浜文化、经崧泽文化,至良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植硅 体表现出大颗粒增多,小颗粒减少的特点。继而,通过对河姆渡遗址与罗家角遗址植硅体形 状特征的分析比较,认为该区的水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展现出向粳稻演化的过程。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