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遂以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 D.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国家的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 B.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 C.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 D.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 1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②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 12.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13.“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 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案】8.B9.C 0.B 11.①这就是抛弃了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 ②现在夏桀、殷纣王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 12.①国家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②讲仁德的人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 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贪利而去损害道义。③实行仁义要合时宜。 1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 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 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 它激励着谭嗣同、瞿秋白等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 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C. 遂以.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 D. 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 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 10.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作者看来,国家 的 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 B. 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 C. 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 D. 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 11.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②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 12. 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13. “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 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答案】8. B 9. C 10. B 11. ①这就是抛弃了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 ②现在夏桀、殷纣王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 12. ①国家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②讲仁德的人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 天性,聪明的人不会因贪利而去损害道义。③实行仁义要合时宜。 13.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生 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生命是宝贵的,但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 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 它激励着谭嗣同、瞿秋白等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 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参考译文 赵襄子只是凭借着晋阳小城就称霸于天下,而智伯拥有三晋却被俘虏消灭:齐湣王并不 因为有偌大的齐国而不死于非命,田单并不因为只有一座即墨城而不立大功。所以说,一个 国家要灭亡,即使国家再大也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反之一个国家实施王道,即使国家再小 也不可轻视它的变化发展。由此看来,国家的生存取决于得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 国家的灭亡取决于失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狭窄。所以乱国的国君只致力于对领土的扩 张而不致力于施行仁义,只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权位而不致力于实施道德,这就是抛弃了国家 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所以到夏桀被关押在南巢时,还不能否定过 去的所作所为,而只是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将汤杀死;殷纣被围困在宣室,也不知道反省过 去所做的坏事,而只是后悔没有将周文王杀死在羑(you)里。假如这两位君王能处在势力强 大之时,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那么商汤、周武弥补自己的过错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图谋 什么!反之,如果上乱日月星辰的光明,下失民众之心,即使没有商汤、周武王,谁不能夺 取天下呢?现在夏桀、殷纣非但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夺取天下。天下不是 只有一个商汤和周武王,杀掉了商汤和周武王,还会有人接踵而起,继承他们的事业。况且 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处在弱小地位而最终称王于天下,是在于他们手中有道义。夏桀、殷纣 之所以处在强势地位而最终被人夺取天下,是在于他们无道。今天有人不效仿采纳前人用来 称王于天下的经验,反而变本加厉地增加可能导致自己灭亡的因素,这实际上是在走向灭亡 秦穆公派遣孟明率军去偷袭郑国。孟明率领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 弦高和蹇他商议:“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多次穿过其他诸侯国境,看他们那副架势,一定 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军队,都以为对方没有防备。现在如果我们有个办法 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我国了。”于是弦高就假托郑穆公的命 令拿出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三位将领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不知道自 己的军事行动。现在郑国派人来慰劳我军,这说明对方己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 定很严密,我们继续执行原军事行动,看来难以成功。”于是秦军只好撤军。而晋国的先轸 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在崤山大败秦军。郑国的国君郑伯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打算奖 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 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那么,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 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稍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一个讲 道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弦高在推辞了奖赏后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安家, 以后终身都没有回到过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是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的,聪明的
参考译文: 赵襄子只是凭借着晋阳小城就称霸于天下,而智伯拥有三晋却被俘虏消灭;齐湣王并不 因为有偌大的齐国而不死于非命,田单并不因为只有一座即墨城而不立大功。所以说,一个 国家要灭亡,即使国家再大也无法挽回灭亡的命运;反之一个国家实施王道,即使国家再小 也不可轻视它的变化发展。由此看来,国家的生存取决于得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 国家的灭亡取决于失道,而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狭窄。所以乱国的国君只致力于对领土的扩 张而不致力于施行仁义,只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权位而不致力于实施道德,这就是抛弃了国家 赖以生存的根据而制造了国家走向灭亡的条件。所以到夏桀被关押在南巢时,还不能否定过 去的所作所为,而只是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将汤杀死;殷纣被围困在宣室,也不知道反省过 去所做的坏事,而只是后悔没有将周文王杀死在羑(yǒu)里。假如这两位君王能处在势力强 大之时,实施或遵循仁义之道,那么商汤、周武弥补自己的过错都来不及,哪还有功夫图谋 什么!反之,如果上乱日月星辰的光明,下失民众之心,即使没有商汤、周武王,谁不能夺 取天下呢?现在夏桀、殷纣非但不审察自己身上的责任,反而责备别人夺取天下。天下不是 只有一个商汤和周武王,杀掉了商汤和周武王,还会有人接踵而起,继承他们的事业。况且 商汤、周武王之所以处在弱小地位而最终称王于天下,是在于他们手中有道义。夏桀、殷纣 之所以处在强势地位而最终被人夺取天下,是在于他们无道。今天有人不效仿采纳前人用来 称王于天下的经验,反而变本加厉地增加可能导致自己灭亡的因素,这实际上是在走向灭亡。 秦穆公派遣孟明率军去偷袭郑国。孟明率领部队通过东周国境后向东进发。郑国的商人 弦高和蹇他商议:“秦国军队行军数千里,多次穿过其他诸侯国境,看他们那副架势,一定 是来袭击我们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军队,都以为对方没有防备。现在如果我们有个办法 让秦军知道郑国已有防备,他们就一定不敢前来袭击我国了。”于是弦高就假托郑穆公的命 令拿出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三位将领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别人不知道自 己的军事行动。现在郑国派人来慰劳我军,这说明对方已经知道我军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 定很严密,我们继续执行原军事行动,看来难以成功。”于是秦军只好撤军。而晋国的先轸 又率军在途中伏击他们,在崤山大败秦军。郑国的国君郑伯认为弦高保全国家有功,打算奖 赏弦高。弦高却推辞说:“我欺诈了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原本的信义原则就要受到败 坏。一个国家的治理无信义原则,就会败坏整个风气习俗。那么,为了奖赏我一人而败坏整 个国家的风气习俗,一个稍有仁德良知的人是不肯这样做的;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一个讲 道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弦高在推辞了奖赏后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安家, 以后终身都没有回到过郑国。所以,讲仁德的人是不会为满足私欲而去伤害天性的,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