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20162017学年高一6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 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 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 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 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 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 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 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 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 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 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 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 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 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 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 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 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 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 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 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 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 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 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 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 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 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 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 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
北京市昌平区 2016-2017 学年高一 6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毎小题 3 分)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 诗(又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试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 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 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 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 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 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 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 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 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 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 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 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 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 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 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 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诗选.五言诗 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 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 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 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 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惑。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 《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 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 颦”(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 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 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 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 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
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 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 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 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 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 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 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 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 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 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 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 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 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 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 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 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 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 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 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
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 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 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 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 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 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 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 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 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 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 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 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 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 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二、古代诗文阅读(42 分) (一)文言文阅读(21 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 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 “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 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 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 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 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
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譫褴,破 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慰劳 B.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C.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田:在野外 D.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北:失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徒以吾两人在也 B.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 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 B.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 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 C.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 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 D.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战,李牧迫不得已, 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8.翻译下列句子。(9分)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1题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 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 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
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 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用酒食慰劳 B.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C.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田:在野外 D.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北:失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徒以吾两人在也 B.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D.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李牧大败匈奴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②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③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守边时,对地方的军政事务有极大的权力,甚至不听赵王向敌人进攻的 命令,因此招致赵王极大的不满,曾经一度被撤职。 B.李牧为赵国防守北部边防,因为害怕匈奴的凶猛而一直采取以防守为主的方 针,但总的来看,李牧守边是有成绩的。 C.赵国对匈奴作战之所以取得胜利,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匈奴轻敌,二是赵军 斗志昂扬,三是李牧指挥得当。 D.赵国守边士卒对匈奴的屡次入侵忍无可忍,一致向李牧请战,李牧迫不得已, 才只好下达了作战的命令。 8.翻译下列句子。(9 分) (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2)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1 题。 喜迁莺 晋师胜淝上【1】 李纲【2】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阿坚 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3】何曾专美! 注释:【1】晋师胜淝上: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前秦 的苻坚以百万之师犯晋,东晋谢安指挥八千军士在淝水抗击,并大获全胜。【2】
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 的诗篇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0.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 一项是(3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11.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 水之战”有何用意。(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吾所以为此者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4) 归去凤池夸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今宵酒醒何处? 7)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 (8)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215题 母亲与小鱼 ①那时这世界上还没有我,但已有那个人。那时十八岁的母亲总是悄悄注视着那 个人。那些修长的手指,那个略驼的背,还有目空一切的默想的一双眼。据说那 个人常有许许多多的忽略,连母亲的歌喉、美貌,都险些被他忽略。母亲那时包 了歌剧团中所有的主角,风头足极了,一匹黑缎子样的长发,被她编成这样那样, 什么佩饰都不用,却冠冕似的华丽。十八岁的母亲,眼睛骄傲天真,却有了一个 人 ②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③一天,她忽然对他说:“你有许多抄不完的稿子?” ④他那时是歌剧团的副团长,也在乐队拉几弓小提琴,或画两笔舞台布景。有时 来了外国人,他还凑合着做翻译。但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写书的小说家。他看着这 个挺唐突的女子,脸红了,才想起这个女子是剧团的名角儿。 ⑤在抄得工整的书稿中夹了张小纸签:“我要嫁给你!”她就真嫁给了他。 ⑥我还是个小小姑娘时,发现妈妈爱父亲爱得像个小姑娘,胆怯,又有点拙劣 她把两岁的我抱着,用一个舞台化的姿势,在房里踱步。手势完全是戏剧中的 拍着我,荡气回肠地唱着舒伯特的《摇篮曲》,唱得我睡意顿时云消雾散。我偷
李纲:北宋末、南宋初的抗金名臣。【3】周雅:指《诗经》中赞颂周宣王战功 的诗篇。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词开篇写景,描写长江白浪涛涛,奔腾千里,是阻隔南北的天然界线。 B.“破强敌”三句写谢安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对部下颐指气使,十分严厉。 C.“结阵当蛇豕”中的“蛇豕”意思是毒蛇和野猪,在这里比喻凶残的敌人。 D.“延晋祚,庇烝民”写东晋在淝水取得胜利,使国运延续,人民得到庇护。 10.下列诗句中的“鹤”,与“夜闻数声鸣鹤”中的“鹤”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 一项是(3 分) A.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经·小雅·鹤鸣》) B.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D.夜鹤晓猿时复闻,寥寥长似耿离群。(宋·林逋《山中寄招叶秀才》) 11.前人评这首词:“于宋廷有良史之鉴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写“淝 水之战”有何用意。(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 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2)吾所以为此者, 。 (3)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4) ,归去凤池夸。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6)今宵酒醒何处? , 。 (7)此去经年, 。 , 更与何人说? (8)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母亲与小鱼 ①那时这世界上还没有我,但已有那个人。那时十八岁的母亲总是悄悄注视着那 个人。那些修长的手指,那个略驼的背,还有目空一切的默想的一双眼。据说那 个人常有许许多多的忽略,连母亲的歌喉、美貌,都险些被他忽略。母亲那时包 了歌剧团中所有的主角,风头足极了,一匹黑缎子样的长发,被她编成这样那样, 什么佩饰都不用,却冠冕似的华丽。十八岁的母亲,眼睛骄傲天真,却有了一个 人。 ②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③一天,她忽然对他说:“你有许多抄不完的稿子?” ④他那时是歌剧团的副团长,也在乐队拉几弓小提琴,或画两笔舞台布景。有时 来了外国人,他还凑合着做翻译。但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写书的小说家。他看着这 个挺唐突的女子,脸红了,才想起这个女子是剧团的名角儿。 ⑤在抄得工整的书稿中夹了张小纸签:“我要嫁给你!”她就真嫁给了他。 ⑥我还是个小小姑娘时,发现妈妈爱父亲爱得像个小姑娘,胆怯,又有点拙劣。 她把两岁的我抱着,用一个舞台化的姿势,在房里踱步。手势完全是戏剧中的, 拍着我,荡气回肠地唱着舒伯特的《摇篮曲》,唱得我睡意顿时云消雾散。我偷
觑她已进入情绪的脸,眼神不在我身上,那时我还不明白她是在唱给父亲听。她 无时无刻地不从父亲那里邀来注重、认同。她拿起小提琴开始拉“哆、咪”。她 将左手拇指扣进调色板,右手拈一枝笔,穿一件斑点了色彩的大褂,在一张空白 帆布前走近走远。要么,她大声朗读普希金,把泡在阅读中的父亲惊得全身一紧, 抬头去找这个声音,然后在厌烦和压制厌烦的矛盾中,对她一笑。 ⑦她拿这一笑,去维持后面的几天、几年,抑或半辈子的生活,维持那些没有钱 也没有尊严的日子。父亲的薪水没了。妈妈早已不上舞台,身段粗壮得飞快,坐 在一张小竹凳上,“吱呀”着它,一晚上在桌子上剖小鱼。小鱼在父亲有薪水的 时候是我家猫吃的。她警告我们:所有的鱼都没有我和哥哥的份,都要托人送给 在乡下劳动改造一年没音信的父亲。 ⑧几条小鱼被串起来吊在屋檐下晾,最终小鱼干缩成一片枯柳叶。我和哥哥被哄 得早早上床,她才来煎这些小鱼。煎鱼的腥气涨在房子里,我和哥哥被折磨得没 觉了,起身站在厨房门口 ⑨“小孩子大起来有得吃呢!”她发现我们,难为情地红了脸,像个小姑娘偷递 信物时被人捉了个准,“爸爸现在好瘦好瘦。”好像在征得我们原谅一样,喃喃 的说。带信的人只说父亲黑瘦了些,她心里的丈夫便形同枯骨了。 ⑩她一条小鱼也没请哥哥和我吃。我们明白那种酥、脆,连骨头都可口。然而我 们只是嗅嗅、看看,咽下一泡又一泡的口水。 ①父亲回来后只提过一回那些小鱼,说想不到这种猫食会好吃。后来他没再提过 小鱼的事。看得出,妈妈很想再听他讲起它们。她诱导他讲到吃,父亲却没再讲 出一个关于小鱼的字。几年中,成百上千条小鱼,使他仍然倜傥地存活下来。妈 妈围绕着父亲,以她略带老态的粗壮身段在父亲面前竭尽活泼。这时,已长大的 哥哥和我有些为这个还是小姑娘的母亲发窘。她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也 没意识到父亲的变化 ⑩又有许多出版社邀他写作了。他又开始穿他的风衣、猎装、皮夹克,在某个大 饭店占据一个房间。他也有了个像妈妈一样爱他的女人,只是比妈妈当年还美丽 03一天,哥哥收到爸爸从北京寄来的信。他对我说:“是写给咱俩的,他要和妈 妈离婚。”他让我和哥哥说服妈妈放弃他,成全他“真正的爱情”。他说,他 天也没有真正爱过妈妈。这点我们早就看出来了。他只是在熬到我们大起来,好 有写这封信的一天。我们知道再无权请求他熬下去,而这个呕心沥血爱了大半辈 子的妈妈呢? 4妈妈读完信,一点声音也没有地靠在沙发上。好像她辛辛苦苦爱他这么久,终 于能歇口气了。她看看我们兄妹,看出我们决不会帮她死乞白赖地将父亲拖回来, 她知道她是彻底孤立了。“他怎么会吃好饭,住在那种大饭店里。”几小时内, 这是她唯一的话。 5这一夜,我们又听到了那只竹凳的“吱呀”声,听上去它要散架了。第二天 早,几串被剖净的小鱼坠在了屋檐下。初阳中,它们是纯银色 06父亲从此没回家 ①一天妈妈对我说:“我的探亲假到了。”我问她去探谁。我知道父亲尽一切努 力在躲她。“去探你爸呀。”她瞪我一眼,像说:这还用问? 8又是一屋子煎小鱼的气味。我们都成年了,也都不再缺吃的,这气味一下子变 得不那么好闻。哥哥半夜跑到我房间,说“叫她别弄了!现在谁还吃那玩意儿?” 我们却都忍不下心对她这么说,我还陪她上了“探亲”的路,提着那足有二十斤 的小鱼
觑她已进入情绪的脸,眼神不在我身上,那时我还不明白她是在唱给父亲听。她 无时无刻地不从父亲那里邀来注重、认同。她拿起小提琴开始拉“哆、咪”。她 将左手拇指扣进调色板,右手拈一枝笔,穿一件斑点了色彩的大褂,在一张空白 帆布前走近走远。要么,她大声朗读普希金,把泡在阅读中的父亲惊得全身一紧, 抬头去找这个声音,然后在厌烦和压制厌烦的矛盾中,对她一笑。 ⑦她拿这一笑,去维持后面的几天、几年,抑或半辈子的生活,维持那些没有钱 也没有尊严的日子。父亲的薪水没了。妈妈早已不上舞台,身段粗壮得飞快,坐 在一张小竹凳上,“吱呀”着它,一晚上在桌子上剖小鱼。小鱼在父亲有薪水的 时候是我家猫吃的。她警告我们:所有的鱼都没有我和哥哥的份,都要托人送给 在乡下劳动改造一年没音信的父亲。 ⑧几条小鱼被串起来吊在屋檐下晾,最终小鱼干缩成一片枯柳叶。我和哥哥被哄 得早早上床,她才来煎这些小鱼。煎鱼的腥气涨在房子里,我和哥哥被折磨得没 觉了,起身站在厨房门口。 ⑨“小孩子大起来有得吃呢!”她发现我们,难为情地红了脸,像个小姑娘偷递 信物时被人捉了个准,“爸爸现在好瘦好瘦。”好像在征得我们原谅一样,喃喃 的说。带信的人只说父亲黑瘦了些,她心里的丈夫便形同枯骨了。 ⑩她一条小鱼也没请哥哥和我吃。我们明白那种酥、脆,连骨头都可口。然而我 们只是嗅嗅、看看,咽下一泡又一泡的口水。 ⑾父亲回来后只提过一回那些小鱼,说想不到这种猫食会好吃。后来他没再提过 小鱼的事。看得出,妈妈很想再听他讲起它们。她诱导他讲到吃,父亲却没再讲 出一个关于小鱼的字。几年中,成百上千条小鱼,使他仍然倜傥地存活下来。妈 妈围绕着父亲,以她略带老态的粗壮身段在父亲面前竭尽活泼。这时,已长大的 哥哥和我有些为这个还是小姑娘的母亲发窘。她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变化,也 没意识到父亲的变化。 ⑿又有许多出版社邀他写作了。他又开始穿他的风衣、猎装、皮夹克,在某个大 饭店占据一个房间。他也有了个像妈妈一样爱他的女人,只是比妈妈当年还美丽。 ⒀一天,哥哥收到爸爸从北京寄来的信。他对我说:“是写给咱俩的,他要和妈 妈离婚。”他让我和哥哥说服妈妈放弃他,成全他“真正的爱情”。他说,他一 天也没有真正爱过妈妈。这点我们早就看出来了。他只是在熬到我们大起来,好 有写这封信的一天。我们知道再无权请求他熬下去,而这个呕心沥血爱了大半辈 子的妈妈呢? ⒁妈妈读完信,一点声音也没有地靠在沙发上。好像她辛辛苦苦爱他这么久,终 于能歇口气了。她看看我们兄妹,看出我们决不会帮她死乞白赖地将父亲拖回来, 她知道她是彻底孤立了。“他怎么会吃好饭,住在那种大饭店里。”几小时内, 这是她唯一的话。 ⒂这一夜,我们又听到了那只竹凳的“吱呀”声,听上去它要散架了。第二天一 早,几串被剖净的小鱼坠在了屋檐下。初阳中,它们是纯银色。 ⒃父亲从此没回家。 ⒄一天妈妈对我说:“我的探亲假到了。”我问她去探谁。我知道父亲尽一切努 力在躲她。“去探你爸呀。”她瞪我一眼,像说:这还用问?! ⒅又是一屋子煎小鱼的气味。我们都成年了,也都不再缺吃的,这气味一下子变 得不那么好闻。哥哥半夜跑到我房间,说“叫她别弄了!现在谁还吃那玩意儿?” 我们却都忍不下心对她这么说,我还陪她上了“探亲”的路,提着那足有二十斤 的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