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公共品问题的新道路 集体自治管理模式 ◆Self-Governance Institution
解决公共品问题的新道路 ——集体自治管理模式 Self-Governance Institution
Policy Analysi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Self-Governance -Elinor Ostrom 集体行为的政策分析以及自治管理模式 进入21世纪,随着政策分析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对政策的研究已经 从“应然(What ought to be)”逐步转向“实然(what is)”,这种转变要求 摆脱旧有的一种“一一对应”的观念,因为政策问题所涉及的因素繁多,一组 政策往往会有多种结果的输出。 过去的政策分析工具中并没有对集体行为研究提出过专门的理论模型和原 则,但事实上,参与者自愿组织起来行动却是常见且有效的行动方式。由于对 这种行为的认识研究相对缺乏,所以往往会出现以某些共同点为借口套用旧模 型,最终只能阻碍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Ostrom倡导重视人们自愿组成的自治 组织及其管理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一种介乎政府和完全私人领域的新的集 体自治管理模式(Self-Governance Institution),以便逐步完善对公共品和 社会整体福利的管理。 下面我们将遵循Ostrom的推理思路来追寻这种模型,开启我们的思路
Policy Analysis of Collective Action and Self-Governance -Elinor Ostrom 集体行为的政策分析以及自治管理模式 进入21世纪,随着政策分析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对政策的研究已经 从“应然(What ought to be)”逐步转向“实然(what is)”,这种转变要求 摆脱旧有的一种“一一对应”的观念,因为政策问题所涉及的因素繁多,一组 政策往往会有多种结果的输出。 过去的政策分析工具中并没有对集体行为研究提出过专门的理论模型和原 则,但事实上,参与者自愿组织起来行动却是常见且有效的行动方式。由于对 这种行为的认识研究相对缺乏,所以往往会出现以某些共同点为借口套用旧模 型,最终只能阻碍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Ostrom倡导重视人们自愿组成的自治 组织及其管理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一种介乎政府和完全私人领域的新的集 体自治管理模式(Self-Governance Institution),以便逐步完善对公共品和 社会整体福利的管理。 下面我们将遵循Ostrom的推理思路来追寻这种模型,开启我们的思路
目录 >理论起源与背景 >三个相关的传统模型的局限性 >两条针对公共品管理的传统道路 >更有效的新模式—集体自治管理 >对各种模型的总结 >提出政策研究工具的新目标
目 录 ➢理论起源与背景 ➢三个相关的传统模型的局限性 ➢两条针对公共品管理的传统道路 ➢更有效的新模式——集体自治管理 ➢对各种模型的总结 ➢提出政策研究工具的新目标
推理过程框架 种典型分析模式: 无论 是以 集体内订 结论: 主义基本原则 1、 公共资源的悲剧 个人 立合同且 针对公 求助于中 共品的 2、 公共品的“囚徒困境”表述 主义 3、 集体行为的逻辑 为前 介组织的, 管理, 介乎中央 提倡采 集权与私 取自治 还是 针对 有化管理 管理的 集体行 公共 中间道 为模式, 资源 路 针对公共品的传统解决方案 “利维坦”式的中央集权模式 同时加 的绝 强中介 对路 和宏观 线 管理, 未能 由参与者 已达到 解决 自愿联合 全社会 组成并共 整体福 完全私有化道路 其中 利的最 的矛 同管理的 优状态 成功实例
推理过程框架 个 人 主 义 基 本 原 则 三种典型分析模式: 1、公共资源的悲剧 2、公共品的“囚徒困境”表述 3、集体行为的逻辑 针 对 公 共 品 的 传 统 解 决 方 案 “利维坦”式的中央集权模式 完全私有化道路 无论 是以 个人 主义 为前 提, 还是 针对 公共 资源 的绝 对路 线均 未能 解决 其中 的矛 盾。 集体内订 立合同且 求助于中 介组织的, 介乎中央 集权与私 有化管理 的中间道 路 由参与者 自愿联合 组成并共 同管理的 成功实例 结论: 针对公 共品的 管理, 提倡采 取自治 管理的 集体行 为模式, 同时加 强中介 和宏观 管理, 已达到 全社会 整体福 利的最 优状态
一、 理论起源与背景 20世纪的博弈论、决策科学等一些辉煌的理论推动了个人主义理论的 发展,“人”被认为是可以掌握充分信息,完全清楚自已环境, 能够做出 最聪明的选择,能够在复杂世界中找出最优策略的“理性人”。简单来说, 就是能够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参与者。与组织理论相比,以上理论作为前 提基础的人类行为分析确实更贴近人的真实行为,更有预测性。但是,人 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却是有限的,受外部条件限制的,所以要从个人利益 最大化转向追求社会整体福利优化并不简单,更不是个人利益简单相加所 得到的。 在经济学里,理性人所追求的个人利益往往与政治学里的不同,它们 更着眼于政治权力。当“人性本私”的观念被经济学和政治学家们同时接 受的时候,政治理论就提出了“分权”(pit power)的思考。人们认为, 若一个统治者掌握了所有权力,他就会不惜牺性他人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 最大化,这种“分权”,也就是反权力垄断。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社会整体福利的最优状态呢?以下的模型都试图解 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对公共资源的运用是其中的关键。 下面我们首先接触的是三个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竞争模型 看看他们的结果是如何的
一、理论起源与背景 20世纪的博弈论、决策科学等一些辉煌的理论推动了个人主义理论的 发展,“人”被认为是可以掌握充分信息,完全清楚自己环境,能够做出 最聪明的选择,能够在复杂世界中找出最优策略的“理性人”。简单来说, 就是能够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参与者。与组织理论相比,以上理论作为前 提基础的人类行为分析确实更贴近人的真实行为,更有预测性。但是,人 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却是有限的,受外部条件限制的,所以要从个人利益 最大化转向追求社会整体福利优化并不简单,更不是个人利益简单相加所 得到的。 在经济学里,理性人所追求的个人利益往往与政治学里的不同,它们 更着眼于政治权力。当“人性本私”的观念被经济学和政治学家们同时接 受的时候,政治理论就提出了“分权”(pit power)的思考。人们认为, 若一个统治者掌握了所有权力,他就会不惜牺牲他人利益来达到自身利益 最大化,这种“分权”,也就是反权力垄断。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社会整体福利的最优状态呢?以下的模型都试图解 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对公共资源的运用是其中的关键。 下面我们首先接触的是三个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竞争模型, 看看他们的结果是如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