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了全球各国和各区域的空气质量和健康数据。图形、地图以及数据表均可查看和 下载。 报告的主要结论为:①2015年,全球超过90%的人口生活在空气不健康的地区。 ②2015年,在东南亚、中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西部,与燃烧源相关的PM25浓度 最高。③自2010年以来,在人口最多的10个国家中,孟加拉国和印度暴露于PM2.5 污染的人口最多。④2015年,在导致全球过早死亡的风险因素中,环境空气颗粒物 污染排名第5,仅次于高血压、吸烟、高空腹血糖和高总胆固醇,约导致420万人 过早死亡于心脏病和中风、肺癌、慢性肺部疾病和呼吸道感染,而中国和印度共占 全球PM2.5致死人数的52%。此外,约有254万人因臭氧暴露而过早死亡于慢性肺 部疾病。⑤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空气污染增加和全球人口增长及人口老龄化,PM2.5 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35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20万人。其中,印度 和孟加拉国的增幅最大,约50%60%⑥1990~2015年,全球范围内由臭氧引起的 死亡人数增加了近60%,这些增加中,有67%发生在印度 (廖琴编译) 原文题目: HEI launches State of Global Air report and website kiir:https://www.healtheffects.org/announcements/hei-launches-state-global-air-report-and-website 沿海湿地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国际科学界日益认识到自然系统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沿海湿地(特别是海 草、潮汐沼泽和红树林)是现今公认的重要且有效的长期碳汇。决策者也期望通过珊 瑚礁、浮游植物、海草林和海洋动物等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2017年2 月1日,《生态与环境前沿》(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vironment)发表《沿海 和海洋系统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声明》( Clarifying the Role of Coastal and Marine Systems in Climate Mitigation)文章称,沿海湿地每年可捕获超过200吨的碳, 并储存数百至数千年,是有效的“蓝碳”储存库,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来自保护国际基金会(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马里兰大学( University of Maryland)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比较沿海和海洋系统的长期碳封存能力,评 估了其气候减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沿海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 床可以通过植物体叶片的光合作用、根系对沉积物和天然碎屑的吸收存储大量的碳 并且,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大气二氧化碳(CO2),除临时储存在 叶子中外,其余碳将在木质和土壤中存储更长时间。潮汐使土壤处于湿润或淹没状 态,抑制了微生物作用,减缓了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使其在土壤中长期保持相对稳 定。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沿海生态系统中碳储量为104-251亿兆克碳(MgC)。虽 然沿海发展、农业和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部分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床损 失,但目前现存的大量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床使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非常适合用
4 供了全球各国和各区域的空气质量和健康数据。图形、地图以及数据表均可查看和 下载。 报告的主要结论为:①2015年,全球超过90%的人口生活在空气不健康的地区。 ②2015 年,在东南亚、中国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西部,与燃烧源相关的 PM2.5 浓度 最高。③自 2010 年以来,在人口最多的 10 个国家中,孟加拉国和印度暴露于 PM2.5 污染的人口最多。④2015 年,在导致全球过早死亡的风险因素中,环境空气颗粒物 污染排名第 5,仅次于高血压、吸烟、高空腹血糖和高总胆固醇,约导致 420 万人 过早死亡于心脏病和中风、肺癌、慢性肺部疾病和呼吸道感染,而中国和印度共占 全球 PM2.5 致死人数的 52%。此外,约有 25.4 万人因臭氧暴露而过早死亡于慢性肺 部疾病。⑤在全球范围内,由于空气污染增加和全球人口增长及人口老龄化,PM2.5 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从 1990 年的 350 万人增加到 2015 年的 420 万人。其中,印度 和孟加拉国的增幅最大,约 50%~60%。⑥1990~2015 年,全球范围内由臭氧引起的 死亡人数增加了近 60%,这些增加中,有 67%发生在印度。 (廖 琴 编译) 原文题目:HEI launches State of Global Air report and website 来源:https://www.healtheffects.org/announcements/hei-launches-state-global-air-report-and-website 沿海湿地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国际科学界日益认识到自然系统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沿海湿地(特别是海 草、潮汐沼泽和红树林)是现今公认的重要且有效的长期碳汇。决策者也期望通过珊 瑚礁、浮游植物、海草林和海洋动物等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2017 年 2 月 1 日,《生态与环境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发表《沿海 和海洋系统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声明》(Clarifying the Role of Coastal and Marine Systems in Climate Mitigation)文章称,沿海湿地每年可捕获超过200吨的碳, 并储存数百至数千年,是有效的“蓝碳”储存库,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 来自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比较沿海和海洋系统的长期碳封存能力,评 估了其气候减缓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沿海生态系统中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 床可以通过植物体叶片的光合作用、根系对沉积物和天然碎屑的吸收存储大量的碳。 并且,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大气二氧化碳(CO2),除临时储存在 叶子中外,其余碳将在木质和土壤中存储更长时间。潮汐使土壤处于湿润或淹没状 态,抑制了微生物作用,减缓了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使其在土壤中长期保持相对稳 定。据估计,全球范围内沿海生态系统中碳储量为 104~251 亿兆克碳(Mg C)。虽 然沿海发展、农业和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导致了部分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床损 失,但目前现存的大量红树林、潮汐沼泽和海草床使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非常适合用
来减缓气候变化。②珊瑚礁能否作为碳库取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钙化与溶解 之间的平衡。目前,珊瑚虫中的共生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碳量等于或略大于其 呼吸释放的碳,但珊瑚的钙化速率(释放CO2)略快于溶解速率(捕获CO),总体 来看,珊瑚礁是大气中的小型碳源,但伴随着海洋酸化,未来珊瑚礁将进入浄溶解 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堪忧,珊瑚礁也终将变为碳汇。③全世界拥有约235 万公顷海草林,储存在海草中的碳量为37~54 Mg c ha1,但由于海草短寿命且自由 浮动或附着在岩石基底,不能长期储存碳,所以,海草并不具备作为长期碳汇减缓 气候变化的潜力。④大多数浮游植物寿命短,多数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消耗掉,更 新很快,其中小部分碳将沉积并长期封存在海底沉积物中。但囿于其碳封存能力管 理成本高(需使用地球工程方法)而不能在气候减缓中发挥重要作用。⑤海洋动物 通过生物体积累碳并通过呼吸和排便释放碳,其种群活动在开阔的海域中(不同深 度、也可能跨国界),管理困难,所以在气候减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力有限。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建议,各国政府将沿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纳入国 家温室气体清单和气候减缓战略,评估其现有碳储量、未来的减排潜力以及遭遇威 胁时可能的损失,为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对于珊瑚礁、海带、浮游植物和海洋 动物等海洋中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重考虑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保障其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 (董利苹,李先婷编译) 原文题目: Clarifying the Role of Coastal and Marine Systems in Climate Mitigation xkir: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fee.1451/epdf 灾害与防治 Scientific Reports:过去50年中国恶劣天气发生频率减少 2017年2月17日,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报告》( Scientific Reports)发表题为《过去50年中 国恶劣天气发生频率减少的趋势》( Decreasing Trend in Severe Weather Occurrence over China during the past50 Years)的文章指出,1960年以来,中国恶劣天气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冰雹、雷暴和大风事件的发生频率已经减少了约50%。 恶劣天气( severe weather)一般指破坏性风暴,通常指“严重的局地风暴,特别 是强烈的雷暴、冰雹和龙卷风”。随着气候变暖,局地恶劣天气事件的变化受到社会 关注,但了解局地天气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具有极大的挑战。 该研究基于580个人工观测站对恶劣天气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大 尺度环境和恶劣天气指数的相应变化,首次揭示了过去50年中国恶劣天气显著下降 的趋势
5 来减缓气候变化。②珊瑚礁能否作为碳库取决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钙化与溶解 之间的平衡。目前,珊瑚虫中的共生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碳量等于或略大于其 呼吸释放的碳,但珊瑚的钙化速率(释放 CO2)略快于溶解速率(捕获 CO2),总体 来看,珊瑚礁是大气中的小型碳源,但伴随着海洋酸化,未来珊瑚礁将进入净溶解 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堪忧,珊瑚礁也终将变为碳汇。③全世界拥有约 235 万公顷海草林,储存在海草中的碳量为 37~54 Mg C ha-1,但由于海草短寿命且自由 浮动或附着在岩石基底,不能长期储存碳,所以,海草并不具备作为长期碳汇减缓 气候变化的潜力。④大多数浮游植物寿命短,多数被更高营养级的生物消耗掉,更 新很快,其中小部分碳将沉积并长期封存在海底沉积物中。但囿于其碳封存能力管 理成本高(需使用地球工程方法)而不能在气候减缓中发挥重要作用。⑤海洋动物 通过生物体积累碳并通过呼吸和排便释放碳,其种群活动在开阔的海域中(不同深 度、也可能跨国界),管理困难,所以在气候减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力有限。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建议,各国政府将沿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纳入国 家温室气体清单和气候减缓战略,评估其现有碳储量、未来的减排潜力以及遭遇威 胁时可能的损失,为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对于珊瑚礁、海带、浮游植物和海洋 动物等海洋中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着重考虑保护其生物多样性,保障其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 (董利苹,李先婷 编译) 原文题目:Clarifying the Role of Coastal and Marine Systems in Climate Mitigation 来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fee.1451/epdf 灾害与防治 Scientific Reports:过去 50 年中国恶劣天气发生频率减少 2017 年 2 月 17 日,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题为《过去 50 年中 国恶劣天气发生频率减少的趋势》(Decreasing Trend in Severe Weather Occurrence over China during the Past 50 Years)的文章指出,1960 年以来,中国恶劣天气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冰雹、雷暴和大风事件的发生频率已经减少了约 50%。 恶劣天气(severe weather)一般指破坏性风暴,通常指“严重的局地风暴,特别 是强烈的雷暴、冰雹和龙卷风”。随着气候变暖,局地恶劣天气事件的变化受到社会 关注,但了解局地天气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和相关性具有极大的挑战。 该研究基于 580 个人工观测站对恶劣天气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全球再分析数据集大 尺度环境和恶劣天气指数的相应变化,首次揭示了过去 50 年中国恶劣天气显著下降 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