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基本概念 8.2参数的假设检验 8.3非参数的假设检验(拟合检验、独立性检验) 8.4最佳检 8.5样本容量的确定 教学要求: 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掌握参数的假设检验,了解非参数的假设检验(拟 合检验、独立性检验)和最佳检验的含义,了解样本容量的确定问题。 授课方式: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20分:出勤:5分,作业:15分 2。期末考核:80分,闭卷笔试。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梁之舞舜、邓集贤等编著,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上册、下册),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3版。 2.主要参若书: 1)何书元编著,概率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杨振明编,概率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 3)陈希孺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3月 第1版 撰写人: 张成 审後人 王艳芳 课程负责人:张成
21 8.1 基本概念 8.2 参数的假设检验 8.3 非参数的假设检验(拟合检验、独立性检验) 8.4 最佳检验 8.5 样本容量的确定 教学要求: 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掌握参数的假设检验,了解非参数的假设检验(拟 合检验、独立性检验)和最佳检验的含义,了解样本容量的确定问题。 授课方式:讲授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无 四、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20 分;出勤: 5 分, 作业: 15 分 2.期末考核:80 分,闭卷笔试。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梁之舜、邓集贤等编著,概率论及数理统计(上册、下册),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5 年 2 月第 3 版。 2.主要参考书: 1)何书元 编著,概率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 月第 1 版。 2)杨振明 编,概率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2 版。 3)陈希孺 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年 3 月 第 1 版。 撰写人: 张成 审核人: 王艳芳 课程负责人:张成
《常微分方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学 分:3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简介 《常微分方程》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是分析学 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是数学专业后继课程学习的有力工具。 通过该课程的 ,使学生正确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理 和主要方法,培养基本的解愿能: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角 务于实践,有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的其它分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1.1常微分方程模型 1.2基本概念和常微分方程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中某些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 2.理解关于微分方程的 些基本概念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二章: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10学时) 教学内容: 2.1变量分离方程与变量 2.2线性微分方程与常数 易法 2.3恰当微分方程与积分因子 2.4一阶隐式微分方程与参数表示 教学要求: 1.掌握变量分离方程与变量变换。 2.掌握线性方程与常数变易法。 3,掌握恰当方程与积分因 4.了解一阶隐式方程与参数表示。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三音, 一阶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定理 (8学时) 数学 3.1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与逐步逼近法。 3.2解的延拓
22 《常微分方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总 学 时:48 讲授学时:48 学 分:3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开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一、课程简介 《常微分方程》是高等学校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是分析学 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是数学专业后继课程学习的有力工具。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常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理论 和主要方法,培养基本的解题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 务于实践,有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的其它分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教学内容: 1.1 常微分方程模型 1.2 基本概念和常微分方程的发展历史 教学要求: 1.了解微分方程中某些物理过程的数学模型。 2.理解关于微分方程的一些基本概念。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二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 (10 学时) 教学内容: 2.1 变量分离方程与变量变换 2.2 线性微分方程与常数变易法 2.3 恰当微分方程与积分因子 2.4 一阶隐式微分方程与参数表示 教学要求: 1.掌握变量分离方程与变量变换。 2.掌握线性方程与常数变易法。 3.掌握恰当方程与积分因子。 4.了解一阶隐式方程与参数表示。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第三章: 一阶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定理 (8 学时) 教学内容: 3.1 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与逐步逼近法。 3.2 解的延拓
3.3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定理。 教学要求, 業握Pic rd逐步逼近方法 理解解的存在唯 性定理 了解解的延拓,连续性,可微性,唯一性和奇解概念及相关定理。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四章:高阶徽分方程 (14学时) 教学内容 4.1线性微分方程的 一般理论。 4.2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4.2.1复值函数与复值解 4.2.2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高阶微分方程的降阶 4.3.1可降阶的一些方程类型 教学要求: 1.理解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 2.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了解可降阶的一些方程类型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五章:线性微分方程组 (14学时) 教学内容: 5.1存在唯一性定理 5.2线性微分 方程组的 般理论 5.3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5.3.1矩阵指数exp4的定义和性质 5.3.2 基解矩阵的计算公式 教学要求: 1.理解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 2.掌握矩阵指数eA1的解法 3.掌握基解矩阵的计算公式 4.了解常系数非齐线性方程组的一种解法。 5 解约当标准型解法、拉普拉斯变换解法、凯莱-哈密顿解法。 授课 讲授+讨论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讲授48学时,其中在教学中随机穿插习题课。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算,分配比例如 1.平时成纺 20%。其中, 平时测验10%,作业和出勤10%。 2.期末成绩80%,闭卷考试
23 3.3 解对初值的连续性和可微性定理。 教学要求: 掌握 Picard 逐步逼近方法。 理解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 了解解的延拓,连续性,可微性,唯一性和奇解概念及相关定理。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四章: 高阶微分方程 (14 学时) 教学内容: 4.1 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 4.2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4.2.1 复值函数与复值解 4.2.2 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4.2.3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 4.3 高阶微分方程的降阶 4.3.1 可降阶的一些方程类型 教学要求: 1.理解线性微分方程的一般理论。 2.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3.了解可降阶的一些方程类型; 授课方式: 讲授+自学 第五章:线性微分方程组 (14 学时) 教学内容: 5.1 存在唯一性定理 5.2 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 5.3 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 5.3.1 矩阵指数 exp A 的定义和性质 5.3.2 基解矩阵的计算公式 教学要求: 1. 理解线性微分方程组的一般理论。 2. 掌握矩阵指数 exp At 的解法; 3. 掌握基解矩阵的计算公式 4. 了解常系数非齐线性方程组的一种解法。 5. 了解约当标准型解法、拉普拉斯变换解法、凯莱-哈密顿解法。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本课程讲授 48 学时,其中在教学中随机穿插习题课。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成绩根据作业、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进行评定,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 算,分配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 20%。其中,平时测验 10%,作业和出勤 10%。 2.期末成绩 80%,闭卷考试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常微分方程》(第三版)王高雄、周之铭、朱思铭、王寿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主要参考书: 1)《常微分方程》(第二版),王高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常微分方程讲义》(第二版),丁同仁,李承治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 3)《常微分方程讲义》(第二版),叶彦谦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撰写人:田源 审核人:郭宝霖 课程负责人:郭宝霖
24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常微分方程》(第三版) 王高雄、周之铭、朱思铭、王寿 松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主要参考书: 1) 《常微分方程》(第二版),王高雄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常微分方程讲义》(第二版),丁同仁,李承治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 3) 《常微分方程讲义》(第二版),叶彦谦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撰写人:田源 审核人:郭宝霖 课程负责人:郭宝霖
《大学物理C》教学大纲 理程举别.学科堪州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C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48 兴 分: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公共物理教研室 、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物理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 域 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 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是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程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的 认识和 正确的理 只要求学生知道所 涉及的问题的现象和有关试验、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型 量和公式等的物理意 义、并能对它们进行定性分析,不要求学生进行定量的计算。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由于本课程将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物理问题,为保证 其水平和质量,本课程适宜在第二学期开课。 2.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理工类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 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其联系和分工,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包 括避免与中学物 理内容的 也要避免脱节 3.在处理与《理论力学》、《电工学》等课程的配合和分工时,本课程将系 统地讲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侧重于从物理本质上加以阐述和理解 (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1.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学 得活些,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得广些。 2.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 东分利用CA、录像和宿示实验等形 象化教学手段,展示某种物理现象或 一现象的静态和动态过程,提高课堂讲授 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概念和原理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 的示范、启发、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 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
25 《大学物理 C》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C 总 学 时:48 讲授学时:48 学 分: 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开课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公共物理教研室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科学。 物理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 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大 学物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现代的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 教学目的与任务是: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课程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 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所 涉及的问题的现象和有关试验、知道与问题直接有关的物理量和公式等的物理意 义、并能对它们进行定性分析,不要求学生进行定量的计算。 (三)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由于本课程将充分运用高等数学表述物理规律和分析物理问题,为保证 其水平和质量,本课程适宜在第二学期开课。 2.本课程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与理工类各专业的许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 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其联系和分工,既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包 括避免与中学物理内容的重复),也要避免脱节。 3.在处理与《理论力学》、《电工学》等课程的配合和分工时,本课程将系 统地讲授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侧重于从物理本质上加以阐述和理解。 (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 1.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学 得活些,还要注意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学得广些。 2.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 CAI、录像和演示实验等形 象化教学手段,展示某种物理现象或某一现象的静态和动态过程,提高课堂讲授 效果,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 3.习题讨论以围绕习题解决物理概念和原理为主。通过课堂上教师有目的 的示范、启发、诱导,以及学生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达到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 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