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 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 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 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 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 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 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 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边塞战争类诗歌鉴赏 一、什么是边塞战争诗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 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 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 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 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 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 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 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边塞战争诗的特点: 1.反映主题: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 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 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 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 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四、边塞战争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 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战争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 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四、边塞战争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 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朿,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 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 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 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 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 堪秋色入金疮。”借一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 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 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 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 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 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 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 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 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 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 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 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 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 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 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 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 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 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 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 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迴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五、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六、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七、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 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解题技巧方法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 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 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五、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六、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七、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 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解题技巧方法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 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 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 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 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 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 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 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 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 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 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 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 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 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 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 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 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 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 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 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 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 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 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 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 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 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 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 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 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 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 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 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 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 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