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ˆ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 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 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 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 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 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 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 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岀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 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 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 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 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 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 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 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蝉 唐虞世南 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綾饮清露”,“綏”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 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綾”。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 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綾”喑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 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 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 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象征、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 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 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 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 情。 “托物言志”和象征的区别是什么?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 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 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 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 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 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后者是文章中的局部写法。二者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相融的。 总的说,它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象征和托物言志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 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 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 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 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 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 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 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 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 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 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 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 “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岀疏桐ˆ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 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 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 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 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 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 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 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杈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 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 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 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 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 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 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 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 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 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 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 感情。【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 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 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 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 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 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 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 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 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 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 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 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 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 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 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 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 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 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 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 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 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 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 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 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 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 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区别 象征 【释义一】象征指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 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修辞方式叫象征。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 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 感情。【释义二】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 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 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外,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 种特定的意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 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 征手法表现出来。“象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 信物”,但随着词意的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 象事物。 托物言志 【释义】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 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 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
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 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 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 【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 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 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 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 意之法。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 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 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 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 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 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 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 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 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 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 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 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 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 “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 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晩 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 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永不言弃!
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象征与托物言志的区别: 1、象征侧重物所具有的性格、品质,托物言志侧重作者的主观感情。另:象征存在文化意 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你说象征“无产阶级战士”可以,说“春的使者”也可,而托物言 志则含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兰”“竹”“菊”意义比较明显。 托物寓意 【释义】是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 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揭示事物寓偶然于必然的主题。 一般指借物表意、言外蕴旨的古文诗作的表达方法,往往令人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较 之直抒胸臆者则别有一番韵致。这可能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界某些事物秉性特殊,容易 触发诗人对某些意念的联想;二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不能直抒胸臆,故而用托物寓 意之法。清代冯煦《剑州闻蝉》欧阳修的《画眉鸟》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托 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都是托物,不 同在于“寓意”和“言志”。“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 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 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 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的定义及区别(综合) 一、定义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 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 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 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 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 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 歌、散文创作)。 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 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所以看出此 “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 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七绝句》),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 手法。 示例 我在我未来的房子周围栽上许多竹子,我要像竹子一样,做一个正直、虚心、高洁的人。 我在书房里摆上几盆青松的盆景,以表达我要像青松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永不言弃!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 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 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 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 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 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 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 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 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 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 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 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 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 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 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 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 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 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 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 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 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 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 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 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 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 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 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 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 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 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
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 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 代诗歌中,松、竹、梅、兰、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 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 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两种表现手法,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在具体的诗 歌鉴赏中,有些考生易将二者混淆,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 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的,但只有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 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怒、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 是一种思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 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象 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 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外,根据 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 蕴。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 象征爱情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 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 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象征不同于比喻,它 比一般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象 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但随着词意的 不断衍生,如今的“象征”的意义渐渐的演变为以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以物喻人,把人的行为、性格、品质、精神等借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以物的形象来比喻、 指代某种人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白杨礼赞》一文中用“白杨树”来比喻北方的抗战军民。 二.区别 1.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 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 的感悟。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有些联系,与咏物抒怀有些联 系,其实,它还与象征、比兴有联系。象征要有象征体,那便是物,象征要表达的思想就在 作者对物的描写和评价之中。比兴呢?最早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里的“他 物”与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必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比兴, 又是托物,同时也是象征,因为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表现了刘焦之情的难舍难分、 留恋相许,更是刘焦爱情悲剧的象征。比如: 《 垂柳 》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 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 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
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 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 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 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 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 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 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 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 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 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 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 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 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 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 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 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 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 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 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 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 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 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 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 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 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
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 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 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 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两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 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 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又,下面具体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 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 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 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 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 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 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 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 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 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 松”,实际上在写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 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诗人杜荀鹤出身寒微,虽 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 无门,一生潦倒。这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吗?诗人通过描写“小松” 坎坷的经历描写,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总之,辨别二者的区别要注意这两组概念,一是“景”与“物”,一是“情”与“志”,写景就是 为了抒情,咏物就是为了言志。只要反复对比琢磨,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这几种表现手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不是截然分 开的。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从对白杨树的形象描绘上来看,它具有北方抗日军民的特 征,所以用它来指代北方抗日军民,这就是以物喻人;这样描写,在白杨树的形象上自然赋 予了北方抗日军民的品质和精神,所以说白杨树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北方抗日军 民及其精神;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所以又称为借物抒情。当然,它们 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首先,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提炼这些表现手法时着眼点不同。其次,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区别在于“志”、“情”、“人”的具体内含不同,“志”强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