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视社会性互动 建构主义重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这 是与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理解相一致的。 第3章视听与传播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及其对画面构图的影响 2、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非线性效应和声音的定位机理。 3、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4、了解传播的概念、类型和典型模式。 5、理解教有传播的要素和过程,熟悉教有传播的方式及规律。 3.1.1视感知规律 00 420年460500540绿58062060 图3一1人眼的敏曲 长【黑 1·人眼的视觉特性 (1)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光源的辐射功率是一个与视觉特性无关的客观物理量,但是人眼对辐射功率相同而波长不同光的敏感 程度不同,如图3一1所示。由图中可知,人眼对波长为555四(纳米)的绿光的灵敏度最高,在此两 侧,随着波长的增加或减少,灵敏度逐渐下降至零,即在可见光谱范围之外,即使辐射能量再大,人眼也 是没有亮度感觉的。这是由于波长越短时人眼中的光学介质对光波的吸收作用越强,而波长越长时人眼感 光细胞的敏感性越差。事实上,可见光是波长在380m~780m之间的电磁波,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光 不是一种波长的光,而是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光组合成的。 (2)视觉范围 人眼的视觉范围是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的范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 (3)彩色视觉 现代神经生理学证实,在人眼视网膜上存在红、绿、篮三种感色的锥状细胞,这是一类感光细胞,人 眼的彩色视觉就是由这些感光细胞提供的三种彩色视觉合成的综合结果
3 .重视社会性互动 建构主义重视教学中教师 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合作学习 ( Cooperative Learning)、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Teaching)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广为采用,这 是与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基本理解相一致的。 第 3 章 视听与传播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的视觉心理及其对画面构图的影响。 2、了解人耳的听觉特性、非线性效应和声音的定位机理。 3、理解“经验之塔”理论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4、了解传播的概念、类型和典型模式。 5、理解教育传播的要素 和过程,熟悉教育传播的 方式及规律。 3.1.1 视感知规律 1 .人眼的视觉特性 (1)视觉的光谱灵敏度 光源的辐射功率是一个与视觉特性无关的客观物理量,但是人眼对辐射功率相同而波长不同光的敏感 程度不同,如图 3 - 1 所示。由图中可知,人眼对波长为 555nm( 纳米)的绿光的灵敏度最高,在此两 侧,随着波长的增加或减少,灵敏度逐渐下降至零,即在可见光谱范围之外,即使辐射能量再大,人眼也 是没有亮度感觉的。这是由于波长越短时人眼中的光学介质对光波的吸收作用越强,而波长越长时人眼感 光细胞的敏感性越差。事实上,可见光是波长在 380 nm ~ 780 nm 之间的电磁波,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光 不是一种波长的光,而是由许多不同波长的光组合成的。 (2) 视觉范围 人眼的视觉范围是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的范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 (3) 彩色视觉 现代神经生理学证实,在人眼视网膜上存在红、绿、篮三种感色的锥状细胞,这是一类感光细胞,人 眼的彩色视觉就是由这些感光细胞提供的三种彩色视觉合成的综合结果
(4)分辨力 人眼的分辨力是人眼刚能分辨出被观察物体上相邻两点至人眼所张视角的倒数。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远比对高亮度细节的分辨力低,而且对于不同色调的细节,其分辨力也不 样,见表3一1所示。 表3一1人眼对于彩色细节的分辨力 细节色别 黑白黑绿黑红黑篮红绿红篮绿篮 相对分辨力 100% 94%90%26%☐40%23%19% 由表中的数据看出,人眼分辨彩色细节的能力较差。因此,彩色电视系统在传送视频图像信号时, 细节部分不传送彩色信息,而只传送黑白信息,即用它的亮度信息来代替,从而可以节省传输通道的频带。 教学中黑板上应尽量书写白字或白板上书写黑字,以提高字体的清晰度,便于学生观看学习。 (5)视觉惰性 实验证明,人眼的主观亮度感觉是实际亮度出现后近似按指数规律上升的:当亮度突然消失后, 人眼的亮度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近似按指数规律下降。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性称 为视觉惰性。 人眼的视觉惰性早在电影技术中就得到应用。 2,人的视觉心理 (1)心理趋合 心理趋合是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2)画面均衡 画面均衡是人们对画面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感觉,是产生画面稳定感的因素。 (3)视觉重心 人们习惯于从左边向右边观察画面,把注意力停留和集中在右边的物体上,这就是视觉中的右撒现象。 3.视觉心理与构图 构图是指在画面设计或电视拍摄过程中把被摄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 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摄像构图的造型元素主要有线条、色彩、明暗、节奏等。 视觉心理是画面构图的基础,构图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视觉心理。 (1)线条 线条是画面构成的主要元素,任何画面都离不开线条。画面中线条的结构往往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心 理联想,线条结构与心理效应的关系如表3一2所示
(4)分辨力 人眼的分辨力是人眼刚能分辨出被观察物体上相邻两点至人眼所张视角的倒数。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远比对高亮度细节的分辨力低,而且对于不同色调的细节,其分辨力也不一 样,见表 3 - 1 所示。 表 3-1 人眼对于彩色细节的分辨力 细节色别 黑白 黑绿 黑红 黑篮 红绿 红篮 绿篮 相对分辨力 100% 94% 90% 26% 40% 23% 19% 由表中的数据看出,人眼分辨彩色细节的能力较差。因此,彩色电视系统在传送视频图像信号时, 细节部分不传送彩色信息,而只传送黑白信息,即用它的亮度信息来代替,从而可以节省传输通道的频带。 教学中黑板上应尽量书写白字或白板上书写黑字,以提高字体的清晰度,便于学生观看学习。 (5)视觉惰性 实验证明,人眼的主观亮度感觉是实际亮度出现后近似按指数规律上升的;当亮度突然消失后, 人眼的亮度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近似按指数规律下降。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性称 为视觉惰性。 人眼的视觉惰性早在电影技术中就得到应用。 2 .人的视觉心理 ( 1 )心理趋合 心理趋合是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实际在画面中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 2 )画面均衡 画面均衡是人们对画面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感觉,是产生画面稳定感的因素。 ( 3 )视觉重心 人们习惯于从左边向右边观察画面,把注意力停留和集中在右边的物体上,这就是视觉中的右撇现象。 3 .视觉心理与构图 构图是指在画面设计或电视拍摄过程中把被摄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 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摄像构图的造型元素主要有线条、色彩、明 暗、节奏等。 视觉心理是画面构图的基础,构图中必须充分考虑人的视觉心理。 ( 1 )线条 线条是画面构成的主要元素,任何画面都离不开线条。画面中线条的结构往往会使观众产生不同的心 理联想,线条结构与心理效应的关系如表 3 - 2 所示
表3一2线条的心理效应 线条结构 例子 心理效应 横线结构 地平线、海平线 给人以广阔、寂静、平衡和安定的 的慢群、庄严的人民英雄纪 经常代表生命永恒和权力 垂直结构 给人以庄严、宏伟、尊严和刚强的 斜线结构 倾斜的地平线、歪斜的旗杆 人以运动、变化、洗跃和不安定 曲线结构 人们的舞姿、婉蜒的小道、山脉 以柔和、优美、和谐和韵律的 圆形结构 圆月 飞驰的车轮 人以完整 的感觉 放射结 光芒四射的 给人以活泼、奔放的感 (2)色影 色影是构成彩色画面的甚本要素。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或联想,可把颜色分为冷色性和暖 色性两大类。 色彩的个性以及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体验,会使人们产生各种联想,并赋于色彩一定意义的象征,色 彩的心理效应如表3一3所示。 表3一3色影的心理效应 色彩类型 联想物 鱼征藏义 每洋 野 生命与和平 恤s 黄色 丰收的金秋 富有、高责与欢乐 白色 白云 纯洁 图像色彩鲜艳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美感,而色彩的和谐平衡和匹配更有利于形成知觉, 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为了达到和谐的色彩布局,也有诸 多必须遵循的心理学因素,如对象和背景的色相不能过近,视觉需要有相应的补色进行平衡等。 (3)明暗 明与暗是构成视觉材料的最基本因素。明暗在画面上可以形成黑、白、灰三种基本的色调形式。当 画面中的色调以白、深灰、浅灰为主时,称为“高调”,若以暗灰、深暗灰、黑为主时,称为“低调” 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以深浅灰、中灰、淡暗灰为主的,则称为“中间调” (4)视觉节奏 画面的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形 成视觉上的“节拍”,取得和谐的效果。视觉节奏与自然界里各种周而复始的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工作节 奏同样是一个有秩序的进程,提供可靠的格局。只要建立起一定的节奏,便能预见某种情形的连续出现, 它能引起视觉快感并激发和丰富人们的想象力。 3.1.2听感知规律 1.人耳的听觉特性
表 3-2 线条的心理效应 线条结构 例子 心理效应 横线结构 地平线、海平线 给人以广阔、寂静、平衡和安定的 感觉 垂直结构 林立的楼群、庄严的人民英雄纪 念碑 经常代表生命永恒和权力 给人以庄严、宏伟、尊严和刚强的 感觉 斜线结构 倾斜的地平线、歪斜的旗杆 给人以运动、变化、跳跃和不安定 的感觉 曲线结构 人们的舞姿、蜿蜒的小道、山脉 给人以柔和、优美、和谐和韵律的 感觉 圆形结构 一轮圆月、飞驰的车轮 给人以完整、圆满和圆润的感觉 放射结构 光芒四射的太阳 给人以活泼、奔放的感觉 ( 2 )色彩 色彩是构成彩色画面的基本要素。根据人们对不同色彩的心理反应或联想,可把颜色分为冷色性和暖 色性两大类。 色彩的个性以及人们长期的生活经验体验,会使人们产生各种联想,并赋于色彩一定意义的象征,色 彩的心理效应如表 3 — 3 所示。 表 3—3 色彩的心理效应 色彩类型 联想物 象征意义 蓝色 天空、海洋 崇高和深远 绿色 田野、春天 生命与和平 红色 血、火 革命、危险与暴力 黄色 丰收的金秋 富有、高贵与欢乐 白色 白云 纯洁 图像色彩鲜艳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美感,而色彩的和谐平衡和匹配更有利于形成知觉, 增强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并进一步促进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为了达到和谐的色彩布局,也有诸 多必须遵循的心理学因素,如对象和背景的色相不能过近,视觉需要有相应的补色进行平衡等。 ( 3 )明暗 明与暗是构成视觉材料的最基本因素。明暗在画面上可以形成黑、白、灰三种基本的色调形式。当 画面中的色调以白、深灰、浅灰为主时,称为“高调”,若以暗灰、深暗灰、黑为主时,称为“低调”, 介于“高调”和“低调”之间,以深浅灰、中灰、淡暗灰为主的,则称为“中间调”。 ( 4 )视觉节奏 画面的视觉节奏是指把画面中特征相近的物体和构图要素加以归类、结合,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形 成视觉上的“节拍”,取得和谐的效果。视觉节奏与自然界里各种周而复始的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工作节 奏同样是一个有秩序的进程,提供可靠的格局。只要建立起一定的节奏,便能预见某种情形的连续出现, 它能引起视觉快感并激发和丰富人们的想象力。 3.1.2 听感知规律 1.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对声音的感知有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主观听感要素。人的主观听感要素与声波的声压、频率和频 谱成分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1)响度 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声压相同而频率不同,感觉的响度也 不一样。 (2)音调 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 (3)音色 音色是人耳对声源发声特色的感受。 2·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前面讨论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均存在着人耳听感方面的非线性效应,除此之外,人耳还存在着对声音 信号进行各种“非线性加工”的特殊功能,如在人耳受到强烈声音刺激时非线性加工能产生保护性的听感 反应:不同乐音的组合产生新的音乐形象即“和声”:对电声系统非线性畸变指标、环境噪声的影响都可 降低要求:能把某些缺损的声信息在大脑中自动地完整化起来。下面主要讨论人耳听感方面的一些非线性 效应。 (1)人耳的掩蔽效应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其中的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这种现象称为掩 蔽效应。 (2)鸡味西会效应 人耳对掩蔽声有相当的容忍能力。“鸡味酒会效应”(Cock Tail Effect),,就是在纷乱的酒会现 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音来。 (3)颤音效应 人耳同时听到两频率相近的纯音时,会产生差频似的颤音感,这是构成配乐的生理心理基础。 (4)哈斯效应 当内容相同的两个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仅当第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50ms(毫秒)后,才会感 受到有延迟音出现,即哈斯效应。而当延迟声超过50ms时就会产生回声感,这种听觉的延迟效应是混响 和立体声的心理学基础。 3,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 (1)双耳效应 人耳主要是靠双耳效应来进行声音定位的。 (2)耳廊效应 人耳的轮廓结构比较复杂。当声源的声波传送到人耳时,不同频率的声波会由于耳廊形状的特点而产 生不同的反射。反射声进入耳道与直达声之间就产生了时间差(相位差),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耳廓效应。 耳廓效应对声音定位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对频率较高的声音。正是由于耳廓效应,有时凭借 只耳朵也能对声音进行定位。 以上有关视听觉的认知规律要素,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若具体的指导意义
人对声音的感知有响度、音调和音色三个主观听感要素。人的主观听感要素与声波的声压、频率和频 谱成分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 1 )响度 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声压相同而频率不同,感觉的响度也 不一样。 ( 2 )音调 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 ( 3 )音色 音色是人耳对声源发声特色的感受。 2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前面讨论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均存在着人耳听感方面的非线性效应,除此之外,人耳还存在着对声音 信号进行各种“非线性加工”的特殊功能,如在人耳受到强烈声音刺激时非线性加工能产生保护性的听感 反应;不同乐音的组合产生新的音乐形象即“和声”;对电声系统非线性畸变指标、环境噪声的影响都可 降低要求;能把某些缺损的声信息在大脑中自动地完整化起来。下面主要讨论人耳听感方面的一些非线性 效应。 ( 1 )人耳的掩蔽效应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时,其中的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盖另一个声音,这种现象称为掩 蔽效应。 ( 2 )鸡味酒会效应 人耳对掩蔽声有相当的容忍能力。“鸡味酒会效应”( Cock Tail Effect ),就是在纷乱的酒会现 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音来。 ( 3 )颤音效应 人耳同时听到两频率相近的纯音时,会产生差频似的颤音感,这是构成配乐的生理心理基础。 ( 4 )哈斯效应 当内容相同的两个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仅当第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 35 ~ 50ms (毫秒)后,才会感 受到有延迟音出现,即哈斯效应。而当延迟声超过 50ms 时就会产生回声感,这种听觉的延迟效应是混响 和立体声的心理学基础。 3 .人耳的声音定位机理 ( 1 )双耳效应 人耳主要是靠双耳效应来进行声音定位的。 ( 2 )耳廓效应 人耳的轮廓结构比较复杂。当声源的声波传送到人耳时,不同频率的声波会由于耳廓形状的特点而产 生不同的反射。反射声进入耳道与直达声之间就产生了时间差(相位差),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为耳廓效应。 耳廓效应对声音定位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对频率较高的声音。正是由于耳廓效应,有时凭借一 只耳朵也能对声音进行定位。 以上有关视听觉的认知规律要素,在教学实践中都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
3.1.3经验之塔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有家戴尔(Edgar Dale)从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总结了一系列视听教学 的方法,出版了《视听教学方法》(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一书。由于他把各种视听教 学的手段与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去系统地阐述,因此有人称之为“经验之塔”理论。该书是一本 经典著作,对于视听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经验之塔”理论已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 指导开展教育技术实践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1,什么是“经验之塔” 戴尔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如图3一1所示。 言语 轴的经验 注只 菲省图橡 电多电设 密衣服是 瘦窖经验 野外行 醉与面戏 设计的经验 微的竖 有目的的自接的经幼 图3一1戴尔的“经验之塔” 2基本观点 (1)“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但并意味获得 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段,或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只是说明 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的程度。 (2)教有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 经验。学生只记忆一些普遍法则和概念,没有具体经验作支撑是不行的。 (3)教有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 概念。概念可以作推理之用,是进行思维、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基础,因而可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把具体 的直接经验看得过重,使教有过于具体化,而忽视达到普遍化的充分理解,那是很危险的。 (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有、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有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 象。 (5)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 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3.2.1传播的概念和类型
3.1.3 经验之塔理论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教育家戴尔( Edgar Dale )从教学实践的研究中,总结了一系列视听教学 的方法,出版了《视听教学方法》(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一书。由于他把各种视听教 学的手段与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去系统地阐述,因此有人称之为“经验之塔”理论。该书是一本 经典著作,对于视听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经验之塔”理论已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 指导开展教育技术实践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1 .什么是 “经验之塔” 戴尔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按抽象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如图 3 - 1 所示。 图 3 — 1 戴尔的“经验之塔” 2 .基本观点 ( 1 )“塔”中最底层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则越趋于抽象。但并意味获得 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段,或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阶层,只是说明 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的程度。 ( 2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是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 经验。学生只记忆一些普遍法则和概念,没有具体经验作支撑是不行的。 ( 3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 概念。概念可以作推理之用,是进行思维、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基础,因而可以指导进一步的实践。把具体 的直接经验看得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而忽视达到普遍化的充分理解,那是很危险的。 ( 4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得教育更为具体、直观,从而去获得更好的抽 象。 ( 5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 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3.2.1 传播的概念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