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教学”主要和教、学问题有关,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采用“教育技术”这一术语可以保持一个 更为广泛的领域范围, “电化教有”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较为正式地使用该词则始于1936 年,当时的教有部举办电化教有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以后各级教有行政部门也陆续使用电 化教有一词并沿用至今。 4、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内被人们大量使用的一个术语,它与“教育技术” 在本质上是指同一个概念。国内学者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 ·现代教有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有、教学中的运用。(何克抗,1999) ·现代教有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有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 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199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习惯于使用“现代教有技术”概念,这也使得教有技术带有了 更加强烈的现代化、信息化色彩。 1.1.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按照教育技术的AECT'1994定义,教有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 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具体的内容。 一般认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层次,即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 技术层次,如表1一1所示 表1一1教育技术和救有哲学、教有科学的比较 类别 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 教育技术 内涵 目的 探索教育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有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 内容 教有的价值、目的散育规律 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辨 思辨、文献、实验、质的文献、实验、开发、系统分析 主要方法 研究 行动 1.2.1国外教有育技术的历程 由于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技术在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代 表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视觉教有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2.视听教有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3·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4.教有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于“教学”主要和教、学问题有关,只是“教育”的一个部分,采用“教育技术”这一术语可以保持一个 更为广泛的领域范围。 “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它出现于 20 世纪 30 年代。较为正式地使用该词则始于 1936 年,当时的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使用电 化教育一词并沿用至今。 4、 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国内被人们大量使用的一个术语,它与“教育技术” 在本质上是指同一个概念。国内学者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何克抗, 1999 )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 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 1999 )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人们逐渐习惯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概念,这也使得教育技术带有了 更加强烈的现代化、信息化色彩。 1.1.2 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按照教育技术的 AECT’1994 定义,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 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具体的内容。 一般认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三种不同的研究层次,即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 技术层次,如表 1 - 1 所示。 表 1-1 教育技术和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的比较 类别 内涵 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 教育技术 目的 探索教育的本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内容 教育的价值、目的 教育规律 有关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 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主要方法 思辨 思辨、文献、实验、质的 研究 文献、实验、开发、系统分析、 行动 1.2.1 国外教育技术的历程 由于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技术在不同的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代 表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技术,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 .视觉教育阶段( 20 世纪初~ 30 年代) 2 .视听教育阶段( 20 世纪 30~50 年代) 3 .视听传播阶段 ( 20 世纪 50 ~ 60 年代) 4.教育技术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1.2.2AECT定义的发展 2OO5年5月,在由莫伦达(Molenda)等人起草的AECT协会文件《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 document#M4.0》中,提出了教有技术的新定义[5]: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该定义可以译为:教有 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AECT'2005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和发展,与1994定义相比,2005定义在以下方面发生 了变化」 ·领域名称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 ·研究领域 2.2.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信息加工模式 20世纪50年代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心理学家分析和推断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 要的工具,信息加工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 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 加涅(R.M.Gagn)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 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如 图2-2所示。 执行控制 效应器反应发生器 +感受器+感觉登记器短时记忆上 图2-2信息加工模式 2,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2)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3)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4)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1.2.2 AECT 定义的发展 2005 年 5 月,在由莫伦达( Molenda )等人起草的 AECT 协会文件《 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 document #MM4.0 》中,提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 [5]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该定义可以译为:教育 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AECT'2005 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和发展,与 1994 定义相比, 2005 定义在以下方面发生 了变化。 ·领域名称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 ·研究领域 2.2.3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 .信息加工模式 20 世纪 50 年代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心理学家分析和推断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重 要的工具,信息加工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学习实质上是由获得信息和使用信息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 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 加涅 (R.M.Gagne)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 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如 图 2 - 2 所示。 图 2-2 信息加工模式 2 .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 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2) 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3) 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4) 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1.2.4散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有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其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2,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贱性和支持性研究 3,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4,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1.3.1教师教有技术能力 1·美国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早在1993年,国际教有技术联合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 称ISTE)就制定了美国国家教师教有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Teachers, 简称NETS)[7],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美 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 NCATE)将这个标准作为审核教师认证、培训相关项目的依据 2000年,ISTE推出了NES的第三版,该版本中共给出23个行为指导,它们分别属于6个能力范畴, 充分体现了有关使用技术进行教和学的研究,以及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技术的操作和概念 Ⅱ.策划、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 Ⅲ.教学、学习与课程 V.测试与评估 V.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 Ⅵ.社会、道德、法律和人性方面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能力范畴和行为指导之外,ISTE还针对4类不同的对象,进一步细化出多个与日常教学 紧密联系的具体行为项,通过参照这些行为项,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自己是否符合该标准的要求,培训 机构也可以据此对教师作出判断。这4类对象包括: ·完成了培训课程中基础部分的师范学生 ·进行教学实习之前的师范学生 ·实习结束己经拿到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己经完成第一年教学实践的教师 2,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为了加强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有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有领域的有效应用,我 国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有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包括“教学 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淮”、“管理人员教有技术能力标准”以及“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个部
1.2.4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其发展趋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2 .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3 .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4 .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1.3.1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1 .美国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早在 1993 年,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 称ISTE)就制定了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for Teachers, 简称 NETS) [7],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运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美 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简称 NCATE)将这个标准作为审核教师认证、培训相关项目的依据。 2000 年,ISTE 推出了 NETS 的第三版,该版本中共给出 23 个行为指导,它们分别属于 6 个能力范畴, 充分体现了有关使用技术进行教和学的研究,以及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Ⅰ.技术的操作和概念 Ⅱ.策划、设计学习环境和过程 Ⅲ.教学、学习与课程 Ⅳ.测试与评估 Ⅴ.工作实效和职业实践 Ⅵ.社会、道德、法律和人性方面的问题 除了上述的能力范畴和行为指导之外, ISTE 还针对 4 类不同的对象,进一步细化出多个与日常教学 紧密联系的具体行为项,通过参照这些行为项,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自己是否符合该标准的要求,培训 机构也可以据此对教师作出判断。这 4 类对象包括: ·完成了培训课程中基础部分的师范学生 ·进行教学实习之前的师范学生 ·实习结束已经拿到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已经完成第一年教学实践的教师 2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为了加强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有效应用,我 国教育部于 2004 年 12 月 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包括“教学 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及“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三个部
分,其内容均涉及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 员的教有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 3,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教师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中、美两国教师教有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与我国教有界 目前所关注的人才“信息素养”培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3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即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 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发 展过程及结果”。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目前人们对于该概念的说法不尽相同,这里给 出国内专家的几个代表性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改变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具 体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 ·注重整合的过程 ·注重综合学习 ·注重体验学习 ·提侣协作学习
分,其内容 均涉及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标准具体规定了相关人 员的教育 技术能力结构要求和达到各等级的培训所需的基本内容。 3 .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教师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质的基本要求,中、美两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内容与我国教育界 目前所关注的人才“信息素养”培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1.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即分的事物、 现象、过程;物 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发 展过程及结果”。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目前人们对于该概念的说法不尽相同,这里给 出国内专家的几个代表性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改变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是数字化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具 体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充实、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 ·注重整合的过程 ·注重综合学习 ·注重体验学习 ·提倡 协作 学习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学习目标 1.理解远程教有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理解网铬课程、虚拟学习环境的概念与特点。 3.了解常见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构成与功能。 4.理解现代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5.能初步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和学习方法。 2.1.1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 巴甫洛夫(Pavlov I。P)在1890年首先发现条件反射机理,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研 究领域。条件反射概念揭示了学习现象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生(John B.atson)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这种学 习可以通过上述替代的“刺激一反应(S一R)”的联结米实现,并提出:“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 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从而形成了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微一反应学习理论。他所设计的最为成功的 实验之一就是“猫开门”的实验,如图2一1所示。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者 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门关着。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地在乱碰乱抓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 动的门门,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实验表明, 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 结论:霜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图2-1桑代克迷笼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 斯金纳(B.R.Skinner)用“操作性反应(operant)”来解释笼子里动物的行为,以区别巴甫 洛夫和华生等人的观点。他认为,巴甫洛夫等人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
第 2 章 学与教的理论 学习目标 1.理解远程教育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2.理解网络课程、虚拟学习环境的概念与特点。 3.了解常见的虚拟学习环境的构成与功能。 4.理解现代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5.能初步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和学习方法。 2.1.1 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巴甫洛夫( Pavlov I . P .)在 1890 年首先发现条件反射机理,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研 究领域。条件反射概念揭示了学习现象最基本的生理机制,对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生( John B.Watson )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这种学 习可以通过上述替代的“刺激—反应( S — R )”的联结来实现,并提出:“知道了反应就可以推测刺 激,知道了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从而形成了刺激—反应学习理论。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桑代克( Edward L.Thorndike )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 — 反应学习理论。他所设计的最为成功的 实验之一就是“猫开门”的实验,如图 2 - 1 所示。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着 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被放进笼时的猫在笼子里躁动不安地在乱碰乱抓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活 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如此反复,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实验表明, 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 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图 2- 1 桑代克迷笼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 斯金纳( B. F. Skinner )用“操作性反应( operant )”来解释笼子里动物的行为,以区别巴甫 洛夫和华生等人的观点。他认为,巴甫洛夫等人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由刺激所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