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 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 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性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认识上的局限:认为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 的生产关系主要是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后来他又把社会 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理论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实践上的失 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的思考: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思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 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入、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 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 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性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 非对抗性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认识上的局限:认为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 的生产关系主要是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后来他又把社会 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理论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实践上的失 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的思考: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思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 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 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 于调动农民 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 温饱问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点:改革后的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 一经营相结合。其特点是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过程:迄今大致经历了两步:第一,推行以家 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凤阳的变化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富有生命力的。第二,调整 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1984年10月,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 节。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但是,政治体制改 革,文化、科技体制的改革也必须推进。 请同学们全方位地说说改革的成果。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 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006年香港前卫生署的署长陈冯富珍女士当选为世卫总干 事,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召开,处理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问题时中国在
- 1.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 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 于调动农民 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到 1978 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 温饱问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点:改革后的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 一经营相结合。其特点是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过程:迄今大致经历了两步:第一,推行以家 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凤阳的变化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富有生命力的。第二,调整 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1984 年 10 月,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 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 节。 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20 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 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但是,政治体制改 革,文化、科技体制的改革也必须推进。 请同学们全方位地说说改革的成果。 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 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2006 年香港前卫生署的署长陈冯富珍女士当选为世卫总干 事,2006 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召开,处理朝鲜核危机和伊朗核问题时中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