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密封 流体密封 液压密封 弹性体密封的基本原理: 一一 回自密封机理。一一 流体压力p作用在密封暴在露 于介质的表面,使得密封面接触应 力增加到o,.密封面的接触应力o。 超过了被密封的流体压力p,就可 实现密封作用。 图414弹性体密封受介质压力作用后的接触应力
往复密封 弹性体密封的基本原理: --◎自密封机理◎-- 流体压力p作用在密封暴在露 于介质的表面,使得密封面接触应 力增加到 .密封面的接触应力 超过了被密封的流体压力p,就可 实现密封作用。 1 液压密封 0 1 p p = + − 0 1 p p = + −
往复密封 流体密封 液压密封 自密封机理 接触应力行与介质压力的关系可通过分析三维应力应变关系获得其表达 式为: 0p=00+ 式中4为弹性体材料的泊松比。对于弹性体材料四~0.5,代入式(4-13a) 得 Op=00+p 这表明只要弹性体材料的泊松比维持在0.5附近(弹性体在其玻璃化 温度以上,即处于高弹态时就几乎具有这一特征,密封的接触应力总比 介质压力高,因此具有自动适应流体压力变化的能力或称为“自密封原 理” 弹性体密封的“自动密封”是依靠弹性体材料的弹性、 并存在初始装配过盈量或预加载荷来实现的
往复密封 自密封机理 接触应力行与介质压力的关系可通过分析三维应力应变关系获得其表达 式为: 式中, 为弹性体材料的泊松比。对于弹性体材料, ~0.5,代入式 (4-13a) 得 这表明只要弹性体材料的泊松比维持在0.5附近(弹性体在其玻璃化 温度以上,即处于高弹态时就几乎具有这一特征),密封的接触应力总比 介质压力高,因此具有自动适应流体压力变化的能力或称为“自密封原 理”。 1 液压密封 0 1 p p = + − p 0 = + p 弹性体密封的“自动密封”是依靠弹性体材料的弹性、 并存在初始装配过盈量或预加载荷来实现的
往复密封 流体密封 液压密封 思考:是否保证只要保持适当的过盈量也就是说静态 良好的往复密封,在往复运动时就可以保证不泄露或 说是正常工作呢???????? 弹性体密封的基本原理一 动密封原理 有些情况下静态性能良好的密封,但是在活塞杆往复运动运动NG 时可能发生可观的泄漏。。。。。。。。 这表明往复密封的动密封机理和静密封机理不同。当往复运动时,密封是 依靠密封件与运动活塞杆之间流体膜的弹性流体动压效果来实现的
往复密封 弹性体密封的基本原理——动密封原理 有些情况下静态性能良好的密封,但是在活塞杆往复运动[运动ING] 时可能发生可观的泄漏。。。。。。。。 这表明往复密封的动密封机理和静密封机理不同。当往复运动时,密封是 依靠密封件与运动活塞杆之间流体膜的弹性流体动压效果来实现的。 1 液压密封 思考:是否保证只要保持适当的过盈量也就是说静态 良好的往复密封,在往复运动时就可以保证不泄露或 说是正常工作呢????????
往复密封 流体密封 液压密封 动力密封机理 活塞杆密封 活塞杆静止 密封件作用在活塞 杆上的接触压力 农公 密封界面间的流 体膜压力 活塞杆运动 液压流体 密封界面间接触压力和流体膜压分布
往复密封 动力密封机理 1 液压密封 密封界面间接触压力和流体膜压分布
往复密封 流体密封 液压密封 动力密封机理 活塞杆的动密封及润滑机理取决于 由活塞环带入密封界面液压流体的行为. 活塞杆静止 密封件作用在活塞 首先,在外行程中,密封件应将大部分 杆上的接触压力 液体刮离活塞杆表面,但不避免地总有一 =0 层很薄的液体被带入密封件与液压杆间 的界面,形成一充满液体的密封间隙并泄 露到密封件外侧. 密封界面间的流 体膜压力 其次,在内行程中,密封件会将外行程泄 露的液体刮回去,如果外行程形成的泄露 活塞杆运动 量大于内行程刮回的液体量,就会形成泄 露.如果内行程刮回较多的液体量,则总的 88 泄露量就小,或是零泄露 液压流体
往复密封 动力密封机理 活塞杆的动密封及润滑机理取决于 由活塞环带入密封界面液压流体的行为. 首先,在外行程中,密封件应将大部分 液体刮离活塞杆表面,但不避免地总有一 层很薄的液体被带入密封件与液压杆间 的界面,形成一充满液体的密封间隙并泄 露到密封件外侧. 其次,在内行程中,密封件会将外行程泄 露的液体刮回去,如果外行程形成的泄露 量大于内行程刮回的液体量,就会形成泄 露.如果内行程刮回较多的液体量,则总的 泄露量就小,或是零泄露. 1 液压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