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上世纪20年代,管理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进入组织行为学阶段。二战以后,管理学进入了 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理论学派林立,一直延续至今。 一、古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西方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工业部门成长壮大,企业的数量飞速增加,规模不断 扩大,已经形成了许多大型企业。但是,劳动生产率却没有随着经济的飞速增加而迅速提高,原因 就在于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当时,许多工厂的实际产量都远远低于其额定的生产能力, 甚至能达到生产能力的60%的都很少(隆瑞,世界著名管理学家管理法则全书,40页)。所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传统 的管理方式主张对工人管理要严厉,多采用强制性管理手段,受到了工人的强烈反抗,频繁采用罢 工、破坏机器、故意怠工等方式对付资本家,导致利润降低,严重影响了资本家的利益。新兴资本 家也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来帮他们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还有随之而来的控制问题、指挥问 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背景下,古典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derick Winslow 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l))、德国的韦伯(Max Weber)等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出前,为解决迅速工业化过程的各种管理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思 考和实践探索,他们的成果为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进行了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主要的有以下几 詹姆斯斯图亚特(1712~1780),是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处于工业大革命前期。他是最 早研究分工的学者,比泰勒早100多年就指出了工作研究方法和刺激工资的实质。他指出:如果他是 计件付酬的,他就会相出1000种方法来增加其产量。(马洪、孙尚清主编,现代管理百科全书,8 页) 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涉及到许 多管理问题:首先,他分析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他认为分工能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 增加国民财富。其次,还论述了控制的职能。他认为如果要真正对一个组织进行控制,就必须以自 己的成绩对控制者负责,而对控制者如无法施加任何重大影响,就无法进行控制。通过对生产过程 的观察,他提出了利己主义的人性观,即后世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对西方管理学、经济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的代表性人物还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工资规律",认为工人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 租的涌泉;理查德阿克赖特,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在企业的协调、组织、控制和劳动分工方面做出 了巨大贡献:詹姆斯·小瓦特与马修鲁滨逊博尔顿,他们在工厂中实行市场预测、有计划的选择厂 址、制定作业标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行部件标准化、推行职工福利制度等,进行了卓有成效 的科学管理实践;罗伯特欧文,处于工业革命大爆发年代,他的管理思想是:人是环境的产物。所 以他致力于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美国工业革命的大发展同样吸引了一批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杰出人才。在泰勒的科学管 理之前,从管理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在社会需要的大力推动下,麦卡勒姆和普尔对企业的组织结构 和职能控制做了充分的准备,亨利汤、哈尔西对工人的工资报酬及收益的分配做了探讨和实验,梅
段。上世纪20年代,管理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进入组织行为学阶段。二战以后,管理学进入了 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理论学派林立,一直延续至今。 一、古典管理理论 19世纪末,西方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各工业部门成长壮大,企业的数量飞速增加,规模不断 扩大,已经形成了许多大型企业。但是,劳动生产率却没有随着经济的飞速增加而迅速提高,原因 就在于还是采用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当时,许多工厂的实际产量都远远低于其额定的生产能力, 甚至能达到生产能力的60%的都很少(隆瑞,世界著名管理学家管理法则全书,40页)。所以,提 高劳动生产率就成为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其次,由于传统 的管理方式主张对工人管理要严厉,多采用强制性管理手段,受到了工人的强烈反抗,频繁采用罢 工、破坏机器、故意怠工等方式对付资本家,导致利润降低,严重影响了资本家的利益。新兴资本 家也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来帮他们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还有随之而来的控制问题、指挥问 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背景下,古典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derick Winslow 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l)、德国的韦伯(Max Weber)等。 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出前,为解决迅速工业化过程的各种管理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思 考和实践探索,他们的成果为科学管理思想的提出进行了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主要的有以下几 位: 詹姆斯·斯图亚特(1712~1780),是英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处于工业大革命前期。他是最 早研究分工的学者,比泰勒早100多年就指出了工作研究方法和刺激工资的实质。他指出:如果他是 计件付酬的,他就会相出1000种方法来增加其产量。(马洪、孙尚清主编,现代管理百科全书,8 页) 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者。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涉及到许 多管理问题:首先,他分析了企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他认为分工能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 增加国民财富。其次,还论述了控制的职能。他认为如果要真正对一个组织进行控制,就必须以自 己的成绩对控制者负责,而对控制者如无法施加任何重大影响,就无法进行控制。通过对生产过程 的观察,他提出了利己主义的人性观,即后世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对西方管理学、经济学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他的代表性人物还有大卫·李嘉图,提出了"工资规律",认为工人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 租的涌泉;理查德·阿克赖特,一位著名的实业家,在企业的协调、组织、控制和劳动分工方面做出 了巨大贡献;詹姆斯·小瓦特与马修·鲁滨逊·博尔顿,他们在工厂中实行市场预测、有计划的选择厂 址、制定作业标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实行部件标准化、推行职工福利制度等,进行了卓有成效 的科学管理实践;罗伯特·欧文,处于工业革命大爆发年代,他的管理思想是:人是环境的产物。所 以他致力于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美国工业革命的大发展同样吸引了一批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杰出人才。在泰勒的科学管 理之前,从管理这门学科本身来说,在社会需要的大力推动下,麦卡勒姆和普尔对企业的组织结构 和职能控制做了充分的准备,亨利·汤、哈尔西对工人的工资报酬及收益的分配做了探讨和实验,梅
特卡夫和史密斯在车间管理上做出了尝试,同时有沃顿商学院提供的教育推动。从理论到实践,从 出版物到课堂,都为管理学上的重大突破营造了气氛。科学管理诞生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已经 具备,在时代呼唤和科学成熟的交叉点上泰勒站了出来,科学管理的春天到来了。(西方管理学说 史87页,郭减纲) 1、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185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受过良好教育,性格活跃,个性坚强。1878年进入米德 维尔钢铁厂工作,从一名普通工人开始,做过职员、机工、机工班长、车间工长、厂总工程师,还 担任过威廉迪林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北方电器制造公司等多家公司的咨询顾问,管理经验丰 富,为了提高生产率,在其管理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管理试验,著有《计件工资制》、《科学管 理》等书。1878年泰勒到大钢铁公司米德维尔工厂做一名机械工,1884年就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当 时美国工厂普遍存在消极怠工现象,实际产量仅仅是设计产量的约13,当过工人的泰勒深刻的了解 其中的缘由,在他当上工长后就开始同这种现象做斗争。他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工 人认识存在问题,他们认为加快工作,增加产量,会使另外一些工人失去工作。二是管理上存在问 题,当工人生产率提高时,管理者却降低了单件产品的报酬率(实行计件工资制),结果是工人收 入没有预期的提高。三是工人的传统问题。认识到这三点有,泰勒认为通过改善管理就可以解决, 只要管理部门能适当地确定工资,提供适当地激励,就可以减少消极怠工,提高产量。后来,他获 得了成功,当然过程比较艰难,因为初期的改革受到了工人的强烈反对。 1898年,泰勒到伯利恒钢铁厂工作,为了更深入的思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他开始进行实验, 其中最又名的试验有三个: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在搬运铁块实 验中,他仔细挑选工人,研究了工人搬运铁块的每个步骤所花的时间,最后总结出最佳的搬运步 骤,在对工人进行训练和做出提高工资的承诺后,使搬运量提高了约4倍,并且通过合理的安排休息 时间,工人们也并不觉得比原来累。在铁砂和煤炭的挖掘实验中,他为挖掘工设计了8~10个不同的 铲子,每种铲子只适合铲特定的物料,使挖掘工在铲任何物料时都能保持最佳的挖掘量,为了在600 个工人中合理分配铲子,还在工作前进行了详细的计划。金属切削实验历时26年,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解决了用什么刀具、什么切削速度切削不同种类、直径、切削度、进刀量的问题,形成了金属 加工方面的工作规范。 泰勒做的这些实验使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深深扎根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 科学。这也正是其理论能对当时社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原因。(西方管理学说史98页,郭减纲)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基本假设前提:一是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会解决当时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二是确定了"经济 人"假设的观点:三是单人劳动可以取得最大效率。 (2)两个基本研究方法:作业研究,即改进操作方法,合理利用工时,可以提高效率;时间研 究,即在作业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工人每个步骤花费的时间,进而设计出标准作业的标准工作时间。 (3)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效率至上,这是管理的中心问题;二是为谋求最大效率可以采取任 何方法,而不用考虑人性的特点;三是劳资双方应该合作,以追求效率最高。这三个出发点带有明
特卡夫和史密斯在车间管理上做出了尝试,同时有沃顿商学院提供的教育推动。从理论到实践,从 出版物到课堂,都为管理学上的重大突破营造了气氛。科学管理诞生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已经 具备,在时代呼唤和科学成熟的交叉点上泰勒站了出来,科学管理的春天到来了。(西方管理学说 史87页,郭咸纲) 1、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1856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受过良好教育,性格活跃,个性坚强。1878年进入米德 维尔钢铁厂工作,从一名普通工人开始,做过职员、机工、机工班长、车间工长、厂总工程师,还 担任过威廉迪林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北方电器制造公司等多家公司的咨询顾问,管理经验丰 富,为了提高生产率,在其管理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管理试验,著有《计件工资制》、《科学管 理》等书。1878年泰勒到大钢铁公司米德维尔工厂做一名机械工,1884年就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当 时美国工厂普遍存在消极怠工现象,实际产量仅仅是设计产量的约1/3,当过工人的泰勒深刻的了解 其中的缘由,在他当上工长后就开始同这种现象做斗争。他认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工 人认识存在问题,他们认为加快工作,增加产量,会使另外一些工人失去工作。二是管理上存在问 题,当工人生产率提高时,管理者却降低了单件产品的报酬率(实行计件工资制),结果是工人收 入没有预期的提高。三是工人的传统问题。认识到这三点有,泰勒认为通过改善管理就可以解决, 只要管理部门能适当地确定工资,提供适当地激励,就可以减少消极怠工,提高产量。后来,他获 得了成功,当然过程比较艰难,因为初期的改革受到了工人的强烈反对。 1898年,泰勒到伯利恒钢铁厂工作,为了更深入的思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他开始进行实验, 其中最又名的试验有三个: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在搬运铁块实 验中,他仔细挑选工人,研究了工人搬运铁块的每个步骤所花的时间,最后总结出最佳的搬运步 骤,在对工人进行训练和做出提高工资的承诺后,使搬运量提高了约4倍,并且通过合理的安排休息 时间,工人们也并不觉得比原来累。在铁砂和煤炭的挖掘实验中,他为挖掘工设计了8~10个不同的 铲子,每种铲子只适合铲特定的物料,使挖掘工在铲任何物料时都能保持最佳的挖掘量,为了在600 个工人中合理分配铲子,还在工作前进行了详细的计划。金属切削实验历时26年,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解决了用什么刀具、什么切削速度切削不同种类、直径、切削度、进刀量的问题,形成了金属 加工方面的工作规范。 泰勒做的这些实验使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深深扎根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 科学。这也正是其理论能对当时社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原因。(西方管理学说史98页,郭咸纲)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基本假设前提:一是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会解决当时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二是确定了"经济 人"假设的观点;三是单人劳动可以取得最大效率。 (2)两个基本研究方法:作业研究,即改进操作方法,合理利用工时,可以提高效率;时间研 究,即在作业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工人每个步骤花费的时间,进而设计出标准作业的标准工作时间。 (3)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效率至上,这是管理的中心问题;二是为谋求最大效率可以采取任 何方法,而不用考虑人性的特点;三是劳资双方应该合作,以追求效率最高。这三个出发点带有明
显的资方倾向,所以同时期很多人也对泰勒的理论表示反对。 (4)四项任务:一是对工人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二是科学的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 育;三是与工人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技科学原则办;四是资方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 分工。 (5)科学管理的内容:包括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三个方面。 作业管理:一是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将工人多年积累得经验和技巧归纳整合,找出规律性的东 西,并标准化,就形成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二是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性格和特长, 找出最适合的岗位,再对其按标准进行培训。三是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一差别工资制,工资= 工资率完成件数,即制定一个工作量定额,根据工人完成定额的情况按不同的工资率付报酬,超过 定额就按较高比率,没完成就按较低比率,。 组织管理:一是把计划与执行的职能分开,泰勒把它作为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二是提出职能工 长制,由于当时还相当缺乏具备管理经验的基层管理人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但为以后相应职能 部门的建立和管理职能专业提供了思想基础:三是例外原则,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把日常管理职能 分配出去后,保留对例外事项,如重大战略问题等的决策权。 管理哲学:泰勒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 行一场全面心里革命.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 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1912年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泰勒制度和其他工厂管理制 度"听证会记录,第1387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 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恰恰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 对管理进行了归结和变革(西方管理学说史112页,郭咸纲)。 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当时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它诞生于美国经济的起飞阶段,很快得到 了一批支持者,他们的努力使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在美国企业管理中取得了 成功,被广泛推广,并在20世纪初迅速扩展到欧洲。由于其创造的巨大效益,以至于同时期诞生法 国的法约尔管理理论在法国根本没有得到重视。与此同时,科学管理理论走进美国工商管理学院的 课堂,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泰勒同时代和他以后年代中,有许多人也积极从事科学管理研 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管理理论”,作出了较大贡献的有卡尔乔治巴思、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斯夫 妇、哈林顿埃默森、莫里斯库克等。 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形成,其核心就是对人按理性思维的原则进行 管理。人类的管理理论可以说就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管理对人类的发展 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由于当时市场还 处于卖方市场,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泰勒研究的范围也局限在企业内部,主 要解决生产效率的提高问题,没有涉及到市场、财务、环境等内容。二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 性是"经济人"假设,强调物质利益对调动工人积极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工人在其他方面的满足。任何 理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这些缺陷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组织管理理论
显的资方倾向,所以同时期很多人也对泰勒的理论表示反对。 (4)四项任务:一是对工人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二是科学的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 育;三是与工人亲密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科学原则办;四是资方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 分工。 (5)科学管理的内容:包括作业管理、组织管理和管理哲学三个方面。 作业管理:一是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将工人多年积累得经验和技巧归纳整合,找出规律性的东 西,并标准化,就形成了科学的工作方法。二是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性格和特长, 找出最适合的岗位,再对其按标准进行培训。三是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工资= 工资率*完成件数,即制定一个工作量定额,根据工人完成定额的情况按不同的工资率付报酬,超过 定额就按较高比率,没完成就按较低比率,。 组织管理:一是把计划与执行的职能分开,泰勒把它作为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二是提出职能工 长制,由于当时还相当缺乏具备管理经验的基层管理人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但为以后相应职能 部门的建立和管理职能专业提供了思想基础;三是例外原则,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把日常管理职能 分配出去后,保留对例外事项,如重大战略问题等的决策权。 管理哲学:泰勒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 行一场全面心里革命.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 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1912年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泰勒制度和其他工厂管理制 度"听证会记录,第1387页)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 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恰恰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 对管理进行了归结和变革(西方管理学说史112页,郭咸纲)。 科学管理的方法使当时企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它诞生于美国经济的起飞阶段,很快得到 了一批支持者,他们的努力使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在美国企业管理中取得了 成功,被广泛推广,并在20世纪初迅速扩展到欧洲。由于其创造的巨大效益,以至于同时期诞生法 国的法约尔管理理论在法国根本没有得到重视。与此同时,科学管理理论走进美国工商管理学院的 课堂,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泰勒同时代和他以后年代中,有许多人也积极从事科学管理研 究,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管理理论",作出了较大贡献的有卡尔·乔治·巴思、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斯夫 妇、哈林顿·埃默森、莫里斯·库克等。 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已经形成,其核心就是对人按理性思维的原则进行 管理。人类的管理理论可以说就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管理对人类的发展 和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由于当时市场还 处于卖方市场,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泰勒研究的范围也局限在企业内部,主 要解决生产效率的提高问题,没有涉及到市场、财务、环境等内容。二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 性是"经济人"假设,强调物质利益对调动工人积极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工人在其他方面的满足。任何 理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这些缺陷也为后来的管理学家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以法约尔为代表的组织管理理论
在美国,泰勒等人在潜心研究科学管理理论时,欧洲大国法国的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困惑,迫切需 要新的管理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突出矛盾。一批学者也开始苦苦探索革新之道,亨利法约尔便 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亨利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19岁参加工作,从最基层干起,1888年被任命为一个濒 临破产的矿产公司的总经理,经过不懈努力,等他离任时该公司已经成长为一个财务状况极为优良 的公司,拥有一大批管理、技术和科学上的骨干,至今仍是法国最著名的冶金公司之一。自1866年 他开始领导一个矿井起,便开始研究管理问题,法约尔在管理实践中发现每个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 一套做法,而不认可其他人的做法,经常发现在同一原则下相行甚远的做法,他认为原因就在于没 有将大家共同的认可的经验总结、系统化,形成理论,如果存在一种得到公认得原理,就能很好的 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他从1900年开始公开阐述他的组织管理思想,1908年完成论文《论管理的 一般原理》,1916年发表了著名的管理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8年退休后开始致力于推 广自己的管理理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生产效率的提高问题,所以法约 尔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认可和重视,直到他快去世时,情况才有所改观。因为那个时 期,在法国和欧洲最流行的管理理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中将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6种: (1)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 (2)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 (3)财务活动(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 (4)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5)会计活动(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活动,只是企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计 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称为管理的要素,并对其进行了逐项分析: (1)计划,就是制定行动计划 (2)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3)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4)协调,就是连接调动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⑤)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同时,他还提出了管理的14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各 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 的团结。 法约尔管理思想与泰勒的管理思想存在不同,泰勒注重从单个工人或者车间的角度研究如何提 高生产效率,法约尔注重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研究管理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管理理 论,莫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法约尔被认为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创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一 般学者都认为他与泰勒在管理学历史上有相同重要的地位。当然,他的管理理论也有自己的局限之
在美国,泰勒等人在潜心研究科学管理理论时,欧洲大国法国的企业也面临同样的困惑,迫切需 要新的管理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突出矛盾。一批学者也开始苦苦探索革新之道,亨利·法约尔便 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亨利·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19岁参加工作,从最基层干起,1888年被任命为一个濒 临破产的矿产公司的总经理,经过不懈努力,等他离任时该公司已经成长为一个财务状况极为优良 的公司,拥有一大批管理、技术和科学上的骨干,至今仍是法国最著名的冶金公司之一。自1866年 他开始领导一个矿井起,便开始研究管理问题,法约尔在管理实践中发现每个管理人员都有自己的 一套做法,而不认可其他人的做法,经常发现在同一原则下相行甚远的做法,他认为原因就在于没 有将大家共同的认可的经验总结、系统化,形成理论,如果存在一种得到公认得原理,就能很好的 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他从1900年开始公开阐述他的组织管理思想,1908年完成论文《论管理的 一般原理》,1916年发表了著名的管理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8年退休后开始致力于推 广自己的管理理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生产效率的提高问题,所以法约 尔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认可和重视,直到他快去世时,情况才有所改观。因为那个时 期,在法国和欧洲最流行的管理理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中将企业的全部活动分为6种: (1) 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 (2) 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 (3) 财务活动(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 (4) 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 (5) 会计活动(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 (6)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认为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的活动,只是企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计 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称为管理的要素,并对其进行了逐项分析: (1) 计划,就是制定行动计划 (2) 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3) 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4) 协调,就是连接调动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5) 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同时,他还提出了管理的14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各 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 的团结。 法约尔管理思想与泰勒的管理思想存在不同,泰勒注重从单个工人或者车间的角度研究如何提 高生产效率,法约尔注重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研究管理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管理理 论,奠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法约尔被认为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开创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一 般学者都认为他与泰勒在管理学历史上有相同重要的地位。当然,他的管理理论也有自己的局限之
处:对人性的假设仍然为经济人假设,主张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监督;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他提出 的管理五要素和十四个原则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只是把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研究;研究的重点 是企业组织管理内部,没有对组织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人,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对后世社会学家、 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关行政组织的 观点,仅是其社会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因为他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誉为"组织理论 之父”。与同时代的泰勒、法约尔一样,韦伯也积极思考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只不过 他更多关注如何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而不是企业管理问题,组织管理理论只是他为此提出的 许多观点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在他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时候,社会和历史条件还没有形成对行政组 织理论的需求,使得他得理论提出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的车轮转到了20世纪40~50年代以 后,由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组织日益复杂,结构更加精细,组织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开始注重 其行政组织理论,人们才发现韦伯的理论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西方管理学说史171页,郭减纲)。 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来管理,这 一点对封建管理系统的否定。要使得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 有胜任工作得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他认为任何组织机构都应有明确 的目标,规章制度;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必须进行劳动分工;组织内部应按等级制度形成一个指挥 链;每个职位的人选应该经过挑选并接受培训:提倡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等等。他认为这种理 想的行政组织最符合理性原则,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 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理论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石,其后人们在研究管理思想时,发现 他们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他们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补充,从而是古典管理理论 更加系统化,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其中杰出的代表有厄威克和古利克等。林德尔福恩斯厄威克,英 国著名管理史学家,他在1944年出版的《行政管理原理》中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将泰勒的 科学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管理活动的原则,将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控制三个管理要素作为管理过程 的三个主要职能,将法约尔管理原则作为管理的洛个职能,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体系。卢瑟哈尔西 古利克,美国管理学家,他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系统化,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 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还提出了10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按目标、程序、顾客或地区把工作加以部门化:通过等级制度协作;通过思想协作;通过委员会协 作;分权化或控股公司概念;统一指挥;直线参谋;授权;控制制度。 古典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典管理 理论认识到了管理普遍存在的特点,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原则,最重要的是它首次以科学方法来研究 管理问题,使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当然,受历史条件限制,他又存在一些必然的缺点,这也给 后来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处:对人性的假设仍然为经济人假设,主张对工人进行严格的监督;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对他提出 的管理五要素和十四个原则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只是把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来研究;研究的重点 是企业组织管理内部,没有对组织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3、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人,现代社会学奠基人,对后世社会学家、 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组织管理方面有关行政组织的 观点,仅是其社会学理论的组成部分,因为他在组织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被誉为"组织理论 之父"。与同时代的泰勒、法约尔一样,韦伯也积极思考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只不过 他更多关注如何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而不是企业管理问题,组织管理理论只是他为此提出的 许多观点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在他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时候,社会和历史条件还没有形成对行政组 织理论的需求,使得他得理论提出后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历史的车轮转到了20世纪40~50年代以 后,由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组织日益复杂,结构更加精细,组织规模不断扩大,进而开始注重 其行政组织理论,人们才发现韦伯的理论具有非常大的价值(西方管理学说史171页,郭咸纲)。 韦伯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是通过职务和职位来管理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世袭地位来管理,这 一点对封建管理系统的否定。要使得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 有胜任工作得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他认为任何组织机构都应有明确 的目标,规章制度;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必须进行劳动分工;组织内部应按等级制度形成一个指挥 链;每个职位的人选应该经过挑选并接受培训;提倡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等等。他认为这种理 想的行政组织最符合理性原则,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都优于其他组织形式。 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的管理理论构成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石,其后人们在研究管理思想时,发现 他们有许多相通之处,于是他们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补充,从而是古典管理理论 更加系统化,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其中杰出的代表有厄威克和古利克等。林德尔·福恩斯·厄威克,英 国著名管理史学家,他在1944年出版的《行政管理原理》中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了综合,将泰勒的 科学管理理论作为指导管理活动的原则,将法约尔的计划、组织、控制三个管理要素作为管理过程 的三个主要职能,将法约尔管理原则作为管理的各个职能,从而构建出一个新的体系。卢瑟·哈尔西· 古利克,美国管理学家,他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职能系统化,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 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还提出了10项管理原则: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按目标、程序、顾客或地区把工作加以部门化;通过等级制度协作;通过思想协作;通过委员会协 作;分权化或控股公司概念;统一指挥;直线参谋;授权;控制制度。 古典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古典管理 理论认识到了管理普遍存在的特点,并提出了一些管理原则,最重要的是它首次以科学方法来研究 管理问题,使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当然,受历史条件限制,他又存在一些必然的缺点,这也给 后来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二、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