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第二号通知 第六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将于2019年10月27-30日在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p/ ww cugs. org. cn 、发起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承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会议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任:郑永飞 副主任:陈晓非侯增谦张培震 成员:郭建黄清华李小军刘俊来马胜利倪四道王强王涛杨进辉张进江 2.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任:张培震 副主任:陈晓非侯增谦 成员 安芷生蔡晋安曹代勇曹晋滨曹俊兴柴育成常旭陈骏陈颙陈福坤陈海弟 陈树民陈小宏陈运泰程久龙邓军邓居智底青云丁林丁志峰丁仲礼董树文 董云鹏范蔚茗方慧方小敏冯宏冯学尚冯佐海高俊高锐高建国耿建华 龚健雅郭建郭进义郭正堂韩宝福郝芳郝天珧何继善侯泉林胡敏胡见义 胡瑞忠胡祥云黄清华贾承造蒋少涌金胜金翔龙金振民金之钧康国发李斐 李貅李德仁李海兵李建成李建威李锦轶李庆忠李三忠李曙光李术才李廷栋 李文渊李献华李小军李振春林伟刘静刘良刘池阳刘丛强刘代志刘敦 刘福来刘怀山刘嘉麒刘俊来刘培硕刘少峰刘少华刘永江刘元生柳建新龙凡 罗俊罗清华吕古贤吕厚远吕庆田马昌前马胜利马永生毛景文孟小红莫宣学 倪四道牛耀龄欧光习欧阳自远庞忠和彭平安彭苏萍漆家福秦大河曲寿利任纪舜 任建国任云生石颖石耀霖史建魁舒良树孙敏孙继敏孙进忠孙卫东孙文科 孙友宏汤良杰唐晓明滕吉文田钢童思友涂传诒万卫星汪集旸汪品先王赤
-1- 2019 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第二号通知 第六届“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将于 2019 年 10 月 27-30 日在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详细情况可登陆会议网站:http://www.cugs.org.cn。 一、发起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委会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与成矿专业委员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承办单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二、会议组织机构 1. 领导小组(按拼音排序) 主 任:郑永飞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张培震 成 员: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2.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张培震 副主任:陈晓非 侯增谦 成 员: 安芷生 蔡晋安 曹代勇 曹晋滨 曹俊兴 柴育成 常 旭 陈 骏 陈 颙 陈福坤 陈海弟 陈树民 陈小宏 陈运泰 程久龙 邓 军 邓居智 底青云 丁 林 丁志峰 丁仲礼 董树文 董云鹏 范蔚茗 方 慧 方小敏 冯 宏 冯学尚 冯佐海 高 俊 高 锐 高建国 耿建华 龚健雅 郭 建 郭进义 郭正堂 韩宝福 郝 芳 郝天珧 何继善 侯泉林 胡 敏 胡见义 胡瑞忠 胡祥云 黄清华 贾承造 蒋少涌 金 胜 金翔龙 金振民 金之钧 康国发 李 斐 李 貅 李德仁 李海兵 李建成 李建威 李锦轶 李庆忠 李三忠 李曙光 李术才 李廷栋 李文渊 李献华 李小军 李振春 林 伟 刘 静 刘 良 刘池阳 刘丛强 刘代志 刘敦一 刘福来 刘怀山 刘嘉麒 刘俊来 刘培硕 刘少峰 刘少华 刘永江 刘元生 柳建新 龙 凡 罗 俊 罗清华 吕古贤 吕厚远 吕庆田 马昌前 马胜利 马永生 毛景文 孟小红 莫宣学 倪四道 牛耀龄 欧光习 欧阳自远 庞忠和 彭平安 彭苏萍 漆家福 秦大河 曲寿利 任纪舜 任建国 任云生 石 颖 石耀霖 史建魁 舒良树 孙 敏 孙继敏 孙进忠 孙卫东 孙文科 孙友宏 汤良杰 唐晓明 滕吉文 田 钢 童思友 涂传诒 万卫星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赤
王平王强王水王涛王成善王椿镛王二七王国灿王良书王清晨王汝成 王秀明王绪本王焰新王一博王有学王岳军王宗起魏春景魏奉思魏久传吴福元 吴忠良夏江海肖举乐肖文交肖序常谢树成熊彬熊熊熊巨华熊盛青熊小林 徐备徐文耀徐夕生徐锡伟徐学文徐学义徐义刚许厚泽许继峰许绍燮许文良 许志琴薛国强严良俊杨进杨顶辉杨进辉杨经绥杨树锋杨文采杨元喜杨振宇 姚玉鹏姚振兴叶大年殷洪福印兴耀于晟岳建华曾令森曾昭发翟光明翟明国 翟裕生张玮张国伟张宏飞张宏福张进江张立飞张少华张岳桥张泽明张占松 赵越赵邦六赵殿栋赵国春赵国泽赵文津赵子福郑建平郑永飞钟大赉锺孫霖 周美夫周卫健周泽兵朱光朱弟成朱日祥朱祥坤 3.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书长:陈晓非(兼) 副秘书长:郭建侯增谦黄清华李小军刘俊来马胜利倪四道王强王涛杨进辉 张进江张培震 4.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长:郭建 副组长:陈本池胡敏李貅李亚琦刘元生薛国强张功成张青杉周坚鑫 成员:董静顾珧蒋冬伟李淯刘宁倪一超乔忠梅闫纪红张学彬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9年10月27-30日,26日报到。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四、会议日程安排 10月26日:会议报到: 10月27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0月28-30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主任:陈晓非 副主任:郭建黄清华李小军刘俊来马胜利倪四道王强王涛杨进辉张进江 巴晶蔡红柱曹淑云陈斌陈唯陈桂华陈汉林程久龙储日升崔峻邓明 董树文高原葛洪魁何登发胡修棉黄建黄辅琼琚宜文雷建设李惠民李景叶 李鹏飞李忠海厉子龙刘曦刘洋刘青松刘显东刘勇胜吕庆田缪秉魁倪宇东 裴顺平彭伟斌屈春燕任俊杰申旭辉沈萍孙卫东孙文科汤吉田钢汪汉胜 汪毓明王强王荣生王世民王伟涛王新明王秀明魏春景夏少红谢树成徐星 徐建桥徐锡伟徐义刚薛国强颜茂都杨进杨顶辉杨宏峰姚华建殷长春印兴耀 于常青袁万明岳汉张伟张宝林张海江张晓东张永生张岳桥张振国赵翠萍 赵连锋郑建平郑文俊周建波周永章朱弟成邹长春
-2- 王 平 王 强 王 水 王 涛 王成善 王椿镛 王二七 王国灿 王良书 王清晨 王汝成 王秀明 王绪本 王焰新 王一博 王有学 王岳军 王宗起 魏春景 魏奉思 魏久传 吴福元 吴忠良 夏江海 肖举乐 肖文交 肖序常 谢树成 熊 彬 熊 熊 熊巨华 熊盛青 熊小林 徐 备 徐文耀 徐夕生 徐锡伟 徐学文 徐学义 徐义刚 许厚泽 许继峰 许绍燮 许文良 许志琴 薛国强 严良俊 杨 进 杨顶辉 杨进辉 杨经绥 杨树锋 杨文采 杨元喜 杨振宇 姚玉鹏 姚振兴 叶大年 殷洪福 印兴耀 于 晟 岳建华 曾令森 曾昭发 翟光明 翟明国 翟裕生 张 玮 张国伟 张宏飞 张宏福 张进江 张立飞 张少华 张岳桥 张泽明 张占松 赵 越 赵邦六 赵殿栋 赵国春 赵国泽 赵文津 赵子福 郑建平 郑永飞 钟大赉 锺孫霖 周美夫 周卫健 周泽兵 朱 光 朱弟成 朱日祥 朱祥坤 3. 秘书组(按拼音排序) 秘 书 长:陈晓非(兼) 副秘书长:郭 建 侯增谦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强 王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张培震 4. 会务组(按拼音排序) 组 长:郭 建 副组长:陈本池 胡 敏 李 貅 李亚琦 刘元生 薛国强 张功成 张青杉 周坚鑫 成 员:董 静 顾 珧 蒋冬伟 李 淯 刘 宁 倪一超 乔忠梅 闫纪红 张学彬 三、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9 年 10 月 27-30 日,26 日报到。 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四、会议日程安排 10 月 26 日:会议报到; 10 月 27 日:上午分会场专题报告,下午大会特邀报告; 10 月 28-30 日:分会场专题报告和有关专题活动。 五、《年刊》编委会(按拼音排序) 主 任:陈晓非 副主任:郭 建 黄清华 李小军 刘俊来 马胜利 倪四道 王 强 王 涛 杨进辉 张进江 委 员: 巴 晶 蔡红柱 曹淑云 陈 斌 陈 唯 陈桂华 陈汉林 程久龙 储日升 崔 峻 邓 明 董树文 高 原 葛洪魁 何登发 胡修棉 黄 建 黄辅琼 琚宜文 雷建设 李惠民 李景叶 李鹏飞 李忠海 厉子龙 刘 曦 刘 洋 刘青松 刘显东 刘勇胜 吕庆田 缪秉魁 倪宇东 裴顺平 彭伟斌 屈春燕 任俊杰 申旭辉 沈 萍 孙卫东 孙文科 汤 吉 田 钢 汪汉胜 汪毓明 王 强 王荣生 王世民 王伟涛 王新明 王秀明 魏春景 夏少红 谢树成 徐 星 徐建桥 徐锡伟 徐义刚 薛国强 颜茂都 杨 进 杨顶辉 杨宏峰 姚华建 殷长春 印兴耀 于常青 袁万明 岳 汉 张 伟 张宝林 张海江 张晓东 张永生 张岳桥 张振国 赵翠萍 赵连锋 郑建平 郑文俊 周建波 周永章 朱弟成 邹长春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 板两种形式)。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集人:李惠民杨顶辉田小波赵俊猛于常青陈赟 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组成、属性和变异特征及其在深部研究中的应用 岩石圈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岩石圈的 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地幔对流和大陆动力茡模型及相关内容;青藏髙原及其周缘深部结构探 测;地壳流与髙原侧向生长;大陆岩石圈板块俯冲与高原上地幔形变;高原与周缘块体接触关系等等。 (2)岩石圈变形、流变及动力学 召集人:曹淑云张波王勤石许华梁琛岳张进江刘俊来刘永江章军锋 大陆岩石圈的变形和流变学性质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大陆变形的不均一性与继承性 的基础。本专题拟就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学术交流:①岩石、矿物变形与岩石圈流变学;②流体与熔体活动 与大陆流变学:③应变局部化;④典型造山带流变结构与造山过程;⑤地球早期流变特征与克拉通保存机制 ⑥岩石圈变形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模拟;⑦岩石、矿物流变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杨振宇潘永信黄宝春杨天水 古地磁学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尤其在板块构造、地球内部动力学、地质年代学、生物与地质 环境演化以及全球变化等方面,为地球科学硏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专题包含内容:海洋磁学与生物磁学;岩 石磁学与环境磁学;地球磁场变化与地球动力学:磁性地层学与年代学;构造古地磁学与陆内变形,尤其是 东亚主要地块古构造位置、古大陆重建与构造演化及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实验室建设与磁学仪器硏发等。 (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李曙光李忠海刘少峰孙卫东许文良郑天愉朱光 西太平洋俯冲在东亚大陆边缘及陆内地质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亚大地幔楔和深部巨大的碳-水储库 的形成、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南大陆再造、东北地壳增生、东亚边缘海和含油气盆地,以及大规模金属矿产 资源的形成等均直接或间接地与西太平洋俯冲作用相关。本专题将聚焦(但不限于)以下科学问题:①太平 洋板块的漂移、俯冲历史重建;②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东亚大陆的起始时间和过程:③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 响东亚大陆演化的地质和岩浆记录;④西太平洋俯冲作用与地表过程的联系:⑤东亚大地慢楔的形成与壳幔 物质循环;⑥东、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异同和对比研究
-3- 六、会议学术活动 1.大会特邀报告(另行通知); 2.学术论文报告讨论会(按如下专题提交论文,实际分组将根据投稿情况具体安排。报告分为口头、展 板两种形式)。 (1)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召集人:李惠民 杨顶辉 田小波 赵俊猛 于常青 陈赟 地球深部状态与大陆构造格局,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组成、属性和变异特征及其在深部研究中的应用; 岩石圈的深层与浅层结构和构造;地球深部的圈层耦合;岩石圈介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岩石圈的 深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深层过程;地幔对流和大陆动力学模型及相关内容;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深部结构探 测;地壳流与高原侧向生长;大陆岩石圈板块俯冲与高原上地幔形变;高原与周缘块体接触关系等等。 (2)岩石圈变形、流变及动力学 召集人:曹淑云 张波 王勤 石许华 梁琛岳 张进江 刘俊来 刘永江 章军锋 大陆岩石圈的变形和流变学性质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识大陆变形的不均一性与继承性 的基础。本专题拟就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学术交流:①岩石、矿物变形与岩石圈流变学;②流体与熔体活动 与大陆流变学;③应变局部化;④典型造山带流变结构与造山过程;⑤地球早期流变特征与克拉通保存机制; ⑥岩石圈变形的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模拟;⑦岩石、矿物流变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3)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 召集人:刘青松 杨振宇 潘永信 黄宝春 杨天水 古地磁学在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尤其在板块构造、地球内部动力学、地质年代学、生物与地质 环境演化以及全球变化等方面,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专题包含内容:海洋磁学与生物磁学;岩 石磁学与环境磁学;地球磁场变化与地球动力学;磁性地层学与年代学;构造古地磁学与陆内变形,尤其是 东亚主要地块古构造位置、古大陆重建与构造演化及大陆动力学、古地磁实验室建设与磁学仪器研发等。 (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 召集人:徐义刚 李曙光 李忠海 刘少峰 孙卫东 许文良 郑天愉 朱光 西太平洋俯冲在东亚大陆边缘及陆内地质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东亚大地幔楔和深部巨大的碳-水储库 的形成、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南大陆再造、东北地壳增生、东亚边缘海和含油气盆地,以及大规模金属矿产 资源的形成等均直接或间接地与西太平洋俯冲作用相关。本专题将聚焦(但不限于)以下科学问题:①太平 洋板块的漂移、俯冲历史重建;②古太平洋俯冲作用于东亚大陆的起始时间和过程;③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影 响东亚大陆演化的地质和岩浆记录;④西太平洋俯冲作用与地表过程的联系;⑤东亚大地慢楔的形成与壳幔 物质循环;⑥东、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异同和对比研究
(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集人:裴顺平赵俊猛陈永顺徐强 陆陆碰撞是地球上最活跃的板块构造运动之一,从青藏高原,帕米尔髙原,一直延伸到伊朗高原,土耳 其高原,其深部三维精细结构,动力学过程和扩展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这 些陆陆碰撞带及其周边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同时, 也派生出更多的科学问题。本专题将聚焦于陆陆碰撞过程中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地球动力学热点问题,展示在 地震、大地电磁、重力、地热、形变、数值模拟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从事陆陆 碰撞带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动力学研宄的学者提供多学科相互学习、交叉的学术平台 (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 召集人:李亚林胡修绵何登发刘少峰王平侯明才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岩石圈(或地壳)变形、深部地幔活动 及地表地质作用,同时盆地沉积作用记录古气候、环境和生命演变,是探索地表过程与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结合研究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专题将 聚焦国内外沉积盆地研究研究进展和新成果,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探讨与交流:①沉积盆地精细的年代-岩石 -地层学研究与古地理和古气候;②沉积盆地形成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②俯冲、碰撞造山背景下的盆山系 统演化与动力学;③中国中西部盆-山演化及其动力学;④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 动力成因关系 (⑦)洋-陆格局演变及资源环境效应与大洋科考 召集人:厉子龙李春峰吴涛 洋-陆地质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关注的地球科学热点领域之一。大陆边缘强 烈的伸展张裂过程、大洋板块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洋底地质过程(包括洋中脊的玄武质岩浆活动)等对大规 模多金属矿床、油气资源及海底热液矿床、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等有显著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将洋-陆地质 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研究与地质对比,进一步深化对全球地 球动力学演化的认识和解决国家资源战略(海洋安全、矿产、油气)和生态地质环境的迫切需求。另外,大 洋科考是开展上述研究的重要的国家资源战略平台,可依托本专题交流大洋科考中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及收 获与工作进展。欢迎广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矿床学、石油地质学、资源环境、海洋工程技 术等方面的专家和研究生参加此专题并踊跃投稿。 (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徐夕生马昌前陈斌王强王涛杨进辉黄小龙王孝磊 花岗岩及其伴生的镁铁质岩石(统称“花岗岩类”岩石)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形成、 演化的标志物,且形成于各种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中,蕴含着探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花岗岩成因是地
-4- (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 召集人:裴顺平 赵俊猛 陈永顺 徐强 陆陆碰撞是地球上最活跃的板块构造运动之一,从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一直延伸到伊朗高原,土耳 其高原,其深部三维精细结构,动力学过程和扩展机制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在这 些陆陆碰撞带及其周边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同时, 也派生出更多的科学问题。本专题将聚焦于陆陆碰撞过程中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地球动力学热点问题,展示在 地震、大地电磁、重力、地热、形变、数值模拟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从事陆陆 碰撞带地壳/上地幔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的学者提供多学科相互学习、交叉的学术平台。 (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 召集人:李亚林 胡修绵 何登发 刘少峰 王平 侯明才 沉积盆地作为地球表面最基本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岩石圈(或地壳)变形、深部地幔活动 及地表地质作用,同时盆地沉积作用记录古气候、环境和生命演变,是探索地表过程与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重大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结合研究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专题将 聚焦国内外沉积盆地研究研究进展和新成果,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探讨与交流:①沉积盆地精细的年代-岩石 -地层学研究与古地理和古气候;②沉积盆地形成演化与深部动力学过程;②俯冲、碰撞造山背景下的盆山系 统演化与动力学;③中国中西部盆-山演化及其动力学;④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 动力成因关系。 (7) 洋-陆格局演变及资源环境效应与大洋科考 召集人:厉子龙 李春峰 吴涛 洋-陆地质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是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关注的地球科学热点领域之一。大陆边缘强 烈的伸展张裂过程、大洋板块俯冲碰撞造山过程、洋底地质过程(包括洋中脊的玄武质岩浆活动)等对大规 模多金属矿床、油气资源及海底热液矿床、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等有显著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将洋-陆地质 演化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研究与地质对比,进一步深化对全球地 球动力学演化的认识和解决国家资源战略(海洋安全、矿产、油气)和生态地质环境的迫切需求。另外,大 洋科考是开展上述研究的重要的国家资源战略平台,可依托本专题交流大洋科考中涉及的科学技术问题及收 获与工作进展。欢迎广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矿床学、石油地质学、资源环境、海洋工程技 术等方面的专家和研究生参加此专题并踊跃投稿。 (8)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 召集人:吴福元 徐夕生 马昌前 陈斌 王强 王涛 杨进辉 黄小龙 王孝磊 花岗岩及其伴生的镁铁质岩石(统称“花岗岩类”岩石)是构成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陆形成、 演化的标志物,且形成于各种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中,蕴含着探索大陆动力学的重要信息。花岗岩成因是地
质学中永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其与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及区域构造发展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大陆 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的研究进展和争议集中在:花岗质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分离结晶与高分异花 岗岩成因、巨量花岗岩发育的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花岗岩就位构造机制、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及 分异和再造、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等。本专题将重点交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研讨存在的问题。 (9)特提斯一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弟成胡修棉陈凌杨志明万博王强 特提斯造山带是全球最大、最年轻的陆一陆碰撞造山带,她由一系列微陆块或地体拼贴而成,经历了复 杂的俯冲、增生和碰撞造山过程。她不仅是检验和发展板块枃造理论的理想地区,建立和完善大陆动力学体 系、大陆碰撞成矿体系的天然实验室,而且也是当今全球资源、能源的重要来源地。特提斯造山带东段的青 藏高原,更是世界各国地球科学家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合作与竞争的国际大舞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 战略性矿产资源接替基地。本专题欢迎国内外学者展示其在特提斯一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硏究中取得的 新发现和新观点,内容涉及特提斯演化、阿拉伯一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岩石圈层圈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青藏高原隆升与成矿作用等多方面。本专题期待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与交流,活跃特提斯一青藏高原地质 演化与成矿研究的学术思想,培养和锻炼新人。 (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召集人:董树文高锐吕庆田陈宣华 造山带复杂的深部结构与构造变形,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构造事件作用的过程,构成了过去与现在之间 的证据链,是揭示地球演化特别是超大陆形成与演化的钥匙。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各个地质时期和各 种类型的造山带,以及现今活动的造山带。造山带深部结构探测,深部结构的时间深度,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系统,造山带生命周期与超大陆的形成演化,造山带流体作用,造山作用与盆山耦合过程的资源环境效应, 等等,已经成为大陆动力学与深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山带研究的前沿方向,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 展。本专题是一个开放的议题,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学生参与讨论,展示新成果新进展新认识,共同谋划 未来发展。 (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肖文交周建波秦克章王涛徐备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具有长期复杂的演化 历史,在全球大地构造和成矿学研究领域中一直被列为研究热点地区。本专题将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科学家 在中亚造山带东、西两段相关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深部探测和矿床学等方向研究成果 展示从中亚、我国新疆、内蒙古到东北及国外邻区的新发现和新认识,聚焦于中亚成矿域俯冲增生和复合造 山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流体作用与成矿特征,为研究中亚造山带的学者提供一个观点交流、 思想碰撞、共同提高的学术平台
-5- 质学中永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其与大陆地壳生长、岩石圈演化及区域构造发展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大陆 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的研究进展和争议集中在:花岗质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分离结晶与高分异花 岗岩成因、巨量花岗岩发育的构造环境及地球动力学背景、花岗岩就位构造机制、花岗岩与大陆地壳生长及 分异和再造、花岗岩与壳幔相互作用、花岗岩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等。本专题将重点交流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研讨存在的问题。 (9)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 召集人:朱弟成 胡修棉 陈凌 杨志明 万博 王强 特提斯造山带是全球最大、最年轻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她由一系列微陆块或地体拼贴而成,经历了复 杂的俯冲、增生和碰撞造山过程。她不仅是检验和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理想地区,建立和完善大陆动力学体 系、大陆碰撞成矿体系的天然实验室,而且也是当今全球资源、能源的重要来源地。特提斯造山带东段的青 藏高原,更是世界各国地球科学家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合作与竞争的国际大舞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 战略性矿产资源接替基地。本专题欢迎国内外学者展示其在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演化与成矿研究中取得的 新发现和新观点,内容涉及特提斯演化、阿拉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岩石圈层圈结构与深部动力学过程、 青藏高原隆升与成矿作用等多方面。本专题期待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与交流,活跃特提斯-青藏高原地质 演化与成矿研究的学术思想,培养和锻炼新人。 (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 召集人:董树文 高锐 吕庆田 陈宣华 造山带复杂的深部结构与构造变形,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构造事件作用的过程,构成了过去与现在之间 的证据链,是揭示地球演化特别是超大陆形成与演化的钥匙。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发育有各个地质时期和各 种类型的造山带,以及现今活动的造山带。造山带深部结构探测,深部结构的时间深度,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系统,造山带生命周期与超大陆的形成演化,造山带流体作用,造山作用与盆山耦合过程的资源环境效应, 等等,已经成为大陆动力学与深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造山带研究的前沿方向,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 展。本专题是一个开放的议题,欢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学生参与讨论,展示新成果新进展新认识,共同谋划 未来发展。 (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肖文交 周建波 秦克章 王涛 徐备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也是全球三大成矿域之一,具有长期复杂的演化 历史,在全球大地构造和成矿学研究领域中一直被列为研究热点地区。本专题将集中展示近年来我国科学家 在中亚造山带东、西两段相关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深部探测和矿床学等方向研究成果, 展示从中亚、我国新疆、内蒙古到东北及国外邻区的新发现和新认识,聚焦于中亚成矿域俯冲增生和复合造 山大规模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岩浆流体作用与成矿特征,为研究中亚造山带的学者提供一个观点交流、 思想碰撞、共同提高的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