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 召集人:张岳桥王勤董树文李建华 本专题围绕东亚大陆晩中生代多板块汇聚和大规模陆缘、陆内构造岩浆成矿重大地质事件,讨论东亚地 区燕山运动的起始和发展过程、陆缘和陆内变形及其传播机制、地表响应过程和晚中生代爆发式岩浆成矿作 用的深部动力学机理等,探讨燕山运动与东亚多板块汇聚在全球超大陆形成中的地位和意义;将重点展示科 技部深地资源探测专项中有关燕山运动基础硏究项目的最新硏究成果,尤其在深反射地震剖面探测、深部地 球物理探测、岩浆成矿作用、地表沉积-变形记录等方面,交流最新的观测和解释结果。 (1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 召集人:杨树锋贾承造陈汉林贾东郭召杰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 Circum- Tibet Plateau Basin and Orogen System)是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现今全 球最大弥散型陆内构造变形域,探索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盆山过程与机制,推动我国大陆动力学硏宄领域理 论创新。本专题将围绕着以下方面开展交流:环青藏髙原盆山体系的构造格架与盆山过程、深部结构与地球 动力学、冲断带构造变形、盆地成盆与改造、构造过程与地貌演变、构造控油气作用、构造过程对高原生长 限定等方面。 (14)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孙继敏杨石岭李高军颜茂都 青藏高原隆升是构造和气候相互作用硏究的全球焦点。在印度板块持续北向挤压下,高原隆升并向北变 形、缩短和移动,构造、地形和气候与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剥蚀风化发生根本改变,与亚洲季风形 成演化、内陆干旱化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多元的高原隆升过程的构造和沉积记录、气候环境 变化和风化剥蚀历史、生物多样性演化及相关现代过程研究,是揭示上述过程和关联机制的关键。本专题欢 迎所有有关高原及周边地区构造演化、气候变化、风化剥蚀及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报 告 (15)新构造与地表过程 召集人:王伟涛郑文俊付碧宏李海兵袁道阳张培震 新构造是指自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造成岩石(层)的变 形,而且直接控制了地形地貌的形成,其最终结果展现于现今地表地貌形态上。新构造的表现形态包括了新 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与地裂、活动断块、近代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地震地表破裂 等,研究内容不仅包括不同形式的构造变形,还涉及火山、地震及受新构造作用控制外力地质作用等。新构 造与地震、地震机理、地质灾害的防御、城市安全及国家大工程建设的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成为一门十分活 跃的新兴分支学科。本专题希望在新构造、地表过程、构造活动与地貌的响应及其与环境、资源等方面应用 的经验和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6- (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 召集人:张岳桥 王勤 董树文 李建华 本专题围绕东亚大陆晚中生代多板块汇聚和大规模陆缘、陆内构造岩浆成矿重大地质事件,讨论东亚地 区燕山运动的起始和发展过程、陆缘和陆内变形及其传播机制、地表响应过程和晚中生代爆发式岩浆成矿作 用的深部动力学机理等,探讨燕山运动与东亚多板块汇聚在全球超大陆形成中的地位和意义;将重点展示科 技部深地资源探测专项中有关燕山运动基础研究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在深反射地震剖面探测、深部地 球物理探测、岩浆成矿作用、地表沉积-变形记录等方面,交流最新的观测和解释结果。 (1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过程与高原生长 召集人:杨树锋 贾承造 陈汉林 贾东 郭召杰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Circum-Tibet Plateau Basin and Orogen System)是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现今全 球最大弥散型陆内构造变形域,探索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盆山过程与机制,推动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理 论创新。本专题将围绕着以下方面开展交流: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的构造格架与盆山过程、深部结构与地球 动力学、冲断带构造变形、盆地成盆与改造、构造过程与地貌演变、构造控油气作用、构造过程对高原生长 限定等方面。 (14)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 召集人:方小敏 孙继敏 杨石岭 李高军 颜茂都 青藏高原隆升是构造和气候相互作用研究的全球焦点。在印度板块持续北向挤压下,高原隆升并向北变 形、缩短和移动,构造、地形和气候与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剥蚀风化发生根本改变,与亚洲季风形 成演化、内陆干旱化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多元的高原隆升过程的构造和沉积记录、气候环境 变化和风化剥蚀历史、生物多样性演化及相关现代过程研究,是揭示上述过程和关联机制的关键。本专题欢 迎所有有关高原及周边地区构造演化、气候变化、风化剥蚀及生物多样性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报 告。 (15)新构造与地表过程 召集人:王伟涛 郑文俊 付碧宏 李海兵 袁道阳 张培震 新构造是指自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地壳构造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造成岩石(层)的变 形,而且直接控制了地形地貌的形成,其最终结果展现于现今地表地貌形态上。新构造的表现形态包括了新 褶皱构造、活动断裂带、新造山带、现代裂谷与地裂、活动断块、近代火山活动、地震活动、地震地表破裂 等,研究内容不仅包括不同形式的构造变形,还涉及火山、地震及受新构造作用控制外力地质作用等。新构 造与地震、地震机理、地质灾害的防御、城市安全及国家大工程建设的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成为一门十分活 跃的新兴分支学科。本专题希望在新构造、地表过程、构造活动与地貌的响应及其与环境、资源等方面应用 的经验和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16)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俊杰任治坤王华吴中海饶刚 与强震相关的地貌演化是理解断裂活动与强震、地质灾害及构造与地貌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研究应变 如何累积与释放、地貌如何演化需要多时间尺度下地表与地下的多空间尺度研究的交叉。随着现代高精度测 量技术(如LDAR、UAV、GPS和 InSar等)和高精度测年方法的发展,活动构造的高精度与定量化已成 必然趋势。通过与传统的断错地貌、古地震等及地下浅层物探的探测技术和第四纪测年技术硏究相结合,可 分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运动变化和应变分配,探讨断裂的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孕育发生规律及其地貌响应。 本专题着重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及其地震构造的深部结构特征等和相关的地质灾害孕育发生规律。欢迎广大 同行展示其新方法、新数据与新认识,共同探讨。 (17)增生型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李鹏飞蔡克大王博万博尹继元 增生型造山带发育于洋-洋、洋-陆汇聚板块边缘,其形成演化伴随着地球自板块构造启动后的演化过程 以长期的侧向俯冲、陆壳生长为特征。伴随着连续的俯冲增生,岩浆-流体极其发育,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在 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因此,研究增生型造山带的演化历史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板块汇聚边缘动力学机制 的理解,还对造山带的矿产勘查有着重要的启示。但是,鉴于洋陆板块汇聚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增生造 山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尚存在众多争议。本专题旨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诚邀国内外 学者就中亚造山带及环太平洋增生造山体系构造演化与成矿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18)不同类型地震活动断层三维建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召集人:徐锡伟张海江何宏林雷建设于贵华 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发育着众多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能力的不同类型活动断层,面临着高的地震与地 质灾害风险。利用地表和地下活动断层几何结构及围岩物性参数关键采集技术和成像技术,构建高精度高分 辨率三维构造模型,从三维空间深刻认识具有发震能力活动断层深浅构造关系,探讨活动断层地震分段破裂 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推动地震科学和现今大陆动力学的实质性发展。为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 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硏究以及计算机图像学和三维建模技术研发等科技人员搭建合作交流的公共平台。 (1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陈棋福梁春涛艾印双何宏林 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深部地球物理场与动力过程具有独特复杂性。自2001年昆仑山 地震以来,南北地震带相继发生了汶川、玉树、芦山、鲁甸、门源、九寨沟等地震,并伴随有腾冲火山作用。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珲春深源和前郭浅源地震,处于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弧后地区,有长白山火山和五大连池 火山火山作用。本专题主要包括:①南北地震带及我国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②地震序 列活动、破裂过程、同震响应、震后效应、应力触发及强地面运动、构造应力场与地震关系等新结果与新认 识:③长白山火山、五大连池火山与腾冲火山作用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证据;④深部
-7- (16)活动构造、构造地貌的高精度定量研究 召集人:任俊杰 任治坤 王华 吴中海 饶刚 与强震相关的地貌演化是理解断裂活动与强震、地质灾害及构造与地貌过程相互作用的关键。研究应变 如何累积与释放、地貌如何演化需要多时间尺度下地表与地下的多空间尺度研究的交叉。随着现代高精度测 量技术(如 LiDAR、UAV、GPS 和 InSAR 等)和高精度测年方法的发展,活动构造的高精度与定量化已成 必然趋势。通过与传统的断错地貌、古地震等及地下浅层物探的探测技术和第四纪测年技术研究相结合,可 分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运动变化和应变分配,探讨断裂的活动习性、地质灾害孕育发生规律及其地貌响应。 本专题着重活动构造的定量研究及其地震构造的深部结构特征等和相关的地质灾害孕育发生规律。欢迎广大 同行展示其新方法、新数据与新认识,共同探讨。 (17)增生型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召集人:李鹏飞 蔡克大 王博 万博 尹继元 增生型造山带发育于洋-洋、洋-陆汇聚板块边缘,其形成演化伴随着地球自板块构造启动后的演化过程, 以长期的侧向俯冲、陆壳生长为特征。伴随着连续的俯冲增生,岩浆-流体极其发育,携带大量的成矿物质在 构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矿。因此,研究增生型造山带的演化历史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板块汇聚边缘动力学机制 的理解,还对造山带的矿产勘查有着重要的启示。但是,鉴于洋-陆板块汇聚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增生造 山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尚存在众多争议。本专题旨在搭建一个交流平台,诚邀国内外 学者就中亚造山带及环太平洋增生造山体系构造演化与成矿方面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18)不同类型地震活动断层三维建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召集人:徐锡伟 张海江 何宏林 雷建设 于贵华 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地区发育着众多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能力的不同类型活动断层,面临着高的地震与地 质灾害风险。利用地表和地下活动断层几何结构及围岩物性参数关键采集技术和成像技术,构建高精度高分 辨率三维构造模型,从三维空间深刻认识具有发震能力活动断层深浅构造关系,探讨活动断层地震分段破裂 机制等核心科学问题,推动地震科学和现今大陆动力学的实质性发展。为从事地震地质学、活动构造学、地 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研究以及计算机图像学和三维建模技术研发等科技人员搭建合作交流的公共平台。 (19)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深浅部构造特征与动力学机制 召集人:雷建设 陈棋福 梁春涛 艾印双 何宏林 南北地震带和我国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深部地球物理场与动力过程具有独特复杂性。自 2001 年昆仑山 地震以来,南北地震带相继发生了汶川、玉树、芦山、鲁甸、门源、九寨沟等地震,并伴随有腾冲火山作用。 我国东北地区分布有珲春深源和前郭浅源地震,处于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弧后地区,有长白山火山和五大连池 火山火山作用。本专题主要包括:①南北地震带及我国东北地区的构造变形与深部地球物理特征;②地震序 列活动、破裂过程、同震响应、震后效应、应力触发及强地面运动、构造应力场与地震关系等新结果与新认 识;③长白山火山、五大连池火山与腾冲火山作用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证据;④深部
过程的岩石圈响应及动力学机制 (2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蒋长胜唐啟家张勇万永革何昌荣 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防震减灾工作需深入认识地震孕育环境、成核过程、破裂传播等震源物理过程 近年来,针对震源物理的研究在观测、实验、理论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本专题召集断层力学 和震源物理过程的相关研究,利用地震与地质观测、大地测量、岩石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包括但 不限于:地震孕育环境,如地壳结构、应力场及时变特征、断裂带精细结构等与地震的关系,地震成核过程 的实验室及野外研究;破裂传播机理研究的新技术方法、重要科学认识和典型震例,流体作用、伴随地震发 生的慢速滑移及非火山型震颤等与地震的关系;天然和诱发地震活动分析、地震统计物理、地震预测建模的 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21)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召集人:郑文俊张培震邵志刚王庆良周龙泉张竹琪陈九辉王华 近年来,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科学假说在地震机理和预测研究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预测的突 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对其整个物理过程的理解基础上。以边界带断裂活动性、现今变形状态、深浅构造耦合 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硏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 是完善活动地块理论重要内容。本专题期望围绕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这一核心内容,聚焦边界带 断裂滑动习性、强震孕育机理、发生过程、震源模型、复发行为、地震观测技术与发震紧迫程度判断等方面 最新进展开展讨论与交流。 (2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召集人:张晓东张培震任金卫周仕勇江在森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秉承开放合作,突出机制创新,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 应用为一体,在川滇地区开展大陆型强震系统硏究和“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硏究。同时, 在实验场区开展“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等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本专题诚邀 国内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在川滇地区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投稿,围 绕地震科学问题开展硏讨。同时,欢迎对实验场地震科学硏究有启发和促进意义的硏究成果进行交流。 23)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李忠海黄金水张南冷伟李杨 对流是地幔中的重要过程,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地幔对流在地表的表现形式。但我们对地幔对流的具体 形态、地幔对流如何产生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地幔对流、以及板块构造运动对 地幔组分和结构、火山、地震和地表形变的影响等基本问题仍缺乏足够了解。本专题聚焦于板块构造运动与 地球动力学过程,广泛征集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的结果以及各类观测,以提高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如板 块俯冲、地幔热柱、岩浆运移、核幔耦合、岩石圈形变、板块运动以及其对地球内部结构构造的影响和动力 学过程的地表地质地球物理反映等全球或局部过程的模拟和模拟方法的研究,以及对这些动力学过程提供约 束的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相关观测和结果
-8- 过程的岩石圈响应及动力学机制。 (20)震源物理过程与地震危险性综合研究 召集人:杨宏峰 蒋长胜 唐啟家 张勇 万永革 何昌荣 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防震减灾工作需深入认识地震孕育环境、成核过程、破裂传播等震源物理过程。 近年来,针对震源物理的研究在观测、实验、理论及数值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本专题召集断层力学 和震源物理过程的相关研究,利用地震与地质观测、大地测量、岩石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包括但 不限于:地震孕育环境,如地壳结构、应力场及时变特征、断裂带精细结构等与地震的关系,地震成核过程 的实验室及野外研究;破裂传播机理研究的新技术方法、重要科学认识和典型震例,流体作用、伴随地震发 生的慢速滑移及非火山型震颤等与地震的关系;天然和诱发地震活动分析、地震统计物理、地震预测建模的 研究成果和新认识,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21)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 召集人:郑文俊 张培震 邵志刚 王庆良 周龙泉 张竹琪 陈九辉 王华 近年来,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科学假说在地震机理和预测研究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预测的突 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对其整个物理过程的理解基础上。以边界带断裂活动性、现今变形状态、深浅构造耦合 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 是完善活动地块理论重要内容。本专题期望围绕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机理与预测这一核心内容,聚焦边界带 断裂滑动习性、强震孕育机理、发生过程、震源模型、复发行为、地震观测技术与发震紧迫程度判断等方面 最新进展开展讨论与交流。 (22)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 召集人:张晓东 张培震 任金卫 周仕勇 江在森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秉承开放合作,突出机制创新,集野外观测、数值模拟、科学验证及科技成果转化 应用为一体,在川滇地区开展大陆型强震系统研究和“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研究。同时, 在实验场区开展“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等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本专题诚邀 国内外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学等领域在川滇地区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学者们投稿,围 绕地震科学问题开展研讨。同时,欢迎对实验场地震科学研究有启发和促进意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 (23)板块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物理实验和观测约束 召集人:李忠海 黄金水 张南 冷伟 李杨 对流是地幔中的重要过程,板块构造运动是地球地幔对流在地表的表现形式。但我们对地幔对流的具体 形态、地幔对流如何产生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运动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地幔对流、以及板块构造运动对 地幔组分和结构、火山、地震和地表形变的影响等基本问题仍缺乏足够了解。本专题聚焦于板块构造运动与 地球动力学过程,广泛征集数值模拟和物理实验的结果以及各类观测,以提高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如板 块俯冲、地幔热柱、岩浆运移、核幔耦合、岩石圈形变、板块运动以及其对地球内部结构构造的影响和动力 学过程的地表地质地球物理反映等全球或局部过程的模拟和模拟方法的研究,以及对这些动力学过程提供约 束的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相关观测和结果
(24)Progress 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of Asia Conveners: Yue Han, Leng Wei; Yu Chunquan, Wang Teng, Shi Xuhua Asia features various tectonic units from stable cratons to active inter-plate and intra-plate deformation. High seismicity and assorted tectonic units make Asia a main focus of geophysical and geodynamical studies. This session invites contributions on the new findings and innovativ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geophysic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which will help characterize the present state, image the crustal and/or mantle structures and unravel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Asia. Studies on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geohazards, including earthquakes, tsunamis olcanoes. landslides. etc. are also welcome (25)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裴顺平包雪阳张固澜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损失,称之为衰减,通常用Q值来衡量能量损失的多少。Q值,与地震波速 度一样,是地球介质的基本属性。快速发展的现代仪器装备能够准确地记录地表运动信息,并可据此重建介 质Q值结构,进而实现通过地震波从认识地下结构和物质成分到探测物理状态的跨越。深部Q值成像不仅需 要了解波传播规律,而且需要对观测资料、实验数据、背景噪声和台基效应等引起的不确定性进行适当的统 计处理。会议专题欢迎在以下(但不限定)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粘弹性波传播理论的最新进展、有关振幅衰 减杋制的物理实验观测、地震波振幅数据处理和Q值测量方法、Q值补偿与偏移成像、深部Q值成像及其对 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揭示意义等 (26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张振国章文波储日升周红 地震特别是破坏性的大地震所激发的强地面运动分布非常复杂,受到地震破裂过程、传播路径介质、场 地效应、地表起伏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地震动引起的地震灾害并总结其自然规律有助于震后快速、有 效地抗震救灾,同时能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指导。对地震灾害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更应该基于物理 规律的地震灾害定量估计。随着计算杋性能的提升、对地震发生环境的观测与理解的深入,近年来地震强地 面运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较快。本专题拟召集相关学者对强地面运动计算、地震灾害评估等相关领域展 开讨论与交流,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强地面运动、地震灾害、次生灾害研究;模拟与实际观测数据对比:强 地面运动计算与地震工程的应用等 (27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地质灾害 召集人:陈桂华袁仁茂程佳鲁人齐张世民 区域尺度构造系统是联系单个构造与板内块体尺度构造体系的纽带。相对板块尺度构造,区域枃造系统 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又是区域内单个构造的统一力学系统。对于地震构造而言,基于一定区域的统 地球物理背景和力学体系,利用野外调查、空间分析、模型计算等技术,在区域系统尺度分析内部构造变 形分解、构造转换、深浅关系、强震迁移、地震地质灾害链等,探讨构造动力学机制,为合理分析区域构造
-9- (24)Progress in the geophysical and geological problems of Asia Conveners:Yue Han,Leng Wei; Yu Chunquan, Wang Teng, Shi Xuhua Asia features various tectonic units from stable cratons to active inter-plate and intra-plate deformation. High seismicity and assorted tectonic units make Asia a main focus of geophysical and geodynamical studies. This session invites contributions on the new findings and innovativ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geophysics,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which will help characterize the present state, image the crustal and/or mantle structures and unravel the dynamic processes of Asia. Studies on understanding and mitigatinggeohazards,including earthquakes, tsunamis, volcanoes, landslides, etc., are also welcome. (25)地震波衰减与深部成像 召集人:赵连锋 裴顺平 包雪阳 张固澜 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的损失,称之为衰减,通常用 Q 值来衡量能量损失的多少。Q 值,与地震波速 度一样,是地球介质的基本属性。快速发展的现代仪器装备能够准确地记录地表运动信息,并可据此重建介 质 Q 值结构,进而实现通过地震波从认识地下结构和物质成分到探测物理状态的跨越。深部 Q 值成像不仅需 要了解波传播规律,而且需要对观测资料、实验数据、背景噪声和台基效应等引起的不确定性进行适当的统 计处理。会议专题欢迎在以下(但不限定)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粘弹性波传播理论的最新进展、有关振幅衰 减机制的物理实验观测、地震波振幅数据处理和 Q 值测量方法、Q 值补偿与偏移成像、深部 Q 值成像及其对 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揭示意义等。 (26)强地面运动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张振国 章文波 储日升 周红 地震特别是破坏性的大地震所激发的强地面运动分布非常复杂,受到地震破裂过程、传播路径介质、场 地效应、地表起伏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分析地震动引起的地震灾害并总结其自然规律有助于震后快速、有 效地抗震救灾,同时能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指导。对地震灾害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更应该基于物理 规律的地震灾害定量估计。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对地震发生环境的观测与理解的深入,近年来地震强地 面运动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较快。本专题拟召集相关学者对强地面运动计算、地震灾害评估等相关领域展 开讨论与交流,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强地面运动、地震灾害、次生灾害研究;模拟与实际观测数据对比;强 地面运动计算与地震工程的应用等。 (27)区域地震构造及其地震危险性与地震地质灾害 召集人:陈桂华 袁仁茂 程佳 鲁人齐 张世民 区域尺度构造系统是联系单个构造与板内块体尺度构造体系的纽带。相对板块尺度构造,区域构造系统 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它又是区域内单个构造的统一力学系统。对于地震构造而言,基于一定区域的统 一地球物理背景和力学体系,利用野外调查、空间分析、模型计算等技术,在区域系统尺度分析内部构造变 形分解、构造转换、深浅关系、强震迁移、地震地质灾害链等,探讨构造动力学机制,为合理分析区域构造
变形、破坏性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等提供一种思路。本专题欢迎致力于 区域地震构造时空演化及其控制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地质灾害及相关方面研究的同行开展成果讨论、技术交 流与合作。 (28)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王海涛黄辅琼陈界宏刘洁韩鹏李纲 长期地震预报探索实践表明,5-6级中强地震的预测相对容易而7级以上的大地震往往漏报,即使全球 公认的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震级也不是7级;8级以上巨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则成为全世界瞩目的难题。震源 动力学理论研究表明,小地震和大地震具有不同的破裂过程。实际发生的大地震从起始到终止的过程与震源 动力学理论之间的一致性研究无疑有助于突破大地震预测的瓶颈。本专题聚焦但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大陆乃至 全球的大地震的发震过程的回溯与总结,特别关注大地震孕育的构造条与动力学环境、发生的物理机制与地 震过程的模拟以及地震过程中的各种异常表现的系统研究。 (29)“张衡一号”卫星应用与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探测计划 召集人:申旭辉史建魁罗志才刘立波张学民 张衡一号是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也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于2018 年2月2日在酒泉顺利发射入轨,并完成了初步在轨测试。其探测结果作为硏宄地球电磁环境的重要手段, 将为地震监测预测、通信导航环境监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及相关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硏究提供重要基础资 料。本专题本专题拟围绕“ZH-1”卫星定标与数据质量评价、“ZH-”卫星数据应用与分析、其他地球物理场 卫星数据应用及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计划开展等开展技术研讨与交流,展示在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 用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与新认识。 (30)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许才军李志伟曾琪明屈春燕 NSS(GPS/BDS)、nSAR、重力、LDAR、卫星热红外等相关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壳运动图像、构 造活动、地震地质灾害、冰川活动、城市沉降、物质流变、地表温度场变化特征等地球物理方面的最新应用, 以及在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模型方面的最近进展;以地壳形变场、重力场、构造活动图像、温度场等为基础, 采用数值模拟、多源大地测量数据联合反演方法,开展地壳运动学和动力学研宄。 (31)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江利明王泽民刘世杰李志伟周浩龙笛宋春桥 空间大地测量与遥感、地面观测等相结合,包括卫星重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卫星雷达激光测高、合 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冰川与水文等地面观测,将揭示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关 物质、能量平衡,为未来水资源、海平面和气候变化预测提供重要的约束,为水资源管理、应对全球气候变 化提供决策依据。本专题利用水文大地测量、遥感和地面观测与模型等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包括山地 -10-
-10- 变形、破坏性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与演化等提供一种思路。本专题欢迎致力于 区域地震构造时空演化及其控制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震地质灾害及相关方面研究的同行开展成果讨论、技术交 流与合作。 (28)大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与预测方法和技术 召集人:王海涛 黄辅琼 陈界宏 刘洁 韩鹏 李纲 长期地震预报探索实践表明,5-6 级中强地震的预测相对容易而 7 级以上的大地震往往漏报,即使全球 公认的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的震级也不是 7 级;8 级以上巨大地震的预测/预报则成为全世界瞩目的难题。震源 动力学理论研究表明,小地震和大地震具有不同的破裂过程。实际发生的大地震从起始到终止的过程与震源 动力学理论之间的一致性研究无疑有助于突破大地震预测的瓶颈。本专题聚焦但不限于发生在中国大陆乃至 全球的大地震的发震过程的回溯与总结,特别关注大地震孕育的构造条与动力学环境、发生的物理机制与地 震过程的模拟以及地震过程中的各种异常表现的系统研究。 (29)“张衡一号”卫星应用与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探测计划 召集人:申旭辉 史建魁 罗志才 刘立波 张学民 张衡一号是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也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于 2018 年 2 月 2 日在酒泉顺利发射入轨,并完成了初步在轨测试。其探测结果作为研究地球电磁环境的重要手段, 将为地震监测预测、通信导航环境监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及相关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 料。本专题本专题拟围绕 “ZH-1”卫星定标与数据质量评价、“ZH-1”卫星数据应用与分析、其他地球物理场 卫星数据应用及国家地球物理场卫星计划开展等开展技术研讨与交流,展示在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 用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与新认识。 (30)空间大地测量与地壳动力学 召集人:单新建 许才军 李志伟 曾琪明 屈春燕 GNSS(GPS/BDS)、InSAR、重力、LiDAR、卫星热红外等相关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地壳运动图像、构 造活动、地震地质灾害、冰川活动、城市沉降、物质流变、地表温度场变化特征等地球物理方面的最新应用, 以及在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模型方面的最近进展;以地壳形变场、重力场、构造活动图像、温度场等为基础, 采用数值模拟、多源大地测量数据联合反演方法,开展地壳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 (31)空间大地测量的全球变化研究 召集人:汪汉胜 江利明 王泽民 刘世杰 李志伟 周浩 龙笛 宋春桥 空间大地测量与遥感、地面观测等相结合,包括卫星重力、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卫星雷达/激光测高、合 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冰川与水文等地面观测,将揭示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关 物质、能量平衡,为未来水资源、海平面和气候变化预测提供重要的约束,为水资源管理、应对全球气候变 化提供决策依据。本专题利用水文大地测量、遥感和地面观测与模型等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包括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