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试题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鲠直/梗塞解送/枕藉仿佛/佛口蛇心 B.谩骂/蔓草联袂/魅力裨将/大有裨益 C.徇私/驯熟稂莠/廊庙地壳/金蝉脱壳 D.分娩/缅怀亘古/烜赫角色/群雄角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早年的多部小说吸引 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莫言热”在国内正在持续升温。 B.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能让病人得到 更多的心理安慰,也能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留守儿童”在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热烈响应、积极行 动,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3.下面这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5个字 (5分)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等8个无 人岛礁组成。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约 6.344平方公里。隋场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 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 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 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价 值。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根据《国际海洋法公 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 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桩 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4.日前,北大教授吴必虎提出男女童“错龄入学”的个人观点引发了社会热议 “鉴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2年左右,同性学童之间 也有智力发育差异,因此全国统一规定男女儿童7周岁入学违反教育规律。建议 女童可在6-7岁入学,男可在7-8岁入学。现在大学招生女生普遍高于男生,需 反思。”吴必虎的这番言论被网友超万次评论和转发。对吴必虎教授的观点,你 持何种态度?请写出两点理由,不超过60字。(4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 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 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 母那?”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 属文日教千言。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 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
江苏省扬州市 2013 届高三第一学期检测试题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鲠直/梗塞 解送/枕藉 仿佛/佛口蛇心 B.谩骂/蔓草 联袂/魅力 裨将/大有裨益 c.徇私/驯熟 稂莠/廊庙 地壳/金蝉脱壳 D.分娩/缅怀 亘古/烜赫 角色/群雄角逐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自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早年的多部小说吸引 了很多读者的关注,“莫言热”在国内正在持续升温。 B.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既能让病人得到 更多的心理安慰,也能提高医院的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 C.国民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D.“留守儿童”在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热烈响应、积极行 动,将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3.下面这段文字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钓鱼岛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 25 个字。 (5 分)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 3 块小岛礁等 8 个无 人岛礁组成。距温州市约 356 千米、福州市约 385 千米、基隆市约 190 千米,约 6.344 平方公里。隋场帝时,曾派使臣朱宽召琉球王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 等率军进入琉球,途中都经过钓鱼岛。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中,称该岛 为“钓鱼屿”,清代名著《浮生六记))中亦有关于钓鱼岛的记录。 钓鱼台列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它方面也有巨大的价 值。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根据《国际海洋法公 约》,如果钓鱼岛被日本占据,中日就得按中间线原则划分大陆架,中国不仅丢 失大量的海洋管辖区和海底资源,而且美日对中国的战略封堵线.将从第一岛桩 又前推到中间线以西。 4.日前,北大教授吴必虎提出男女童“错龄入学”的个人观点引发了社会热议。 “鉴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 2 年左右,同性学童之间 也有智力发育差异,因此全国统一规定男女儿童 7 周岁入学违反教育规律。建议 女童可在 6-7 岁入学,男可在 7-8 岁入学。现在大学招生女生普遍高于男生,需 反思。”吴必虎的这番言论被网友超万次评论和转发。对吴必虎教授的观点,你 持何种态度?请写出两点理由,不超过 60 字。(4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 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 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 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 母那?”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否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 属文日教千言。 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 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
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 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 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 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先君晚岁作《易传》 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 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 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 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 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集》 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 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 杜:关闭 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发:发展 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分) ①比冠,学通经史②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③今见《庄子》,得吾心矣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⑤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⑥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A.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 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 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 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 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 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 D.苏轼晩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 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3)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 9.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杵声齐(古捣练子①) 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笑妙,皆古人所 未喻。尝谓辙曰:“吾视今世学者,独子可与我上下耳。”既而谪居于黄,杜门 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后读释氏书,深 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先君晚岁作《易传》, 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徽言,焕然可知也。 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最后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 多先儒所未达。既成三书,抚之叹曰:“今世要未能信,后有君子当知我矣。” 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 言不及普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时好施。其于 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于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集》, 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平确的一项是(3 分) A.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 杜:关闭 C.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 发:发展 D.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学术成就的一组是(3 分) ①比冠,学通经史 ②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③今见《庄子》,得吾心矣④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⑤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⑥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轼少年时即胸怀大志,以前贤为榜样,渴望用自己的才干造福社会。为了 实现这样的目标,他发奋学习。 B.谪居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前的苏轼,才高而自负;此后的苏 轼,潜心读书,学贯儒佛道三家。 C.苏轼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论语说》和《书传》。苏轼担心这 三本书在当世无人能够理解。 D.苏轼晚年特别喜爱陶渊明的诗歌,把陶渊明的诗几乎追和了一遍。书法造诣 也很高,可与唐代书法名家比肩。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l)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3)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 9.古诗词鉴赏(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杵声齐(古捣练子①) 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
【注】①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 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裁成衣。(1)简要概括词 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2分) (2)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4分) (3)最后两句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作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 子《劝学》) (2)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 疾《永遇乐》)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 惜。(杜牧《阿房宫赋》) (4)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 《离骚》) (6)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 行》) (7)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 壁赋》)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 (庄子《逍遥游》)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一14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有了,就像水被 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 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 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 记,或者让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没有出现,你会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 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不完 的衣物?为孩子们在做晚饭?或者专注地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 的声音没有响应。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 ③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 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唉,那每一件遗物,都会是一把刀子,动一动 就会割伤你的神经。 ④生命怎幺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上掉 下的一块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有形的,以及 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 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快
【注】①捣练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就是裁剪衣服,先铺用作衣料的绢帛于砧 石上,由两人相对,各执一杵,将其捣洗平净,然后剪裁成衣。(l)简要概括词 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2 分) (2)试赏析前两句中“莹”和“齐”的妙处。(4 分) (3)最后两句与欧阳修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作简要分析。(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 子《劝学》) (2)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 疾《永遇乐》) (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 惜。(杜牧《阿房宫赋》) (4)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5) ,夕揽洲之宿莽。(屈原 《离骚》) (6)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 行》) (7)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 壁赋》) (8)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者, !(庄子《逍遥游》)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 一 14 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突然有一天,你发现那一个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走了,有了,就像水被 蒸发了,永远地永远地从你的身边消失了,消失了。那叫你乳名时亲切柔软的声 音;那抚摸你面颊时,一双枯瘦的手;那在你出门远行时,久久注视着你,充满 关爱和嘱咐的目光,都消失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 记,或者让你习惯了的熟悉面孔。没有出现,你会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 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洗那些永远洗不完 的衣物?为孩子们在做晚饭?或者专注地看一幕有趣的电视?可是,这一回,你 的声音没有响应。每一间房子都是空的,她不在。 ③我不能再走进母亲常年居住的房间,我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 它原样留存着,一任灰尘去封存。唉,那每一件遗物,都会是一把刀子,动一动 就会割伤你的神经。 ④生命怎幺会如此奇异?只是因为血缘吗?像通常所说的,我是那个生命体上掉 下的一块肉,便血脉相通,情感相连,有了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有形的,以及 无形的;可以解释的,以及神秘得难以解释的千丝万缕的联结。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十楼会议室的学习讨论中,我以一种近 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打的”回到母亲的住处。快
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想尽快和母亲说话。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 步去了 ⑤推开门,像住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 房间。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衣服, 知道她挣扎过。一切挣扎都无用。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 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 ⑥我明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 扯着我的心,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以 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 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 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 ⑦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 又何其难!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 的血流。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 ⑧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 能拯救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 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那被痛苦折 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子。因为,尘世上没 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⑨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 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 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⑩不过,你得忍住泪水。(有删改 11.文章第一段有何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12.从文章看,作者的哪些叙述可以体现作者与母亲“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4分) 13.文章第⑧段叙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请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6分) 14.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 刻感悟。(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巧一17 法官的文学批评 缪哲 1933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尤里西斯》的美国版,旋因“淫秽”遭查禁。 当年12月,兰登书屋把政府扭至公堂,主持审理的,是纽约联邦法院的约翰 沃尔西法官。在为此书开禁的同时,他写了一段著名的判词,使长期困扰美国作 家的“淫秽”问题,终得以解决。这段判词,不光通情达理,也尤见沃尔西法官 的文学素养,读后想起我们的法院判词,不免有霄壤之叹。兹把判词摘译如 下 沃尔西法官的判词说: 我曾通体读过一遍《尤里西斯》,后 来又着意读了政府特加指责的章节。《尤里西斯》很不易读,也不易懂。但关于 此书,已经出版了许多论著,为判决得当,还应读一读其中的数种。法官读《尤 里西斯》,并连及研究的论著,未免有些奇。 书被称为“淫秽”,须首先断定它以“淫秽”为目的。但《尤里西斯》一书,尽 管出奇地露骨,从中却找不出任何沉溺于肉欲者飞来的媚眼。因此我裁定这书并 不是黄书。这样的判词,已算得上文学批评
到家时,我又打电话过去,想尽快和母亲说话。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 步去了。 ⑤推开门,像住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后边一个 房间。妈妈呻吟着躺在地上。我看着床上被撕扯的被单,看着母亲揉皱了的衣服, 知道她挣扎过。一切挣扎都无用。左边身子已经瘫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 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会变得如此脆弱! ⑥我明了那个下午我焦灼、急切、不安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 扯着我的心,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喊声,可我的心却如紊乱的钟摆,失去平衡,以 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去。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 永远地告别了她生活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 走了,随着她,被带走了。 ⑦没有医药可以医治心灵的伤痛。也许只有“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 又何其难!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 的血流。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 ⑧有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说有一位母亲,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陀,希望 能拯救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 你到城里去,向任何一户没有亲人死过的人家要回一粒芥菜子给我。那被痛苦折 磨愚钝了的妇人去了。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找回一粒芥菜子。因为,尘世上没 有没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⑨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 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 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⑩不过,你得忍住泪水。(有删改) 11.文章第一段有何表达特色及其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 分) 12.从文章看,作者的哪些叙述可以体现作者与母亲“一种切割不断的联结”? (4 分) 13.文章第⑧段叙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请谈谈这段文字的作用。(6 分) 14.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 刻感悟。(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巧一 17 题。 法官的文学批评 缪哲 1933 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了(《尤里西斯》的美国版,旋因“淫秽”遭查禁。 当年 12 月,兰登书屋把政府扭至公堂,主持审理的,是纽约联邦法院的约翰一 沃尔西法官。在为此书开禁的同时,他写了一段著名的判词,使长期困扰美国作 家的“淫秽”问题,终得以解决。这段判词,不光通情达理,也尤见沃尔西法官 的文学素养,读后想起我们的法院判词,不免有霄壤之叹。兹把判词摘译如 下。 沃尔西法官的判词说: 我曾通体读过一遍《尤里西斯》, 后 来又着意读了政府特加指责的章节。《尤里西斯》很不易读,也不易懂。但关于 此书,已经出版了许多论著,为判决得当,还应读一读其中的数种。法官读《尤 里西斯》,并连及研究的论著,未免有些奇。 书被称为“淫秽”,须首先断定它以“淫秽”为目的。但《尤里西斯》一书,尽 管出奇地露骨,从中却找不出任何沉溺于肉欲者飞来的媚眼。因此我裁定这书并 不是黄书。这样的判词,已算得上文学批评
在写作《尤里西斯》时,乔伊斯是在认真尝试一种新的、尽管不是全新的文学种 类。他试图展现“意识”之幕,以及“幕”上的那些倏来瞬去的、万花筒般的印 象,它好比是一块擦擦写写的石板,上面不仅有明晰的、人对于身边事物的实际 观察,更有过去印象的残留之痕,某些是新近的,某些则需要参照下意识才可以 勾连起来 他试图达到的似是叠加的效果,即给底片多重曝光,以使近景清晰,背景虽可见 却朦胧、并渐渐出离焦距 这就尤不像法官的话了。T.s.艾略特[注: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论家]下笔,也 不过如此。 沃尔西法官又接着说,为忠于自己的技法(即精确展示心理活动),乔伊斯使用 了一些脏词,但不如此,“在艺术上反倒不可原谅。” 《尤里西斯》不是一本容易啃动的书。它辉煌而沉闷,明快又晦涩。有许多地方 令我反感,但那些被常人视为脏词的词,在我看来并非“为脏而脏”。书中的每 个词,都像马赛克壁画中的一块儿,是乔伊斯试图为读者构造的图画细节必不可 少的 你不想和乔伊斯笔下的人物发生关系,那是你的事,你不读就是了,这可以理解。 但是,当乔伊斯这样的真正的艺术家,试图给欧洲某城市里的下层人物画一幅真 实的画像时,难道美国的公众就不该去合法地看一眼吗? 因此他判定《尤里西斯》一书,可以进入美国。这样一锤便定音,束缚美国作家 的清教戒律,终于被斩断了。而后才有《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南回归线》与 《北回归线》,有了前些年获诺贝尔奖金的莫里森夫人。 法治社会中 诉诸公堂的不仅有杀人放火,也有以前靠“礼”与社会惯例处理的各种纠纷, 其中有政治的,文化的,也有良心的。旧式的老胥决狱之道,是不能济事的。法 官须兼“决狱的胥吏”和“明道的士人”于一身,这真是戛戛乎难。从沃尔西法 官的判词中,我们得窥了法治社会的一侧面 15.沃尔西法官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淫秽”描写的?(6分) 16.文章大段摘引沃尔西法官的判词有什么作用?(6分) 17.阅读全文,概括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官应具备哪些基本品质和职业素质?(6 分) 七、作文(70分)18.请以“别样的辉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C(A. geng/geng jie/jie fu/fo B. man/man mei/mei pi/bi C. xun/xun lang/lang qiao/qiao D. mian/mian gen/xuan jue/jue) 2.B(A.“吸引……关注”搭配不当;C.“强弱”和“提高”一面对两面;D.中 途易辙,首句未完,另造一句。) 3.岛屿组成,位置面积,历史沿革,经济价值,战略价值 4.赞成:①错龄入学能够弥补男孩子生理及心智发育比女孩子晚的差距; ②错龄入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反对:①男女童心智发育的年龄差异没有公认的标准 ②男女童“错龄入学”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5.C(发:发掘,发现) 6.B(②句突出治学态度,③句为苏轼学习中的感受,⑥句赞美苏轼的人品)
在写作《尤里西斯》时,乔伊斯是在认真尝试一种新的、尽管不是全新的文学种 类。他试图展现“意识”之幕,以及“幕”上的那些倏来瞬去的、万花筒般的印 象,它好比是一块擦擦写写的石板,上面不仅有明晰的、人对于身边事物的实际 观察,更有过去印象的残留之痕,某些是新近的,某些则需要参照下意识才可以 勾连起来。 他试图达到的似是叠加的效果,即给底片多重曝光,以使近景清晰,背景虽可见 却朦胧、并渐渐出离焦距。 这就尤不像法官的话了。T.s.艾略特[注: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论家]下笔,也 不过如此。 沃尔西法官又接着说,为忠于自己的技法(即精确展示心理活动),乔伊斯使用 了一些脏词,但不如此,“在艺术上反倒不可原谅。” 《尤里西斯》不是一本容易啃动的书。它辉煌而沉闷,明快又晦涩。有许多地方 令我反感,但那些被常人视为脏词的词,在我看来并非“为脏而脏”。书中的每 个词,都像马赛克壁画中的一块儿,是乔伊斯试图为读者构造的图画细节必不可 少的。 你不想和乔伊斯笔下的人物发生关系,那是你的事,你不读就是了,这可以理解。 但是,当乔伊斯这样的真正的艺术家,试图给欧洲某城市里的下层人物画一幅真 实的画像时,难道美国的公众就不该去合法地看一眼吗?” 因此他判定《尤里西斯》一书,可以进入美国。这样一锤便定音,束缚美国作家 的清教戒律,终于被斩断了。而后才有《第二十二条军规》,有《南回归线》与 《北回归线》,有了前些年获诺贝尔奖金的莫里森夫人。 法治社会中, 诉诸公堂的不仅有杀人放火,也有以前靠“礼”与社会惯例处理的各种纠纷,― 其中有政治的,文化的,也有良心的。旧式的老胥决狱之道,是不能济事的。法 官须兼“决狱的胥吏”和“明道的士人”于一身,这真是戛戛乎难。从沃尔西法 官的判词中,我们得窥了法治社会的一侧面。 15.沃尔西法官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淫秽”描写的?(6 分) 16.文章大段摘引沃尔西法官的判词有什么作用?(6 分) 17.阅读全文,概括在一个法治社会法官应具备哪些基本品质和职业素质?(6 分) 七、作文(70 分)18.请以“别样的辉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C (A.ɡěnɡ/ɡěnɡ jiè/jiè fú/fó B.màn/màn mèi/mèi pí/bì C.xùn/xùn láng/láng qiào/qiào D.miǎn/miǎn ɡèn/xuǎn jué/jué) 2.B(A.“吸引……关注”搭配不当;C.“强弱”和“提高”一面对两面;D.中 途易辙,首句未完,另造一句。) 3.岛屿组成,位置面积,历史沿革,经济价值,战略价值 4.赞成:①错龄入学能够弥补男孩子生理及心智发育比女孩子晚的差距; ②错龄入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反对:①男女童心智发育的年龄差异没有公认的标准; ②男女童“错龄入学”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5.C(发:发掘,发现) 6.B(②句突出治学态度,③句为苏轼学习中的感受,⑥句赞美苏轼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