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2014.4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胚胎(pei) 框架( kuang) 脖颈(geng) 着手 成春(zhuo) B.龟裂(jun) 慰藉(jie) 挣揣( chuai) 解甲 归田(xie) C.轮廓(ku) 销行(hang) 骄横(heng) 数见不鲜 (shuo) D.氛围(fen) 攒射(cudn) 缂丝(ke) 日 薄西山(b6)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绚烂 爆发力 无所是从 风毛麟角 B.青睐 电线杆 劳燕纷飞 平心而论 C.文身 协奏曲 桀骜不驯 抑扬顿错 D.膨胀 蒸汽机 其貌不扬 殒身不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 每个 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B.在“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职业取向下,基层和中小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 却难 以寻觅: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聚集大城市,僧多粥少。 C.《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 于笔 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 D.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 生活 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4.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2 分)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 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 杆 。无论是漠北黄 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英国晢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 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 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第二、三种方式
江苏省扬州 2013-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2014.4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胚胎(pēi) 框架(kuàng ) 脖颈(gěng) 着手 成春(zhuó) B.龟裂(jūn) 慰藉(jiè) 挣揣(chuài) 解甲 归田(xiè) C.轮廓(kuò) 销行(háng) 骄横(hèng) 数见不鲜 (shuò) D.氛围(fèn) 攒射(cuán) 缂丝(kè) 日 薄西山(bó) 2.下列词语 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绚烂 爆发力 无所是从 凤毛麟角 B.青睐 电线杆 劳燕纷飞 平心而论 C.文身 协奏曲 桀骜不驯 抑扬顿错 D.膨胀 蒸汽机 其貌不扬 殒身不恤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 每个 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B.在“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职业取向下,基层和中小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 却难 以寻觅;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又聚集大城市,僧多粥少。 C.《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李泽厚先生将他多年的研究付诸 于笔 端,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而亲切。 D.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 生活 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4. 请补写出空缺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2 分)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 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 杆, , 。无论是漠北黄 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 分)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 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 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请用简洁、平实的语言分别概括第二、三种方式
①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② ③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 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 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 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 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 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 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 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 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 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 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 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 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 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 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 等文集。② 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仼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 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就:靠近 B.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 已:而已 C.或因人事之乖 乖:不如意 D.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 凡:总共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作者所说的“胜游”的一组是(3 分) ①嘉会不常,芳筵宜再②晓凉犹嫩,残暑欲收③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
① 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② , ; ③ , 。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① 去年此日,湖②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 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 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 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 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 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 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 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 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 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 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 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 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 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 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 等文集。② 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 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就:靠近 B.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 已:而已 C.或因人事之乖 乖:不如意 D.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 凡:总共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作者所说的“胜游”的一组是(3 分) ①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②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③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 星
④厥有层楼,颇宜髙咏⑤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⑥竹露品茶,林 风醒酒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慧因寺到虹 桥、桥 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髙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 B.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 诗的缘 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 C.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可人,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 玩水的 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 9.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3分) (2)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3分)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4分)(《逍 遥游》)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兴》,对“小童 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④ 厥有层楼,颇宜高咏 ⑤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 ⑥竹露品茶,林 风醒酒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慧因寺到虹 桥、桥 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高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 B.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 诗的缘 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 C.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可人,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 玩水的 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 9.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3 分) (2) 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3 分)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4 分)(《逍 遥游》)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 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兴》,对“小童 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 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 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四围山色中,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 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 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6)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 居易《钱塘湖春行》) (7)子曰:“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论语·子 罕》)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行脚人·黄昏 师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 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 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 有声。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 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 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知道是啄木 鸟。于是拔步又往前走。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 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 激起明亮的水花。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玑珠夹流而下,一碰 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晩空弥漫着落囯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窄,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 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瞽色。 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接着就 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 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 层锈。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 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的。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 许竟是跋涉的疲倦。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 唔,简直是在打闪 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晚,异常急 促。山谷里也更觉荒寂。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 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日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 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 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 间流去。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 上 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
(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 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3)四围山色中,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 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亭送别》) (4)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而 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6)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 居易《钱塘湖春行》) (7)子曰:“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论语•子 罕》)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行脚人·黄昏 师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 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 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 有声。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 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 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知道是啄木 鸟。于是拔步又往前走。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 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 激起明亮的水花。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玑珠夹流而下,一碰 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晚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空,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 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 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接着就 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 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 一层锈。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 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的。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 许竟是跋涉的疲倦。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 唔,简直是在打闪。 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晚,异常急 促。山谷里也更觉荒寂。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 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日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 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 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 间流去。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 上。 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
他望着脚边的溪流。溪水静静的流着,发岀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 的小绉。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 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四围暮色,青空玄渺。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 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 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这客人惊讶的回过头去, 抬起满溢倦意的眼。 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的鸣着, 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 “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 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活的 洗了一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地打着喷嚏 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一面唱着山家的歌。歌声越唱越远,好 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 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的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 径上。他喃喃地自语道:“这丫头!” 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 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12.请简要概括文中行脚人有什么性格特点。(4分) 1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特色。(6分) 14.“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请分析这句话在文 中的作用。(4分) 15.有人认为本文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 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中国的人文主义 林语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 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 益而存在的。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于是 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另外有 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 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 义。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 竟何在?
他望着脚边的溪流。溪水静静的流着,发出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 的小绉。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 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四围暮色,青空玄渺。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 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 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这客人惊讶的回过头去, 抬起满溢倦意的眼。 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的鸣着, 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 “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 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活的 洗了一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地打着喷嚏。 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一面唱着山家的歌。歌声越唱越远,好 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 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的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 径上。他喃喃地自语道:“这丫头!” 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 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底 12.请简要概括文中行脚人有什么性格特点。(4 分) 1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修辞特色。(6 分) 14.“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请分析这句话在文 中的作用。(4 分) 15.有人认为本文具有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请联系全文,探究这种“和 谐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8 题。 中国的人文主义 林语堂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他们从目的 论出发,认为包括蚊子乃至伤寒菌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为这个自负的人类的利 益而存在的。今生今世自有百般磨难,因而自傲的人类始终无法事事如意。于是 目的论又转向来生来世,把今生的世俗生活看作为来世所进行的准备。另外有一 些人,像尼采那样知难而上,否认人生“必须”有什么意义,认为人类的进步不 过是一种循环,一种野蛮人的舞蹈,而不是去市场采购,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含 义。然而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它就像海浪一样不断冲击着堤岸:“人生的意义究 竟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