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瞭望(lio)忧悒(yi)蓊郁(weng)气氛(fen) B.追溯(su)独处(chu)肴馔( zhuan)惆怅( chang) C.蜿蜒(wan)嬉戏(xi)蠕动(ru)给予(j) D.卓越(zhuo)百舸(ge)摇曳(ye) 驯服(xin)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大多 数的汉字属于形声字,字形中既包括形旁,也包括声旁。A项,“气氛”的“氛”应读“fen”; “氛”是形声字,声旁是“分”,“氛”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与之相同。“气氛”的意思 是“特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湍急怀揣磕绊搅绊B.饿桴蜉蝣嫉妒愤世嫉俗 C.黯淡黯然艾蒿竹篙D.曙光署假潦草缭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査汉字的字形。考生应 结合汉字的字形以及意思来辨析。A项,“搅绊”的“绊”应为“拌”;“搅拌”的意思是“搅 动,拌和”。“拌”是动作,故应与“手”有关。B项,“饿桴”的“桴”应为“殍”:“饿 殍”的意思是“饿死的人”,与“死亡”有关,故应使用“歹”字旁。“桴”应读“fu”, 击鼓的槌。D项,“署假”的“署”应为“暑”。“署”意思是“办理公务的机关”“布置”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张总工程师在极端困难的_下,也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②从他那斯文的气质和文雅的谈吐中,不难判断他是一个知识 的人 ③王局长只是随便地在下级送来的文件上画了个圈,并未写任何 A.境遇渊博评语B.处境广博评语 C.境遇广博批语D.处境渊博批语 【答案】D
浙江省宁波市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瞭.望(liào) 忧悒.(yì) 蓊.郁(wěng) 气氛.(fèn) B. 追溯.(sù) 独处.(chǔ) 肴馔.(zhuàn) 惆怅.(chàng) C. 蜿.蜒(wān) 嬉.戏(xī) 蠕.动(rú) 给.予(jǐ) D. 卓.越(zhuó) 百舸.(gě) 摇曳.(yè) 驯.服(xùn)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读音。大多 数的汉字属于形声字,字形中既包括形旁,也包括声旁。A 项,“气氛”的“氛”应读“fèn”; “氛”是形声字,声旁是“分”,“氛”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与之相同。“气氛”的意思 是“特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 2.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湍急 怀揣 磕绊 搅绊 B. 饿桴 蜉蝣 嫉妒 愤世嫉俗 C. 黯淡 黯然 艾蒿 竹篙 D. 曙光 署假 潦草 缭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考生应 结合汉字的字形以及意思来辨析。A 项,“搅绊”的“绊”应为“拌”;“搅拌”的意思是“搅 动,拌和”。“拌”是动作,故应与“手”有关。B 项,“饿桴”的“桴”应为“殍”;“饿 殍”的意思是“饿死的人”,与“死亡”有关,故应使用“歹”字旁。“桴”应读“fú”, 击鼓的槌。D 项,“署假”的“署”应为“暑”。“署”意思是“办理公务的机关”“布置”。 3.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张总工程师在极端困难的 下,也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 ②从他那斯文的气质和文雅的谈吐中,不难判断他是一个知识 的人。 ③王局长只是随便地在下级送来的文件上画了个圈,并未写任何 。 A. 境遇 渊博 评语 B. 处境 广博 评语 C. 境遇 广博 批语 D. 处境 渊博 批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近义词的辨析。考生应关注词语中的不同义项,关注侧重点 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境遇”,境况和遭遇;“处境”,所处的境地(多指不利的情况) 第一句中,前面说“极端困难”,这是形容人物所处的境地,应使用“处境”。“渊博”, 精深而广博,多指学识;“广博”,宽广博大,多指胸怀等。第二句中,句中是“知识 应使用“渊博”。“评语”,评论的话,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批语”,对文章、 作业等的评语,批示公文的话。第三句中,句中是说“公文”,应使用“批语”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 再作区别。比如,“评语”和“批语”,不同的语素是“评”和“批”,“评”意思是“评 论”,强调解释或评价:“批”,意思是“批示”,一般指做出指示。(2)语境分析:对词 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第一句中的 “极端困难”,第二句中的“知识”等,这些都是提示性信息。(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 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就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 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自己。 B.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悲天悯人,会 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C.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 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尽管我希望你能随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 辨析正误。D项,“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句中使用正确。A 项,“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多用于贬义,且后面不 能跟宾语。句中后面有“自己”,而成语本身已经含有“自己”的意思,故错误。B项,“悲 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C项,“安土重迁 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不合语境。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 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 ,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 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考生应关注词语中的不同义项,关注侧重点、 情感色彩、适用对象。“境遇”,境况和遭遇;“处境”,所处的境地(多指不利的情况)。 第一句中,前面说“极端困难”,这是形容人物所处的境地,应使用“处境”。“渊博”, 精深而广博,多指学识;“广博”,宽广博大,多指胸怀等。第二句中,句中是“知识”, 应使用“渊博”。“评语”,评论的话,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批语”,对文章、 作业等的评语,批示公文的话。第三句中,句中是说“公文”,应使用“批语”。 点睛:解答近义词的方法如下:(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 再作区别。比如,“评语”和“批语”,不同的语素是“评”和“批”,“评”意思是“评 论”,强调解释或评价;“批”,意思是“批示”,一般指做出指示。(2)语境分析:对词 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比如第一句中的 “极端困难”,第二句中的“知识”等,这些都是提示性信息。(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 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4.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就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 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妄自菲薄自己。 B. 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悲天悯人,会 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C. 旅居国外已 30 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 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 我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唱反升学主义的高调,尽管我希望你能随心所欲地享受读书之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 辨析正误。D 项,“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句中使用正确。A 项,“妄自菲薄”,形容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自轻自贱,多用于贬义,且后面不 能跟宾语。句中后面有“自己”,而成语本身已经含有“自己”的意思,故错误。B 项,“悲 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C 项,“安土重迁”, 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形容留恋故乡。不合语境。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 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 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 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
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淸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 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 的现象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 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B.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 方面 C.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容易翻译得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 平,才能胜任。 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以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 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 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能否"不能跟关键是″—两面不能跟一面搭配。B."这一方面"指代 不明,是“搜集史料"还是“鉴定和运用史料"。C.才能胜任"缺主语,不能承前省路。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文学常识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始得西山宴游记》是 他的《永州八记》之首篇。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有《苏东坡集》。 C.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学 不可以已”是他的《师说》中的名句。 D.郁达夫的《江南冬景》,重点写江浙一带冬天的明朗、晴和、充满生机,体现了他的散文 美学特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学不可以已”是荀子的《劝学》中的名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 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 的现象。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代沟,关键是父母要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 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太追不上孩子的时代。 B.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 方面。 C.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容易翻译得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 平,才能胜任。 D. 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以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 底蕴,才能生生不息。 【答案】D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6. 下列文学常识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始得西山宴游记》是 他的《永州八记》之首篇。 B.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有《苏东坡集》。 C. 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学 不可以已”是他的《师说》中的名句。 D. 郁达夫的《江南冬景》,重点写江浙一带冬天的明朗、晴和、充满生机,体现了他的散文 美学特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学不可以已”是荀子的《劝学》中的名句。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7.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七、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 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七、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B.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C.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 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D.看到你英姿俊发,我年轻时的梦,正由你在延展,亦觉人生之乐,莫过于目睹下一代的成 长、茁壮。你读过《金缕衣》吧,劝君惜取少年时,孩子!多珍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考生平时应注意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A项,“十七、八岁 表示概数,不是确切的“十七”或“十八”,应去掉顿号。B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 行”,中间的逗号应改为问号,这是两个疑问句。D项,“孩子!多珍重”,应把感叹号放在 最后,应改成“孩子,多珍重!”。 8.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在深秋季 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 B.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 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诗人选择了有鲜艳的色彩的意象,这些意象 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 C.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 车谣。(失望来自爱,一种能滴血的爱,于是为之奋斗,于是有了收获。) D.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 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 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应为“诗人选择了有灰暗的色彩的意象”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两个李白 ),过去有着较多的论述,发表于近期《文史知识》上的《李白与
A. 十七、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 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七、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B.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C.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 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D. 看到你英姿俊发,我年轻时的梦,正由你在延展,亦觉人生之乐,莫过于目睹下一代的成 长、茁壮。你读过《金缕衣》吧,劝君惜取少年时,孩子!多珍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考生平时应注意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然后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A 项,“十七、八岁” 表示概数,不是确切的“十七”或“十八”,应去掉顿号。B 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 行”,中间的逗号应改为问号,这是两个疑问句。D 项,“孩子!多珍重”,应把感叹号放在 最后,应改成“孩子,多珍重!”。 8. 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写景抒情的独特环境。在深秋季 节,诗人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奔流不息,滔滔向北。) B.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 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诗人选择了有鲜艳的色彩的意象,这些意象 不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饱含着许多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 C. 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 车谣。(失望来自爱,一种能滴血的爱,于是为之奋斗,于是有了收获。) D. 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到此境界, 当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意,更难立足于此,自然迷人,使人 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 项,应为“诗人选择了有灰暗的色彩的意象”。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两个李白 (________9________),过去有着较多的论述,发表于近期《文史知识》上的《李白与
月》一文选择新的切入口,通过对“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和“月光世界里的李白”的分析 探讨李白性格的叛逆性与平民性,并阐述了作者对“两个世界,两个李白”的看法。作者认 为,李白是个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其主要作品是以怀才不遇为基本主题的政治 抒情诗:此外,李白诗中还有另一个常见的主题:人生若梦。这两个基本主题贯穿着李白的 大部分作品,从中我们看见的李白是高傲的李白、由于感到没有出路而忧愤不已的李白、放 浪不羁并对许多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世人皆欲杀”的“狂人”的李白一一这 就是上层社会中的李白,其言语行动均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然而,从李白诗歌中还能看 出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李白。这个世界里的李白不谈政治,也很少发牢骚,而主要是赞美大 自然的壮丽景色,歌咏友情,抒发思乡、相思、惜别、怀古这样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共有 的感情。诗人笔下的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和人生的情趣,从中看见的李白主要给人以天真纯朴 和性情温和的印象——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同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表现出人人都会对他 感到亲切的平民性格。两个世界、两个李白,区别明显而又相互映辉,相得益彰。正因为“狂 人”的李白是那样骄傲狂放、目空一切,我们才更加喜爱他在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在同下层 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同样道理,正因为普通人的李白是那样温和平易、热爱生 活并富于情趣,我们就更加同情他在上层社会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格。 9.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首句的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关于李白的为人B.关于李白的作品 C.关于李白笔下的月光D.关于李白的性格特征 10.下面对文中的“狂人”加引号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表引用B.表书名C.表否定D.表强调 11.对文中所说的“两个李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指对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和“世人皆欲杀”的“狂人”的李白。 B.指李白性格的叛逆性与平民性 C.指从日常生活和同下层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 D.指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和日常生活中 【答案】9.D10.C11.B 【解析】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首句(甲)处的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先找到文章开头,后面说“过去有着较多的论述,……, 探讨李白性格的叛逆性与平民性,并阐述了作者对‘两个世界,两个李白’的看法”,从后
月》一文选择新的切入口,通过对“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和“月光世界里的李白”的分析, 探讨李白性格的叛逆性与平民性,并阐述了作者对“两个世界,两个李白”的看法。作者认 为,李白是个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其主要作品是以怀才不遇为基本主题的政治 抒情诗;此外,李白诗中还有另一个常见的主题:人生若梦。这两个基本主题贯穿着李白的 大部分作品,从中我们看见的李白是高傲的李白、由于感到没有出路而忧愤不已的李白、放 浪不羁并对许多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世人皆欲杀”的“狂人”的李白——这 就是上层社会中的李白,其言语行动均表现出鲜明的叛逆性格。然而,从李白诗歌中还能看 出另一个世界和另一个李白。这个世界里的李白不谈政治,也很少发牢骚,而主要是赞美大 自然的壮丽景色,歌咏友情,抒发思乡、相思、惜别、怀古这样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共有 的感情。诗人笔下的这个世界充满光明和人生的情趣,从中看见的李白主要给人以天真纯朴 和性情温和的印象——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同下层社会接触中的李白,表现出人人都会对他 感到亲切的平民性格。两个世界、两个李白,区别明显而又相互映辉,相得益彰。正因为“狂 人”的李白是那样骄傲狂放、目空一切,我们才更加喜爱他在自然界、日常生活和在同下层 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同样道理,正因为普通人的李白是那样温和平易、热爱生 活并富于情趣,我们就更加同情他在上层社会表现出来的叛逆性格。 9. 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首句的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关于李白的为人 B. 关于李白的作品 C. 关于李白笔下的月光 D. 关于李白的性格特征 10. 下面对文中的“狂人”加引号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引用 B. 表书名 C.表否定 D.表强调 11. 对文中所说的“两个李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对公认的神圣观念表示轻蔑的李白和“世人皆欲杀”的“狂人”的李白。 B. 指李白性格的叛逆性与平民性。 C. 指从日常生活和同下层社会接触中表现出来的平民性格。 D. 指活动在上层社会的政治抒情诗人和日常生活中 【答案】9. D 10. C 11. B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将下列句子填入文中首句(甲)处的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先找到文章开头,后面说“过去有着较多的论述,……, 探讨李白性格的叛逆性与平民性,并阐述了作者对‘两个世界,两个李白’的看法”,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