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鞭笞/整饬弹劾/隔阂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B.棱角/菱角扑朔/追溯载舟覆舟/载入史册 C.徜徉/佯装隽永/镌刻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聒躁/恬静亢奋/伉俪引吭髙歌/沆瀣一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装潢 偃旗息鼓 繁文缛节 唉声叹气 B.通谍 殒身不恤 提纲挈领 功亏一篑 C.掂量 真知卓见 胸无城府 殚精竭虑 D.荫庇 推心置腹 穷兵渎武 川流不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长沙市沃尔玛、家乐福几家门店销售“改期”食品行为,当地工商局给 予了没收违法所得、收缴货物、罚款等处罚。这板子打得不免太轻了 B.近年来,我国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尽管初始稚步,但既然已经开始了,且 方向是正确的,总有一天会逐渐热闹起来。 C.儿童天性顽皮、好动,做事粗心大意,犯点小错误也是不足为训的,因此, 作为父母不要求全责备。 D.在企业中讲“以人为本”,工人们最喜欢看到的是真实具体的行动,得到实 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把“以人为本”挂在口头上,干打雷不下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网络的神奇魔力迅速改变着世界。人们享受网络的诸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时 遭遇网络谣言的伤害甚至侵扰 B.浙江省检察机关对今年省内发生的两起血铅超标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 严肃处理,追究了19名相关人员的纪律责任 C.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 D.历史的积累无疑是“川酒”质量优良的基础。从明清时期开始,四川就已普 遍酿造蒸馏酒,使用特质的窖池进行固态发酵。如今传世的还有泸州、宜宾的老 窖池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间有味是清欢”,当一个人可以 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 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这就是“清 欢”。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清欢” 的境界很高,它不同于李白的“ ”那样的自我放逐;也不同 于杜甫的“ ”这样心事悲痛 A.品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 岂终极 B.品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 岂终极 C.品位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 非良图
浙江省东阳 2014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鞭笞/整饬 弹劾/隔阂 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B.棱角/菱角 扑朔/追溯 载舟覆舟/载入史册 C.徜徉/佯装 隽永/镌刻 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聒躁/恬静 亢奋/伉俪 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装潢 偃旗息鼓 繁文缛节 唉声叹气 B.通谍 殒身不恤 提纲挈领 功亏一篑 C.掂量 真知卓见 胸无城府 殚精竭虑 D.荫庇 推心置腹 穷兵渎武 川流不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长沙市沃尔玛、家乐福几家门店销售“改期”食品行为,当地工商局给 予了没收违法所得、收缴货物、罚款等处罚。这板子打得不免太轻了。 B.近年来,我国志愿者活动如火如荼,尽管初始稚步,但既然已经开始了,且 方向是正确的,总有一天会逐渐热闹起来。 C.儿童天性顽皮、好动,做事粗心大意,犯点小错误也是不足为训的,因此, 作为父母不要求全责备。 D. 在企业中讲“ 以人为本”,工人们最喜欢看到的是真实具体的行动,得到实 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把“以人为本”挂在口头上,干打雷不下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网络的神奇魔力迅速改变着世界。人们享受网络的诸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时 遭遇网络谣言的伤害甚至侵扰。 B.浙江省检察机关对今年省内发生的两起血铅超标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 严肃处理,追究了 19 名相关人员的纪律责任。 C.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 D.历史的积累无疑是“川酒”质量优良的基础。从明清时期开始,四川就已普 遍酿造蒸馏酒,使用特质的窖池进行固态发酵。如今传世的还有泸州、宜宾的老 窖池。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内容,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间有味是清欢”,当一个人可以 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 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这就是“清 欢”。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究物质的条件。“清欢” 的境界很高,它不同于李白的“ ”那样的自我放逐;也不同 于杜甫的“ ”这样心事悲痛。 A.品味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 岂终极 B.品味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 岂终极 C.品位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 非良图
D.品位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 非良图 6.根据语境,指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4分) 作家刘震云在得知自己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时正在市场买菜,他在接受采访时 说:“当时我在犹豫,是买西红柿还是买茄子,因为西红柿比茄子贵。这时,出 版社的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获奖了,我当即决定一一买西红柿!当天中午 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味道跟平时吃的一样,没有任何的区别,鸡蛋就是鸡蛋 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7.艾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 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 着,彼此发出会意的一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5分) 要求:(1)字数不得少于60字;(2)要求有细节;(③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 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学潮流。六朝书法家多为 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 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 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要“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 经战火兵燹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以金戈铁马为美的尚武精神,熏陶熔铸了 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许书法家本 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 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 耀日、佛像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的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 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 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家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初唐时代审美 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流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 立。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 排斥和简单否定。如张怀瓘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草二 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 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苏。“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 衡,于物于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 夫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暗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一也。”这 以其标新立异骇世惊俗的直言谠论、令人顿开茅塞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 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 唐人的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 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8.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家的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法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法家多与关陇健 儿有联系
D.品位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英雄有时亦如此,邂逅岂即 非良图 6.根据语境,指出下面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4 分) 作家刘震云在得知自己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时正在市场买菜,他在接受采访时 说:“当时我在犹豫,是买西红柿还是买茄子,因为西红柿比茄子贵。这时,出 版社的人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获奖了,我当即决定——买西红柿!当天中午 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味道跟平时吃的一样,没有任何的区别,鸡蛋就是鸡蛋, 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7.艾佛山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 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 着,彼此发出会意的一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吗?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5 分) 要求:(1)字数不得少于 60 字;(2)要求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 29 分,其中选择题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 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学潮流。六朝书法家多为 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 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 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要“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 经战火兵燹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以金戈铁马为美的尚武精神,熏陶熔铸了 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许书法家本 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 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 耀日、佛像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的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 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 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家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初唐时代审美 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流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 立。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 排斥和简单否定。如张怀瓘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草二 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 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苏。“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 衡,于物于情,不饶不损。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 夫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暗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一也。”这 以其标新立异骇世惊俗的直言谠论、令人顿开茅塞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 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 唐人的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 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8.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家的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法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法家多与关陇健 儿有联系
B.书法家的美学主张不同,六朝书法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法家崇尚雄峻 坚实的美。 C.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D.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9.下列对“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的审美思想表现为对柔靡香软、醉生梦死的六朝之风的扬弃,崇尚雄峻 坚实的壮美风格。 B.初唐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六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继承风韵和美的传 统之路 C.初唐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 威武强健。 D.初唐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内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 知的领域开拓和探索。 0.根据文意,请写出你对“书法美学意象”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3分) 书法美学意象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行走在乡间的音乐 安庆 ①最早接触和认可的艺人是那些走街串巷,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的盲人。 他们手里握着棍子,敲在乡间的土路上,心很静地走,路上的尘土被长棍敲打出 一星一星的泥点,风吹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四邻八乡的路上,一生也不知道 自己的脸被吹成了什么样子,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歇歇。乡间的夜晚静下来,乡 村的电还是稀罕物,家家还都备着煤油灯,我听见瞎子的梆子还当当地响。母亲 说:瞎子没有吃饱或者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我站在门口往瞎子坐的地方瞅,听 阵阵一声声沉闷的梆子把夜敲得愈来愈深。后来,梆子声停了,我知道他被领走 了,没有棍子声,棍子的一端被领他的人牵在手里。 ②这是我最初对艺人的感觉和记忆 ③我喜欢他们坐在树荫下拉二胡的样子。 ④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 人牵在手里的驴。不需要搭台,不需要灯光,他们是最不奢侈的艺人,他们的心 里有灯,多复杂的简谱都在心里记着。我相信盲人眼前的世界很净,他们看到的 都是纯粹的东西,路上有男人和女人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头驴或者一头猪的 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片树叶、十片树叶的飘落全凭他们的知觉,一个季节走 过的程度全凭他们的知觉。 ⑤我记得一个叫“萧瞎”的人,先是大家叫他小萧,后来我长大的时候他变成了 老萧。他每年都要到我们村里来几趟,差不多是按季节来的,他会说我上次来的 是春天,这次来麦子已经收过了。他会算农时,知道农忙时没有人顾上和他聊天、 听他拉弦子、唱坠子、说书。他坐在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走来,站在他身边的老 霍问他:走过来的是男还是女?他把弦停下来,须臾间说:三个男的两个女的。 真准,这就是靠耳朵行走靠耳朵生活的智慧。萧瞎书说得不算好,但他二胡拉得 好,清清亮亮,缠缠绵绵,惟妙惟肖。有一曲沉郁悠扬的二胡,后来我才知道它 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深夜,我站在远处,忽然被这首二胡曲打动
B.书法家的美学主张不同,六朝书法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法家崇尚雄峻 坚实的美。 C.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D.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9.下列对“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唐的审美思想表现为对柔靡香软、醉生梦死的六朝之风的扬弃,崇尚雄峻 坚实的壮美风格。 B.初唐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六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继承风韵和美的传 统之路。 C.初唐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 威武强健。 D.初唐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内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 知的领域开拓和探索。 10.根据文意,请写出你对“书法美学意象”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3 分) 书法美学意象 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1-15 题。(20 分) 行走在乡间的音乐 安 庆 ①最早接触和认可的艺人是那些走街串巷,身上背着二胡扛着木头箱子的盲人。 他们手里握着棍子,敲在乡间的土路上,心很静地走,路上的尘土被长棍敲打出 一星一星的泥点,风吹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在四邻八乡的路上,一生也不知道 自己的脸被吹成了什么样子,走累了随便找个地方歇歇。乡间的夜晚静下来,乡 村的电还是稀罕物,家家还都备着煤油灯,我听见瞎子的梆子还当当地响。母亲 说:瞎子没有吃饱或者没有找到住的地方。我站在门口往瞎子坐的地方瞅,听一 阵阵一声声沉闷的梆子把夜敲得愈来愈深。后来,梆子声停了,我知道他被领走 了,没有棍子声,棍子的一端被领他的人牵在手里。 ②这是我最初对艺人的感觉和记忆。 ③我喜欢他们坐在树荫下拉二胡的样子。 ④他们的身旁有树叶、有阳光、有月色,甚至有跟着主人来听书的狗或者有被主 人牵在手里的驴。不需要搭台,不需要灯光,他们是最不奢侈的艺人,他们的心 里有灯,多复杂的简谱都在心里记着。我相信盲人眼前的世界很净,他们看到的 都是纯粹的东西,路上有男人和女人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头驴或者一头猪的 走过全凭他们的知觉,一片树叶、十片树叶的飘落全凭他们的知觉,一个季节走 过的程度全凭他们的知觉。 ⑤我记得一个叫“萧瞎”的人,先是大家叫他小萧,后来我长大的时候他变成了 老萧。他每年都要到我们村里来几趟,差不多是按季节来的,他会说我上次来的 是春天,这次来麦子已经收过了。他会算农时,知道农忙时没有人顾上和他聊天、 听他拉弦子、唱坠子、说书。他坐在十字路口,有几个人走来,站在他身边的老 霍问他:走过来的是男还是女?他把弦停下来,须臾间说:三个男的两个女的。 真准,这就是靠耳朵行走靠耳朵生活的智慧。萧瞎书说得不算好,但他二胡拉得 好,清清亮亮,缠缠绵绵,惟妙惟肖。有一曲沉郁悠扬的二胡,后来我才知道它 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在一个深夜,我站在远处,忽然被这首二胡曲打动
了,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我问萧瞎,他说:这也是一个盲人拉成的名 曲,盲人名叫阿炳,很多年前一个流浪街头的艺人,他会拉几百首乐曲,可留下 的只有几首。就是从此我开始喜欢阿炳的,至今我常放的乐曲里肯定少不了《 泉映月》。后来,我又喜欢上了他的《听松》《寒春风曲》;喜欢上了另外的 胡曲《良宵》《将军令》《病中吟》等,电视上如果有二胡演奏我常会痴迷地坐 着不动 ⑥萧瞎的故事很多。比如说一次下大雨,道路上有很厚的积水,他不敢走,求别 人拉他过去。人说:那你得有啥表示!他说我一个没眼的人咋表示?人说:你不 是会学驴叫吗?他只得学了,仰着头,根呱根呱,根呱,他一边“叫”着,手牵 在了别人的手里。还有,他喜欢上了某村的一个寡妇,晚上住在离寡妇近的牲口 屋里,用竹竿去敲寡妇的门。寡妇在屋里纳闷,不开门。他掏出装在布兜里的二 胡,拉出叽叽叽老鼠的叫声,狗的叫声。吱呀一声,门终于开了。后来那寡妇跟 了他,走街串巷,竹竿始终攥在女人的手里,他挣来的钱大都被寡妇给了她上学 的儿子,那个儿子最后考上了一所大学。孩子在学校学的竟然也是乐器,主攻的 就是二胡,据说现在是一家乐团里的二胡手。这应该是萧瞎最大的善举了。 ⑦后来,乡村的电逐渐正常了,各家各户基本都有了电视,乡间流浪的艺人越来 越少了,街头的二胡声很难听到了。萧瞎也不再一年四季来俺村了。这时候萧瞎 已成了一个算卦很神的人,名声传得很大。我和一个朋友也去找他算过,他住在 个小院子里,屋子很窄,那个女人坐在他身边,帮他收钱。他坐在小桌子边, 手头搁着的不是二胡,而是一套卦签。看不见眼珠的眼不时耸动着,额头跟着频 繁地动。他老了,满脸的沧桑,已经看不出他当年的调皮、风趣。在他身边没有 看到二胡。一个乡间艺人的音乐流失了 ⑧他当年怎样给我算的我已经忘了。 ⑨但他的生命是以悲剧收场的。他依靠算卦挣了很多钱,小院里每天都站着等他 晃动卦签的人,都是希图从卦签中得到求助的。他竟然死于非命,一天夜晚两个 年轻人爬进了他的院子,他很机灵,听见了,寡妇那天正好回了娘家。他抓起床 头的竹竿,但无济于事。他藏在一个什么地方的钱被翻到了,他爬起来,被偷钱 者推倒,他死在了床下……案后来破了,但一个曾经的行走的艺人就此结束了他 的一生,一个乡间的艺人最后毁在了钱上,一个诱惑很多人的卦仙没有算出来自 己要遭的祸。他留下了被偷的钱和一个小院,那个小院现在不知道归谁了 ⑩想起他的结局我总会怏怏的,有时候站在暮色里支着耳朵,总觉得还会有他的 梆子声悠悠地传来,失望的夜里,回味少年的岁月会忽然怅然,总觉得我的乡村 失去了什么,我会又一次站在乡村的夜里,时光无声,夜色无边,不知道自己究 竟想找到什么… ①在我心里依然保留着少年时代的二胡声。 2怀念的也许更是二胡声中的时光。 11.解说第④段“他们的心里有灯”和第⑤段“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 西”两句中加点词“灯”和“东西”所指代的内容。(2分) 12.文章第⑥段写萧瞎找媳妇和孩子考上大学且主攻二胡专业这两件事的用意何 在?(4分)
了,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西。我问萧瞎,他说:这也是一个盲人拉成的名 曲,盲人名叫阿炳,很多年前一个流浪街头的艺人,他会拉几百首乐曲,可留下 的只有几首。就是从此我开始喜欢阿炳的,至今我常放的乐曲里肯定少不了《二 泉映月》。后来,我又喜欢上了他的《听松》《寒春风曲》;喜欢上了另外的二 胡曲《良宵》《将军令》《病中吟》等,电视上如果有二胡演奏我常会痴迷地坐 着不动。 ⑥萧瞎的故事很多。比如说一次下大雨,道路上有很厚的积水,他不敢走,求别 人拉他过去。人说:那你得有啥表示!他说我一个没眼的人咋表示?人说:你不 是会学驴叫吗?他只得学了,仰着头,根呱根呱,根呱,他一边“叫”着,手牵 在了别人的手里。还有,他喜欢上了某村的一个寡妇,晚上住在离寡妇近的牲口 屋里,用竹竿去敲寡妇的门。寡妇在屋里纳闷,不开门。他掏出装在布兜里的二 胡,拉出叽叽叽老鼠的叫声,狗的叫声。吱呀一声,门终于开了。后来那寡妇跟 了他,走街串巷,竹竿始终攥在女人的手里,他挣来的钱大都被寡妇给了她上学 的儿子,那个儿子最后考上了一所大学。孩子在学校学的竟然也是乐器,主攻的 就是二胡,据说现在是一家乐团里的二胡手。这应该是萧瞎最大的善举了。 ⑦后来,乡村的电逐渐正常了,各家各户基本都有了电视,乡间流浪的艺人越来 越少了,街头的二胡声很难听到了。萧瞎也不再一年四季来俺村了。这时候萧瞎 已成了一个算卦很神的人,名声传得很大。我和一个朋友也去找他算过,他住在 一个小院子里,屋子很窄,那个女人坐在他身边,帮他收钱。他坐在小桌子边, 手头搁着的不是二胡,而是一套卦签。看不见眼珠的眼不时耸动着,额头跟着频 繁地动。他老了,满脸的沧桑,已经看不出他当年的调皮、风趣。在他身边没有 看到二胡。一个乡间艺人的音乐流失了。 ⑧他当年怎样给我算的我已经忘了。 ⑨但他的生命是以悲剧收场的。他依靠算卦挣了很多钱,小院里每天都站着等他 晃动卦签的人,都是希图从卦签中得到求助的。他竟然死于非命,一天夜晚两个 年轻人爬进了他的院子,他很机灵,听见了,寡妇那天正好回了娘家。他抓起床 头的竹竿,但无济于事。他藏在一个什么地方的钱被翻到了,他爬起来,被偷钱 者推倒,他死在了床下……案后来破了,但一个曾经的行走的艺人就此结束了他 的一生,一个乡间的艺人最后毁在了钱上,一个诱惑很多人的卦仙没有算出来自 己要遭的祸。他留下了被偷的钱和一个小院,那个小院现在不知道归谁了。 ⑩想起他的结局我总会怏怏的,有时候站在暮色里支着耳朵,总觉得还会有他的 梆子声悠悠地传来,失望的夜里,回味少年的岁月会忽然怅然,总觉得我的乡村 失去了什么,我会又一次站在乡村的夜里,时光无声,夜色无边,不知道自己究 竟想找到什么…… ⑪在我心里依然保留着少年时代的二胡声。 ⑫怀念的也许更是二胡声中的时光 。 11. 解说第④段“他们的心里有灯”和第⑤段“ 我听出了一种深藏于心的东 西”两句中加点词“灯”和“东西”所指代的内容。(2 分) 12.文章第⑥段写萧瞎找媳妇和孩子考上大学且主攻二胡专业这两件事的用意何 在?(4 分)
13.巧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简析其作用。(4分) 14.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赏析。(5分) 15.请结合现实,探究追忆“乡间音乐”的意义。(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 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 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初为小将,给吴大 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 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迁建平太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 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丕 能克乃退舍礼之 武帝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 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 “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 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彦厉声曰:“陛下知 我,而卿不闻乎?”帝甚嘉之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 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 侍。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 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 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 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 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卿 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于是机等 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 之。在镇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自表求代,征为大长秋。卒于 选自《晋书·吾彦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抗奇其勇略 感到惊奇 B.彦清身率下,威刑严 肃 率领 C.乃更荐之 改变 D.陆喜、陆 抗二人谁多也 优秀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乃更荐之
13.巧用对比是本文的特色,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简析其作用。(4 分) 14.本文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作具体赏析。(5 分) 15.请结合现实,探究追忆“乡间音乐”的意义。(5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37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身长八尺,手格猛兽,旅 力绝群。仕吴为通江吏。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观之,慨然而叹。 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初为小将,给吴大 司马陆抗。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 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迁建平太守。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 为铁锁横断江路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 能克乃退舍礼之。 武帝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帝尝从容问:“孙皓所以亡国者何 也?”曰:“吴主英俊,宰辅贤明。”帝笑曰:“君明臣贤,何为亡国?”彦曰: “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此盖天时,岂人事也!”张华时在坐, 谓彦曰:“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彦厉声曰:“陛下知 我,而卿不闻乎?”帝甚嘉之。 迁雁门太守,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 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迁员外散骑常 侍。帝尝问彦:“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彦对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 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 之,云曰:“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机乃止。因此 每毁之。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 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卿 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于是机等 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 之。在镇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自表求代,征为大长秋。卒于 官。 ——选自《晋书·吾彦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抗奇其勇略 对······ 感到惊奇 B.彦清身率下,威刑严 肃 率领 C.乃更荐之 改变 D.陆喜、陆 抗二人谁多也 优秀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A . 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B. 乃更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