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顺遂su吉兆zhao 歆慕ⅹin琼楼玉宇qing B.捕获p萌动 纯chn震古烁今shuo 菜畦 炫目xuan 扶掖ye耳濡目染ru D.宫阙que散漫san 积淀ding宠辱不惊 chong 【答案】A 【解析】B项“捕获”读音为“b”:C项“炫目”的读音为“xuan":D项“积淀”的读音 为“ddn”。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牢记“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和方言要纠错”三大原则, 平时的读和说中使用普通话,练习普通话,这样才能减少方言读音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冀望建档捷足先登宁缺毋烂 B.抵御修葺玲珑剔透信马由缰 C.壁垒赎职心驰神往视如仇寇 D.缄默疏浚得垄望蜀望风响应 【答案】B 【解析】难度不大。具体为A项中的“宁缺毋烂”应为“宁缺毋滥”。C项中的“赎职”应为“渎 职”,D项中的“得垄望蜀”应为“得陇望蜀”。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正确的读写的积累,否 则很容易错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A 3.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肯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顺遂.suì 吉兆.zhào 歆.慕 xīn 琼.楼玉宇 qióng B.捕.获 pǔ 萌.动 méng 清纯.chún 震古烁.今 shuò C.菜畦.qí 炫.目 xuán 扶掖.yè 耳濡.目染 rú D.宫阙.què 散.漫 sǎn 积淀.dìng 宠.辱不惊 chǒng 【答案】A 【解析】B 项“捕.获”读音为“bǔ”;C 项“炫.目”的读音为“xuàn”;D 项“积淀.”的读音 为“diàn”。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牢记“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和方言要纠错”三大原则, 平时的读和说中使用普通话,练习普通话,这样才能减少方言读音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冀望 建档 捷足先登 宁缺毋烂 B.抵御 修葺 玲珑剔透 信马由缰 C.壁垒 赎职 心驰神往 视如仇寇 D.缄默 疏浚 得垄望蜀 望风响应 【答案】B 【解析】难度不大。具体为 A 项中的“宁缺毋烂”应为“宁缺毋滥”。 C 项中的“赎职”应为“渎 职”,D 项中的“得垄望蜀”应为“得陇望蜀”。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平时正确的读写的积累,否 则很容易错选。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 A。 3.下列选项是四则“遗失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项是( ) A.本人昨天在体育馆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昨日本人不慎丢失《随想录》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谢谢哟。 C.本人昨日在图书馆不慎丢失黑色眼镜一副,希望拾得者与我联系,不胜感激。 D.昨日本人遗失饭卡于学校饮食服务中心,肯请拾者高抬贵手交还,万分感激
【答案】C 【解析】A项错在“鄙人”,谦辞,旧时用于自称,此处不得体。B项错在“璧还原物”,敬 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D项错在“高抬贵手”,这个成语是 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不合语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语言得体,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将病句与成语一并考查。能力层级 为C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解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 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 “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 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 声,即可排除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2、4、 6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 平仄,那么,A项是仄平平,B项是仄平仄,C项是仄平仄,D项是仄平仄,即排除A项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能力层级为E。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 査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同时还考査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题目新颖,但难度不 大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自戒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 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 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
【答案】C 【解析】A 项错在“鄙人”,谦辞,旧时用于自称,此处不得体。B 项错在“璧还原物”,敬 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D 项错在“高抬贵手”,这个成语是 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不合语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语言得体,与生活联系紧密,同时将病句与成语一并考查。能力层级 为 C。 4.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 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 D.寒气偏归我一家 【答案】B 【解析】先看内容照应,这首诗是《夏日西斋书事》,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 清美的夏日图画,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那么“小院地偏”正是一种 “心远地自偏”的意境,这种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心境,且与下句“满 庭鸟迹印苍苔”相照应。再看平仄押韵,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三句末字不押韵且为仄 声,即可排除 C、D;从平仄来讲,二三句中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且主要看 2、4、 6 三个字,第二句为“影、沉、势”,即仄平仄,那么所填这句所对应的三个字亦应为仄 平仄,那么,A 项是仄平平,B 项是仄平仄,C 项是仄平仄,D 项是仄平仄,即排除 A 项;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诗意理解准确的话,可以直选答案。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连贯,能力层级为 E。通过诗句留白的形式考 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同时还考查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题目新颖,但难度不 大。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 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 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 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
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 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 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 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 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 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 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D 【解析】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 “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 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 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 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 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 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C )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 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答案】C 【解析】“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 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 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 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为.闾里传 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其.行斯言乎 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D 【解析】A 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 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 项两个 “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 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 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 18 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 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B。 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 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答案】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 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 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 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 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 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 亦何有于郑乎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 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 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 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 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 分) 【答案】 (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 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 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 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 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 B。 (二)文言文断句。(3 分) 9.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 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 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 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岀答案 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 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 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 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 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睍柱及 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 太山。”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 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 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 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 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 通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査文言断句。四个选项均出自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 归教材。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⑩(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鹛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鵬鹈泉:泉水名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 是可为也 【答案】B 【解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 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 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 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 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 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 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 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 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 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 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 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 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 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 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 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 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 通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四个选项均出自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 归教材。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 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