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孙犁 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 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 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 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 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 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 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 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 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 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 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 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 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 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 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 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 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6分) 答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 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2012 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五、(2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 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 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 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 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 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 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 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 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 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 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 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 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 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 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 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 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 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 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 年 9 月 21 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6 分) 答: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 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 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 分)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答案】(I)(2分)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 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2)(2分)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 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 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 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2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裤先生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 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 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 【答案】(I)(2 分) 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 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每答出一点给 l 分。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 【答案】 (2)(2 分) 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 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每答出一点给 l 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 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 分) 答: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 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 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每答出一点给 2 分.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 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 和气。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 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 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 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 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 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 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一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 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 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 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 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叉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 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 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 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 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 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 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 行李呢?”“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 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拿手巾把!”“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 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 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 是梦话。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有 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 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 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 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 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 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 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 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我的 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 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 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 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 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答 11.(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 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 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 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3分,4分,1分容易,得5分 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 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 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 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 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査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 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 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 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 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 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 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答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 分) 答: 11.(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E 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 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C 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 至少有一刻钟。意在表现其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其实我们也看到,他并不是 一个爱讲卫生的人。 【易错点拨】选“最恰当的两项”,不容易,可能考生得 3 分,4 分,1 分容易,得 5 分 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最恰当,需要你最后结合原文再三比对,看看哪个更好。 【答案】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最后再 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易错点拨】审题不清,题干问到小说开头第一段,一般就是总领下文,引起阅读兴趣, 为下文做铺垫等等,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答题可能就相对容易些,再就是一定要从内容 和形式两方面入手,如答案①为从内容角度回答,②③从形式上回答,即表现技巧、写作特 点角度回答。再就是答题时要尽可能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等。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 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道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 并结合文中的侧面描写。例如,“我”所看到的马裤先生所作所为所言,看看他的生活习惯, 看看他的卫生状况,看看他对人的态度,就可知道
【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 应关系。一般6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 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 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 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 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答题时观点容易表明,同意不同意,都可 得2分,谈理由较难,需要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易错点拨】谈理由时不够具体,不够深入,没有深度,分析阐述时不能结合文本,再 就是阐释理由时,要条理清晰,尽量用①②③这些序号标明,也利于阅卷得分。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 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 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一一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硏究站点,如同昨天 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一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 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 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 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 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 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 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 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 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 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
【易错点拨】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不全面,有遗漏,再就是看不到分数与所答题的要点对 应关系。一般 6 分,考虑三点,也可能是四点,只要你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再就是概括性 格不能重复,重复意味着所答无效。当然对此类题尽可能地多答,以防失分,也是一种策略。 再就是答题时尽量用序号标明,如①②③。 【答案】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③ 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学作品形象看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探究人物形象只要结合文本,立足原文,思考这些人物在行文中的重要作 用,回答分析时,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答题时观点容易表明,同意不同意,都可 得 2 分,谈理由较难,需要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易错点拨】谈理由时不够具体,不够深入,没有深度,分析阐述时不能结合文本,再 就是阐释理由时,要条理清晰,尽量用①②③这些序号标明,也利于阅卷得分。 【答案示例】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 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 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五、 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9 题。 心灵的篝火 张海迪 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 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 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 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 8848 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 壳不变动,8848 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 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 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 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有一天, 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 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 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 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 6740 米。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 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卡瓦格博至今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