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 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东临中国四川,西连 帕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南面横亘着喜马拉雅山脉,是长江 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恒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②距今1000万年前,印度板块从赤道以南俯冲过来与欧亚大陆相撞,引起青藏 髙原及喜马拉雅山脉迅速隆起,使中国西南边界与印度板块形成巨大的海拔落 差,在两千余里的边界地带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 地进入山地的怀抱,形成了西面依山、东面傍水的地缘优势。 ③青藏髙原北缓南陡的地形,使西藏地区自古就与中国的中原政权发生紧密联 系,这使西藏天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北缓南陡及海拔自西向东缓慢下落的地形 将西藏北与青海、新疆,东与云南、四川等地紧密连为一体,因此西藏动荡会牵 发而动全身。清康煕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清朝遂于康煕 五十七年(1718年)和五十九年(1720年)两次发兵进藏平叛。“治国必治边 治边先稳藏”,西藏问题就是全局问题。 ④青藏髙原对中国的影响也是辐射性的。从青藏髙原之巅俯瞰,丝绸之路从亚洲 由东向西伸向欧洲。至其中腰,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地段由东向西逶迤于青藏高原 之南,陆上丝绸之路核心地段由东向西逶迤于青藏高原之北,屹立其中的青藏高 原则像护卫两条丝路的冲天石堡。 ⑤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 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 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 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此,延绵数千年的海上、陆上 两条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描述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一项是(2分) A.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 B.海拔高于印度板块 C.西面依山,东面傍水 D.北缓南陡,西高东低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用于说明青藏高原作用的一项是(3分) A.天然屏障 B.怀抱C.冲天石堡 D.青春 材料二 ①青藏髙原雄踞亚洲大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以上,有“地球第三极”之称。 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瑰丽,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②千百年以来,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在开发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缔造 祖国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光辉的诗篇。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 充满勃勃生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 ③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 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过程中,人类对髙原资源不 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
北京市海淀区 2018 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语文 一、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西南部,东临中国四川,西连 帕米尔高原,北靠昆仑山 --- 唐古拉山脉,南面横亘着喜马拉雅山脉,是长江、 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恒河等河流的发源地。 ②距今 1000 万年前,印度板块从赤道以南俯冲过来与欧亚大陆相撞,引起青藏 高原及喜马拉雅山脉迅速隆起,使中国西南边界与印度板块形成巨大的海拔落 差,在两千余里的边界地带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 地进入山地的怀抱,形成了西面依山、东面傍水的地缘优势。 ③青藏高原北缓南陡的地形,使西藏地区自古就与中国的中原政权发生紧密联 系,这使西藏天然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北缓南陡及海拔自西向东缓慢下落的地形, 将西藏北与青海、新疆,东与云南、四川等地紧密连为一体,因此西藏动荡会牵 一发而动全身。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清朝遂于康熙 五十七年(1718 年)和五十九年(1720 年)两次发兵进藏平叛。“治国必治边, 治边先稳藏”,西藏问题就是全局问题。 ④青藏高原对中国的影响也是辐射性的。从青藏高原之巅俯瞰,丝绸之路从亚洲 由东向西伸向欧洲。至其中腰,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地段由东向西逶迤于青藏高原 之南,陆上丝绸之路核心地段由东向西逶迤于青藏高原之北,屹立其中的青藏高 原则像护卫两条丝路的冲天石堡。 ⑤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 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 年 3 月 2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 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此,延绵数千年的海上、陆上 两条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描述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一项是(2 分) A.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 B.海拔高于印度板块 C.西面依山,东面傍水 D.北缓南陡,西高东低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用于说明青藏高原作用的一项是(3 分) A.天然屏障 B.怀抱 C.冲天石堡 D.青春 材料二 ①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总面积 250 万平方公里以上,有“地球第三极”之称。 这里地域辽阔,山川瑰丽,物产丰富,自然资源富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②千百年以来,以藏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在开发高原,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缔造 祖国历史的过程中,谱写了光辉的诗篇。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的开发建设 充满勃勃生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果。 ③但是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产业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是我国经济实力薄弱的地区之一。加之人们对青藏高 原的环境价值缺乏深远认识,在发展经济、扩大生产过程中,人类对高原资源不 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本来就十分脆弱且极不稳定的高原环境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
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 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 ④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牲畜超载,西藏自治区已有三分之一的草地退 化,其中重度退化占50%左右,约有10%的草地明显沙化。青海省草地退化和沙 化的面积达到733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19%,其中约20%为重度退化的草地。 草地的沙漠化加剧了高原气候的干旱和风沙侵蚀:森林的乱砍滥伐,使江河源头 的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加之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华母亲河出现了季 节性断流现象。由于长江中上游林地资源破坏严重,中华民族的生命大动脉 长江正面临着沦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目前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量每年约5亿 吨,是黄河输沙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世界三大河流一一尼罗河、亚马逊河、密 西西比河的泥沙总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把高原的 环境问题置于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青藏髙原环境恶化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身生态环境不稳定 B.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有局限 C.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D.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 4.根据材料二,下列论述不能为青藏髙原环境治理提供借鉴的一项是(3分) A.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谷梁传》) B.数罟不入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C.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 D.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 5.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横亘:横卧,横跨;“亘”读作“gen”。 B.逶迤:连绵不绝;读作“ weI yI C.堪忧:特别忧虑:“堪”字含义与“苦不堪言”的“堪”相同。 D.滥伐:过度砍伐;“滥”字含义与“陈词滥调”的“滥”不同 材料三 ①有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变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园,以 保护“最后一片净土”。这是与该项目相关的科学家们透露的信息。这片被称为 “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区域主要涵盖西藏和青海,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它 将取代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②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髙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 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按照正为此做准备的研究人员的说法,帮助划 定这个新国家公园的边界将是这次考察的重要使命之一。 ③但该项目的可行性也受到质疑。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景时教授说,美国花 数十年才摸索出如何管理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而中国的这个国家公园将是前者 的250倍,且自然地貌复杂得多,建成后可能难以管理。与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 不同,青藏髙原上有许多城市、乡镇和游牧部落。建国家公园会限制很多经济活 动,还要搬迁一些居民。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此 外,青藏髙原富含自然资源,设立国家公园或许意味着大多数甚至所有采矿活动 都将结束 ④但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领导人敦促保护青藏髙原并视之为势在必行的环境 和生态保护要务。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
压力,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水源枯竭、湖塘干涸、植 被退化、草地沙化,水土流失及泥石流灾害加剧,后果堪忧。 ④有关资料表明,由于过度放牧和牲畜超载,西藏自治区已有三分之一的草地退 化,其中重度退化占 50%左右,约有 10%的草地明显沙化。青海省草地退化和沙 化的面积达到 733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 19%,其中约 20%为重度退化的草地。 草地的沙漠化加剧了高原气候的干旱和风沙侵蚀;森林的乱砍滥伐,使江河源头 的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加之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华母亲河出现了季 节性断流现象。由于长江中上游林地资源破坏严重,中华民族的生命大动脉 ---- 长江正面临着沦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目前长江带入东海的泥沙量每年约 5 亿 吨,是黄河输沙量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世界三大河流——尼罗河、亚马逊河、密 西西比河的泥沙总量。高原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构成了较严重的威胁。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不得不把高原的 环境问题置于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青藏高原环境恶化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自身生态环境不稳定 B.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有局限 C.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D.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 4.根据材料二,下列论述不能为青藏高原环境治理提供借鉴的一项是(3 分) A.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谷梁传》) B.数罟不入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 C.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 D.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 5.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横亘:横卧,横跨;“亘”读作“gèn”。 B.逶迤:连绵不绝;读作“wēi yí”。 C.堪忧:特别忧虑;“堪”字含义与“苦不堪言”的“堪”相同。 D.滥伐:过度砍伐;“滥”字含义与“陈词滥调”的“滥”不同。 材料三 ①有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区变为一个庞大的国家公园,以 保护“最后一片净土”。这是与该项目相关的科学家们透露的信息。这片被称为 “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区域主要涵盖西藏和青海,面积超过 250 万平方公里,它 将取代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②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 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按照正为此做准备的研究人员的说法,帮助划 定这个新国家公园的边界将是这次考察的重要使命之一。 ③但该项目的可行性也受到质疑。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景时教授说,美国花 数十年才摸索出如何管理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而中国的这个国家公园将是前者 的 250 倍,且自然地貌复杂得多,建成后可能难以管理。与无人居住的格陵兰岛 不同,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乡镇和游牧部落。建国家公园会限制很多经济活 动,还要搬迁一些居民。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此 外,青藏高原富含自然资源,设立国家公园或许意味着大多数甚至所有采矿活动 都将结束。 ④但中国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领导人敦促保护青藏高原并视之为势在必行的环境 和生态保护要务。为保护国内用水供给,中国已在青海设立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
区。参与“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研究人员表示,将青藏高原设为国家公园有助于 缓解周边国家对水供给的担忧,还有助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⑤经济活动正危及该地区脆弱的环境,某些地区的采矿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 化。“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中科院青藏髙原研究所 研究员王世平说,“子孙后代将感谢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第三极国家公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将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B.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 C.尚未最后划定边界 D.意在保护生态环境 7.建立“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质疑 理由的一项是(3分) A.管理面临挑战 B.经济活动受到限制 C.影响原住民生活 D.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 8.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对我国的重要意义。(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郑大纯墓表① 闽县郑君讳际煕,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 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 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 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 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 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 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 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 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 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 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 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 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 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 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 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 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 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 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 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 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区。参与“第三极环境计划”的研究人员表示,将青藏高原设为国家公园有助于 缓解周边国家对水供给的担忧,还有助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⑤经济活动正危及该地区脆弱的环境,某些地区的采矿和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 化。“政府已决定将西藏的自然资源留存为战略储备,”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研究员王世平说,“子孙后代将感谢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第三极国家公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将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B.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 C.尚未最后划定边界 D.意在保护生态环境 7.建立“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质疑 理由的一项是(3 分) A.管理面临挑战 B.经济活动受到限制 C.影响原住民生活 D.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 8.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对我国的重要意义。(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郑大纯墓表①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 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 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 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 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 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 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 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 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 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 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 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 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 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 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 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 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 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 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 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 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
《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 ④同考:明清乡试、 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置衣室中趋出 趋:疾走 B.即谢同行者 谢:辞别 C.君自是三值会试 值:遇上 D.百川死而宗伯贵 贵:看 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靡弗思焉 余为恻焉 B.虽奔走营米以 奉父母 以求其文之用意 C.长而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而止 D.余固不惮为 大章为镌行之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 B.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 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 我的兄长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 ②今大章何以异是! 1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4分) 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 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稀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稀:妃, 悲;呼稀,獻欷。 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髙:同“皓”,东方发白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 ④同考:明清乡试、 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置衣室中趋出 趋:疾走 B.即谢同行者 谢:辞别 C.君自是三值会试 值:遇上 D.百川死而宗伯贵 贵:看 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靡弗思焉 余为恻焉 B.虽奔走营米以 奉父母 以求其文之用意 C.长而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而止 D.余固不惮为 辞 大章为镌行之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3 分) A.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 B.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 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 我的兄长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 分) ①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 ②今大章何以异是! 1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4 分) 14.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 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 分)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8 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 悲;呼狶,歔欷。 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6.“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 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 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6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 ①本诗写了对恋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 了对友人的思念 ②“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 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③“秋风肃肃晨风飔”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 美好和盎然生机。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苏格兰的风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 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 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 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 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提及最早工业化的英国,一般都会想 起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或是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城,可我心中念念的却是苏格 兰。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 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 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 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 带着【 】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 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髙地则迴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 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 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计划自驾去苏格兰高地之 前,其实没有料到旅程会那么漫长辛苦。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16.“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 一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 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6 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 分) ①本诗写了对恋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 了对友人的思念: “ , 。 ” ②“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 “ ,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 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③“秋风肃肃晨风飔”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 ”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 美好和盎然生机。 四、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9-24 题。 苏格兰的风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 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 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 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 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提及最早工业化的英国,一般都会想 起伦敦这样的大都市,或是牛津、剑桥这样的大学城,可我心中念念的却是苏格 兰。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 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 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 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 带着【 】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 】 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 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 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计划自驾去苏格兰高地之 前,其实没有料到旅程会那么漫长辛苦。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