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2019.5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 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他用生命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 的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1975年到1985年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他在《早晨从中午 开始》中这样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我的基本想法是, 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 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是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 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路 遥用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 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他屡次重 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 体验。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 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路遥所以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按他的说法:“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 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 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 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 就这样,路遥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抱病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198年12月 30日,路遥给时任《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的信中,再次明确地宣誓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当别 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用最在乎读者的创作方法为读者做出的“这盘菜”,果真赢得了大众的好评。《平凡的世 界》于1991年3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时的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强调“全身心地投入 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 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 滋养。他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如“像牛一样 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哲思的 人生箴言,是路遥这位有着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他长期思考人生 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此,他才有“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 交代”的响亮声音 《平凡的世界》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大转型时期,承担了“历史书记官”的功能;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价 值,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小说中的人物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人生充满挫折但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敢于追求爱情 《平凡的世界》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温暖了无数人心。它尊重了大众并引导了大众、提升了大众, 让无数读者在其间找到了精神寄寓 (取材于梁向阳《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2019.5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 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他用生命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 的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 1975 年到 1985 年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他在《早晨从中午 开始》中这样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我的基本想法是, 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 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是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 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路 遥用 6 年左右的时间,潜心..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 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他屡次..重 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 体验。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 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路遥所以执拗..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 方法,按他的说法:“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 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 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 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 就这样,路遥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抱病..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198 年 12 月 30 日,路遥给时任《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的信中,再次明确地宣誓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当别 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用最在乎读者的创作方法为读者做出的“这盘菜”,果真赢得了大众的好评。《平凡的世 界》于 1991 年 3 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时的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强调“全身心地投入 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 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 滋养。他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如“像牛一样 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哲思的 人生箴言,是路遥这位有着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他长期思考人生 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此,他才有“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 交代”的响亮声音。 《平凡的世界》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大转型时期,承担了“历史书记官”的功能;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价 值,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小说中的人物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人生充满挫折但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敢于追求爱情。 《平凡的世界》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温暖了无数人心。它尊重了大众并引导了大众、提升了大众, 让无数读者在其间找到了精神寄寓。 (取材于梁向阳《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1.下列词语在文中不能表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的一项是()(2分) A.潜心 B.屡次 执拗 D.抱病 2.下列说法不属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观的一项是()(3分) A.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B.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 C.反映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者的大境界 D.跟随新的文学浪潮描写“先进”生活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是“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具有典型意义。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 以孙少平或孙少安为例,分析其典型意义。(4分) 4.作家梁向阳曾说:“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请根据材料一,为路遥《平凡 的世界》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拟写题词。不超过20字。(4分) 材料二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一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文艺创作这一根本性问题 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出发点、格局和境界,也从根本上决定其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 决定能走多远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对许多作家、艺术家 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 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能背出上面的碑文一—“三年 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 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 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碑文 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 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罨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 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 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认识 生活、面对世界时,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没有可靠的、根基牢固的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立场和路径。 创作者心中的这个“根”,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认同。以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 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 感根据地。他们内心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个村庄、某一个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在各自的生命中,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也时刻在提醒着他、 告诉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说:“只要作者和 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 某种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 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要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把人 民生活和实践中最深刻、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理想和创造的部分提炼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 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是与时代同步伐、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 来
1.下列词语在文中不能表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的一项是( )(2 分) A.潜心 B.屡次 C.执拗 D.抱病 2.下列说法不属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观的一项是( )(3 分) A.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B.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 C.反映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者的大境界 D.跟随新的文学浪潮描写“先进”生活 3.《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是“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具有典型意义。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 以孙少平或孙少安为例,分析其典型意义。(4 分) 4.作家梁向阳曾说:“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请根据材料一,为路遥《平凡 的世界》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拟写题词。不超过 20 字。(4 分) 材料二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文艺创作这一根本性问题, 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出发点、格局和境界,也从根本上决定其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 决定能走多远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对许多作家、艺术家 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 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能背出上面的碑文——“三年 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 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 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碑文, 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 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罨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 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 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认识 生活、面对世界时,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没有可靠的、根基牢固的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立场和路径。 创作者心中的这个“根”,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认同。以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 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 感根据地。他们内心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个村庄、某一个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在各自的生命中,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也时刻在提醒着他、 告诉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说:“只要作者和 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 某种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于 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 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要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把人 民生活和实践中最深刻、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理想和创造的部分提炼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 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是与时代同步伐、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 来
那些让人一见难忘、甘愿反复阅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鼓舞人的精 神。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通想作品背后 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 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 好未来的壮阔征程。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 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说:“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 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只有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才有能力创造出 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才会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取材于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引用资料的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话,说明路遥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承担“书记官”职能 B.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说明人民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底 C.引用拉尔夫·福克斯的话,说明创作者只有联系人民才能创造出有思想有力量的作品 D.引用作家肖洛霍夫的话,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塑造人的灵魂、照亮人心的作品。 6.材料二中写道:“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请根据材料回答:作家怎 样才能成为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4分) 你阅读过的哪一部名著可以称得上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作品?请以材料一、材料二为依 据,说明理由。(6分 、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 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 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初。”今君倚之书,盖诩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 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 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 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 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 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②欧阳率更: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 更体”。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有工拙 工:精巧 B.体并众妙 并:兼具 C率更貌寒寝 寝:丑陋
那些让人一见难忘、甘愿反复阅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鼓舞人的精 神。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 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 好未来的壮阔征程。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 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说:“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 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只有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才有能力创造出 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才会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取材于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5.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引用资料的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引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话,说明路遥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承担“书记官”职能。 B.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说明人民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底。 C.引用拉尔夫·福克斯的话,说明创作者只有联系人民才能创造出有思想有力量的作品。 D.引用作家肖洛霍夫的话,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塑造人的灵魂、照亮人心的作品。 6.材料二中写道:“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请根据材料回答:作家怎 样才能成为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4 分) 7.你阅读过的哪一部名著可以称得上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作品?请以材料一、材料二为依 据,说明理由。(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 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 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初。”今君倚之书,盖诩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 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 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 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 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 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②欧阳率更: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 更体”。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书有工.拙 工:精巧 B.体并.众妙 并:兼具 C.率更貌寒寝. 寝:丑陋
D.正称其貌耳 称:称赞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乃识其奇趣 B.尤工于小楷 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 本出于颜 C而能自出新意 D其言心正则笔正者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 则其人可知矣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不知人情随想见 小人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 11.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12.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5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3分)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3分) 水调歌头·昵呢儿女语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 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 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 14.本词上阕所写音乐变化倏忽、千回百转。请用四字词语概括音乐变化的特点,并依次填写在下面 段的横线上。(3分) 乐声初发, 转而骤然突变, 继而由刚转柔, 15.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价本词描写的音乐“可以目听”。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特色。(6分) 16.听琵琶曲,苏轼在本词中言“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座中泣下谁最
D.正称.其貌耳 称:称赞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乃.识其奇趣 B.尤工于.小楷 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 本出于.颜 C.而.能自出新意 D.其言心正则.笔正者 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 则.其人可知矣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 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不知人情随想见 小人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现出来 11.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3 分) A.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12.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5 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3 分)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6 题。(共 13 分)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 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 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 14.本词上阕所写音乐变化倏忽、千回百转。请用四字词语概括音乐变化的特点,并依次填写在下面 语段的横线上。(3 分) 乐声初发, ;转而骤然突变, ;继而由刚转柔, 。 15.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价本词描写的音乐“可以目听”。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特色。(6 分) 16. 听琵琶曲,苏轼在本词中言“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座中泣下谁最
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7分) (1)“崇淸尚洁”自古就是贤者的精神守望。陶渊明不适俗韵,于山水田园间觅精神之“桃花源”:刘禹锡 喜爱“_①,草色入帘青”的清幽绿意,于一方“陋室”内求“无丝竹之乱耳,②”的清雅 心境;周敦颐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的一池清逸芳姿,更渴慕品格似莲之高洁 (2)“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应是一场潇洒而壮美的舞蹈:纵使不能像刘裕 气吞万里如虎”般驰骋沙场;不能像周瑜“⑤—,谈笑间,_⑥ ”般儒雅 风流;但却可以像“_⑦,鱼翔浅底”,以最美的生命姿态,在追梦路上,绽放精彩的人生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 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 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 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 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 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 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 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淸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 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甲】’,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 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乙】’,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 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 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 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 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 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 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 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 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 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 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 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 了头。众客拦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 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 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 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
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分别加以概括。(4 分)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7 分) (1)“崇清尚洁”自古就是贤者的精神守望。陶渊明不适俗韵,于山水田园间觅精神之“桃花源”;刘禹锡 喜爱“ ① ,草色入帘青”的清幽绿意,于一方“陋室”内求“无丝竹之乱耳, ② ”的清雅 心境;周敦颐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 ”的一池清逸芳姿,更渴慕品格似莲之高洁。 (2)“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应是一场潇洒而壮美的舞蹈:纵使不能像刘裕 “ ④ ,气吞万里如虎”般驰骋沙场;不能像周瑜“ ⑤ ,谈笑间 , ⑥ ”般儒雅 风流;但却可以像“ ⑦ ,鱼翔浅底”,以最美的生命姿态,在追梦路上,绽放精彩的人生。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4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8-22 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 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 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 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 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 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 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 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 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甲】 ’,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 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 【乙】 ’,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 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 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 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 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 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 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 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 。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 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 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 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 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 了头。众客拦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 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 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 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的,可有使得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