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2018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满分:120分 建议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大题共7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 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方法,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 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共同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 问题的思维方法。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 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同样也是因为这些差异,人们难以将它们联 系到一起。事实证明,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将它们联想到一起就越困难, 而一旦将两种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往往就能产生创新 前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和斯塔林茨曾经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 四五个步骤建立起联系。比如高山和镜子,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联想 思维可以使它们之间发生联系:高山一平地,平地一平面,平面一镜面,镜面 镜子;再如天空和茶;天空一土地,土地一水,水一喝,喝一茶。假如每个概念 都可以与另外几个概念直接发生联系,那么后面每一步的联想机会将会成几何倍 数增加。联想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一个人如果不会运用联想思维 学一点就只知道一点,那么他的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很难派上用处;可如果 他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就会由此及彼扩展开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 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全新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响尾蛇的视力很差,几十厘米近的东西都看不清,但是在 黑夜里却能准确地捕获十多米远的田鼠,其秘密在于它的眼睛和鼻子之间的颊窝 是一个生物红外感受器,能感受到远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微量红外线,从而实现 “热定位”。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了这点生物学知识,而不会运用联想思维使之和 其它方面产生联系,这个知识就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美国导弹专家就由此产生了 联想,用电子器件制造出和响尾蛇的生物红外感受器类似的“电子红外感受 器”,用于接受发动机运转发热而辐射的红外线,通过这种“热定位”来实现对 目标的自动跟踪。红外跟踪响尾蛇导弹就是在这种“联想”的基础上设计出来 的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联想思维”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联想思维可以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B.联想思维指建立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思维过程 C.联想思维可探索不同事物间共同或类似的规律。 D.联想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客观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间各种差异,既为联想提供了条件,又为联想制造了 困难 B.心理学家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之间都可建立联系,这归功于联 想思维。 C.如能将差异巨大的事物联系起来,就能突破思维定势,对该事物会获得全新 的理解
北京海淀区 2018 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满分:120 分 建议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18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7 题。 材料一 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和方法,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 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共同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 问题的思维方法。 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 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同样也是因为这些差异,人们难以将它们联 系到一起。事实证明,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将它们联想到一起就越困难, 而一旦将两种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往往就能产生创新。 前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斯和斯塔林茨曾经用实验证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 四五个步骤建立起联系。比如高山和镜子,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但联想 思维可以使它们之间发生联系:高山—平地,平地—平面,平面—镜面,镜面一 镜子;再如天空和茶;天空—土地,土地—水,水—喝,喝—茶。假如每个概念 都可以与另外几个概念直接发生联系,那么后面每一步的联想机会将会成几何倍 数增加。联想思维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一个人如果不会运用联想思维, 学一点就只知道一点,那么他的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很难派上用处;可如果 他善于运用联想思维,就会由此及彼扩展开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 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全新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响尾蛇的视力很差,几十厘米近的东西都看不清,但是在 黑夜里却能准确地捕获十多米远的田鼠,其秘密在于它的眼睛和鼻子之间的颊窝 是一个生物红外感受器,能感受到远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微量红外线,从而实现 “热定位”。如果我们只是知道了这点生物学知识,而不会运用联想思维使之和 其它方面产生联系,这个知识就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美国导弹专家就由此产生了 联想,用电子器件制造出和响尾蛇的生物红外感受器类似的“电子红外感受 器”,用于接受发动机运转发热而辐射的红外线,通过这种“热定位”来实现对 目标的自动跟踪。红外跟踪响尾蛇导弹就是在这种“联想”的基础上设计出来 的。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联想思维”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联想思维可以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B.联想思维指建立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思维过程。 C.联想思维可探索不同事物间共同或类似的规律。 D.联想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客观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间各种差异,既为联想提供了条件,又为联想制造了 困难。 B.心理学家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之间都可建立联系,这归功于联 想思维。 C.如能将差异巨大的事物联系起来,就能突破思维定势,对该事物会获得全新 的理解
D.利用仿生学原理研究出红外跟踪器,说明联想思维可促使理论知识产生实际 的用处。 材料二 个人的联想能力固然与先天智力有关,但是,在智力确定的情况下,后天的培 养就更为重要了。培养、开发人的联想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不断丰富人的生活经 验和理论知识。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能力是人脑固有的机能,但联想的内容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 是有着客观基础的—一—现实的刺激和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譬如,没见过山洞树洞 的人就想不到建造房 屋 。不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人们就不可能正确地 对某一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信息论讲座》一书说:“从某一条消息中可以获得 的信息与一个人的智力和知识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光 速是不变的”只讲述了一个物理现象,他可以记住这一结论,获得一点物理知识 而有理论素养的物理学家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这块基石上建立起了新 的物理学理论体系。一个生活单调,知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建立起深刻而有意义 的联想的 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直觉和灵感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 定的理论知识。尽管它们都是突发性的,产生于一瞬间,让人觉得有些离奇, 但它们却不同于神话和梦幻,而是联想思维的结果,只不过方式较特殊而已。有 人认为直觉和灵感不受逻辑规则限制,是非理性思维,这是不妥当的。我们坚持 反映论原则,即承认联想以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为基础,这是最根本的逻 辑原则。难道直觉和灵感是违反上述原则的吗?灵感是人对某个问题长时间集中 思考的产物,不然就不会使问题在思想深处扎根,也就不可能对它那么敏感,从 而一触即发。一个不细心观察生活,不刻苦研究问题的人是难以产生直觉和灵感 的。 3.请联系文章内容,仿照括号里的句子句式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前后文语 义连贯。(2分)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影响一个人联想能力高低的重要因 素 B.作者在材料二中用“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意在说明联想可使知识系 统化 C.直觉和灵感是联想思维的结果,方式特殊,产生突然,让人觉得有些离 奇生 D.一个人没有对某个问题长时间的集中思考,就不会有一触即发的灵感产 材料三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 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 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D.利用仿生学原理研究出红外跟踪器,说明联想思维可促使理论知识产生实际 的用处。 材料二 一个人的联想能力固然与先天智力有关,但是,在智力确定的情况下,后天的培 养就更为重要了。培养、开发人的联想能力,最重要的就是不断丰富人的生活经 验和理论知识。 联想作为一种思维能力是人脑固有的机能,但联想的内容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 是有着客观基础的——现实的刺激和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譬如,没见过山洞树洞 的人就想不到建造房 屋; 。不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人们就不可能正确地 对某一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信息论讲座》一书说:“从某一条消息中可以获得 的信息与一个人的智力和知识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光 速是不变的”只讲述了一个物理现象,他可以记住这一结论,获得一点物理知识。 而有理论素养的物理学家通过“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在这块基石上建立起了新 的物理学理论体系。一个生活单调,知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建立起深刻而有意义 的联想的。 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直觉和灵感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 一定的理论知识。尽管它们都是突发性的,产生于一瞬间,让人觉得有些离奇, 但它们却不同于神话和梦幻,而是联想思维的结果,只不过方式较特殊而已。有 人认为直觉和灵感不受逻辑规则限制,是非理性思维,这是不妥当的。我们坚持 反映论原则,即承认联想以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为基础,这是最根本的逻 辑原则。难道直觉和灵感是违反上述原则的吗?灵感是人对某个问题长时间集中 思考的产物,不然就不会使问题在思想深处扎根,也就不可能对它那么敏感,从 而一触即发。一个不细心观察生活,不刻苦研究问题的人是难以产生直觉和灵感 的。 3.请联系文章内容,仿照括号里的句子句式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使前后文语 义连贯。(2 分)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影响一个人联想能力高低的重要因 素。 B.作者在材料二中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意在说明联想可使知识系 统化。 C.直觉和灵感是联想思维的结果,方式特殊,产生突然,让人觉得有些离 奇。 D.一个人没有对某个问题长时间的集中思考,就不会有一触即发的灵感产 生。 材料三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 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 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 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 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 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 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 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 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 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 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 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 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 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 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 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 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5.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捉摸:意思是“猜测,预料”,在材料三可以用“琢磨”替代。 B.清沁肺腑:意思是“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里”,比喻使人很感动。 C.不即不离:意思是指对人、事不接近,也不疏远。“即”读作“j”。 D.蕴藉:意思是指言语、文字含蓄而不显露。“藉”读作“jie”。 6.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联想意义”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烟光凝而暮山紫”中的“烟”指“云雾”“暮霭”,这里使用了字的联想 意义。 B.字的联想意义源于直指意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幻莫测,无法确定与控 制 C.“天上小团月”一句的丰富意蕴由诗人靠联想而创造,读者也必须借联想理 解。 D.文学,尤其是诗歌,善于运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作品意蕴丰厚,朦胧蕴藉。 7.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联想思维有哪些意义和价值。(6分) 、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 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 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 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且西伯、李斯、淮阴、绛侯、季布等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 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
“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 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 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 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 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 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 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 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 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 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 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 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 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 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 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5.下列对材料三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捉摸:意思是“猜测,预料”,在材料三可以用“琢磨”替代。 B.清沁肺腑:意思是“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里”,比喻使人很感动。 C.不即不离:意思是指对人、事不接近,也不疏远。“即”读作“jì”。 D.蕴藉:意思是指言语、文字含蓄而不显露。“藉”读作“jiè”。 6.根据材料三,下列有关“联想意义”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烟光凝而暮山紫”中的“烟”指“云雾”“暮霭”,这里使用了字的联想 意义。 B.字的联想意义源于直指意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幻莫测,无法确定与控 制。 C.“天上小团月”一句的丰富意蕴由诗人靠联想而创造,读者也必须借联想理 解。 D.文学,尤其是诗歌,善于运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使作品意蕴丰厚,朦胧蕴藉。 7.请依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联想思维有哪些意义和价值。(6 分)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 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 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 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且西伯、李斯、淮阴、绛侯、季布等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 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 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垩!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夲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 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故且从俗浮沉,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 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 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B.审矣,何足怪乎? 审容膝之易安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D.用之所趋异也 他日趋庭,叨陪鲤 对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曩者辱赐书 适百里者,宿舂 粮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出则不知其所往 实迷途其未远 D.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 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 B.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到了被摧残和杖打的时候,才想到归隐,这样做不是太晚了吗 C.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 11.古人在交际中常使用敬辞或谦辞,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是(2分)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请略陈固 陋
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箠 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所以隐忍苟活,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 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 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故且从俗浮沉,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 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 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B.审矣,何足怪乎? 审容膝之易安 C.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D.用之所趋异也 他日趋庭,叨陪鲤 对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曩者辱赐书 适百里者,宿舂 粮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C.出则不知其所往 实迷途其未远 D.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 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 B.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到了被摧残和杖打的时候,才想到归隐,这样做不是太晚了吗 C.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 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 11.古人在交际中常使用敬辞或谦辞,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是(2 分)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 请略陈固 陋
12.司马迁解说自己不能“推贤进土”时说到,“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请结 合选文,简述司马迁的“私心”是什么。(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①雉雊:野鸡鸣叫。②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 胡不归”的句子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写了田园生活的景象,《归园田居》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经历, 《渭川田家》描绘了田家暮归的图景 B.两首诗的写景部分都采用了朴素的白描手法,自然清新,并且两首诗的景物 描写都刻画了具体细节。 C.两首诗都在结尾处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渭川田家》更是借用“式 微”的典故,独抒胸臆。 D.从内容看,两首诗都是吟咏田园生活的诗歌;从体裁看,《归园田居》是五 言律诗,而《渭川田家》则为古体诗。 14 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 后人所推崇,以下山水田园诗最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3分) A.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卢照邻《春晚山庄 率题》) B.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雨望》) C.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12.司马迁解说自己不能“推贤进士”时说到,“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请结 合选文,简述司马迁的“私心”是什么。(6 分)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15 题。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释】①雉雊:野鸡鸣叫。②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 胡不归”的句子。 1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两首诗都写了田园生活的景象,《归园田居》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经历, 《渭川田家》描绘了田家暮归的图景。 B.两首诗的写景部分都采用了朴素的白描手法,自然清新,并且两首诗的景物 描写都刻画了具体细节。 C.两首诗都在结尾处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渭川田家》更是借用“式 微”的典故,独抒胸臆。 D.从内容看,两首诗都是吟咏田园生活的诗歌;从体裁看,《归园田居》是五 言律诗,而《渭川田家》则为古体诗。 14.“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为 后人所推崇,以下山水田园诗最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3 分) A.顾步三春晚,田园四望通。游丝横惹树,戏蝶乱依丛。(卢照邻《春晚山庄 率题》) B.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雨望》) C.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