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考前补充练习 语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题。 母亲的中药铺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 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 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 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由老中医李 医生坐堂:另一间,是药铺,有两排暗红色大柜子,柜中塞满抽屉,抽屉门贴着 张白色泛黄的小纸片,毛笔楷书写着奇奇怪怪的中药名。这些药名,全是白发 苍苍的李医生写的,他面貌清瘦,戴着老花镜,一口上海腔。因为有了这个神仙 般形貌和气质的老中医,很多人慕名而来,连看他开处方都是一种享受:望闻 问切一阵,他就在处方笺上龙飞凤舞,写出一串天书般的符号,递给我母亲。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 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 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颗字交待几 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 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震惊不 已:它们的名字,怎么那样奇异呀,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 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 等,我不由得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 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泽东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 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那厮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 条小鱼而己。 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 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 “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 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 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 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 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 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 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 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 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听说,是市场经济原因。母亲他 们这个小小的中药铺,并不赚钱,无论是卖药还是打针,收费都极其低廉,近乎
北京市海淀区 2018 届高三考前补充练习 语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 题。 母亲的中药铺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 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 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 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由老中医李 医生坐堂;另一间,是药铺,有两排暗红色大柜子,柜中塞满抽屉,抽屉门贴着 一张白色泛黄的小纸片,毛笔楷书写着奇奇怪怪的中药名。这些药名,全是白发 苍苍的李医生写的,他面貌清瘦,戴着老花镜,一口上海腔。因为有了这个神仙 一般形貌和气质的老中医,很多人慕名而来,连看他开处方都是一种享受:望闻 问切一阵,他就在处方笺上龙飞凤舞,写出一串天书般的符号,递给我母亲。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 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 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颗字交待几 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 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震惊不 已:它们的名字,怎么那样奇异呀,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 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 等,我不由得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 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泽东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 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那厮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 条小鱼而已。 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 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 “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 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 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 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 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 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 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 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 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听说,是市场经济原因。母亲他 们这个小小的中药铺,并不赚钱,无论是卖药还是打针,收费都极其低廉,近乎
成本价,我亲眼看见,一大包药,只收几角或块把钱,能有什么赚头?于是,大 家被迫把门面卖了,各分得了几千块钱,散伙走人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由父亲彻底负责。那个中药铺,被 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 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或等同于诗人,比如, 我所仰慕的傅青主傅山。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 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 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 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 开水,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好用,它能帮我发热而痊愈。或者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很正常吗? 它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 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 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应该已有一层延年 益寿的包浆护体。而对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 毒,可以抵御这世间无奈的愁啼悲苦。 (取材于甘典江的同名散文) 1.简析第段中的“抓药”细节。 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 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 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第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丰富文章的内容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 财富。 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成本价,我亲眼看见,一大包药,只收几角或块把钱,能有什么赚头?于是,大 家被迫把门面卖了,各分得了几千块钱,散伙走人。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由父亲彻底负责。那个中药铺,被 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 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或等同于诗人,比如, 我所仰慕的傅青主傅山。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 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 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 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 开水,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好用,它能帮我发热而痊愈。或者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很正常吗? 它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 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 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应该已有一层延年 益寿的包浆护体。而对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 毒,可以抵御这世间无奈的愁啼悲苦。 (取材于甘典江的同名散文) 1.简析第段中的“抓药”细节。 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 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 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 2.第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 丰富文章的内容。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 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 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 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 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5.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 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 财富。 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 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 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 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 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 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 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 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 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 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 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 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 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 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 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 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 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 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 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 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 索要文字的请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 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 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 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 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 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 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 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 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 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 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 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 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 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 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 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 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 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而贽 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 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 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 就:跟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然言出而罪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吾其还也 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或因寄所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 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 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 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 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 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参考答案】 1.B 4.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5.(7分)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 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 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和马的态度。 (2) 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更认同上面哪一种标点 【参考答案】 1.(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 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答案略 阅读下面的唐诗及相关评论,完成1-3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分野:古代以星宿分 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 的分界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 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 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 (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参考答案】 1.B 2.A 3.C 4.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5.(7 分) (1)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且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 切到如此地步呢? (2)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名 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和马的态度。 (1) (2) 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更认同上面哪一种标点。 【参考答案】 1.(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 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 答案略 阅读下面的唐诗及相关评论,完成 1—3 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分野:古代以星宿分 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 的分界
[评]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 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1.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 人 (人名)。(1分) 2.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之 美的?(4分) 3.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 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 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6分) 【参考答案】 1.杜甫 2.与天帝居所相接,山势高大雄奇;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被云雾缭绕, 山中幽静如仙境: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 奇异多变。 3.提示角度: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乃对前文终南山 之美的总结与升华。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意谓更美在远方,不 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前文写山,尾联写水、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 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尾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 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 静、深邃、辽远等意境。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 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 野。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 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了诗的意境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词,完成1-3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 “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 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 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评]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 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1.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 人 (人名)。(1 分) 2.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终南山之 美的?(4 分) 3.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 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 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6 分) 【参考答案】 1.杜甫 2.与天帝居所相接,山势高大雄奇;与海角相连,山形绵远辽阔;被云雾缭绕, 山中幽静如仙境;由中峰分野,山域广大纵横;因光照而阴晴不同,山谷中风光 奇异多变。 3.提示角度:尾联写欲久居山中,意谓为山景所迷而流连忘返,乃对前文终南山 之美的总结与升华。前几联写终南山之美,尾联隔水相问,意谓更美在远方,不 仅前后一体,更是对前文的拓展。前文写山,尾联写水、写人,不仅行文有变化, 且山、水、人皆成景致,深得传统山水画之美。尾联虽未直接写山,却通过“寻 宿无着”的景况,从侧面点出山中地广人少、水木丰饶的特点,表现出终南山幽 静、深邃、辽远等意境。首联写仰视,颔联写凝视,颈联写俯瞰,则尾联写眺望, 全诗通过视觉移步换景,写出了终南山全方位的立体的美,尾联拓宽了作品的视 野。前三联写山景,尾联写人的活动,这不仅为景色平添了生机,且将人视为自 然的一部分,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深化了诗的意境。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诗词,完成 1-3 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1. 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 “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 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 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