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设计英国一—1215《大宪章》1689《权利法案》法国宪法的产生《人权宣言》美国-1776《独立宣言》1791《权利法案》苏联1918《苏联宪法》德国《魏玛宪法》宪法的发展美国一罗斯福新政新兴民族国家的宪法作业、思考及练习1.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法律条件是什么?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的区别?3.在近代宪法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哪些宪法原则?4.宪法的渊源都有哪些?教学反思对宪法的历史进行回顾,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忆重大的历史时刻,更是让他们体会当今的宪法中各种原则的来龙去脉。要将宪法的精神融入到历史的学习中。本堂课以讲述为主,互动环节较少;加上早课,学生们精神不太集中,精力较差。讲授中对历史事件讲得不够生动、不够深入,缺乏把时间连起来的流畅逻辑。要有更多互动、用更生动的内容和方式才能使学生们更加认真听讲
板书设计 作业、思考及练习 1.资本主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政治、思想和法律条件是什么?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的区别? 3.在近代宪法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了哪些宪法原则? 4.宪法的渊源都有哪些? 教学反思 对宪法的历史进行回顾,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忆重大的历史时刻,更是让他们体会当今的宪 法中各种原则的来龙去脉。要将宪法的精神融入到历史的学习中。 本堂课以讲述为主,互动环节较少;加上早课,学生们精神不太集中,精力较差。讲授中对 历史事件讲得不够生动、不够深入,缺乏把时间连起来的流畅逻辑。要有更多互动、用更生动的 内容和方式才能使学生们更加认真听讲
第三讲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授课授学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2 学时题目时长1.知识目标:了解旧中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了解旧中国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熟悉新中国各部宪法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教学2.能力目标:能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宪法文本,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宪目标法学理论问题。3.素养目标:塑造学生对中国宪法的价值、内容的认同,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宪法、运用宪法的素质。1.1949年《共同纲领》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教学2.1954年宪法的制定背景和历史意义;重点3.1982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教学1.清末时期立宪的背景和过程;难点2.北洋军阀时期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纷繁复杂的宪法文件。教学1.讲授法2.问题教学法3.讨论式教学法方法教学多媒体PPT、学习通手段
第三讲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授课 题目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授学 时长 2 学时 教学 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旧中国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了解旧中国产生的不同类型 的宪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熟悉新中国各部宪法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能力目标:能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宪法文本,能够创造性地发现、分析和解决宪 法学理论问题。 3. 素养目标:塑造学生对中国宪法的价值、内容的认同,让学生形成自觉遵守宪 法、运用宪法的素质。 教学 重点 1.1949 年《共同纲领》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2.1954 年宪法的制定背景和历史意义; 3.1982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1. 清末时期立宪的背景和过程; 2. 北洋军阀时期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纷繁复杂的宪法文件。 教学 方法 1. 讲授法 2. 问题教学法 3.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PPT、学习通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利用学习通扫码签到。准备上课。课程导入表扬王嘉颐和皆钰涵1.对第一周作业的分析。认真看书认真思考的学习风格,鼓励大家2.对上周随堂测验的总结。都这样做。3.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宪法的通用原则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一一英国、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起来的平等、民主、自由观念。二战后各国对公民的保障。奠定了现代宪法的原则。这节课讲“宪法”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了解我们的先辈都做过哪些尝试。讲授新知讨论:清末的革命进第一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1学时)程如何?如何反映到宪法性文件的制定一、清末时期上?(一)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1.背景2.主要内容分为正文“君上大权”(14条)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9条)。3.影响/评价以日本1889年帝国宪法为蓝本,是日本宪法的翻版,只删去了对皇权的限制的部分。提间:为什么《十九(二)1911年《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信条》未能实施?1.背景一—辛亥革命2.内容:《十九信条》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的权力,实行类知识拓展:清末的宪法制定的本质和失败似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如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为限”。3.评价:《十九信条》是一种临时宪法,具有法律效力,它实际上是我的原因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二、中华民国时期(一)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一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为了制约他而颁布知识拓展:为什么说2.内容:“主权在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章规定人民享有的权利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和义务、根据三权鼎立的原则设置国家机关;3.评价: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但是只存在一年多,并未真正实施就被废弃。(二)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 利用学习通扫码签到。 准备上课。 课程导入 1.对第一周作业的分析。 2.对上周随堂测验的总结。 3.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宪法的通用原则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英国、法国、美 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起来的平等、民主、自由观念。二战后各国对公民的保 障。奠定了现代宪法的原则。 这节课讲“宪法”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了解我们的先辈都做过哪些尝试。 讲授新知 第一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1 学时) 一、清末时期 (一)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 1.背景 2.主要内容 分为正文 “君上大权”(14 条)与附录“臣民权利义务”(9 条)。 3.影响/评价 以日本 1889 年帝国宪法为蓝本,是日本宪法的翻版,只删去了对皇权 的限制的部分。 (二)1911 年《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1.背景——辛亥革命 2.内容:《十九信条》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的权力,实行类 似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如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规定为限”。 3.评价:《十九信条》是一种临时宪法,具有法律效力,它实际上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二、中华民国时期 (一)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背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为了制约他而颁布 2.内容:“主权在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章规定人民享有的权利 和义务、根据三权鼎立的原则设置国家机关; 3.评价:具有反封建的重大进步作用,但是只存在一年多,并未真正实 施就被废弃。 (二)1914 年《中华民国约法》 表扬王嘉颐和訾钰涵 认真看书认真思考的 学习风格,鼓励大家 都这样做。 讨论:清末的革命进 程如何?如何反映到 宪法性文件的制定 上? 提问:为什么《十九 信条》未能实施? 知识拓展:清末的宪 法制定的本质和失败 的原因 知识拓展:为什么说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 命的胜利果实
1.背景一一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制定知识拓展:回顾袁世2.内容:增加总统的职权凯在位的历史3.评价:为袁世凯实行独裁、复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此约法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制宪活动(一)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知识拓展:北洋军阀曹锟宪法,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又名“双十宪法”,是中华时期的军阀混战历史民国十二年10月10日由“中华民国宪法会议”公布的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及对中国政权造成的从内容看,这称得上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民主”的一部联邦分权制的宪法,且影响是中国的对三权分立议会政体理念阐释得最完善的一个版本。(二)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是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曾因成绩优异留学德国,后来成为袁世凯的下属,但在清末的复杂局势中,并不支持袁世凯,是一个由民主共和思想的人。参照美国体制立宪,相对民主平等,但是1926年被冯玉祥驱逐下台,宪法也并未实施。四、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宪法活动(一)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互动提间:南京国民1.背景——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战胜各军阀,政府的统治时间及特成为独裁者。点?2.内容:3.特征:第一,对于人民自由权利,除了宗教信外,都采取间接保障主义,即人权的保障有赖于法律,而政府亦可以法律限制人权。第二,再度确定训政时期的党治形态。第三,在政府组织方面,国民政府设置五院,在体制上采取委员制,但国民政府主席代表国民政府,五院院长及各部部长均由主席提请国民政府依法任免,总统制色彩浓重。(二)1936年“五五宪草”1.背景2.内容:全文共8章148条,依次为总纲、人民之权利义务、国民大会、中央政府、地方制度、国民经济、教育及宪法的施行修正。知识拓展:蒋介石的3.评价:该草案虽然标榜实施宪法,但承袭了《训政时期约法》的精神,统治经历主旨是建立一个大权独揽的总统,把国民觉专政和个人独裁合法化。最终因时局变化,始终未能正式生效。(三)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2.内容及评价:这部宪法虽然在条文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原则,但从根本上代表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只能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装饰品。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宪法性法律文件的制定
1.背景——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制定 2.内容:增加总统的职权 3.评价:为袁世凯实行独裁、复辟帝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此约法 在民国五年袁世凯创立“中华帝国”时被废弃,后一直未再恢复。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制宪活动 (一)1923 年的《中华民国宪法》 曹锟宪法,即 1923 年《中华民国宪法》,又名“双十宪法”,是中华 民国十二年 10 月 10 日由“中华民国宪法会议”公布的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 从内容看,这称得上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民主”的一部联邦分权制的宪法,且 是中国的对三权分立议会政体理念阐释得最完善的一个版本。 (二)1925 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段祺瑞是北洋武备学堂的学生,曾因成绩优异留学德国,后来成为袁世 凯的下属,但在清末的复杂局势中,并不支持袁世凯,是一个由民主共和思想 的人。参照美国体制立宪,相对民主平等,但是 1926 年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宪法也并未实施。 四、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宪法活动 (一)1931 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背景——1927 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于 1931 年战胜各军阀, 成为独裁者。 2.内容: 3.特征:第一,对于人民自由权利,除了宗教信外,都采取间接保障主 义,即人权的保障有赖于法律,而政府亦可以法律限制人权。第二,再度确定 训政时期的党治形态。第三,在政府组织方面,国民政府设置五院,在体制上 采取委员制,但国民政府主席代表国民政府,五院院长及各部部长均由主席提 请国民政府依法任免,总统制色彩浓重。 (二)1936 年“五五宪草” 1.背景 2.内容:全文共 8 章 148 条,依次为总纲、人民之权利义务、国民大 会、中央政府、地方制度、国民经济、教育及宪法的施行修正。 3.评价:该草案虽然标榜实施宪法,但承袭了《训政时期约法》的精神, 主旨是建立一个大权独揽的总统,把国民觉专政和个人独裁合法化。最终因时 局变化,始终未能正式生效。 (三)1946 年《中华民国宪法》 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 2.内容及评价:这部宪法虽然在条文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原则,但从根 本上代表和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只能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 蒋介石个人独裁的装飾品。 五、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宪法性法律文件的制定 知识拓展:回顾袁世 凯在位的历史 知识拓展:北洋军阀 时期的军阀混战历史 及对中国政权造成的 影响 互动提问:南京国民 政府的统治时间及特 点? 知识拓展:蒋介石的 统治经历
(一)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背景一—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知识拓展:红色根据2.内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地的起源、发展过程、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承认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对主张,以及发展迅速外宣布中华民族完全自由和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的一切特权,宣布不平等条乃至最后获得胜利的原因约一律无效”。3.评价: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制定的第一部无产阶级宪法性文件。《宪法大纲》确认了人民革命成果,指出革命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带有一定纲领性。(二)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背景—一响应“三三制”政权精神2.内容:明确了中国共产觉团结抗战的总方针和对军事和优待抗属、三提间:“三三制”的三制和保障人民权利、司法、廉洁、农业、主地工商和劳动、税收金融、文化等各个方面工作的政策措施。含义是什么?有什么3.评价:这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方路和政策的实际运用,在深远的影响?边区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同时对全国政权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背景——1946年4月2.内容:该文件包括五个部分,其26条,主要规定了政权组织建设人民权利、司法、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事项。与1946年《中华民3.评价:作为战后开展和平民主建设进而制定边区宪法的基本准则,充国宪法》做对比分反映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并促进全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诚意和决心,在国内属首创之举。简短,原则性的规定。第二节新中国宪法一、1949年《共同纲领》1.背景——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尚末产生的全国人民代教学重点:《共同纲表大会的职权。2.内容领》的性质和主要内3.评价容二、1954年《宪法》1.背景一一土地革命的成功,红色政权的巩固2.内容:除序言外,分为4章106条,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内容。该部宪法在内容上充分反映了社教学重点:1954年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第一,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第二,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规定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全《宪法》的性质和主民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规定国要内容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领导地位,国家保证优宪发展国营经济。第三,确认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规定要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四,确
(一)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背景——1931 年 11 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工农苏维埃代 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内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 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承认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对 外宣布中华民族完全自由和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的一切特权,宣布不平等条 约一律无效”。 3.评价: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政权制定的第一部无产 阶级宪法性文件。《宪法大纲》 确认了人民革命成果,指出革命发展方向和奋 斗目标,带有一定纲领性。 (二)1941 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背景——响应“三三制”政权精神 2.内容:明确了中国共产觉团结抗战的总方针和对军事和优待抗属、三 三制和保障人民权利、司法、廉洁、农业、士地工商和劳动、税收金融、文化 等各个方面工作的政策措施。 3.评价:这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方路和政策的实际运用,在 边区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同时对全国政权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1946 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1.背景——1946 年 4 月 2.内容:该文件包括五个部分,其 26 条,主要规定了政权组织建设、 人民权利、司法、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事项。 3.评价:作为战后开展和平民主建设进而制定边区宪法的基本准则,充 分反映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并促进全国真正实现政治民主化的诚意和 决心,在国内属首创之举。简短,原则性的规定。 第二节 新中国宪法 一、1949 年《共同纲领》 1.背景——194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尚末产生的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的职权。 2.内容 3.评价 二、1954 年 《宪法》 1.背景——土地革命的成功,红色政权的巩固 2.内容:除序言外,分为 4 章 106 条,包括总纲,国家机构,公民 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内容。该部宪法在内容上充分反映了社 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第一,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第二, 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制度,规定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全 民所有制、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规定国 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领导地位,国家保证优宪发展国营经济。第三,确认了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步骤,规定要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 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四,确 知识拓展:红色根据 地的起源、发展过程、 主张,以及发展迅速 乃至最后获得胜利的 原因 提问:“三三制”的 含义是什么?有什么 深远的影响? 与 1946 年《中华民 国宪法》做对比 教学重点:《共同纲 领》的性质和主要内 容 教学重点:1954 年 《宪法》的性质和主 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