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课程介绍《宪法学》是法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培养现代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课程性质通识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系统讲授宪法基本原理、与定位中国宪法制度及其实践,注重宪法理论与法治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宪法思维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与发展脉络,理解国家制度、公民权利、权力配置等宪法核心内容;能力目标:培养法律解释、案例分析能力,提升运用宪法知识解决现实争课程目标议的实践能力;素养目标: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信仰,增强制度自信,培养维护宪法尊严的社会责任感。宪法基础理论:宪法本质、基本原则、宪法变迁教学内容国家权力体系:人大制度、国家机构、中央与地方关系框架公民基本权利:权利类型、保障机制、新兴权利探讨宪法实施机制:宪法监督、合宪性审查、宪法与部门法衔接平时成绩(20%):课堂研讨、读书报告、案例评析考核方式期末考核(80%):闭卷考试(单选、多选、简答、案例分析)突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制度自信教育授课目标强调实践能力培养,设计多元教学形式语言风格兼顾专业性与亲和力
《宪法学》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 与定位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培养现代公民法治素养的重要 通识课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指导,系统讲授宪法基本原理、 中国宪法制度及其实践,注重宪法理论与法治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 宪法思维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宪法的基本概念、原则与发展脉络,理解国家制度、公民 权利、权力配置等宪法核心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法律解释、案例分析能力,提升运用宪法知识解决现实争 议的实践能力; 素养目标:树立宪法至上的法治信仰,增强制度自信,培养维护宪法尊严 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框架 宪法基础理论:宪法本质、基本原则、宪法变迁 国家权力体系:人大制度、国家机构、中央与地方关系 公民基本权利:权利类型、保障机制、新兴权利探讨 宪法实施机制:宪法监督、合宪性审查、宪法与部门法衔接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20%):课堂研讨、读书报告、案例评析 期末考核(80%):闭卷考试(单选、多选、简答、案例分析) 授课目标 突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制度自信教育 强调实践能力培养,设计多元教学形式 语言风格兼顾专业性与亲和力
第一讲宪法学导论授课授学宪法学导论2 学时题目时长教学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目标展;了解和掌握宪法学的类型和特征、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要求;2.能力目标:能分析宪法文本、应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并展开批判性思考;能够自主地学习宪法学知识;3.素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宪法专业素养和能力,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奠定基础。教学1.宪法的内容;重点2.宪法的特征和本质。教学1.宪法的特征和本质;难点2.宪法学的研究方法。教学1.讲授法2.问题教学法3.讨论式教学法方法教学多媒体PPT、学习通手段
第一讲 宪法学导论 授课 题目 宪法学导论 授学 时长 2 学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及其在中国的产生与发 展;了解和掌握宪法学的类型和特征、学习宪法学的意义和要求; 2.能力目标:能分析宪法文本、应用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并展开批判性思考; 能够自主地学习宪法学知识; 3.素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宪法专业素养和能力,为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 要求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 重点 1.宪法的内容; 2.宪法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 难点 1. 宪法的特征和本质; 2. 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 方法 1. 讲授法 2. 问题教学法 3. 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PPT、学习通
宪法学导论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利用学习通扫码签到,准备上课。课程导入布置第一次作业:在欢迎同学们开始新的学期,正式进入大学生活。介绍法学双学位这个学习方式。学习通上进行自我介绍。教师个人自我介绍,突出国外读博经历和律师经历(涉外业务方面);个人特色是:逻辑与实践。布置第一次课的作业:学生在学习通上完成自我介绍。介绍宪法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对大家的要求:看法条、做笔记互动环节:赠送《宪法》法条。介绍本门课考核方法: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80%。平时成绩有布置的作业、课堂提间,都会相应打分。期末考试是闭卷,从十套题里抽一套进行考试,跟其他的法学生用一套题。讲授新知互动提间:“宪法”第一节宪法绪论(1.5学时)是什么?宪法的内容有什么?跟你的日常→、作为部门法的宪法生活有什么关系?(一)什么是法律:是与理性、道德相平行的社会规则。(二)法律的特点:确定的、公开的、有等级效力的规则。提间:法律规范何时产生?(三)法律的内容:从出生到成长到成年到死亡,各方面都囊括其中。(四)法律的分类: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国际法、经济法、社会法等等。宪法作为公法的特点。互动提间:具体都有(五)宪法的内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制度。哪些权利?规定了哪些国家制度?(六)“宪法”词义1.中文词义:1.一般的法律2.优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3.颁布法律、实施法律2.英文词义:constitutio:组织、结构、规定的意思。1.城邦组织与权限方面的法律2.皇帝的诏书、谕旨3.确认教会等组织与国王的关系的法律二、宪法(一)宪法关系的类型提间:宪法关系的类1.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型有哪些?
宪法学导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安排 利用学习通扫码签到,准备上课。 课程导入 欢迎同学们开始新的学期,正式进入大学生活。介绍法学双学位这个学习 方式。 教师个人自我介绍,突出国外读博经历和律师经历(涉外业务方面);个 人特色是:逻辑与实践。布置第一次课的作业:学生在学习通上完成自我介绍。 介绍宪法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对大家的要求:看法条、做笔记。 介绍本门课考核方法:平时成绩 20%,期末成绩 80%。平时成绩有布置 的作业、课堂提问,都会相应打分。期末考试是闭卷,从十套题里抽一套进行 考试,跟其他的法学生用一套题。 讲授新知 第一节 宪法绪论(1.5 学时) 一、作为部门法的宪法 (一)什么是法律:是与理性、道德相平行的社会规则。 (二)法律的特点:确定的、公开的、有等级效力的规则。 (三)法律的内容:从出生到成长到成年到死亡,各方面都囊括其中。 (四)法律的分类: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国际法、经济法、社会法等 等。宪法作为公法的特点。 (五)宪法的内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制度。 (六)“宪法”词义 1.中文词义:1.一般的法律 2.优于刑法等一般法律的基本法 3.颁布法 律、实施法律 2.英文词义:constitutio:组织、结构、规定的意思。1.城邦组织与 权限方面的法律 2.皇帝的诏书、谕旨 3.确认教会等组织与国王的关系的法律 二、宪法 (一)宪法关系的类型 1.国家与公民的关系 布置第一次作业:在 学习通上进行自我介 绍。 互动环节:赠送《宪 法》法条。 互动提问:“宪法” 是什么?宪法的内容 有什么?跟你的日常 生活有什么关系? 提问:法律规范何时 产生? 互动提问:具体都有 哪些权利?规定了哪 些国家制度? 提问:宪法关系的类 型有哪些?
2.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3.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4.国家机关内部的关系教学重点::宪法的特(二)宪法的特征征和本质1.公法:规定的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2.根本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间题3.最高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最严格;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提间并解析:从宪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与宪法相抵触的普通法律无效)的内容,总结出宪法的特征和本质(三)宪法的本质民主制度化的基本形式解析:为什么宪法是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路的基本形式?如何体内容是保障人民的权利和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力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本质比?是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B产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内容:规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变化:随着阶级理论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节宪法学导论(0.5学时)、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宪法理论探寻宪法和先法现象产先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基本原理等解析:四种研究对象的联系与区别宪法现象宪法典和宪由宪法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法规范会现象,包括与宪法有关的人的行为、心理等,通过宪法建立起来的机关和制度以及运行情况等
2.国家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 3.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 4.国家机关内部的关系 (二)宪法的特征 1.公法:规定的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2.根本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 3.最高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最严格;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普通法 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与宪法相抵触的普通法律无效) (三)宪法的本质 第二节 宪法学导论(0.5 学时) 一、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重点:宪法的特 征和本质 提问并解析:从宪法 的内容,总结出宪法 的特征和本质 解析:为什么宪法是 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 的基本形式?如何体 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 比? 解析:四种研究对象 的联系与区别
二、宪法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难点:石研究方法(一)阶级分析法的含义和意义;各种(二)历史分析法宪法学的研究方法的解析(三)比较分析法(四)规范分析法(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三、学习宪法学的意义(一)了解中国的各种制度,并理解制度的形成原因,尤其是政治体制(二)是考研和司法考试的必要内容思政教育:不仅从宏观、抽象的角度解释(三)通过本门课的考试是毕业的必然要求宪法学的学习意义,也从具体、实际出发,(四)可以参加宪法知识竞赛和宪法演讲比赛增强学生对于宪法学的学习意愿。课程小结引领学生回顾本次课的重点内容:1.宪法的内容主要有什么?一一公民的权利和国家制度2.宪法的特征是什么?一一公法、根本法和最高法3.宪法的本质是什么?一一权利的保障书、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政治力量的对比阅读文献许崇德,胡锦光.宪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p1-17.王广辉.比较宪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p1-48陈明辉.宪法何以成为根本法?——根本法概念的观念史变迁[J].清华法学,2024,18(05):58-75
二、宪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阶级分析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规范分析法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三、学习宪法学的意义 (一)了解中国的各种制度,并理解制度的形成原因,尤其是政治体制 (二)是考研和司法考试的必要内容 (三)通过本门课的考试是毕业的必然要求 (四)可以参加宪法知识竞赛和宪法演讲比赛 课程小结 引领学生回顾本次课的重点内容: 1.宪法的内容主要有什么?——公民的权利和国家制度 2.宪法的特征是什么?——公法、根本法和最高法 3.宪法的本质是什么?——权利的保障书、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政治 力量的对比 教学难点:研究方法 的含义和意义;各种 宪法学的研究方法的 解析 思政教育:不仅从宏 观、抽象的角度解释 宪法学的学习意义, 也从具体、实际出发, 增强学生对于宪法学 的学习意愿。 阅读文献 许崇德,胡锦光.宪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p1-17. 王广辉.比较宪法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20:p1-48. 陈明辉.宪法何以成为根本法?——根本法概念的观念史变迁[J].清华法学,2024,18(05):5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