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开辟的工作局面做准备。1945年1月,他在《必须学会 做经济工作》一文中说:“我们要打击日本侵略者,并且还要 准备攻入城市,收复失地。…将来从城市赶跑敌人,我们 也会做城市工作了。” 访问者:者来1944年8月他给秦邦宪的信不是偶然的。 在那封信中,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 是手工”这个问题。 逢先知:绝不是偶然的。他还说:“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 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 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这些话讲得多好, 多么富有远见,其理论价值也是很高的。1948年的九月会议, 他就开始筹划新中国的蓝图,提出了关于国家体制、政治制 度、经济形态等等问题。这是很不简单的,因为这时三大战 役还没有开始。到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把建国纲领提出来了, 还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问题、经济政策问题以及干部作风问 题等等。所以我们在建国后的各项工作是从容不迫,有条不 紊,因为我们的建国纲领上都有了,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政策, 规定得很具体。这种科学的预见性,在毛泽东身上是很突出 的。 访问者:你党得,毛泽东的这个特点,是能学得来的吗? 逢先知:这里确有他个人的天分甚至说是天才的原因,何 也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化,那就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了。我认 为,他之所以能够做到,主要与他的马克思主义的修养和掌 握的丰富的历史知识、革命经验有关。比如,提出防止骄傲 自满、警惕“糖衣炮弹”,不当李自成,这是从中国历史中汲 取的经验,他对各个朝代的兴衰成败的历史非常熟悉。当然 对这些经验,别人或许也知道,也懂得它的对与错,但提出 24
的时机和表达的方法会有大的不同,这又是他比常人高明的 地方。“文化大革命”尽管根本错了,但他预见到社会主义国 家会有和平演变,提出资本主义还有复辟的可能,这一点是 很有历史眼光的。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也曾讲到法国的历史, 复辟反复辟,演了几百年,新的制度才定下来。毛泽东的这 个预见现在应验了,苏联解体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了, 而他讲这些话的时候苏联还那么强大,社会主义制度看起来 还比较巩固。他还是看到了历史的反复,预见到了这种反复。 第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提出行动纲领和口号。一 个政党,一个领袖,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正确的纲领和口号, 不然就没有号召力,没有凝聚力,没有团结力。每到一个历 史关头,毛泽东总能及时提出吸引全党奋斗的口号,如大革 命刚刚失败,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后来又提出“工农 武装割据”、“工农革命”。抗战一开始,就提出“持久战”,他 论述的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几乎像自然科学家进行计算一样 准确,为鼓舞全国人民团结抗战起了重大作用。在同国民党 反共顾固派进行斗争中,及时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 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给人们指明了方向。 抗战接近胜利的时猴,提出“联合政府”的口号,具有很大 的号召力,对于联合中间力量,孤立国民党主要当权派起了 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什么时候提打倒蒋介石也是一个 非常策略的问题,提早了,由子人民特别是中间力量对蒋介 石的真面目还不清楚,会脱离群众。到1947年10月才明确 提出这个口号,时机抓得非常好,对于团结人民、动员人民 起了很大的作用。 访问者:像“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 命无不胜”这样的口号,不仅内容深刻、明确,而且形式也 25
很好,至今还常常为人们所传诵。 逢先知:他使用的语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通 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很容易记。内容则概括得非常准确、科 学。 建国以后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任务,提 出过许多很好很正确的口号和概念。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是 我亲身感受的。1961年毛泽东组织三个调查组,分别到浙江、 湖南、广东做农村调查,我也参加了。毛泽东根据大家提供 的大量调查材料,在广州会议上概括出反对两个平均主义(即 反对人与人之间、队与队之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人们的 思路豁然开朗。当时,那么多人到农村调查,谁也没有提出 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我们看问 题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毛泽东确有这个本领,一 下子就能抓到间题的实质,打开人们的思想。他的高度概括 能力和善于抓住事物本质的洞察能力不能不使人钦佩。 访问者:前面我们在讨论他的科学预见性时,您谈到天 分问题,他的这种高度橛括能力和洞察能力,也不应仅仅看 作是天分。 逢先知:这就涉及我要说的第六点,毛泽东的刻苦勤奋 精神。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到他的晚年,他工作起来常常通 宵达且、废寝忘食,问题不解决总是放不下。刻苦的读书生 活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不但勤于学习,更勤于思索。他常 说“多想出智慧”。古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是又学又思。他的刻苦精神一般人比不上。面且他还会读 书,会用脑筋。读文件累了,就换本书读,当作休息。他说, 从脑力劳动到体力活动是体息,从读这本书到读另一本书也 是休息。他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就是从勤于读书,特别 26
是读哲学书,从勤于思考,锻炼出来的。所以不要简单地认 为毛泽东就是天才,岂不知他的渊博学识和智慧是从刻苦勤 奋中得来的。 访问者:就是说,有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包 括在革命实践中的磨练,才成就了毛泽东。 逢先知:应该这样看。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有体会,他 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有一次,周恩来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报 告,陈蕨坐在边上,当周副主席讲到毛主席对马列主义的贡 献时,陈康插话,问:“毛主席记忆力那么好的秘密是什么?” 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想昕周恩来的回答,停了停,周 恩来说了两个字:“死记。”我想,这就是勤奋。毛泽东的超 人的记忆力,既有先天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努力的结 果。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所谓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六点 也不一定概括得完全、准确,各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会有不 同的角度。总之我相信邓小平的话:“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 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的成功,不 应简单地看作他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事业 的戒功。 晚年失误的原因 访问者:那么,毛泽东晚年的失误都有娜些原因? 逢先知:毛泽东晚年的失误的确是使人痛心的,但又不 是偶然的。我认为最主要是三条。 第一,他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脱离了他创立和倡 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建国后的 一段时间里,都是十分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且身体力行, 27
4票为4H,: 亲自做调查,因此,他才获得了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但 从50年代末期以后,这个优点在他身上渐渐减少了,甚至违 反了这些东西。1958年的“大跃进”为什么犯那么大的错误, 虽与他思想上的空想成分有关,但脱离实际是主要原因,如 果他能到农村去了解到真实情况,是不会作出那样的决策的。 当时他派我们下去,我们亲眼看到农村里,生产是大兵团作 战,通宵达旦地干,生活是吃大锅饭,男女分开住,这怎么 行?但这些实际情况毛泽东看不到,他只要一下去就被人群 包围了。到天津视察时就被人群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在这种 情况下,他搞调查研究确实受到很大限制。 访问者:是不是也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比如保卫制度不 允许? 逢先知:制度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他有没有决心。他 自已讲过,进城后,官做大了,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 战争时期做那样的调查没有了。1962年派我们到韶山调查, 他是准备去的,但终究没有去。解放以后他就没有到农村中 做过直接调查,更没有在农村住过。他每次下去,都是省委 书记陪着,听汇报、调查的对象不是地委书记,就是县委书 记,这怎么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不脱离实际才怪。所以,造 成那么大的损失,出现那么大的失误,脱离实际是主要的。 有人写这段历史,把他说成是空想主义者,我不赞成。搞 人民公社,确实带有空想的成分。对这个问题也要作点分析, 当年提得倡农村人民公社办工业、办商业,搞工农商学兵于一 体,不能说没有一点合理的成分。我们今天的农村乡镇也是 工农商学兵一起犒,不光有农业,还搞工业、商业、第三产 业,办学校等等。现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苏南,许 多乡镇企业,就是由过去的社队企业转化而发展起来的。但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