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B) 课程代码:TB101981 学分数:3学分 学时数:48学时(理论课44学时+实践课4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全校本科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制日期:2019年6月28日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主干课程。 课程目标: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史、国情,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 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 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认识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警惕和反对历史虚 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 向的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目标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1.1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 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 史使命,厘清1840-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 和历史主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 观、文化观。 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 1.2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 大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 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从正反两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B) 课程代码:TB101981 学 分 数:3 学分 学 时 数:48 学时(理论课 44 学时+实践课 4 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全校本科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制日期:2019 年 6 月 28 日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主干课程。 课程目标: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史、国情,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 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 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认识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警惕和反对历史虚 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 向的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目标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 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 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 大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 1.1 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 史使命,厘清 1840-1949 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和历史主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 观、文化观。 1.2 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 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从正反两方
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 面历史经验教训中来总结,从历史分析中判断未 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 来的发展趋势。 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 1.3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 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 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 历史。 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标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 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 2.1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 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 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 意比较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 现实工作的历史思维。 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 2.2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 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 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 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 2.3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 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 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 义,进一步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目标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 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共产党 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 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 3.1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 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理论自信、道路 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 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3.2形成系列一体认同”思想,即对中华优秀传统 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 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紧密结合中国革 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的“一体认 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 同”,对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 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 体认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一体认同”,不人为隔断历史,不以今日之 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是评昨日之非。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 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 指南。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平行开设。后续课程为《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对应的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点和难点 学时 教学方式 教学目 标 导言 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2) 课堂讲授
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 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 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 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 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历史经验教训中来总结,从历史分析中判断未 来的发展趋势。 1.3 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 历史。 目标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 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 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 意比较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 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 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 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 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进一步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2.1 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 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 现实工作的历史思维。 2.2 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3 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 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 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目标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 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共产党 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 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 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 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 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紧密结合中国革 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 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 指南。 3.1 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理论自信、道路 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2 形成系列“一体认同”思想,即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 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的“一体认 同”,对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一 体认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 想的“一体认同”,不人为隔断历史,不以今日之 是评昨日之非。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平行开设。后续课程为《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点和难点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的 教学目 标 1 导言 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2) 2 课堂讲授 1
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和主线,深刻认识“四个选择”的 历史必然性。(3)把握“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 (4)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 重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 方法。 难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开设 意义,产生学习兴趣。 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 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 上篇综述风云变 宝贵遗产。(2)认识第一次鸦 幻的八十年 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的中 (3)了解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国与世界 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两大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入 (4)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社 课堂讲授+ 侵与近代中国社会 会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争取民 课后自学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 性质 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 3.近代中国的主要 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矛盾和历史任务 重点:近代中国国情问题。 难点:近代中国两大新生阶级的 出现,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第1章反对外国侵 基本要求:(1)了解资本帝国 略的斗争 主义的入侵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1.1资本-帝国主义 深刻认识正是资本帝国主义的 对中国的侵略 入侵才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 根源。(2)了解反侵略战争的 1.2抵御外国武装 失败及其原因,认识中国人在面 课堂讲授+ 侵略争取民族独 3 对外来侵略时是如何思考、探索 2 课堂讨论+ 1 立的斗争 和奋起的,激发发奋图强,为振 课后自学 1.3反侵略战争的 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 失败与民族意识的 觉醒 重点: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对 中国进行侵略的? 难点: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 侵略? 第2章对国家出路 基本要求:(1)认识太平天国 的早期探索 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推行 2.1农民群众斗争 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 风暴的起落 戌维新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 课堂讲授+ 4 2.2洋务运动的兴 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 课堂讨论+ 衰 索,并能科学分析这些探索的历 课后自学 2.3维新运动的兴 史作用。(2)认识到农民阶级、 起和天折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 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
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和主线,深刻认识 “四个选择 ” 的 历史必然性。( 3)把握 “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 ”课程的基本要求。 ( 4)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 重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 方法。 难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开设 意义,产生学习兴趣。 2 上篇综述 风云变 幻的八十年 1.鸦片战争前的中 国与世界 2.外国资本主义入 侵与近代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性质 3.近代中国的主要 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要求: ( 1)了解中国古代 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 宝贵遗产。 ( 2)认识第一次鸦 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了解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两大阶级。 (4)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社 会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争取民 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 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重点 :近代中国国情问题。 难点 :近代中国两大新生阶级的 出现,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 课堂讲授 + 课后自学 1 3 第 1 章 反对外国侵 略的斗争 1.1 资本 -帝国主义 对中国的侵略 1.2 抵御外国武装 侵略 争取民族独 立的斗争 1.3 反侵略战争的 失败与民族意识的 觉醒 基本要求: ( 1)了解资本 -帝国 主义的入侵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深刻认识正是资本 -帝国主义的 入侵才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 根源。( 2)了解反侵略战争的 失败及其原因,认识中国人在面 对外来侵略时是如何思考、探索 和奋起的,激发发奋图强,为振 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 重点 :资本 -帝国主义是如何对 中国进行侵略的? 难点 :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 侵略? 2 课堂讲授 + 课堂讨论 + 课后自学 1 4 第 2 章 对国家出路 的早期探索 2.1 农民群众斗争 风暴的起落 2.2 洋务运动的兴 衰 2.3 维新运动的兴 起和夭折 基本要求: ( 1)认识太平天国 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推行 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 戌维新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 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 索,并能科学分析这些探索的历 史作用。( 2)认识到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 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 4 课堂讲授 + 课堂讨论 + 课后自学 1
家富强。充分认识上述探索不能 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作用及 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 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基本要求:(1)通过分析辛亥 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 必然性。(2)了解清末新政的 第3章辛亥革命与 过程和失败。(3)了解辛亥革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4)通 结 过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说 3.1举起近代民族 明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阶级、新 课堂讲授+ 民主革命的旗帜 的政党领导,必须有新的理论引 课堂讨论+ 3.2辛亥革命与建 领,开始新的征程。 6 课后自学 立民国 重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与三民 3.3辛亥革命的失 主义的主要内容、进步意义和局 败 限性: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 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难点: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 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进 步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 史走向和规律。 基本要求:(1)认识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 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 境的密切关系。(2)认识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 中篇综述翻天覆 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 地的三十年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 1.中国所处的时代 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 课堂讲授+ 和国际环境 性和正义性。(3)了解新民主 6 +课堂讨论 2 2.“三座大山”的重 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 课后自学 压 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 3两个中国之命运 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 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 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 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 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的任务指明道路。 重点: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前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
家富强。充分认识上述探索不能 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作用及 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 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5 第 3 章 辛亥革命与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结 3.1 举起近代民族 民主革命的旗帜 3.2 辛亥革命与建 立民国 3.3 辛亥革命的失 败 基本要求:(1)通过分析辛亥 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 必然性。(2)了解清末新政的 过程和失败。(3)了解辛亥革 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4)通 过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说 明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阶级、新 的政党领导,必须有新的理论引 领,开始新的征程。 重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与三民 主义的主要内容、进步意义和局 限性;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 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难点: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 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进一 步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 史走向和规律。 6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课后自学 1 6 中篇综述 翻天覆 地的三十年 1.中国所处的时代 和国际环境 2.“三座大山”的重 压 3.两个中国之命运 基本要求:(1)认识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 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 境的密切关系。(2)认识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 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 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 性和正义性。(3)了解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 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 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 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 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 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 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的任务指明道路。 重点: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前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 2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课后自学 2
质。 难点: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 国革命道路的影响: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 因。 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先进 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 怀疑的原因,理解他们在五四运 动前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 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 第4章开天辟地的 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 展的客观要求,理解中国共产党 大事变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 4.1新文化运动和 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 五四运动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了解 4.2马克思主义进 课堂讲授+ 7 一步传播与中国共 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及其初心 课堂讨论 产党诞生 和使命,理解“红船精神”。(4) 国共合作以及大革命的意义、失 4.3中国革命的新 败的原因。 局面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 四运动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三次 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 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 意义及其初心和使命。 难点: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 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中 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谈信仰的坚 定性。 基本要求:(1)了解以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的军事独裁统治。 (2)了解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 背景、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掌 第5章中国革命的 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 新道路 义等起义的历史意义。(3)认 5.1对革命新道路 识遵义会议的意义。(4)了解 课堂讲授+ 8 的艰苦探索 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意义和长 2 课堂讨论+ 2 5.2中国革命在探 征精神。(5)农村包围城市、 课后自学 索中曲折前进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 路理论的探索过程、内容及其意 义。 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主 要内涵和历史意义。 难点: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实 质: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
质。 难点 :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 国革命道路的影响;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 因。 7 第 4 章 开天辟地的 大事变 4.1 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 4.2 马克思主义进 一步传播与中国共 产党诞生 4.3 中国革命的新 局面 基本要求: ( 1)了解中国先进 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 怀疑的原因,理解他们在五四运 动前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 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 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 展的客观要求,理解中国共产党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 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了解 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及其初心 和使命,理解 “红船精神 ”。( 4 ) 国共合作以及大革命的意义、失 败的原因。 重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 四运动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三次 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 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 意义及其初心和使命。 难点 :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 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中 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谈信仰的坚 定性。 4 课堂讲授 + 课堂讨论 2 8 第 5 章 中国革命的 新道路 5.1 对革命新道路 的艰苦探索 5.2 中国革命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要求: ( 1)了解以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的军事独裁统治。 (2)了解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 背景、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掌 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 义等起义的历史意义。( 3)认 识遵义会议的意义。( 4)了解 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意义和长 征精神。( 5)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 路理论的探索过程、内容及其意 义。 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主 要内涵和历史意义。 难点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实 质;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 2 课堂讲授 + 课堂讨论 + 课后自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