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课程代码: 0277 学分数:3学分 学时数:48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8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全校本科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制日期:2020年8月13日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 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 课程目标: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 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目标1:促使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条、第四条、 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 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条例》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条、第四条、 目标2: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条例》第二 投身道德实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务 目标3:促使大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 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条、第四条、 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进法治意识,养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条例》第二 成法治思维,更好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 条。 务,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 课程代码: 0277 学 分 数:3 学分 学 时 数:48 学时(理论课 40 学时+实践课 8 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全校本科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制日期:2020 年 8 月 13 日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 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 课程目标: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 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目标 1:促使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 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新时代的忠 诚爱国者和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条、第四条、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条例》第二条。 目标 2: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积极 投身道德实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条、第四条、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条例》第二 条。 目标 3:促使大学生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法律的 本质、运行和体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增进法治意识,养 成法治思维,更好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 务,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条、第四条、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条例》第二 条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平行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 势与政策》。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点和难点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的 教学目标 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珍 惜历史机遇,增强本领,勇于担当, 绪论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立 1 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 2 课堂讲授 1.2.3 重点: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 任。 难点: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基本要求:使学生深入领会马克思 主义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正 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对 待人生问题,准确掌握面对和解决 人生问题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把握评价 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 课堂讲授 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其中1 第一章人生的青 重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 学时围绕 2 6 春之问 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人 航天精神、 1 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的辩证关系: 航天文化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用科学高 展开)+课 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人生价值的 后思考 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难点: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 者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的辩证 关系: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基本要求: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信 念的内涵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 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确 3 第二章坚定理想 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 课堂讲授+ 6 信念 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课后思考 同理想: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 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 为现实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平行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 后续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 势与政策》。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点和难点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的 教学目标 1 绪论 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珍 惜历史机遇,增强本领,勇于担当,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立 志为新时代贡献青春。 重点: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 任。 难点: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2 课堂讲授 1.2.3 2 第一章 人生的青 春之问 基本要求:使学生深入领会马克思 主义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理论,正 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对 待人生问题,准确掌握面对和解决 人生问题的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端正人生态度;把握评价 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 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重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目 的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人 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用科学高 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人生价值的 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难点: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 者的辩证关系;个人与社会的辩证 关系;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6 课堂讲授 (其中 1 学时围绕 航天精神、 航天文化 展开)+课 后思考 1 3 第二章 坚定理想 信念 基本要求:使学生正确理解理想信 念的内涵与特征,明确理想信念对 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确 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 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 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化 为现实。 6 课堂讲授+ 课后思考 1
重点: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成长 的重要意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 定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 系: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理 想。 难点: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 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 程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确中国精神的 主要内容以及重要价值:掌握民族 精神的含义,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 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明确时代精神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第三章弘扬中国 把握做忠诚爱国者、做改革创新实 课堂讲授+ 4 6 1 精神 践者的基本要求。 课后思考 重点: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爱国 主义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 的基本要求:做忠诚的爱国者:做 改革创新生力军。 难点: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基本要求:使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 涵,坚定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 第四章践行社会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堂讲授+ 5 2 1 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 课后思考 内容:坚定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难点: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 基本要求:使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 功能与作用: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 基本内容和时代意义:掌握中国革 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 当代价值: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核 心和原则:了解公共生活与公共秩 第五章明大德守 序的关系,明确社会公德、职业道 课堂讲授+ 6 2 公德严私德 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 6 课后思考 求:掌握高尚道德品格形成途径。 重点: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中华 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及其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 要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
重点: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成长 的重要意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 定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 系;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理 想。 难点: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 关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 程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4 第三章 弘扬中国 精神 基本要求:使学生明确中国精神的 主要内容以及重要价值;掌握民族 精神的含义,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 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明确时代精神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把握做忠诚爱国者、做改革创新实 践者的基本要求。 重点: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爱国 主义的基本内涵;新时代爱国主义 的基本要求;做忠诚的爱国者;做 改革创新生力军。 难点: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6 课堂讲授+ 课后思考 1 5 第四章 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本要求:使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 涵,坚定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 内容;坚定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难点: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 2 课堂讲授+ 课后思考 1 6 第五章 明大德守 公德严私德 基本要求:使学生认识道德的本质、 功能与作用;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 基本内容和时代意义;掌握中国革 命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 当代价值;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核 心和原则;了解公共生活与公共秩 序的关系,明确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 求;掌握高尚道德品格形成途径。 重点: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中华 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及其创造性转 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 要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追求崇 6 课堂讲授+ 课后思考 2
高道德境界的正确方法与途径。 难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及 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 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 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 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 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 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 行使权利和义务,努力成为尊法学 > 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重点: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我 第六章尊法学法 课堂讲授+ 国宪法的地位与原则:中国特色社 10 课后思考 3 守法用法 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法治 思维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内容:培 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尊重法律权威 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正确理解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我国 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难点:如何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8 社会实践 课外实践+ 青春正能量微电影拍摄 8 1.2.3 课堂交流 机动 复习、答疑 2 课堂讲授4 1.2.3 课后思考 四、课程实践内容与要求 1.实践教学的目的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学生自拍微电影的方式开展。通过微电影”的拍摄实践,促使学生紧跟时代 的脚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考察和探究社会、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实践组织的方式 学生按自愿的原则组成拍摄实践小组,在同一教学班内可以跨自然班组队。 3.拍摄主题的要求 (1)体现对人生问题、崇高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 (2)体现对道德基本原理、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现实生活中的 各种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3)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考。 4.实践进程的安排
高道德境界的正确方法与途径。 难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及 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 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7 第六章 尊法学法 守法用法 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 法学理论,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律 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整体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 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 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 行使权利和义务,努力成为尊法学 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重点: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我 国宪法的地位与原则;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法治 思维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内容;培 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尊重法律权威 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正确理解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我国 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难点:如何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0 课堂讲授+ 课后思考 3 8 社会实践 青春正能量微电影拍摄 8 课外实践+ 课堂交流 1.2.3 9 机动 复习、答疑 2 课堂讲授+ 课后思考 1.2.3 四、课程实践内容与要求 1.实践教学的目的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学生自拍微电影的方式开展。通过“微电影”的拍摄实践,促使学生紧跟时代 的脚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深入考察和探究社会、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实践组织的方式 学生按自愿的原则组成拍摄实践小组,在同一教学班内可以跨自然班组队。 3.拍摄主题的要求 (1)体现对人生问题、崇高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的思考。 (2)体现对道德基本原理、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现实生活中的 各种道德等问题的思考。 (3)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考。 4.实践进程的安排
序号 学生的主要实践内容 教师的主要指导内容 学时 实践场地 1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实践的目的和方式。 2.指导、审定学生分组,确保每个学生的 1.确定小组的电影作品 主题。 参与。 第一次 实践课 3.审定每小组的作品主题。 2.撰写小组拍摄活动策 划书。 4.审定每小组的策划书。 实践小组 5.对教学班本环节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 自行安排 进行总结 1指导、审定微电影作品的剧本。 1.讨论和确定小组微电 第二次 2.指导开展实地拍摄的准备工作,帮助解 影剧本。 决遇到的困难。 2 实践课 实践小组 2.进行实地拍摄的前期 准备工作。 3.对教学班本环节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 自行安排 进行总结。 1指导开展实地拍摄,帮助解决遇到的困 1开展并完成微电影作 难。 第三次 品的实地拍摄。 2指导完成后期制作,帮助解决遇到的困 实践课 2.开展并完成微电影作 2 难。 实践小组 品的后期制作。 3.对教学班本环节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 自行安排 进行总结。 1组织作品的展示、交流和评比。 第四次 小组微电影作品在课堂 2.对小组的微电影作品进行点评。 2 实践课 在指定的 上展示、交流、评比。 3.对教学班每小组的实践活动的整体情 教室开展 况进行书面总结,评定实践成绩。 5.实践材料的提交 微电影作品展示之后,各小组将微电影作品、实践活动记录册提交任课教师, 最终交学院存档。 6.实践成绩的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的表现及所完成作品的质量评定实践成绩,实践成绩按学校规定的比例计 入平时成绩。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1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常规考核、随堂提问、自我实践、期末闭卷考试等方式。 2.成绩构成 常规考核(考勤、课堂纪律)占10%:随堂提问(课堂讨论交流)占10%:自我实践(研究性 学习、课内实践教学等)占30%:期末闭卷考试占50%。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编号 课程教学目标 考查方式与考查点 占比 目标1:促使学生领悟人生常规考核、随堂提问、自我实践、期末闭卷考试(选60%
序号 学生的主要实践内容 教师的主要指导内容 学时 实践场地 第一次 实践课 1.确定小组的电影作品 主题。 2.撰写小组拍摄活动策 划书。 1.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实践的目的和方式。 2.指导、审定学生分组,确保每个学生的 参与。 3.审定每小组的作品主题。 4.审定每小组的策划书。 5.对教学班本环节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 进行总结 2 实践小组 自行安排 第二次 实践课 1.讨论和确定小组微电 影剧本。 2.进行实地拍摄的前期 准备工作。 1.指导、审定微电影作品的剧本。 2.指导开展实地拍摄的准备工作,帮助解 决遇到的困难。 3.对教学班本环节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 进行总结。 2 实践小组 自行安排 第三次 实践课 1.开展并完成微电影作 品的实地拍摄。 2.开展并完成微电影作 品的后期制作。 1.指导开展实地拍摄,帮助解决遇到的困 难。 2.指导完成后期制作,帮助解决遇到的困 难。 3.对教学班本环节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 进行总结。 2 实践小组 自行安排 第四次 实践课 小组微电影作品在课堂 上展示、交流、评比。 1.组织作品的展示、交流和评比。 2.对小组的微电影作品进行点评。 3.对教学班每小组的实践活动的整体情 况进行书面总结,评定实践成绩。 2 在指定的 教室开展 5.实践材料的提交 微电影作品展示之后,各小组将微电影作品、实践活动记录册提交任课教师,最终交学院存档。 6.实践成绩的评定 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的表现及所完成作品的质量评定实践成绩,实践成绩按学校规定的比例计 入平时成绩。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1.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常规考核、随堂提问、自我实践、期末闭卷考试等方式。 2.成绩构成: 常规考核(考勤、课堂纪律)占 10%;随堂提问(课堂讨论交流)占 10%;自我实践(研究性 学习、课内实践教学等)占 30%;期末闭卷考试占 50%。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编号 课程教学目标 考查方式与考查点 占比 1 目标 1:促使学生领悟人生 常规考核、随堂提问、自我实践、期末闭卷考试(选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