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混凝药剂的投加 (1)投加量确定 (2)投配系统 (3)混凝药剂投加的自动控制 1)数学模型法2)现场模拟试验法3)特性参数控制法 五.混合设备 混合时间一般10~30s,速度梯度500~10005 .机械混合 水力停留时间为1~2min,平均速度梯度500s左右。 2.水力混合 (1)管式静态混合器(2)压力水管混合(3)其他有:跌水混合、漩 流混合等。 六絮凝反应池 絮凝反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0~30min,GT值在10~10° 机械搅拌 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5~20min,桨板边缘处的线速度从第一级的0.5m/s 降到最后一级的0.2m/s 2.水力搅拌 (1)隔板反应池 起端流速一般为0.5~0.6m/s,未端流速一般为0.2~0.3m/s,水力停留时间 20~30min,总的水头损失0.3~0.5m。 (2)折板反应池 各段的流速可分别为:第一段:0.25~0.35m 第二段:0.15~0.25m/s; 第三段:0.10~0.15m/s。 水力停留时间较短,一般为6~15min
3.混凝药剂的投加 (1)投加量确定 (2)投配系统 (3)混凝药剂投加的自动控制 1)数学模型法 2)现场模拟试验法 3)特性参数控制法 五.混合设备 混合时间一般 10~30s,速度梯度 500~1000s-1。 1.机械混合 水力停留时间为 1~2min,平均速度梯度 500s-1左右。 2.水力混合 (1)管式静态混合器 (2)压力水管混合 (3)其他 有:跌水混合、漩 流混合等。 六.絮凝反应池 絮凝反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 10~30min,GT 值在 104~105 1.机械搅拌 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 15~20min,桨板边缘处的线速度从第一级的 0.5m/s 降到最后一级的 0.2m/s。 2.水力搅拌 (1)隔板反应池 起端流速一般为 0.5~0.6m/s,末端流速一般为 0.2~0.3m/s,水力停留时间 20~30min,总的水头损失 0.3~0.5m。 (2)折板反应池 各段的流速可分别为:第一段:0.25~0.35m/s; 第二段:0.15~0.25m/s; 第三段:0.10~0.15m/s。 水力停留时间较短,一般为 6~15min
(3)其他形式的反应池 3.不同形式絮凝池的组合使用 (1)往复式隔板与回转式隔板组合 (2)机械反应与隔板反应组合 七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1.水温2.浊度与悬浮物3.水的PH值 沉淀 颗粒沉淀特性
(3)其他形式的反应池 3.不同形式絮凝池的组合使用 (1)往复式隔板与回转式隔板组合 (2)机械反应与隔板反应组合 七.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1.水温 2.浊度与悬浮物 3.水的 PH 值 沉淀 一.颗粒沉淀特性
沉淀分类 (1)自由沉淀(2)絮凝沉淀(3)拥挤沉淀(4)压缩沉淀 2.离散颗粒沉淀速度 (1)颗粒沉速公式 对于Re<1的层流区,有 stokes公式:=12.-Pgd2 对于1≤Re≤100的过渡区,有Aln公式:u= g 对于R100的秦流区,有 Newton公式:u=,32-2g 式中Re一雷诺数Re u一颗粒沉速,d一颗粒直径;μ--水的 动力粘度; ρ--水的密度;ps--颗粒的密度g--重力加速度 二.理想沉淀池特性分析 1.理想沉淀池的构成 在理想沉淀池中,对沉淀过程的基本假设是 (1)沉淀过程属于离散颗粒的自由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各颗粒的沉速不变: (2)理想沉淀池中的水从左向右水平流动,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AC断面)在池中各点水流速度均为v (3)在沉淀过程中,各颗粒的水平运动分量等于水流的水平流速ⅴ (4)颗粒沉到池底(CD线)就算已被去除。 2.理想沉淀池对颗粒的去除率 理想沉淀池对水中悬浮颗粒的总的去除率为:E=(1-x)+udtr 3.理想沉淀池中特定颗粒沉速与表面负荷的关系 在理想沉淀池中:L=V6H=l010o L H
1.沉淀分类 (1)自由沉淀 (2)絮凝沉淀 (3)拥挤沉淀 (4)压缩沉淀 2.离散颗粒沉淀速度 (1)颗粒沉速公式 对于 Re<1 的层流区,有 stokes 公式: 2 18 1 u gd s − = 对于 1≤Re≤1000 的过渡区,有 Allen 公式: d g u s 3 1 2 2 ( ) 225 4 − = 对于 Re>1000 的紊流区,有 Newton 公式: u gd s − = 3.3 式中 Re—雷诺数 ud Re = , u—颗粒沉速, d—颗粒直径; µ――水的 动力粘度; ρ――水的密度; ρs――颗粒的密度 g――重力加速度 二.理想沉淀池特性分析 1.理想沉淀池的构成 在理想沉淀池中,对沉淀过程的基本假设是: (1)沉淀过程属于离散颗粒的自由沉淀,在沉淀过程中各颗粒的沉速不变; (2)理想沉淀池中的水从左向右水平流动,进水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AC 断面)在池中各点水流速度均为 v; (3)在沉淀过程中,各颗粒的水平运动分量等于水流的水平流速 v; (4)颗粒沉到池底(CD 线)就算已被去除。 2.理想沉淀池对颗粒的去除率 理想沉淀池对水中悬浮颗粒的总的去除率为: = − + 0 0 0 0 1 (1 ) x udx u E x 3.理想沉淀池中特定颗粒沉速与表面负荷的关系 在理想沉淀池中: 0 L = vt 0 0 H = u t 0 0 u H v L t = =
≤HvhB_Q L LB A 式中to-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 B池宽; A一沉淀池的表面面积 Q一水的流量 q-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也称为过流率,即单位时间内单位池表面面积所处理 的水量。 三.沉淀池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设计参数 1.基本结构 ,水区沉淀区 (1)进水区与进水穿孔花墙 (2)沉淀区 (3)出水区与出水堰 (4)缓冲层、污泥区与排泥裝置 沉淀池排泥系统 1)多斗池底重力排泥2)穿孔管重力排泥3)机械排泥 2.沉淀池基本设计参数 对于采用混凝沉淀工艺的饮用水处理,沉淀池特定颗粒沉速设计值一般为 u0=0.3~0.6mm/s。根据原水情况,又可采用以下设计数据 (1)对于原水浊度<250NTU,u0=0.35~0.45m/s(相当于;q0=1.26~ 1.62m3/(m2h)) (2)对于原水浊度>250NTU,u0=0.5~0.6mm/s(相当于;q0=1.80~2.16 m3/(m2h) 四.沉淀池
0 q0 A Q LB vHB L vH u = = = = 式中 t0—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 B—池宽; A—沉淀池的表面面积; Q—水的流量; q0—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也称为过流率,即单位时间内单位池表面面积所处理 的水量。 三.沉淀池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设计参数 1.基本结构 沉淀区 污泥斗 进水 进水区 进水花墙 水面 缓冲层与污泥层 出水区 出水 (1)进水区与进水穿孔花墙 (2)沉淀区 (3)出水区与出水堰 (4)缓冲层、污泥区与排泥装置 沉淀池排泥系统: 1)多斗池底重力排泥 2)穿孔管重力排泥 3)机械排泥 2.沉淀池基本设计参数 对于采用混凝沉淀工艺的饮用水处理,沉淀池特定颗粒沉速设计值一般为 u0=0.3~0.6mm/s。根据原水情况,又可采用以下设计数据: ( 1 ) 对 于 原 水 浊 度 <250NTU,u0=0.35 ~ 0.45mm/s( 相 当 于 ; q0=1.26 ~ 1.62m3/(m2h)) (2) 对 于 原 水 浊 度 >250NTU,u0=0.5 ~ 0.6mm/s( 相 当 于 ; q0=1.80 ~ 2.16 m3/(m2h)) 四.沉淀池
1.平流式沉淀池 对平流式沉淀池的有关要求 (1)沉淀池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得小于4,长度与深度之比不得小于10,以 保证断面水流均匀。 (2)平流式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1.0~3.0h (3)池中水平流速一般为10~25mm/s (4)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一般采用3.0~3.5m; (5)沉淀池的每格宽度(或导流墙间距)一般为3~8m,最大不超过15m。 衡量平流式水力状态的参数:弗劳德数Fr一般在1×10~1×103,雷诺数 Re一般在4000~15000。 2.斜板(管)沉淀池 (1)斜板(管)沉淀池的优点:停留时间短、沉淀效率高、占地省等。 缺点是: 1)运行中斜板(管)中易产生积泥和藻类滋生问题,需定期放空对斜板进行 冲洗,积泥过多还易发生斜板压塌事故; 2)斜板(管)材料的费用高 3)因水流在斜板之间停留时间极短(几分钟),斜板沉淀池的缓冲能力及稳定 性较差 (2)斜板沉淀池产水量的计算 斜板沉淀池的表面负荷u4=2=_9 Ag nBl cose 式中A斜--各斜板总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 n-斜板数;B一斜板宽度(池宽);1一斜板长度;θ--斜板倾 角 在设计斜板沉淀池时应考虑乘以斜板效率系数η,ηs通常取0.6~0.8。 斜板沉淀池的产水量计算公式为: @=nguonBl cos0=n2 uo ag 斜板沉淀池的产水流量为与水流垂直的过水断面面积乘以流速 Q=mB2smnO=Bsn即r=g BL sin e 把ⅴ代入前式并整理,可以得到导向流斜板沉淀池产水量的计算式: Q=7au( nBlcos 6+LB)=7au0(A斜+A原 A原-一斜板沉淀池的池表面面积,等于池的长度*宽度。 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计算公式为:Q=7au( nBlcos e-LB)=7su0(A斜-A原) 异向流斜板沉淀池,在采用常用斜板结构数据的条件下,一般可采用q斜=
1.平流式沉淀池 对平流式沉淀池的有关要求: (1)沉淀池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得小于 4,长度与深度之比不得小于 10,以 保证断面水流均匀。 (2)平流式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一般为 1.0~3.0h; (3)池中水平流速一般为 10~25mm/s; (4)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一般采用 3.0~3.5m; (5)沉淀池的每格宽度(或导流墙间距)一般为 3~8m,最大不超过 15m。 衡量平流式水力状态的参数:弗劳德数 Fr 一般在 1×10-4~1×10-5 ,,雷诺数 Re 一般在 4000~15000。 2.斜板(管)沉淀池 (1)斜板(管)沉淀池的优点:停留时间短、沉淀效率高、占地省等。 缺点是: 1)运行中斜板(管)中易产生积泥和藻类滋生问题,需定期放空对斜板进行 冲洗,积泥过多还易发生斜板压塌事故; 2)斜板(管)材料的费用高 3)因水流在斜板之间停留时间极短(几分钟),斜板沉淀池的缓冲能力及稳定 性较差 (2)斜板沉淀池产水量的计算: 斜板沉淀池的表面负荷 u0= cos 0 nBl Q A Q q = 斜 = 式中 A 斜――各斜板总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 n—斜板数; B—斜板宽度(池宽); l—斜板长度; θ――斜板倾 角。 在设计斜板沉淀池时应考虑乘以斜板效率系数 η 斜,η 斜通常取 0.6~0.8。 斜板沉淀池的产水量计算公式为: Q = 斜u0 nBl cos = 斜u0 A斜 斜 板 沉 淀 池 的 产 水 流 量 为 与 水 流 垂 直 的 过 水 断 面 面 积 乘 以 流 速 : sin vBLsin n L Q = nvB = 即 BL sin Q v = 把 v 代入前式并整理,可以得到导向流斜板沉淀池产水量的计算式: Q = 斜u0 (nBlcos + LB) = 斜u0 (A斜 + A原) A 原――斜板沉淀池的池表面面积,等于池的长度*宽度。 同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计算公式为: Q = 斜u0 (nBlcos − LB) = 斜u0 (A斜 − A原) 异向流斜板沉淀池,在采用常用斜板结构数据的条件下,一般可采用 q 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