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 3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60字) 2012z 银杏树初冬疾风骤雨凋零 【答案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也不曾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的叶子只得华 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片片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 【分析】本题考查了词语的扩充,并且指定修辞,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7.右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 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2013qgk2 【答案示例】“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1分)绿色的圆形代表 地球,(1分)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1分)“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 球生态的重要措施。“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寓意节水。(2分)整个标志表示节水需要公众 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38.206年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奠基。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中国科学技术馆 新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要求方位表述准确,用语富于变化。2006qg2 本本非非本本 幸森林公园本本幸 本非韦本/非非非 林匹直公园示意图 【答案】例: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在奧林匹克公园内,西傍奥运水系,南望奥运主体 育场,北邻森林公园。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是D。 题目是考查关于空间关系的说明。说明空间关系,一是要注意参照点,二是要用准方位 词,而条理清楚是说明性文字的基本要求。答好这道题,先要注意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位 置,即它在什么地方(奥林匹克公园内),它与森林公园、奥运水系以及奥运主体育场三个参 照物的位置关系;表述时,根据习惯,最好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介绍(这一点答案并没 有要求)。除此以外,选用什么样的词语准确说明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位置,也是本题考 查的重点。题目答案希望考生能够选择恰当而又不重复的词语来表述新馆与其他参照物的方 位关系,如“西傍”、“南望”、“北邻”等,以体现语言运用的水平。 3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2011sd
16 不清楚。 36.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不超过 60 字) 2012zj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答案示例】昨夜,疾风骤雨丝毫也不曾理会生命的感受;今晨,银杏树的叶子只得华 丽转身,扑簌簌凋零的片片绿叶仿佛瞬间蜕变,如同云霞般金黄、耀眼。 【分析】本题考查了词语的扩充,并且指定修辞,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7.右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 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70 个字。2013qgk2 【答案示例】“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人手和地球变形而成。(1 分)绿色的圆形代表 地球,(1 分)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1 分)“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 球生态的重要措施。“一只手托起一滴水”,寓意节水。(2 分)整个标志表示节水需要公众 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 38.2006 年 5 月 9 日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奠基。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中国科学技术馆 新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要求方位表述准确,用语富于变化。2006qg2 【答案】例: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建在奥林匹克公园内,西傍奥运水系,南望奥运主体 育场,北邻森林公园。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是 D。 题目是考查关于空间关系的说明。说明空间关系,一是要注意参照点,二是要用准方位 词,而条理清楚是说明性文字的基本要求。答好这道题,先要注意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位 置,即它在什么地方(奥林匹克公园内),它与森林公园、奥运水系以及奥运主体育场三个参 照物的位置关系;表述时,根据习惯,最好按照东西南北的顺序进行介绍(这一点答案并没 有要求)。除此以外,选用什么样的词语准确说明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位置,也是本题考 查的重点。题目答案希望考生能够选择恰当而又不重复的词语来表述新馆与其他参照物的方 位关系,如“西傍”、“南望”、“北邻”等,以体现语言运用的水平。 39.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2011sd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③。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匆惧以罪,勿止 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 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 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 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 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 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 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 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 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 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 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 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 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 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 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渡过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考査的几个文言词语,都是比较常见的文言实词。正确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 握这几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其次,要分析每个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是否符合文意。A项的 “已”是一个常用词,其本义是“停止”,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不可以已”中的 “已”都是“停止”之义。这个意义符合此处语境的需要,桓公希望管仲不要停止,继续说 下去,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选项“渝”的词义从上下文可判断出,应为“改变”,考生 学过“始终不渝”“坚贞不渝”等成语,对“渝”的这一词义也应该比较熟悉。“渝”没有 “坚持”的意思,所以B选项是不正确的。C选项的“修”有“整治,治理”的意思,如“室 坏不修”(《项脊轩志》),这个意思也符合语境,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选项中的“济” 其基本意义就是“过河”“渡”,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同舟共济”等。这个意思也符 合此处语境,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考生错答此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做题时不够认真仔细,如,对B选项的错误 判断大多是受“不渝”的意思影响;二是对上下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不会根 据上下文分析“勿已”的意思,因此错选A选项
17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 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 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 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 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 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 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 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 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 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 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 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 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 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 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 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 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本题考查的几个文言词语,都是比较常见的文言实词。正确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把 握这几个文言词语的意思,其次,要分析每个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是否符合文意。A 项的 “已”是一个常用词,其本义是“停止”,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学不可以已”中的 “已”都是“停止”之义。这个意义符合此处语境的需要,桓公希望管仲不要停止,继续说 下去,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B 选项“渝”的词义从上下文可判断出,应为“改变”,考生 学过“始终不渝”“坚贞不渝”等成语,对“渝”的这一词义也应该比较熟悉。“渝”没有 “坚持”的意思,所以 B 选项是不正确的。C 选项的“修”有“整治,治理”的意思,如“室 坏不修”(《项脊轩志》),这个意思也符合语境,所以 C 选项是正确的。D 选项中的“济”, 其基本意义就是“过河”“渡”,如“朝济而夕设版焉”、“同舟共济”等。这个意思也符 合此处语境,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 考生错答此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做题时不够认真仔细,如,对 B 选项的错误 判断大多是受“不渝”的意思影响;二是对上下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不会根 据上下文分析“勿已”的意思,因此错选 A 选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正确作答本题,需要准确掌握相关虚词的用法,正确分析语境,根据上下文语义关系判 断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选项的文言虚词“于”,在第一句中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相当于“在”“到”;在第二句中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同”“与”。B选 项的文言虚词“而”,在第一句中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在第二句中是连词,连接“朝济 和“夕设版”两个动作,表示顺承关系。C选项的文言虚词“则”,在两句中都是连词,相 当于“就”“那么”。D选项的文言虚词“之”,在第一句中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译;在第二句中,也是助词,相当于“的”。因此,C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原因是阅读文言文时缺乏语感,或者缺乏语法分析,对结构稍复杂 的文言句子,就分理不清,以致错误判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中的“之”用在“仲父”和“言此三者”这一主谓结构之间,意在表明这一主谓结构已不能 成为一个句子,而是做“闻”的宾语了。当然,错答本题的考生,也有人是因为对已学过的 文言文掌握不够牢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査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其中“直接”“以民为本思想”是判 断的标准。另外,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六句话的意思,以确定是否符合题干给出的判断 标准。第①句是管子针对齐桓公询问的“治民”之策,认为要体恤百姓疾苦,体现了以民为 本的思想:第②句是目前齐国存在的弊端,是实行民本思想的根源,不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 思想:第③句是管仲爱民之道的直接表现:第④句是桓公为落实管仲的民本思想而采取的行 动;第⑤句是说国家“之本”即为百姓,有了百姓,方可“霸王、举大事”:第⑥句是桓公 接受管仲民本思想后,实行的具体措施,不直接体现民本思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所给 的六个语句中,第①③⑤句是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因此A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直接”和“体现以民为 本思想”中的“思想”,在分析过程中,将思想和行为混为一谈,因而难以作出取舍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 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 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
18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之.续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正确作答本题,需要准确掌握相关虚词的用法,正确分析语境,根据上下文语义关系判 断每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 选项的文言虚词“于”,在第一句中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 相当于“在”“到”;在第二句中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同”“与”。B 选 项的文言虚词“而”,在第一句中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在第二句中是连词,连接“朝济” 和“夕设版”两个动作,表示顺承关系。C 选项的文言虚词“则”,在两句中都是连词,相 当于“就”“那么”。D 选项的文言虚词“之”,在第一句中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不译;在第二句中,也是助词,相当于“的”。因此,C 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原因是阅读文言文时缺乏语感,或者缺乏语法分析,对结构稍复杂 的文言句子,就分理不清,以致错误判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中的“之”用在“仲父”和“言此三者”这一主谓结构之间,意在表明这一主谓结构已不能 成为一个句子,而是做“闻”的宾语了。当然,错答本题的考生,也有人是因为对已学过的 文言文掌握不够牢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本题要求选出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其中“直接”“以民为本思想”是判 断的标准。另外,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六句话的意思,以确定是否符合题干给出的判断 标准。第①句是管子针对齐桓公询问的“治民”之策,认为要体恤百姓疾苦,体现了以民为 本的思想;第②句是目前齐国存在的弊端,是实行民本思想的根源,不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 思想;第③句是管仲爱民之道的直接表现;第④句是桓公为落实管仲的民本思想而采取的行 动;第⑤句是说国家“之本”即为百姓,有了百姓,方可“霸王、举大事”;第⑥句是桓公 接受管仲民本思想后,实行的具体措施,不直接体现民本思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所给 的六个语句中,第①③⑤句是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因此 A 选项是正确选项。 考生错答本题,主要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直接”和“体现以民为 本思想”中的“思想”,在分析过程中,将思想和行为混为一谈,因而难以作出取舍。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 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 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