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歧义)的毛病,不过其中的小类又有不同。A句的语意不明是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 的。即“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其中一种是动宾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做某事”:另 种是并列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和取缔某事”。C句的语意不明是由“多义词组”造成的。 即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do)”。D句的 语意不明是由“成分指向不同”造成的。即肯定都是“警方表示愤慨”,但“愤慨”的对象, 一种是“报案者”,一种是“围观者”:或者说“愤慨”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报案人说了些 不实的话”这件事情,另一种是因为“围观者坐视不管”这件事情。 11.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01b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 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②,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 字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答案】D 【分析】考查语句的连贯,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12.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2013sd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⑩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 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⑦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③,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 的必由之路;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答案】①如果②甚至③因此④否则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本题选用的材料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语段。第一个句子,主要讲忽视经济质量改善 会带来的后果,第二个句子主要讲要避免该后果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一个句子,由“势必” 可知“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一个假设性 的推测结果,据此得出①应该填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等;“盲目开发”和“竭泽 而渔”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两种方式,前者含有因认识不清而蛮干,后者指不计后果、不留 佘地地取用,含有完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之意,在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上,后者比前 者更进一层,因而②处应选择表递进关系的“甚至”。后一个句子,主要是针对第一个句子 表达的假设性后果所应该采取的措施,所以两个句子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③应填“因此” 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是对前一分句进行 反面假设推论的结果,因此④应填表假设关系的“否则”等关联词语。 正确作答本题,需要准确分析语段内的句子之间,句子内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逻辑关 系、层级关系,并且能够正确选择显示其相应关系的关联词语,以使语段语意连贯,合乎逻 辑。考生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语句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能抓住关键性词语以理清语意关系和逻 辑关系,因而难以选定准确的关联词语。另外,有的考生不知道关联词语的含义,填写了非 关联词语如“继续”,因而不能得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qgd
6 确(歧义)的毛病,不过其中的小类又有不同。A 句的语意不明是由“结构关系不同”造成 的。即“禁止取缔”有两种语义关系:其中一种是动宾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做某事”:另 一种是并列关系的意义,即“禁止和取缔某事”。C 句的语意不明是由“多义词组”造成的。 即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áo)”。D 句的 语意不明是由“成分指向不同”造成的。即肯定都是“警方表示愤慨”,但“愤慨”的对象, 一种是“报案者”,一种是“围观者”:或者说“愤慨”的原因,一种是因为“报案人说了些 不实的话”这件事情,另一种是因为“围观者坐视不管”这件事情。 11.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011bj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 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 字。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答案】D 【分析】考查语句的连贯,应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的角度去分析。 12.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要求:语意连贯,合乎逻辑。2013sd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① 我们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 改善,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 ② 竭泽而渔,势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 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③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 的必由之路; 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答案】①如果②甚至③因此④否则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本题选用的材料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一个语段。第一个句子,主要讲忽视经济质量改善 会带来的后果,第二个句子主要讲要避免该后果应该采取的措施。第一个句子,由“势必” 可知“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一个假设性 的推测结果,据此得出①应该填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等;“盲目开发”和“竭泽 而渔”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两种方式,前者含有因认识不清而蛮干,后者指不计后果、不留 余地地取用,含有完全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利益之意,在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上,后者比前 者更进一层,因而②处应选择表递进关系的“甚至”。后一个句子,主要是针对第一个句子 表达的假设性后果所应该采取的措施,所以两个句子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③应填“因此” 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是对前一分句进行 反面假设推论的结果,因此④应填表假设关系的“否则”等关联词语。 正确作答本题,需要准确分析语段内的句子之间,句子内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逻辑关 系、层级关系,并且能够正确选择显示其相应关系的关联词语,以使语段语意连贯,合乎逻 辑。考生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语句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能抓住关键性词语以理清语意关系和逻 辑关系,因而难以选定准确的关联词语。另外,有的考生不知道关联词语的含义,填写了非 关联词语如“继续”,因而不能得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2qgd
落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 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4分)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 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2011ah 琅岈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岈溪在滁州琅岈山。②槎(cha):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 琅岈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象”,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概括画面可以从第一句“空山雪消溪水涨”概括为“雪 消溪涨”,从第二句“游客渡溪横古槎”概括岀“游客渡溪”与“古槎(桥)横溪”,从第 四句概括出“山花随溪水流出”。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功。感情的把握要注意结合已经学过 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 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先判断概括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 写,然后分析二者是怎样结合的,有什么作用 1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13sd 山寺夜起 江湜
7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 么作用?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 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 2 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2)(4 分)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 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 2 分;能简要分析的,给 2 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2011ah 琅岈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岈溪在滁州琅岈山。②槎(chá):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 琅岈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象”,能力层级为 D 级(鉴赏评价)。概括画面可以从第一句“空山雪消溪水涨”概括为“雪 消溪涨”,从第二句“游客渡溪横古槎”概括出“游客渡溪”与“古槎(桥)横溪”,从第三 四句概括出“山花随溪水流出”。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功。感情的把握要注意结合已经学过 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答案】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 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 达技巧”,能力层级为 D 级(鉴赏评价)。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 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先判断概括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 写,然后分析二者是怎样结合的,有什么作用。 1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13sd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 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 动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与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前四句写山中月夜之景,主要写了山中之月与在月光照射下的山 岚两种景物。山中月升比平原要晚,给人的感觉就像从山峰岩石中升起一样,然而月亮一旦 升起,就是最为明亮的时候,月光如同瀑布一般倾泻而下,把缭绕的山岚呈现出来。三四句 集中描写山岚。诗人描写山岚主要写其色与其动。第三句写其色白如云,可见山岚之浓;第 四句写山岚之流动如溪,可见山岚之变幻。这两句描写山岚有色有形,生动形象。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作答时不能沉下心来读懂诗中之景,导致答题时要点 不准确或者不全面。还有的考生答题时思路不清楚,表达不明确。更有甚者,两个问题只答 个,而丢掉另一个。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 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 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这一问题既是对后四句具体信息的理解,也是通过阅读全诗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开门 惜夜景”一句是全诗中的关键句,前四句主要是写景,由这一句开始进入抒情。“惜”字直 接告诉读者,诗人无眠的原因之一是爱赏山中夜景。“矫首看霜天”又是后四句的过渡性句 子,由爱赏山中夜景而转入思家羁旅之情的抒发。“霜天”说明是秋季,古代文人有悲秋的 心理传统,诗人由“霜天”之触动而生发思家羁旅之情。“无家客”“独不眠”直抒胸臆,交 代了诗人不眠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着眼全诗分析问题,只看到“无家客”“独”等, 体会到羁旅思乡的情感,却没有看到“惜夜景”之意,顾此失彼。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qgd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酲,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 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 者难以人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8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 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 动。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与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前四句写山中月夜之景,主要写了山中之月与在月光照射下的山 岚两种景物。山中月升比平原要晚,给人的感觉就像从山峰岩石中升起一样,然而月亮一旦 升起,就是最为明亮的时候,月光如同瀑布一般倾泻而下,把缭绕的山岚呈现出来。三四句 集中描写山岚。诗人描写山岚主要写其色与其动。第三句写其色白如云,可见山岚之浓;第 四句写山岚之流动如溪,可见山岚之变幻。这两句描写山岚有色有形,生动形象。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作答时不能沉下心来读懂诗中之景,导致答题时要点 不准确或者不全面。还有的考生答题时思路不清楚,表达不明确。更有甚者,两个问题只答 一个,而丢掉另一个。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 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 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作品思想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这一问题既是对后四句具体信息的理解,也是通过阅读全诗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开门 惜夜景”一句是全诗中的关键句,前四句主要是写景,由这一句开始进入抒情。“惜”字直 接告诉读者,诗人无眠的原因之一是爱赏山中夜景。“矫首看霜天”又是后四句的过渡性句 子,由爱赏山中夜景而转入思家羁旅之情的抒发。“霜天”说明是秋季,古代文人有悲秋的 心理传统,诗人由“霜天”之触动而生发思家羁旅之情。“无家客”“独不眠”直抒胸臆,交 代了诗人不眠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着眼全诗分析问题,只看到“无家客”“独”等, 体会到羁旅思乡的情感,却没有看到“惜夜景”之意,顾此失彼。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qgd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 ,云深无雁影③ 。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 声 , 如 风声、落 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 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 者难以人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 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巳 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试题选用周邦彦的词 《关河令》为鉴赏材料。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构)。 精通音律,曾制作不少新词调,对词乐的发展和提高有一定贡献 这首词的词牌原名《清商怨》,《词谱》卷四:“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故 取以为名。周邦彦以晏词有‘关河愁思’句,更名《关河令》。”这首词上阕写日间的情景。 上阕第一句写的是,秋天,阴雨绵绵,偶尔放晴,但已近黄昏了。作者在这里用了阴、暝 凄、冷凸显出秋天傍晩庭院之凄清寒冷。如此环境中,一个人“伫”立在庭院之中,耳旁响 起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秋声,更有云外飞雁的悲鸣声,心中思念着远方的亲朋,希望大 雁能带采他们的消息,但“云深无雁影”,仿佛有雁声,但却根本不见大雁的踪影!思家不 得归,亲朋无音讯,落寞、孤独的心情在这里表露无遗。“更深人去寂静”一句极为自然地 将上下阕衔接了起来。下阕写的是晚间的情景。夜已深,人已散,一片寂静。只有一盏孤灯 和照在墙上的影子相伴。怎样消磨时光?只好借酒浇愁,然而半夜“酒已都醒”,旅思乡愁 全都涌上心头,这漫漫的长夜真不知该如何度过啊 显然,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 阕写作者难以人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思家 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耳旁似乎听到云外传来大雁的呜叫,他 多么希望大雁能带来亲人的消息啊,但盼来的只是“云深无雁影”!下阕写作者在一片寂静 之中,只有孤灯相伴,只好借酒浇愁,谁知酒醒之后,更是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如 何”一词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17.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2012sd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 又如 还有什么用呢? 【答案】 示例一:做出的饭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 示例二:盖的房子无法居住 修建的高速路不能通车 【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正确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题目要求有三点,一是“根据语境”,二是仿照本体的句式,三是“补写出两个恰当的 喻体”。要补写喻体,首先必须认真分析本体的特点。“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是本体, 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否定形式的主谓短语,其主语部分是一个偏正短语,因此本体的句式 应为“……的……不能…”;从内容关系上看,语境赋予本体内容的逻辑关系应是某行为 产生的结果未能达到本应达到的目的。按照仿写的要求,喻体应与本体有同样的句式和逻辑 关系。还要注意,两个喻体都要受下文语境中的喻解“还有什么用呢”制约,做到文意贯通。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原因是,对喻体的概念理解不够,误认为喻体就是一个词或名词短 语。还有的考生对本题中的喻体特点分析不够,以致作出的答案或者结构与本体不同,或者 内容不合逻辑。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13qgx2 (1)蚓无爪牙之利, 上食埃土, 用心一也。 (《苟子·劝学》) (2)每至晴初霜旦,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9 (2)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 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 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本试题选用周邦彦的词 《关河令》为鉴赏材料。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音乐机构)。 精通音律,曾制作不少新词调,对词乐的发展和提高有一定贡献。 这首词的词牌原名《清商怨》,《词谱》卷四:“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故 取以为名。周邦彦以晏词有‘关河愁思’句,更名《关河令》。”这首词上阕写日间的情景。 上阕第一句写的是,秋天,阴雨绵绵,偶尔放晴,但已近黄昏了。作者在这里用了阴、暝、 凄、冷凸显出秋天傍晚庭院之凄清寒冷。如此环境中,一个人“伫”立在庭院之中,耳旁响 起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秋声,更有云外飞雁的悲鸣声,心中思念着远方的亲朋,希望大 雁能带采他们的消息,但“云深无雁影”,仿佛有雁声,但却根本不见大雁的踪影!思家不 得归,亲朋无音讯,落寞、孤独的心情在这里表露无遗。“更深人去寂静”一句极为自然地 将上下阕衔接了起来。下阕写的是晚间的情景。夜已深,人已散,一片寂静。只有一盏孤灯 和照在墙上的影子相伴。怎样消磨时光?只好借酒浇愁,然而半夜“酒已都醒”,旅思乡愁 全都涌上心头,这漫漫的长夜真不知该如何度过啊! 显然,这首词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 阕写作者难以人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思家、 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耳旁似乎听到云外传来大雁的呜叫,他 多么希望大雁能带来亲人的消息啊,但盼来的只是“云深无雁影”!下阕写作者在一片寂静 之中,只有孤灯相伴,只好借酒浇愁,谁知酒醒之后,更是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如 何”一词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17.根据语境,仿照下面的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2012sd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 , 又如 ,还有什么用呢? 【答案】 示例一:做出的饭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 示例二:盖的房子无法居住 修建的高速路不能通车 【分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和正确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题目要求有三点,一是“根据语境”,二是仿照本体的句式,三是“补写出两个恰当的 喻体”。要补写喻体,首先必须认真分析本体的特点。“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是本体, 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否定形式的主谓短语,其主语部分是一个偏正短语,因此本体的句式 应为“……的……不能……”;从内容关系上看,语境赋予本体内容的逻辑关系应是某行为 产生的结果未能达到本应达到的目的。按照仿写的要求,喻体应与本体有同样的句式和逻辑 关系。还要注意,两个喻体都要受下文语境中的喻解“还有什么用呢”制约,做到文意贯通。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原因是,对喻体的概念理解不够,误认为喻体就是一个词或名词短 语。还有的考生对本题中的喻体特点分析不够,以致作出的答案或者结构与本体不同,或者 内容不合逻辑。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2013qgx2 (1)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 上食埃土,_______ ,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2)每至晴初霜旦,__________ ,___________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1)筋骨之强 下饮黄泉 (2)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3)往往取酒还独倾 呕哑嘲哳难为听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2013fj (1)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3)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6)余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1)鸡鸣桑树颠(2)烟光凝而暮山紫(3)此情可待成追忆 (4)烽火扬州路(5)惶恐滩头说惶恐(6)援疑质理 ).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30字。2013sd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 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 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信息筛选整合、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 作答本题要注意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筛选信息,即提炼必要信息,淘汰次要信息。 是整合信息,即确定各信息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用定义格式表述信息,即被定义的 概念=种差+属概念。四是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不能超字数。本题的被定义概念是“创造 通过首句可提炼出的信息是“创造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通过三四句可提炼的信息是“创 造成果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两种类型”;最后一句的信息是“创造成果必须是首次获得的”。 由以上所筛选出的三点信息可看出各信息点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创造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活 动,这种活动导致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形成,而这种成果具有首次获得的特征。这样,按 照定义格式和语言表达简明原则,可将“创造”定义为“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 和行为活动”。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案不符合定义格式,二是答案中写出的句子不通 21.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15个字。2011js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 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堿——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 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 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 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答案】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22.某中学校刊的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四篇文章,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要求: 参照下列任一题的结构进行概括,不超过15字。2008s
10 (3)春江花朝秋月夜,____________ ,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 。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1)筋骨之强 下饮黄泉 (2)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3)往往取酒还独倾 呕哑嘲哳难为听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2013fj (1)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 ?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6)余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以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1)鸡鸣桑树颠 (2)烟光凝而暮山紫 (3)此情可待成追忆 (4)烽火扬州路 (5)惶恐滩头说惶恐 (6)援疑质理 20. 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创造”下定义,不超过 30 字。2013sd 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创造包括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创造一定要获得成果。形形色色的 创造成果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精神性的,即新的认识;另一类是物质性的,即新的事 物。这些创造成果不管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都必须具备“首次获得”这个必要条件。 【答案】创造是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和行为活动。 【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压缩、信息筛选整合、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作答本题要注意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筛选信息,即提炼必要信息,淘汰次要信息。二 是整合信息,即确定各信息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用定义格式表述信息,即被定义的 概念=种差+属概念。四是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不能超字数。本题的被定义概念是“创造”, 通过首句可提炼出的信息是“创造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通过三四句可提炼的信息是“创 造成果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两种类型”;最后一句的信息是“创造成果必须是首次获得的”。 由以上所筛选出的三点信息可看出各信息点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创造是人的思维和行为活 动,这种活动导致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形成,而这种成果具有首次获得的特征。这样,按 照定义格式和语言表达简明原则,可将“创造”定义为“人首次获得精神或物质成果的思维 和行为活动”。 考生作答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案不符合定义格式,二是答案中写出的句子不通 顺。 21. 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 15 个字。2011js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 200 米以内,相对 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 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 过 10 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 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22.某中学校刊的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四篇文章,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要求: 参照下列任一题的结构进行概括,不超过 15 字。2008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