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 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 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硏究史 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 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 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 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 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 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 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 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 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一一史官并不是看客, 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 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
2018-2019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 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 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 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 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 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 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 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 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 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 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 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 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 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 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
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 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 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 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 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 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 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 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 官的心灵感悟。 B.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 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 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 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 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 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 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 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 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 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 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 官的心灵感悟。 B.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 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 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 有意避开情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废园外 巴金 (1)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2)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 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 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 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 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 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 《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 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废园外 巴金 (1)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2)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 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 地悬在架子上。 (3)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 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 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4)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 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 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5)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 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 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 二天听到的。 (6)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 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的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 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 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 的悲惨故事。 (7)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 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 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 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 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8)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9)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 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10)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 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 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4)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 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 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 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5)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 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 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 二天听到的。 (6)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 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的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 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 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 的悲惨故事。 (7)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 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 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 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 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8)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9)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 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10)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 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 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 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之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 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废园中有很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 室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C.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 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D.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作者内心的悲凉;“到处漏 雨”,则含蓄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5.联系上下文,写出对划线句“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5分) 6.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北斗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 导航、授时服务
(11)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 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 年 8 月 16 日在昆明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在看到园中美好的景象时,借花树之景,想象园中的人在日寇轰炸前的美好生活,从 而为后文写美好的毁灭奠定基础。 B.废园中有很多人惨死,但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因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被 窒息的悲剧更能触动人的悲悯之心。 C.面对惨景,作者有着深重的悲哀,可惜无人理解,无人倾听,内心十分寂寞,因此对世人 的冷漠无情感到极度的失望和愤怒。 D.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冷雨”将作者拉回现实,凸显作者内心的悲凉;“到处漏 雨”,则含蓄的控诉了日寇的罪恶。 5.联系上下文,写出对划线句“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5 分) 6.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北斗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目标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 导航、授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