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测得样品中溶液中有害物质浓度,μg/mlF:采样流量,L/mint:采样时间,min(一)八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C)TWC=(c×V)/(FX480)×1000式中:C: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c:测得样品中溶液中有害物质浓度,μg/mlV:样品溶液的总体积,mlF:采样流量,ml/min480: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采样时间,min(三)短时间接触最高容许浓度(STEL):STEL=(cXV)/(FX15)式中:C: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c:测得样品中溶液中有害物质浓度,ug/mlF:采样流量,L/min15:采样时间,min采样时间不足15min,进行两次以上采样时,按算术均数计算。七、采样效率的检测将两只采样管串联采样,计算前一个采样管有害物质的含量占总量的百分数。(≥90%)即K=C1/(C+C2)X100%八、样品前处理的要求(一)尽量减少样品前处理的步骤,尽量减少试剂的用量,以避免被分析物的损失和污染,(二)需灰化、萃取、蒸馏、消解等处理时,应防止样品因挥发、吸附、沉淀和分解等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全过程的回收率应75-105%。(三)固体吸附管的解吸效率应在75%以上。(四)滤料洗脱或消解的回收率应在90%以上。九、分析测定(检测方法见生物材料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有关项下)十、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两种:重量浓度(mg/m)和体积浓度(ppm)。国外多数参考文献对气态物质(气体和蒸气)以体积浓度即ppm表示,这是以气温25℃、标准大气压101.3kPa(760mmHg柱)为基准,此时,1克分子物质的气体体积为24.45L。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和气体克分子体积,可以将两种浓度表示方法进行换算。1.由体积浓度(ppm)换算成重量浓度(mg/m)的公式:C(mg/m)=C(ppm)×XM/24.45式中,M:被检物质分子量。2.由重量浓度(mg/m)换算成体积浓度(ppm)的公式:C(ppm)=C(mg/m)×24.45/M式中:M:被检物质分子量。第二节生物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或代谢物)的检测评价职业危害程度可通过空气监测和生物监测。近年来,广为应用的生物标志物有广泛的含义,几乎包括了反映环境因素与生物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指标。严格地讲,生物监测是测量各种生物介质中有害物质或代谢产物的含量。意义一、(一)为职业中毒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12
12 c: 测得样品中溶液中有害物质浓度,g/ml F:采样流量,L/min t:采样时间,min (二) 八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C): TWC=(c×V)/(F×480)×1000 式中:C: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 ,mg/m3 c: 测得样品中溶液中有害物质浓度,g/ml v:样品溶液的总体积,ml F:采样流量,ml/min 480: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规定的采样时间,min (三) 短时间接触最高容许浓度(STEL): STEL =(c×V) / (F×15) 式中:C: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 mg/m3 c: 测得样品中溶液中有害物质浓度,g/ml F:采样流量,L/min 15:采样时间,min 采样时间不足 15min,进行两次以上采样时,按算术均数计算。 七、采样效率的检测 将两只采样管串联采样,计算前一个采样管有害物质的含量占总量的百分数。 (≥90%) 即 K=C1/(C1+C2)×100% 八、样品前处理的要求 (一) 尽量减少样品前处理的步骤,尽量减少试剂的用量,以避免被分析物的损失和污染。 (二) 需灰化、萃取、蒸馏、消解等处理时,应防止样品因挥发、吸附、沉淀和分解等造成的损失和 污染,全过程的回收率应 75-105%。 (三) 固体吸附管的解吸效率应在 75%以上。 (四) 滤料洗脱或消解的回收率应在 90%以上。 九、 分析测定(检测方法见生物材料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有关项下) 十、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两种:重量浓度(mg/m3)和体积浓度(ppm)。 国外多数参考文献对气态物质 ( 气体和蒸气 )以体积浓度即 ppm 表示, 这是以气温 25℃、标准大 气压101.3kPa(760mmHg 柱)为基准,此时,1克分子物质的气体体积为24.45 L 。 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和气体克分子体积, 可以将两种浓度表示方法进行换算。 1. 由体积浓度(ppm) 换算成重量浓度(mg/m3)的公式: C(mg/m3)=C(ppm)×M/24.45 式中, M: 被检物质分子量。 2.由重量浓度 (mg/m3 ) 换算成体积浓度(ppm) 的公式: C(ppm)= C(mg/m3)×24.45/M 式中:M:被检物质分子量。 第二节 生物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或代谢物)的检测 评价职业危害程度可通过空气监测和生物监测。近年来,广为应用的生物标志物有广泛的含义,几乎 包括了反映环境因素与生物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指标。严格地讲,生物监测是测量各种生物介质中有 害物质或代谢产物的含量。 一、 意义 (一)为职业中毒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协助预防和诊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机体的病变,不论其是外来原因、新陈代谢紊乱或有功能失调等,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生物材料中量和质的改变。因而对这些物质应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进行检验,或对工人进行定期预防性体格检查,解机体的危害程度,有助手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具有电(二)制订职业接触生物限值的接触生物限值,是防治职业病的重要环节,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农药自”和农药污染的问题日益重要,有害物质的生物接触限值是衡量生制订预防措施及鉴定其效果的重要依据。前者反映毒物在外环境中的分布和扩散情况,后者则反映机体吸收毒物的性质和数量问题,二者都是机体接触毒物的指标,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均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二、生物材料的选择、收集和储存1.尿尿液的采集时间主要依据毒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而定,半衰期短的毒物,其接触者尿液中检出的毒物代表近期接触水平。半衰期长的毒物,其接触者尿液中检出的毒物代表相当一段时间接触的平均水平。一般收集晨尿、阶段尿和全日尿。并需用比重或肌酐校正。根据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容器(无菌、去金属等),采集后的尿样如不能及时测定,应低温保存,必要时加入稳定剂。2.血血中毒物的含量可反应接触者近期接触水平,并且含量较稳定,取样污染的机会少。血样分为全血、血浆、血清和血细胞。一般取静脉血、指血和耳血。有蓄积性的毒物,血中浓度主要反应机体的负荷,并应注意血中浓度与蓄积部位的相关关系。采样时应选择合适的抗凝剂(肝素、EDTA等)。现场应用冰壶保存,到达实验室后,根据检测目的选择4℃、-20℃、-70℃保存。切不可随意冰冻保存。3.呼出气终未呼出气的分析主要用于接触挥发性有机毒物的分析评价。采集呼出气时要注意区分混合呼出气和终末呼出气,在接触期间,混合呼出气中的毒物浓度大于终未呼出气浓度。接触后,混合呼出气中的毒物浓度小于终末呼出气浓度。采样时应严格掌握采样时间。三、样品的预处理生物样品通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样品成分比较复杂,基体中包含有多种化合物:二是待测物质含量较低。因此,样品的前处理是生物检测工作重要的环节。预处理的目的一是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待测物,二是消除共存物的干扰。(一)无机物样品的预处理在职业卫生中,无机成分如铅、镉、锰、汞、砷等是经常检测的有害物质,所检测的生物样品有血、尿、组织及头发等。常用的预处理有稀释法、灰化法、消化法、共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和溶剂萃取法。1.稀释法直接将血、尿等样品用稀释剂稀释后供测定。其作用一方面是将待测物的浓度稀释到检测线性范围内,另一方面可减少样品中基体的浓度,以降低测定干扰。常用的稀释剂有去离子水、稀硝酸或含有Trion-100的稀硝酸。常用的基体改进剂有硝酸铵、硝酸镍、氯化钯、磷酸氢铵和EDTA等。2.溶剂萃取法,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稀酸或去离子水将待测元素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如用1mo1/盐酸浸泡组织,可萃取出组织中的个镉、铜、锰、锌等。另一种方法是用金属离子络合,生成络合物,再用有机溶剂萃取络合物。3.溶解法一些固态样品经适当溶剂溶解后可直接进行测定,如毛发、指甲、骨等组织可用氢氧化四甲基铵(TMAH)乙醇处理24小时,可生成一种均匀的混合液,直接进样测定。4.干灰化法对部分不易挥发的金属元素,可将样品放在锅内烘干,然后在高温炉内700-800℃灰化12h,使有机物完全破坏,样品呈灰白色粉末。5.湿式消化法是最常用的处理方法。对于那些基体复杂难以用上述方法处理的样品可用湿式消化法。酸消化法:用硝酸、硫酸、高氯酸或过氧化氢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作为消化液,利用氧化性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碱消化法:用氢氧化钠溶液与样品一起加热,破坏有机物。此法只用于过渡元素、重金属和澜系元素,不能用于碱性金属。6.固相萃取法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样品中的待测物质通过吸附、分配或离子交换等作用,将待测物截留在柱子上,然后在用少量洗脱剂洗下,从而达到消除样品基体和干扰影响及富集待测物的目的。用于固相萃取剂的通常为离子交换剂或整合剂。7.有机物样品的预处理常用的有溶剂萃取法、固体萃取法(Cs液相色谱填料、硅胶、硅镁吸附剂、高分子吸附小球)、蒸馏挥发法、通入情性气体促使挥发分离、衍生化等。(1)项空法也称气体萃取法,适合于样品中微量的高挥发性待测物的分离。可分为静态和动态顶空法。13
13 协助预防和诊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机体的病变, 不论其是外来原因、新陈代谢紊乱或有功能失调等, 都将或多或少地影响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生物材料中量和质的改变。因而对这些物质应用适当的分析方 法和仪器进行检验,或对工人进行定期预防性体格检查,不仅可以了解机体的危害程度,有助于职业中毒 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 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防治职业中毒制订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二 ) 制订职业接触生物限值(容许浓度) 制订工业毒物的接触生物限值,是防治职业病的重要环 节,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农药的广泛应用, 保护人类环境免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问题日益重要,有 害物质的生物接触限值是衡量生产环境的卫生标准, 制订预防措施及鉴定其效果的重要依据。前者反映毒 物在外环境中的分布和扩散情况, 后者则反映机体吸收毒物的性质和数量问题, 二者都是机体接触毒物的 指标,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均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 生物材料的选择、收集和储存 1.尿 尿液的采集时间主要依据毒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而定,半衰期短的毒物,其接触者尿液中检出的 毒物代表近期接触水平。半衰期长的毒物,其接触者尿液中检出的毒物代表相当一段时间接触的平均水平。 一般收集晨尿、阶段尿和全日尿。并需用比重或肌酐校正。根据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容器(无菌、去金属 等),采集后的尿样如不能及时测定,应低温保存,必要时加入稳定剂。 2. 血 血中毒物的含量可反应接触者近期接触水平,并且含量较稳定,取样污染的机会少。血样分为 全血、血浆、血清和血细胞。一般取静脉血、指血和耳血。有蓄积性的毒物,血中浓度主要反应机体的负荷, 并应注意血中浓度与蓄积部位的相关关系。采样时应选择合适的抗凝剂(肝素、EDTA 等)。现场应用冰壶保 存,到达实验室后,根据检测目的选择 4℃、-20℃、-70℃保存。切不可随意冰冻保存。 3. 呼出气 终末呼出气的分析主要用于接触挥发性有机毒物的分析评价。采集呼出气时要注意区分混合 呼出气和终末呼出气,在接触期间, 混合呼出气中的毒物浓度大于终末呼出气浓度。接触后,混合呼出气 中的毒物浓度小于终末呼出气浓度。采样时应严格掌握采样时间。 三、 样品的预处理 生物样品通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样品成分比较复杂,基体中包含有多种化合物;二是待测物质含量较 低。因此,样品的前处理是生物检测工作重要的环节。预处理的目的一是从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出待测物,二 是消除共存物的干扰。 (一) 无机物样品的预处理 在职业卫生中,无机成分如铅、镉、锰、汞、砷等是经常检测的有害物 质,所检测的生物样品有血、尿、组织及头发等。常用的预处理有稀释法、灰化法、消化法、共沉淀法、离 子交换法和溶剂萃取法。 1.稀释法 直接将血、尿等样品用稀释剂稀释后供测定。其作用一方面是将待测物的浓度稀释到检测线 性范围内,另一方面可减少样品中基体的浓度,以降低测定干扰。常用的稀释剂有去离子水、稀硝酸或含有 Trion-100 的稀硝酸。常用的基体改进剂有硝酸铵、硝酸镍、氯化钯、磷酸氢铵和 EDTA 等。 2.溶剂萃取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稀酸或去离子水将待测元素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如用 1mol/L 盐酸浸泡 组织,可萃取出组织中的个镉、铜、锰、锌等。另一种方法是用金属离子络合,生成络合物,再用有机溶剂 萃取络合物。 3.溶解法 一些固态样品经适当溶剂溶解后可直接进行测定,如毛发、指甲、骨等组织可用氢氧化四甲 基铵(TMAH)乙醇处理 24 小时,可生成一种均匀的 混合液,直接进样测定。 4.干灰化法 对部分不易挥发的金属元素,可将样品放在坩锅内烘干,然后在高温炉内 700-800℃灰化 12h,使有机物完全破坏,样品呈灰白色粉末。 5.湿式消化法 是最常用的处理方法。对于那些基体复杂难以用上述方法处理的样品可用湿式消化法。 酸消化法:用硝酸、硫酸、高氯酸或过氧化氢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作为消化液,利用氧化性破坏样品中的 有机物。碱消化法:用氢氧化钠溶液与样品一起加热,破坏有机物。此法只用于过渡元素、重金属和澜系元 素,不能用于碱性金属。 6.固相萃取法 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样品中的待测物质通过吸附、分配或离子交换等作用,将待测物截留 在柱子上,然后在用少量洗脱剂洗下,从而达到消除样品基体和干扰影响及富集待测物的目的。用于固相萃 取剂的通常为离子交换剂或螯合剂。 7.有机物样品的预处理 常用的有溶剂萃取法、固体萃取法(C18 液相色谱填料、硅胶、硅镁吸附剂、高 分子吸附小球)、蒸馏挥发法、通入惰性气体促使挥发分离、衍生化等。 (1)顶空法 也称气体萃取法,适合于样品中微量的高挥发性待测物的分离。可分为静态和动态顶空法
静态顶空法:将液体或固体样品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样品瓶(顶空瓶)中,保持样品瓶有一半以上的空间,立即盖严,使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挥发至液面上部。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直接进样。动态顶空法:又叫吹扫一捕集法。利用惰性气体将样品中的挥发或半挥发性化合物吹出。待测物浓度较高时,可直接将吹出气进样;待测物浓度较低时,不能直接进样,可将吹出气通过固体吸附一解吸过程,测定解吸气。(2)扩散法取一密闭的专用塑料扩散小盒,在底盒的外层一端加样品,在另一端加释放剂,先不相互混合,内层加吸收液,然后扣上上盖,旋转摇动小盒,使外层液体混合接触,置小盒于30℃扩散数小时,取吸收液分析。此法适合挥发性待测物的分离浓缩。(3)溶剂萃取法此法也用于有机物的分离和浓缩。利用其在有机相和无机相间的不同分配比,将待测物与基体分离。(4)固相微萃取法膜分离技术:根据不同材料的膜对不同化学化学性质的有机分子具有特征的选择分离性质,从而达到萃取分离的目的。膜分离技术适用于挥发性、半挥发性及不挥发性物质的分离和浓缩。常见的膜有聚二甲基硅氧膜、聚四氟乙烯膜、微孔膜和中空纤维膜。柱前衍生化技术:在样品通过色谱柱之前,采用化学衍生反应将样品中难检测的待测物定量地转移成衍生物,通过检测生成衍生物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衍生化有硅烷化化、酯化、酰化和卤化。气相色谱法中的柱前衍生化主要是改善待测物的挥发性:液相色谱法中的柱前衍生化主要是改善待测物的检测力。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是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各种复杂组分的样品中,把所测的组分分离提取出来。超临界流体是存在于温度和压力都超过其临界点的,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非气体非液体状态。8.微波萃取法一般是将样品置于聚四氟乙烯材料杯中,加入萃取溶剂后,置于微波炉中加热萃取。9.水蒸气蒸馏法各种挥发性有机物与水的蒸汽压是所有组分按自己固有分压的总和。因此,在进行水蒸气蒸馏时,挥发性有机物容易随水蒸气一起被带出来,收集馏出液进行分析。此法适合醇、醛、酮、酚等低沸点有机物的分析。四、检测方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不仅要求准确、精密,还要求简单、快速、灵敏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即特异性。1.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应用十分普遍。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既可用于有机物的分析,也可用于无机物的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用于痕量金属的分析。2.色谱法气相色谱和高压液相色谱由于其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使用已日趋广泛。3.其它方法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色-质联机等也用于生物样品的分析。五、注意事项1.分析实验用的计量仪器和器材应采用计量局标定的量具。2.在测定样品前应对方法标准曲线、最低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等进行验证。3.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应寻找原因,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再分析。六、生物材料测定结果的分析(一)有效数字和数据的取舍在记录和整理分析结果时,每个数据只能保留一位可疑数字,也就是说只有末位数是可疑的,而且记录的数据位数,只决定于方法(或仪器)的精确度。可疑数以后的数字可根据“四舍六入五单双法”的原则处理。有效数字的计算是几个数值相加减或相乘时,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最少的一个数为准。在大量的测定中,常有个别数据偏离其他测定值,这种数据称为可疑值(离群值)。在数据处理时需按一定的方法取舍。常用的方法有Q检验法(测定次数n≤10时用)和Grubbs检验法(数据呈正态分布时14
14 静态顶空法:将液体或固体样品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样品瓶(顶空瓶)中,保持样品瓶有一半以上的空 间,立即盖严,使液相中的易挥发组分挥发至液面上部。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直接进样。 动态顶空法:又叫吹扫-捕集法。利用惰性气体将样品中的挥发或半挥发性化合物吹出。待测物浓度较 高时,可直接将吹出气进样;待测物浓度较低时,不能直接进样,可将吹出气通过固体吸附-解吸过程,测 定解吸气。 (2)扩散法 取一密闭的专用塑料扩散小盒,在底盒的外层一端加样品,在另一端加释放剂,先不相互混合,内层 加吸收液,然后扣上上盖,旋转摇动小盒,使外层液体混合接触,置小盒于 30℃扩散数小时,取吸收液分 析。此法适合挥发性待测物的分离浓缩。 (3) 溶剂萃取法 此法也用于有机物的分离和浓缩。利用其在有机相和无机相间的不同分配比,将待测物与基体分离。 (4)固相微萃取法 膜分离技术:根据不同材料的膜对不同化学化学性质的有机分子具有特征的选择分离性质,从而达到 萃取分离的目的。膜分离技术适用于挥发性、半挥发性及不挥发性物质的分离和浓缩。常见的膜有聚二甲 基硅氧膜、聚四氟乙烯膜、微孔膜和中空纤维膜。 柱前衍生化技术:在样品通过色谱柱之前,采用化学衍生反应将样品中难检测的待测物定量地转移成 衍生物,通过检测生成衍生物对待测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的衍生化有硅烷化化、酯化、酰化和卤化。 气相色谱法中的柱前衍生化主要是改善待测物的挥发性;液相色谱法中的柱前衍生化主要是改善待测物的 检测力。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是用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从各种复杂组分的样品中,把所测 的组分分离提取出来。超临界流体是存在于温度和压力都超过其临界点的,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非 气体非液体状态。 8.微波萃取法 一般是将样品置于聚四氟乙烯材料杯中,加入萃取溶剂后,置于微波炉中加热萃取。 9.水蒸气蒸馏法 各种挥发性有机物与水的蒸汽压是所有组分按自己固有分压的总和。因此,在进行水蒸气蒸馏时,挥 发性有机物容易随水蒸气一起被带出来,收集馏出液进行分析。此法适合醇、醛、酮、酚等低沸点有机物 的分析。 四、 检测方法 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不仅要求准确、精密,还要求简单、快速、灵敏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即特异性。 1.光谱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应用十分普遍。紫外/可 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既可用于有机物的分析,也可用于无机物的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 度计用于痕量金属的分析。 2.色谱法 气相色谱和高压液相色谱由于其分离效能高、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使用已日 趋广泛。 3.其它方法 极谱法、溶出伏安法、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色-质联机等也用于生物样品的分 析。 五、 注意事项 1. 分析实验用的计量仪器和器材应采用计量局标定的量具。 2. 在测定样品前应对方法标准曲线、最低检出限、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等进行验证。 3. 检测结果为阴性时,应寻找原因,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再分析。 六、生物材料测定结果的分析 (一)有效数字和数据的取舍 在记录和整理分析结果时,每个数据只能保留一位可疑数字, 也就是说只有末位数是可疑的, 而且记 录的数据位数, 只决定于方法 ( 或仪器 )的精确度。可疑数以后的数字可根据“ 四 舍六入五单双法”的 原则处理。有效数字的计算是几个数值相加减或相乘时, 保留有效数字的位数最少的一个数为准。在大量 的测定中, 常有个别数据偏离其他测定值, 这种数据称为可疑值 ( 离群值 ) 。在数据处理时需按一定的 方法取舍。常用的方法有 Q 检验法 ( 测定次数 n ≤lO 时用 ) 和 Grubbs 检验法 ( 数据呈正态分布时
用)等。(二)“未检出值”的判断与处理“未检出”常常是由于被测定物浓度太低或分析方法不够灵敏时,往往出现一些小于方法检测限的数值,通常称为“未检出”。“未检出”并不等于被测物浓度为零,而是分布在真正的零值到检测下限之间的数值,所以用零来代替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下述两种方法:①将“未检出值”按生物限值的1/10参加统计处理;②将“未检出值”按分析方法检测下限的1/2参加统计处理。(三)实验结果的正确表达在生物监测中用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平均数常用的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当各测量值大小呈正态分布常用算术均数。若测量值呈倍数关系和偏态分布时应用儿何均数。另一种数据且呈偏态分布,但表现为有集中趋势则常用中位数。标准差用作表示结果的精密度,也常用标准差与均值计算出来的相对标准偏差(变异系数)来表达。(四)结果的统计分析根据监测的目的有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当两个均数间、一组成对测定数据间进行比较时,常用的是t检验。制作标准曲线时需用直线回归。表示两个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则用相关系数。随着生物监测的深入研究多因素分析是必须掌握的。七、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一)良好的分析方法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灵敏度、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抗干扰能力等。1.准确度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1)分析标准物质几个平行样,测定值应在证书给出的标准值的范围之内。(2)用接触者样品加标回收率来表示,做高、中、低三种浓度。现场样品浓度与加标的水平要接近。判断标准为回收率大于75%。当均值大于105%时,说明存在系统误差,要找出原因加以解决。(3)同时用本法和另一不同原理的标准方法或经典方法测定高、中、低3种浓度各6个样品,各组相对偏差应小于10%。或经t检验差异元显著性。2.精密度系指同一人用同一方法重复分析同一均匀样品的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取高、中、低三种浓度,每种浓度分析2~3个样品,连续重复6次。变异系数应小于10%。3..检出限即在给定的可信度下,能检出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影响检出限的因素很多,如试剂的杂质、仪器的工作状态、电源稳定性、光源的温度变化和污染等不能控制的因素决定的,故以统计学的方法控制。通常以空白值测定的3倍标准差计算。色谱以3倍噪声水平计算。检出限应小于0.3倍接触生物限值。表示方法为以分析溶液中的分析物的浓度(μg/ml)或分析物的绝对量(μg或ng)表示。并应注明分析时的取样体积或取样量。4.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在规定的体积内,浓度为0.3~3倍生物接触限值的范围内做标准曲线。光度法做5个点,色谱法和原子吸收法做3个点(或按仪器要求)。按回归方程做标准曲线。5.抗干扰能力干扰物来自环境空气中的共存物或样品基体及其他成分,对此两方面的干扰物在实际存在浓度下进行实验,并说明其影响程度:影响大者要改进方法。(二)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分批内质控和批间质控,常用的指标是精密度(即相对标准偏差)。具体做法批内是取一定数量样本测定和计算平行样本的差值及标准差。由手标准差与浓度有关,应分为儿个浓度段(浓度范围应包括方法的全程进行计算。批间是对三个以上的样本(包括低、中、高浓度)连续测定至少6次(天)。为保证监测的连续性批间质控尚可用质控图来表示。同时每批测定中均需带有质控样品。其结果应落在上、下控制限内,说明测定结果在一定的可信水平之内,反之则表明失控,需要找出原因加以纠正。(三)实验室间的分折质量控制是在实验室内质控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保证结果准确可信和可比的重要措施。通过质控样品的分析(分15
15 用 ) 等。 (二)“未检出值”的判断与处理 “未检出”常常是由于被测定物浓度太低或分析方法不够灵敏时, 往往出现一些小于方法检测限的数 值, 通常称为“未检出”。“未检出” 并不等于被测物浓度为零, 而是分布在真正的零值到检测下限之间 的数值, 所以用零来代替显然是不合理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下述两种方法: ①将“未检出值” 按生物限 值的 1/10 参加统计处理; ②将“未检出值” 按分析方法检测下限的 1/2 参加统计处理。 (三)实验结果的正确表达 在生物监测中用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平均数常用的有算术均数、几何均数和中位数。 当各测量 值大小呈正态分布常用算术均数。若测量值呈倍数关系和偏态分布时应用几何均数。 另一种数据且呈偏态 分布, 但表现为有集中趋势则常用中位数。标准差用作表示结果的精密度, 也常用标准差与均值计算出来 的相对标准偏差( 变异系数 ) 来表达。 (四)结果的统计分析 根据监测的目的有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 , 如当两个均数间、一组成对测定数据间进行比较时, 常用 的是t 检验。制作标准曲线时需用直线回归。表示两个变量间直线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则用相关系 数。随着生物监测的深入研究多因素分析是必须掌握的。 七、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 良好的分析方法 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指标有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灵敏度、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抗干扰能力等。 1. 准确度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 (1) 分析标准物质几个平行样, 测定值应在证书给出的标准值的范围之内。 (2) 用接触者样品加标回收率来表示, 做高、中、低三种浓度。现场样品浓度与加标的水平要接近。 判断标准为回收率大于75% 。当均值大于105% 时, 说明存在系统误差, 要找出原因加以解决。 (3) 同时用本法和另一不同原理的标准方法或经典方法测定高、中、低 3 种浓度各 6 个样品, 各组 相对偏差应小于10% 。或经 t 检验差异元显著性。 2. 精密度系指同一人用同一方法重复分析同一均匀样品的结果之间的符合程度。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 围内取高、中、低三种浓度 , 每种浓度分析 2~3 个样品, 连续重复 6 次。变异系数应小于10% 。 3. 检出限即在给定的可信度下, 能检出的最低浓度或最小量。影响检出限的因素很多, 如试剂的杂 质、仪器的工作状态、电源稳定性、光源的温度变化和污染等不能控制的因素决定的, 故以统计学的方法 控制。通常以空白值测定的 3 倍标准差计算。色谱以 3 倍噪声水平计算。检出限应小于 0.3 倍接触生物 限值。表示方法为以分析溶液中的分析物的浓度 ( μg/ml) 或分析物的绝对量 (μg 或 ng) 表示。并应 注明分析时的取样体积或取样量。 4. 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在规定的体积内, 浓度为 0.3~3 倍生物接触限值的范围内做标 准曲线。光 度法做 5 个点, 色谱法和原子吸收法做 3 个点 ( 或按仪器要求 )。按回归方程做标准曲线。 5. 抗干扰能力干扰物来自环境空气中的共存物或样品基体及其他成分,对此两方面的干扰物在实际存 在浓度下进行实验,并说明其影响程度;影响大者要改进方法。 ( 二 )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分批内质控和批间质控,常用的指标是精密度(即相对标准偏差)。具体做法批内是取一定数量样本测定 和计算平行样本的差值及标准差。由于标准差与浓度有关, 应分为几个浓度段(浓度范围应包括方法的全程) 进行计算。批间是对三个以上的样本(包括低、中、高浓度)连续测定至少6 次(天)。为保证监测的连续性, 批间质控尚可用质控图来表示。同时每批测定中均需带有质控样品。其结果应落在上、下控制限内,说明测 定结果在一定的可信水平之内,反之则表明失控,需要找出原因加以纠正。 ( 三 ) 实验室间的分折质量控制 是在实验室内质控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保证结果准确可信和可比的重要措施。通过质控样品的分析 (分
析者不知其浓度)、评价分析工作(分析方法和操作)和分析结果。它可以弥补实验室内本身存在的质量保证工作能力的不足,发现实验室内难以察觉的误差,如标准溶液或量具不准确、蒸馏水或试剂纯度、分析方法和个人技能所造成的系统误差。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工作一般由一个实验室主持进行,通常将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分发给待评价的实验室,将各实验室测定结果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返回16
16 析者不知其浓度)、评价分析工作(分析方法和操作)和分析结果。它可以弥补实验室内本身存在的质量保证 工作能力的不足,发现实验室内难以察觉的误差, 如标准溶液或量具不准确、蒸馏水或试剂纯度、分析方法 和个人技能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工作一般由一个实验室主持进行,通常将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分发给待评价的实验 室,将各实验室测定结果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