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编号:y100103-01授课学期:2013~2014学年秋季学期授课班级:2009级预防1,2沈福海任课教师: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课程编号: y100103-01 授课学期:2013~2014 学年秋季学期 授课班级: 2009 级预防 1,2 任课教师: 沈福海 河北联合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13周,第23讲次摘要第四章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授课题目(章、节)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第三节生物监测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的概念与方法。2.掌握职业环境监测和职业生物监测的概念【重点难点】1.毒物的识别方法。2.职业环境监测的方法。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通过科学方法辨认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基础,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前提是对职业活动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识别。针对危害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为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的目的,首先要通过作业环境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生物监测、职业流行病调查、实验研究及健康危险度评定,充分识别、评价和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质、程度及其作用条件,并对其远期影响的危险度进行估测,提出危险度管理的措施。【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一节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识别和筛选某一具体的职业环境中是否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并搞清其作用特点,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事物内部之间的规律性、相似性、相关性及系统性等基本特征,以系统观点为指导,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发现事物本质、运动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似性,明确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和因果关系,利用事物运动和变化中的惯性,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有害因素识别。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一)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1.临床病例观察
课程名称:《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第 13 周,第 23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 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 第三节 生物监测 本讲目的要求及重点难点: 【目的要求】 1.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的概念与方法。 2.掌握职业环境监测和职业生物监测的概念 【重点难点】 1.毒物的识别方法。 2.职业环境监测的方法。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 业人群健康的影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通过科 学方法辨认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 响的因素或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卫生工作的基础,预防和控制作 业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前提是对职业活动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职业性有 害因素进行识别。针对危害健康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为达到预防、控制和消 除的目的,首先要通过作业环境有害因素进行监测、生物监测、职业流行病调查、 实验研究及健康危险度评定,充分识别、评价和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性质、 程度及其作用条件,并对其远期影响的危险度进行估测,提出危险度管理的措施。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 识别和筛选某一具体的职业环境中是否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并搞清其作用 特点,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事物内部之间的规律性、相似性、相关性及系统性等基 本特征,以系统观点为指导,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发现事物本质、运动 变化规律之间的相似性,明确事物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依存关系和因果 关系,利用事物运动和变化中的惯性,采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有害因素识别。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 (一)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 1.临床病例观察
2.实验研究3.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二)已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1.类比法2.检查表法3.工程分析法4.经验法5.检验、检测法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一)毒物和粉尘的识别1.毒物的识别2.粉尘的识别(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1.噪声和振动的识别2.高温的识别3.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识别(三)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中的因果判断联系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合理性关联的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特异性实验证据第二节职业环境监测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可归纳为(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应深入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拟定监测方案。因为职业有害因素的多样性,确定合适的监测对象对接触评定来说非常重要。因此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如下信息:(1)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2)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
2.实验研究 3.职业流行病学研究 (二)已知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和鉴定方法 1.类比法 2.检查表法 3.工程分析法 4.经验法 5.检验、检测法 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 (一)毒物和粉尘的识别 1.毒物的识别 2.粉尘的识别 (二)物理性有害因素的识别 1.噪声和振动的识别 2.高温的识别 3.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识别 (三)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中的因果判断 联系的时间顺序 关联的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 关联的合理性 关联的一致性 关联的可重复性 关联的特异性 实验证据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 可归纳为(种类的)多样性、(接触的)变动性和间断性。 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定监测方案 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存在特点,应深入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监测对象,拟 定监测方案。因为职业有害因素的多样性,确定合适的监测对象对接触评定来说 非常重要。因此确定监测对象时应考虑如下信息: (1)企业领导、生产工艺(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反映; (2)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应特别注意临床表现与接触有害因素的时间顺
序;(3)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点监测;(4)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一反应(或效应)关系,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及监测记录表(详见实习部分第三章)。3.接触水平的估计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得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但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往往相差几倍或几十倍,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则应该用几何均数表示;有些情况下,出现个别较大值或较小值或一侧无确切值时,可用中位数表示。4.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监测资料应根据劳动卫生标准和法规,参考有关文献,及时整理分析、评价,作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第三节生物监测1.生物监测的定义生物监测(biologicalmonitoring)是指“定期(有计划)的检查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监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全面进行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在这里应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必须定期、系统而连续地进行。其监测内容不仅是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且应包括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毒物进入机体的相对量及其生物效应剂量,并作出评价,为控制和降低人体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2.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1)反应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2)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3)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4)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序; (3)毒理学资料:通过查阅毒理学资料,了解毒性大小、毒作用特点等, 以确定重点监测对象,如危害性较大的农药和某些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应重 点监测; (4)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如调查表明存在接触水平—反应(或效应)关系, 则应着手建立监测体系,拟定监测方案,包括确定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 期及监测记录表(详见实习部分第三章)。 3.接触水平的估计 接触水平的估计,是接触评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多采用区域采样所测得的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平均值及波动范围作为评价指标。平均值的计算和表达随 测定值的分布特征而异。如果测定值得分布较集中,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时,可用算术均数表示;但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测定值往往相差几倍或 几十倍,呈倍数关系或偏态分布,则应该用几何均数表示;有些情况下,出现个 别较大值或较小值或一侧无确切值时,可用中位数表示。 4.作业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 监测资料应根据劳动卫生标准和法规,参考有关文献,及时整理分析、评价,作 为采取控制措施的依据。 第三节 生物监测 1.生物监测的定义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是指“定期(有计划)的检查人体生物材 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标 准)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健康影响”。 生物监测是职业性有害因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监测相辅相承、互 为补充、全面进行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 在这里应强调的是生物监测必须定期、系统而连续地进行。其监测内容不仅 是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且应包括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 平。监测的目的是了解毒物进入机体的相对量及其生物效应剂量,并作出评价, 为控制和降低人体接触水平,为预防职业危害提供依据。 2.生物监测的特点及意义 (1)反应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 (2)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内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 (3)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 (4)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本讲课程的小结】本节主要讲述了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的意义和方法,讲述了职业环境危害因素的特点、监测方案的拟订、监测水平的估计以及生物监测的特点和意义。【本讲课程的作业】1.举例说明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2.职业环境监测的方法3.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本讲课程的小结】 本节主要讲述了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的意义和方法,讲述了职业环境危害因素的 特点、监测方案的拟订、监测水平的估计以及生物监测的特点和意义。 【本讲课程的作业】 1.举例说明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职业环境监测的方法 3.生物标志物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