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论证和概括,说明事实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与已报道的资料进行比较,将调查结果资料提高到理论高度;(7)近期重要的有关参考文献:目的是指出引证资料和论点的出处,为读者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返回7
7 对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解释、论证和概括,说明事实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并与已报道的资 料进行比较,将调查结果资料提高到理论高度;(7)近期重要的有关参考文献:目的是指出引证资料和论 点的出处,为读者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 返回
实验二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目的]1.了解主要生产工艺过程。2.了解存在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及来源。(一)基本生产过程机械制造工业包括各种类型机械和机器的制造,如运输机械、重型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航空航天器械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各种机械制造工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可概括为:铸造→锻造→热处理→机械加工→装配。示意图如下:砂碾料模型制作过筛料混合砂型制作浇铸开箱清砂铸件1:铸造是将熔融的金属浇注到砂型或其他物质制成的模型里以铸成机械零件毛坏。基本工序包括用石英砂、陶土等各种成型原料经碾碎、过筛、混合等过程配制型砂;按要求的铸件形状做出木模或金属模,放人砂箱后,充填型砂捣实,取出模样而制成砂型;制备型芯放到型砂中,以使铸件内部留出空腔;在炉内熔化制型金属,用机械或人工包运至砂型处浇注,浇注后的砂箱经冷却后,用人工和机械方法将铸件由砂型中打出,称为落砂;落砂后把铸件上的砂土与毛刺清除掉,称为清砂。之后还要将铸件进行修整。2.锻造是指将金属链(或块)在热炉内预先加热至8001200℃后,用锻锤或液压机将其锻压成所需的形状。3.热处理是将金属零件在不改变外型的条件下通过退火、洋火和回火等方式,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或性质。如退火可降低硬度,提高机械性能;摔火可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回火可减少脆性,增加金属的弹性。将金属制件置于含有不同化学元素的介质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并保温,使这些介质渗人到金属制件的表面上,使其表面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金属表面上的硬度、耐磨性、抗腐蚀性、耐热性等,称为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渗氮、渗铝、氧化等,4机械加工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车、刨、钻、磨、铣等冷加工。将加工装配后的各种零部件经过安装、焊接、电镀、喷漆和调试等作业装配成产品。(二)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1.生产性粉尘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型砂原料均含有一定游离Si02,型砂配制(碾砂、筛砂、拌砂)、制型、落砂、清砂过程都产生大量粉尘。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对金属零部件磨光和抛光过程可产生金属和矿物性粉尘,装配焊接时可产生电焊粉尘。2.高温、热辐射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的熔炉、干燥炉和熔化的金属时热铸件。锻造车间和热处理车间的加热炉和赤热的金属部件可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并可使车制形成高气温,若防护不佳可引起中暑。3.有害气体和蒸气熔炼金属和浇注过程及锻造车间的加热炉可产生一氧化碳和S02。酚醛树脂或脲醛树脂做型芯粘结剂可产生甲醛和氨,蜡型铸造时也产生大量氨。锌熔炼和铸锭时有锌蒸气逸出,产生氧化锌烟,引起“金属烟尘热”4.噪声、振动砂型捣固机,清砂用风动工具铸造时使用的各种锻锤及机械加工中的磨光和抛光等,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装配车间的铆钉作业也可产生强烈噪声。5.其它焊接时可产生强烈的紫外线。热处理时用高频电炉可产生高频电磁场。铸造和锻造时由于熔融的金属出炉、浇注、落在如以及锻造时铁渣、铁屑飞溅,易引起外伤和烫伤。机械加工车间由于金属屑飞溅,易引起眼、手部外伤。8
8 实验二 机械制造业职业危害调查 [目的] 1.了解主要生产工艺过程。 2.了解存在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及来源。 (一) 基本生产过程 机械制造工业包括各种类型机械和机器的制造,如运输机械、重型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航空 航天器械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各种机械制造工业的基本生产过程可概括为: 铸造→ 锻造→热处理→机械加 工→装配。示意图如下: 1. 铸造 是将熔融的金属浇注到砂型或其他物质制成的模型里以铸成机械零件毛坯。基本工序包括 用石英砂、陶土等各种成型原料经碾碎、过筛、混合等过程配制型砂;按要求的铸件形状做出木模或金属 模, 放人砂箱后, 充填型砂捣实,取出模样而制成砂型;制备型芯放到型砂中,以使铸件内部留出空腔;在 炉内熔化制型金属,用机械或人工包运至砂型处浇注, 浇注后的砂箱经冷却后, 用人工和机械方法将铸件 由砂型中打出,称为落砂;落砂后把铸件上的砂土与毛刺清除掉,称为清砂。之后还要将铸件进行修整。 2. 锻造 是指将金属链(或块) 在热炉内预先加热至 800~1200℃后,用锻锤或液压机将其锻压成所 需的形状。 3. 热处理 是将金属零件在不改变外型的条件下通过退火、洋火和回火等方式 , 改变金属的内部结 构或性质。如退火可降低硬度, 提高机械性能;摔火可提高硬度和耐磨性;回火可减少脆性, 增加金属的 弹性。将金属制件置于含有不同化学元素的介质中加热到一定程度并保温, 使这些介质渗人到金属制件的 表面上, 使其表面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从而改变金属表面上的硬度、耐磨性、抗腐蚀性、耐热性等, 称为 化学热处理。如渗碳、渗氮、渗铝、氧化等。 4. 机械加工 利用各种机床对金属零件进行车、刨、钻、磨、铣等冷加工。将加工装配后的各种零 部件经过安装、焊接、电镀、喷漆和调试等作业装配成产品。 (二) 主要生产性有害因素 1. 生产性粉尘 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型砂原料均含有一定游离 Si02, 型砂配制( 碾砂、 筛砂、拌 砂 ) 、制型、落砂、清砂过程都产生大量粉尘。在机械加工过程中, 对金属零部件磨光和抛光过程可产生 金属和矿物性粉尘, 装配焊接时可产生电焊粉尘。 2. 高温、热辐射 主要发生于铸造车间的熔炉、干燥炉和熔化的金属时热铸件。锻造车间和热处理 车间的加热炉和赤热的金属部件可产生强烈的热辐射, 并可使车制形成高气温,若防护不佳可引起中暑。 3. 有害气体和蒸气 熔炼金属和浇注过程及锻造车间的加热炉可产生一氧化碳和S02 。酚醛树脂或脲 醛树脂做型芯粘结剂可产生甲醛和氨, 蜡型铸造时也产生大量氨。锌熔炼和铸锭时有锌蒸气逸出,产生氧化 锌烟,引起“金属烟尘热” 。 4. 噪声、振动 砂型捣固机, 清砂用风动工具、铸造时使用的各种锻锤及机械加工中的磨光和抛光等, 可产生强烈的噪声和振动。装配车间的铆钉作业也可产生强烈噪声。 5. 其它 焊接时可产生强烈的紫外线。热处理时用高频电炉可产生高频电磁场。铸造和锻造时由于熔 融的金属出炉、浇注、落在如以及锻造时铁渣、铁屑飞溅 , 易引起外伤和烫伤。机械加工车间由于金属屑 飞溅,易引起眼、手部外伤。 模型制作 砂型制作 浇铸 开箱 清砂 碾料 过筛 混合 砂 料 铸件
[要求]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0返回
9 [要求] 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写出调查报告。 返回
实验三空气样品和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第一节生产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监测的意义:、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大多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溢出的废气和烟尘。对于这些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就要进行空气监测,监测目的有五个方面:(一)了解作业场所空气被污染的程度,即现状调查。(二)估计作业人员的接触剂量。(三)调查职业中毒的原因。(四)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与预评价。(五)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依据。二、采集空气样品的基本要求(一)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二)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三)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对米样的要求。(四)空白对照:将空气收集器带至现场,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之外,其它操作相同。(五)在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采样,应使用防爆型采样器。(六)采样过程中应保持流量稳定。长时间采样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采用流量的均值。(七)采样体积应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V。=V,×[293/(273+t)J×(P/101.3)(八)采样时应注意个人的防护。(九)采样时应在专用的记录表上记录采样有关信息。三、监测的类型及采样要求(一)评价监测试用于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因素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及现状评价。1.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二)日常监测1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进行采样连续采样一个工作班。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三)监督监测适用于职业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1.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采样点进行采样。2.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四)事故性监测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为止。四、采样前的准备(一)现场调查为了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必须对工作现场进行调查。必要时,进行预采样。调查内容包括:1.原料便用的原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2.工艺流程:原料的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和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等。3.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量、停留时间、工作方式等。4.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扩散规律、估计浓度等。(其形态可分三类:气体和蒸汽:有毒物质在常温10
10 实验三 空气样品和生物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第一节 生产环境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 一、 监测的意义: 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大多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溢出的废气和烟尘。对于这些危害因素的识别、 评价就要进行空气监测,监测目的有五个方面: (一) 了解作业场所空气被污染的程度,即现状调查。 (二) 估计作业人员的接触剂量。 (三) 调查职业中毒的原因。 (四) 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价与预评价。 (五) 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二、 采集空气样品的基本要求 (一) 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 (二) 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 (三) 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对采样的要求。 (四) 空白对照:将空气收集器带至现场,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之外,其它操作相同。 (五) 在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采样,应使用防爆型采样器。 (六) 采样过程中应保持流量稳定。长时间采样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采用流量的均值。 (七) 采样体积应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 V0=Vt×[293/(273+t)]×(P/101.3) (八) 采样时应注意个人的防护。 (九) 采样时应在专用的记录表上记录采样有关信息。 三、 监测的类型及采样要求 (一) 评价监测 试用于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因素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及现状评价。 1.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 2.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 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连续采样三个工作日。 (二) 日常监测 1.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进行采样连续 采样一个工作班。 2.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 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三) 监督监测 适用于职业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 的监测。 1.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采样点进行采样。 2.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一个工作日内空气中有害 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 (四)事故性监测 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监测至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 最高容许浓度时为止。 四、采样前的准备 (一)现场调查 为了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必须对工作现场进行调查。 必要时,进行预采样。调查内容包括: 1. 原料 使用的原料、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2. 工艺流程:原料的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和方式、加热温度和时间等。 3. 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量、停留时间、工作方式等。 4. 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扩散规律、估计浓度等。(其形态可分三类:气体和蒸汽:有毒物质在常温
下是气体或是易挥发的液体和固体,以分子形态扩散到空气中。气溶胶:有毒物质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烟、尘或雾。蒸汽和气溶胶共存)。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措施及使用情况。(二)采样前的准备选择采样仪器、吸收管、吸收液或滤膜、校准流量、称重等。五、样品的采集(一)采样点选择的原则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2.尽可能靠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但不应影响操作。一般距地面1.5米左右。3.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二)设点数目凡是有待测物质逸散的作业点,按生产工艺过程、不同岗位和工序,分别设点。每个车间有1-3台同类设备,设1个监测点,4-10台设备设2个点,10台以上设3个点。控制室和休息室各设1个点。(三)采样时段、频率、持续时间的选择1.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2.应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个监测点每天采集2次,每次同时采集2个样品(最好使用双采样头)。两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一次应在浓度最高时进行;每次采样持续时间在15分钟左右:;根据监测目的决定采样的频率(年、月、日)。根据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决定采样持续的时间。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C):采集一个工作日即8小时:短时间接触最高容许浓度(STEL):采集15分钟,不足15分钟的按15分钟计算:最高容许浓度(MAC):采集15分钟,不足15分钟的按15分钟计算;(四)方法的选择根据现场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确定合适的采样器及吸收剂或吸附剂,以得到合格的采样效率。常用的采样方法有:1.浓缩法1/液体吸收剂用来采集气态、蒸汽以及某些气溶胶。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吸收管有气泡吸收管和多孔玻砂吸收管。(见实物)2/颗粒状吸附剂硅胶、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见实物)2,集气法将空气收集在一容器内,直接带回实验室分析。采样器有注射器、铝箔袋、球胆和输液袋等。另外还有检气管和试纸。3.滤纸和滤膜对烟和粉尘状固体气溶胶进行采样。(见实物)(五)常用的空气采样仪器(见实物)1.防爆型粉尘采样器2.个体粉尘采样器3.普通粉尘采样器4.大流量粉尘采样器5.自动分级粉尘采样器6.大气采样器7.清静式个体监测器8直读式检测仪有CO、CO2、SO2、甲醛检测仪、可燃气体测爆仪、粉尘测定仪等。六、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计算采样后,被阻留在吸收液或吸附剂中被检物的总量W与空气中被检物浓度C,采样流量R和采样时间t成正比。采样流量R和采样时间t的乘积就是采样体积V,以下列公式表示。由吸收液或吸附剂中被检物质的总量W,计算出空气中被检物的浓度。此浓度是采样时间内的平均浓度。W=CXRXt = CXV(一)最高容许浓度(MAC):C=(c×V)/(FXt)式中:C: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mg/m11
11 下是气体或是易挥发的液体和固体,以分子形态扩散到空气中。气溶胶:有毒物质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 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烟、尘或雾。蒸汽和气溶胶共存)。 5. 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措施及使用情况。 (二)采样前的准备 选择采样仪器、吸收管、吸收液或滤膜、校准流量、称重等。 五 、样品的采集 (一) 采样点选择的原则 1.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 2. 尽可能靠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但不应影响操作。一般距地面 1.5 米左右。 3. 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二)设点数目 凡是有待测物质逸散的作业点,按生产工艺过程、不同岗位和工序,分别设点。每 个车间有 1-3 台同类设备,设 1 个监测点,4-10 台设备设 2 个点,10 台以上设 3 个点。控制室和休息室各 设 1 个点。 (三)采样时段、频率、持续时间的选择 1.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2. 应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每个监测点每天采集 2 次,每次同时采集 2 个样品(最好使用双采 样头)。两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一次应在浓度最高时进行;每次采样持续时间在 15 分钟左右; 根据监测目的决定采样的频率(年、月、日)。根据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决定采样持续的时间。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C):采集一个工作日即 8 小时; 短时间接触最高容许浓度(STEL):采集 15 分钟,不足 15 分钟的按 15 分钟计算; 最高容许浓度(MAC):采集 15 分钟,不足 15 分钟的按 15 分钟计算; (四)方法的选择 根据现场化学物质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确定合适的采样器及吸收剂或吸附剂, 以得到合格的采样效率。常用的采样方法有: 1. 浓缩法 1/ 液体吸收剂 用来采集气态、蒸汽以及某些气溶胶。常用的吸收液有水、水溶液和有机溶剂;吸 收管有气泡吸收管和多孔玻砂吸收管。(见实物) 2 / 颗粒状吸附剂 硅胶、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见实物) 2 . 集气法 将空气收集在一容器内,直接带回实验室分析。采样器有注射器、铝箔袋、球胆和输液 袋等。另外还有检气管和试纸。 3. 滤纸和滤膜 对烟和粉尘状固体气溶胶进行采样。(见实物) (五) 常用的空气采样仪器(见实物) 1. 防爆型粉尘采样器 2. 个体粉尘采样器 3. 普通粉尘采样器 4. 大流量粉尘采样器 5. 自动分级粉尘采样器 6. 大气采样器 7. 静式个体监测器 8 直读式检测仪 有 CO、CO2、SO2、甲醛检测仪、可燃气体测爆仪、粉尘测定仪等。 六、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计算 采样后, 被阻留在吸收液或吸附剂中被检物的总量 W 与空气中被检物浓度 C, 采样流量R 和采样时 间 t 成正比。采样流量 R 和采样时间 t 的乘积就是采样体积V, 以下列公式表示。由吸收液或吸附剂中 被检物质的总量 W, 计算出空气中被检物的浓度。此浓度是采样时间内的平均浓度。 W=C×R×t = C×V (一) 最高容许浓度(MAC):C=(c×V)/(F×t ) 式中:C: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 ,mg/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