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地区 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依托,也是全球化条件下决定 区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构建具有自身 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陕西整体的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 陕战略,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促进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 和深远的意义。 建设陕西区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创新行为主体企业、研究 机构、高等学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以及相应体制和 机制构成的开放网络系统。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进 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具体地讲,区域创新体 系具有创新活动的执行和评估、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信 息资源等)供给和配置、创新制度与创新政策建设、创新基础设 施建设等功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从制度层面上,形成一个 区域中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等创新 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利于知识等创新 资源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循环流转、应用和创造的制度体系,使科 学技术内化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之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 成部分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 机制等多个方面,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点,是国家创新 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延伸,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建 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
1 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地区 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依托,也是全球化条件下决定 区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构建具有自身 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陕西整体的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 陕战略,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促进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 和深远的意义。 一、 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创新行为主体企业、研究 机构、高等学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以及相应体制和 机制构成的开放网络系统。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进 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具体地讲,区域创新体 系具有创新活动的执行和评估、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信 息资源等)供给和配置、创新制度与创新政策建设、创新基础设 施建设等功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从制度层面上,形成一个 区域中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等创新 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利于知识等创新 资源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循环流转、应用和创造的制度体系,使科 学技术内化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之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 成部分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 机制等多个方面,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点,是国家创新 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延伸,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建 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
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 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 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有利于促进高校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合,有效 发挥陕西高教科技资源优势。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 单纯的知识创新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知识创新有效性的关键是要 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是知识创新 的“动力源”,不但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且 能不断地产生知识创新成果。但是高校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差 异,高校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Ⅶ准 其内容多为学科性、专业性成果。企业则主要以技术创新为重点, 科技成果以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其内容为新产品和新 工艺,这种差异性可能会造成高校的知识创新远离企业发展的现 实需要,阻碍高校知识创新的有效性。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一 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方面能促进高校把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 源泉,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进行知识创新,促进高校知识 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能为高校的知识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实 现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联动,经营优势与科技优势的互补,通 过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使科学家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能量得到释放,加速成果转化,加快技术推广 2、有利于解决陕西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中央
2 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 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 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有利于促进高校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合,有效 发挥陕西高教科技资源优势。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 单纯的知识创新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知识创新有效性的关键是要 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是知识创新 的“动力源”,不但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且 能不断地产生知识创新成果。但是高校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差 异,高校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准, 其内容多为学科性、专业性成果。企业则主要以技术创新为重点, 科技成果以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其内容为新产品和新 工艺,这种差异性可能会造成高校的知识创新远离企业发展的现 实需要,阻碍高校知识创新的有效性。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一 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方面能促进高校把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 源泉,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进行知识创新,促进高校知识 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能为高校的知识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实 现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联动,经营优势与科技优势的互补,通 过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使科学家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能量得到释放,加速成果转化,加快技术推广。 2、有利于解决陕西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中央
在陕科技力量进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十几年的科技体制 改革陕西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活力大为增强科技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科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 改变。中央在陕科研院所集中了全省科研院所87.7%的从业人 员,87.58%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 万多人,列全国第二位,而地方属科研院所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则 位居全国24位,在西北列甘肃、新疆之后。中央驻陕单位和军 工科技力量均占到全省总量的70%以上,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 比较密切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基本上是“国家 队”,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少。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 进科技体制创新,有利于系统整合中央在陕科技力量面向地方经 济建设主战场,确定研究开发的方向,加强与地方科技力量的协 作与融合,提高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 为陕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具有生 机活力的陕西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是通过企业主体而展开 的,坚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内 容。陕西高等院校、科硏机构实力较强,研究开发了一大批重大 关键技术,但是由于陕西企业开发、吸纳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转 化为地方经济优势:省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少,技术装备水平 低,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人员不足10%。 2003年工矿企业申请专利775件,仅占全省的227%低于全
3 在陕科技力量进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十几年的科技体制 改革,陕西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活力大为增强,科技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科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 改变。中央在陕科研院所集中了全省科研院所 87.7%的从业人 员,87.58%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 2 万多人,列全国第二位,而地方属科研院所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则 位居全国 24 位,在西北列甘肃、新疆之后。中央驻陕单位和军 工科技力量均占到全省总量的 70%以上,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 比较密切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基本上是“国家 队”,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少。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 进科技体制创新,有利于系统整合中央在陕科技力量面向地方经 济建设主战场,确定研究开发的方向,加强与地方科技力量的协 作与融合,提高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 为陕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具有生 机活力的陕西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是通过企业主体而展开 的,坚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内 容。陕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实力较强,研究开发了一大批重大 关键技术,但是由于陕西企业开发、吸纳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转 化为地方经济优势:省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少,技术装备水平 低,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人员不足 10%。 2003 年工矿企业申请专利 775 件,仅占全省的 22.7%,低于全
国335%的平均水平江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仅为1.03%,低于全国149%的平均水平。一方面,陕西企业 普遍缺乏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面对大量来自 本地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成果,无力转化。在陕西区域创新体系 的建设过程中,推动陕西地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 协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技术储备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既能保持发展后劲,又能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4、有利于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推动“一线两带”建 设取得新突破。近年来,陕西一直把关中作为发展本省高新技术 产业的基地,推动建成了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 2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委 省政府作出了沿宝潼高速公路一线加快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 星火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科技教育资源的聚集效 应,大幅提高关中地区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 发展。当前,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大多数开发区完成了要素聚 集的过程,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 系,使开发区在继续抓好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 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一批 知识技术密集的创新基地造就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 业,健全和完善促使人才、资本和技术有机融合的市场机制,进 步提高创新层次,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无疑对推动开发区在 新的起点上实现“二次创业”,加快“-线两带”建设具有重要
4 国 33.5%的平均水平;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仅为 1.03%,低于全国 1.49%的平均水平。一方面,陕西企业 普遍缺乏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面对大量来自 本地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成果,无力转化。在陕西区域创新体系 的建设过程中,推动陕西地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 协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技术储备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既能保持发展后劲,又能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4、有利于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推动“一线两带”建 设取得新突破。近年来,陕西一直把关中作为发展本省高新技术 产业的基地,推动建成了 4 个国家级开发区、3 个省级开发区、 20 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委、 省政府作出了沿宝潼高速公路一线加快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 星火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科技教育资源的聚集效 应,大幅提高关中地区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 发展。当前,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大多数开发区完成了要素聚 集的过程,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 系,使开发区在继续抓好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 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一批 知识技术密集的创新基地,造就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 业,健全和完善促使人才、资本和技术有机融合的市场机制,进 一步提高创新层次,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无疑对推动开发区在 新的起点上实现“二次创业”,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 二、陕西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情况 建国以来,陕西在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几 次大规模的重点投资和多年支持下形成了较强的布局性科技创 新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是科技人才密度较大。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量居全 国第7位;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居全国第2位。 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9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 员627万多人,占5816%;我省地方属专业技术人员69万人, 占64%;中央部属驻陕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8万多人,占36%。 西安地区是全国少有的科技人员密集区之一。二是人员素质较 高。9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其 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43%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4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56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家193人,省享受政府津贴人员117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 务的人员5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6% 2、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已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陕西科技实力雄厚,是我国航空、航天、兵器、机械、 电子、仪器仪表、农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在空间技术、 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 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有些居全国前列,有些处于国际先进水 平。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中心12个,部门专业 专项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个,科研机构1061个,国家和行业质
5 意义。 二、陕西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情况 建国以来,陕西在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几 次大规模的重点投资和多年支持下,形成了较强的布局性科技创 新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科技人才密度较大。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量居全 国第 7 位;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居全国第 2 位。 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07.9 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 员 62.7 万多人,占 58.16%;我省地方属专业技术人员 69 万人, 占 64%;中央部属驻陕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38 万多人,占 36%。 西安地区是全国少有的科技人员密集区之一。二是人员素质较 高。9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其 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 43%。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43 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356 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家 193 人,省享受政府津贴人员 1177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 务的人员 5.3 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6.6%。 2、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已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陕西科技实力雄厚,是我国航空、航天、兵器、机械、 电子、仪器仪表、农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在空间技术、 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 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有些居全国前列,有些处于国际先进水 平。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个,工程中心 12 个,部门专业 专项和国防重点实验室 72 个,科研机构 1061 个,国家和行业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