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 重庆直辖以来,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有 力地推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据统计,1997年全市民营科技 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仅55亿元。到2002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全 市实现技工贸收入达263亿元,占全市同年GDP的13.35%,全市 工业总产值1162%,全年民营科技企业上缴国家税收14.73亿元, 实现人均技工贸收入23.44万元,人均创税1.31万元;全市民营 科技企业全年产品出口额达2.16亿美元,约占全市当年创汇额的 19.82% (八)技术创新政策法规日臻完善 直辖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重 庆市技术市场条例》、《重庆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 《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重庆市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管 理办法》、《重庆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重庆市科 技成果转化管理决策人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 了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法制框架。 重庆市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增速呈下降趋势。直辖以来,政府 及社会对科技的投入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国的投入增长幅 度比较,我市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用于R&D的支 出占GDP的比重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14位下降用2001
6 1.72%。 (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 重庆直辖以来,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有 力地推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据统计,1997 年全市民营科技 企业技工贸总收入仅 55 亿元。到 2002 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全 市实现技工贸收入达 263 亿元,占全市同年 GDP 的 13.35%,全市 工业总产值 11.62%,全年民营科技企业上缴国家税收 14.73 亿元, 实现人均技工贸收入 23.44 万元,人均创税 1.31 万元;全市民营 科技企业全年产品出口额达 2.16 亿美元,约占全市当年创汇额的 19.82%。 (八)技术创新政策法规日臻完善 直辖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重 庆市技术市场条例》、《重庆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 《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重庆市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管 理办法》、《重庆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重庆市科 技成果转化管理决策人奖励实施办法》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 了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法制框架。 重庆市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增速呈下降趋势。直辖以来,政府 及社会对科技的投入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全国的投入增长幅 度比较,我市的整体科技投入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用于 R&D 的支 出占 GDP 的比重在全国的排位由 2000 年的第 14 位下降用 2001
年的第17位。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在全市科技经费筹集中的比重由 200年的236%(已为当年西部最低)下降为2002年的17.3%。 二是基础研究薄弱,高水平科技成果较少。目前我市仅有10 名两院院士,而同处西部的四川省和陕西省各有两院院士54人和 43人。这种情况表明,我市科技人才资源不强,缺乏高层次的创 新人才和拔尖的学术带头人 三是缺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的公共平台。目前,我市 虽然建立了一些科技服务机构,但由于投入不足,缺乏为中小企 业特别是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平台,如:模具原型开发、软 件开发平台和测试、食品卫生和理化检测、材料分析测试、工业 设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公共技术平台 四是科技管理和资源分散,形不不成合力。许多政府部门都 在抓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由于分工不明确, 导致管理分散。科技投入分散,设备资源分散。 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1)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 足,并继续恶化。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与销售额的比例(下称研销 比)是国内外衡量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通用指标。1999年,我市大 中型工业企业为08%,排在全国第23位,在西部地区12个省市 中排在倒数第4位(西藏、云南、内蒙分列倒数第1、2、3位), 明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比陕西(2.8%)低2个百分点, 比四川低1.1个百分点。2000年,研销比为0.62%,2001年研销 比下降061%(2)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总量偏少。据统计,我市大
7 年的第 17 位。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在全市科技经费筹集中的比重由 2001 年的 23.6%(已为当年西部最低)下降为 2002 年的 17.3%。 二是基础研究薄弱,高水平科技成果较少。目前我市仅有 10 名两院院士,而同处西部的四川省和陕西省各有两院院士 54 人和 43 人。这种情况表明,我市科技人才资源不强,缺乏高层次的创 新人才和拔尖的学术带头人。 三是缺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撑的公共平台。目前,我市 虽然建立了一些科技服务机构,但由于投入不足,缺乏为中小企 业特别是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的公共平台,如:模具原型开发、软 件开发平台和测试、食品卫生和理化检测、材料分析测试、工业 设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等公共技术平台。 四是科技管理和资源分散,形不不成合力。许多政府部门都 在抓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由于分工不明确, 导致管理分散。科技投入分散,设备资源分散。 五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1)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不 足,并继续恶化。企业研究开发投入与销售额的比例(下称研销 比)是国内外衡量新产品开发能力的通用指标。1999 年,我市大 中型工业企业为 0.8%,排在全国第 23 位,在西部地区 12 个省市 中排在倒数第 4 位(西藏、云南、内蒙分列倒数第 1、2、3 位), 明确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比陕西(2.8%)低 2 个百分点, 比四川低 1.1 个百分点。2000 年,研销比为 0.62%,2001 年研销 比下降 0.61%。(2)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总量偏少。据统计,我市大
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为124个,排在全国第 21位,低于四川(第7位)陕西(第13位}(3)企业技术开发 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较低。据统计,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 发人员与从业人员的比重,1999年为4.7%,低于四川(7.2% 陕西(8.7)贵州(54%)甘肃(6.1%)青海(74%)2000 年、2001年有所上升,分别为51%5.3%,但其比例仍明显偏低, 直接影响企业的研究开发。 二、区域创新主要任务 以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为目的,针对重庆市已确定的信息、生 物、环保三大先导产业和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两大优势产业,到 2010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提出 了“突出发展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优势领域,实 施十个战略性技术重点,建设四大园区和七大基地,完善三大创 新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创新体系架构。 (一)进一步凸显三大优势领域 1.以汽车摩托车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领城 集中力量发展以汽车摩托车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优化 产业产品结构,增强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 提高信息化程度,使机电一体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保持 西部领先地位,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明显提升,建设成为我国重 要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 (1)汽车摩托车领域
8 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数为 124 个,排在全国第 21 位,低于四川(第 7 位)、陕西(第 13 位)。(3)企业技术开发 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较低。据统计,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 发人员与从业人员的比重,1999 年为 4.7%,低于四川(7.2%)、 陕西(8.7)、贵州(5.4%)、甘肃(6.1%)、青海(7.4%)。2000 年、2001 年有所上升,分别为 5.1%、5.3%,但其比例仍明显偏低, 直接影响企业的研究开发。 二、区域创新主要任务 以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为目的,针对重庆市已确定的信息、生 物、环保三大先导产业和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两大优势产业,到 2010 年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提出 了“突出发展汽车摩托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优势领域,实 施十个战略性技术重点,建设四大园区和七大基地,完善三大创 新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创新体系架构。 (一)进一步凸显三大优势领域 1.以汽车摩托车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领域 集中力量发展以汽车摩托车为重点的机电一体化产业,优化 产业产品结构,增强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 提高信息化程度,使机电一体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保持 西部领先地位,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明显提升,建设成为我国重 要的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 (1)汽车摩托车领域
按照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的总体要求, 围绕提高汽车摩托车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关键技术 开发及产业化。重点攻克道路模拟实验技术、虚拟样机开发技术 KBE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发动机可变技术、多缸多气门技术 大排量技术、电喷技术及底盘设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高的汽车摩托车新产 品,在环保、节能、安全、乘坐舒适性方面形成技术特色。 加快镁合金、高性能铝合金等新材料在汽车摩托车上的应用, 减轻汽车摩托车的重量,提高汽车摩托车的减震性能、燃油经济 性和环保性;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加快混合动力 电动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及 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天然气汽车产业基地;进一步支 持各种厢式改装车及防弹运钞车、勘察车、照明车、垃圾收运车 等特种车辆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防抱死制动装置(ABS 汽车安全气囊及装置、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电子控制四轮驱动 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汽车车辆诊断系统、汽油及柴油发动 机电控装置、汽车座椅调角器、汽车液力变矩器、汽车空调器产 品、霍尔汽车点火系统、汽车车速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汽车 自动天线、汽车行驶状态记录仪、三元催化器、消声器、增压器 等关键零部件并形成产业。 采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推广 CAD/CAM/CAPP、PDM、CIMS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广泛采用
9 按照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的总体要求, 围绕提高汽车摩托车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关键技术 开发及产业化。重点攻克道路模拟实验技术、虚拟样机开发技术、 KBE 设计与快速制造技术、发动机可变技术、多缸多气门技术、 大排量技术、电喷技术及底盘设计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高的汽车摩托车新产 品,在环保、节能、安全、乘坐舒适性方面形成技术特色。 加快镁合金、高性能铝合金等新材料在汽车摩托车上的应用, 减轻汽车摩托车的重量,提高汽车摩托车的减震性能、燃油经济 性和环保性;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加快混合动力 电动汽车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继续推进天然气汽车推广应用及 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天然气汽车产业基地;进一步支 持各种厢式改装车及防弹运钞车、勘察车、照明车、垃圾收运车 等特种车辆的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防抱死制动装置(ABS)、 汽车安全气囊及装置、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电子控制四轮驱动 装置、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汽车车辆诊断系统、汽油及柴油发动 机电控装置、汽车座椅调角器、汽车液力变矩器、汽车空调器产 品、霍尔汽车点火系统、汽车车速传感器、直流无刷电机、汽车 自动天线、汽车行驶状态记录仪、三元催化器、消声器、增压器 等关键零部件并形成产业。 采 用 先 进 设 计 制 造 技 术 和 在 线 检 测 技 术 , 推 广 CAD/CAM/CAPP、PDM、CIMS 等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广泛采用
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进度,提高生产管理 水平;改进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全面提高 技术性能;开发、普及车用模具制造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加强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汽车摩托车工程技术中心、 模具工程技术中心、RP生产力促进中心、汽车摩托车知识产权信 息中心的功能,建设国家级摩托车检测中心和试车场,为汽车摩 托车行业提供模具开发、专利查询、新产品开发等服务。 (2)机电一体化领域 充分发挥我市机电仪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采 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提升机 械工业水平,开发生产数控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机电 体化产品。重点发展内燃机、环保成套裝备、智能仪器仪表、 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子及通信设备、船舶及配套件七 类产品,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加快培育轨道交通设备、建筑工程 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裝装备、模具六类产品。 2.新材料领城 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以镁、铝合金为代 表的轻合金产业,以天然气乙炔、合成气化工为代表的天然气化 工原材料产业,以玻璃纤维及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代表工程塑料产 业,以贵廉金属复合材料、新型测温材料、耐蚀弹性材料、磁流 变体为代表的仪表功能材料产业,以晶化石(微晶玻璃)及先进 卫生洁具、环保涂料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以碳酸锶深加
10 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技术,加快新产品开发进度,提高生产管理 水平;改进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全面提高 技术性能;开发、普及车用模具制造技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加强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汽车摩托车工程技术中心、 模具工程技术中心、RP 生产力促进中心、汽车摩托车知识产权信 息中心的功能,建设国家级摩托车检测中心和试车场,为汽车摩 托车行业提供模具开发、专利查询、新产品开发等服务。 (2)机电一体化领域 充分发挥我市机电仪方面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产业基础,采 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提升机 械工业水平,开发生产数控化、模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机电 一体化产品。重点发展内燃机、环保成套装备、智能仪器仪表、 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子及通信设备、船舶及配套件七 类产品,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加快培育轨道交通设备、建筑工程 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模具六类产品。 2.新材料领域 以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依托,加快发展以镁、铝合金为代 表的轻合金产业,以天然气乙炔、合成气化工为代表的天然气化 工原材料产业,以玻璃纤维及树脂基复合材料为代表工程塑料产 业,以贵廉金属复合材料、新型测温材料、耐蚀弹性材料、磁流 变体为代表的仪表功能材料产业,以晶化石(微晶玻璃)及先进 卫生洁具、环保涂料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以碳酸锶深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