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控制工程I---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M023204课程名称:污染物控制工程I---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总学分:2总学负荷:64自主学习:32课内总学时数:32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0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大学英语I、I》、《大学物理》、《环境化学基础I、II、II.IV》、《工程基础I、II、II、IV、V、VI》、《环境生物基础I、I、I》《环境分析与评价I》、后续课:《污染物控制工程Ⅱ》、《环境分析与评价II》、《污染物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污染物控制工程I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而物理性污染与控制工程是污染物控制工程I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学生掌握物理性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具备环境工程中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工作能力。2.教学目标及意义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性污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控制原理与技术,掌握噪声、振动、电磁辐射1
1 《污染物控制工程 I-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M023204 课程名称:污染物控制工程 I-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总学分:2 总学负荷:64 自主学习:32 课内总学时数:32 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 0 先修课及后续课 先修课:《大学英语 I、II》、《大学物理》、《环境化学基础 I、II、III、 IV》、《工程基础 I、II、III、IV、V、VI》、《环境生物基础 I、II、III》、 《环境分析与评价 I》、 后续课:《污染物控制工程 II》、《环境分析与评价 II》、《污染物控制 工程课程设计》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污染物控制工程 I 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而物理性污染与控制工程是污染物控制工程 I 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该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学生掌握物理性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具备环 境工程中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工作能力。 2.教学目标及意义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性污染的 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控制原理与技术,掌握噪声、振动、电磁辐射
放射性、热、光等物理因素的基础知识、污染特性、评价方法及标准;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城市噪声与振动、城市噪声评价的方法及其他物理污染的问题能力。以适应今后从事噪声、振动及其他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工作,或为物理性污染控制的研究打下基础,并达到专业培养规定的业务要求。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了解物理环境与环境物理学,掌握物理性污染及其研究内容,并了解环境物理学的学科体系。(2)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掌握噪声污染的社会性、特殊性和危害性;掌握声波的产生,传播,声波的量度,噪声的评价基本知识;掌握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计算方法,降噪、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通过现场实验使学生基本了解声学现象、噪声测量仪器、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3)振动污染及其控制:了解振动与振动污染概念,理解振动的基本物理量、振动的性质、简谐振动系统、波动的产生与传播,掌握环境振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掌握振动控制技术、减振材料与装置及其应用。(4)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了解电磁辐射的物理特性、污染源的分类以及传播途径,理解电场与磁场概念、电磁辐射概念,电磁辐射的量度单位,掌握电磁辐射评价标准及相关计算方法,掌握电磁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基本方法,防治技术及其应用(5)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了解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辐射的生物2
2 放射性、热、光等物理因素的基础知识、污染特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城市噪声与振动、城市噪声评价的方法及其他物理 污染的问题能力。以适应今后从事噪声、振动及其他物理性污染的控 制工作,或为物理性污染控制的研究打下基础,并达到专业培养规定 的业务要求。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1)了解物理环境与环境物理学,掌握物理性污染及其研究内容, 并了解环境物理学的学科体系。 (2)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掌握噪声污染的社会性、特殊性和危害性; 掌握声波的产生,传播,声波的量度,噪声的评价基本知识;掌握吸 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计算方法, 降噪、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通过现场实验使学生 基本了解声学现象、噪声测量仪器、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 (3)振动污染及其控制:了解振动与振动污染概念,理解振动的基 本物理量、振动的性质、简谐振动系统、波动的产生与传播,掌握环 境振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掌握振动控制技术、减振材料与 装置及其应用。 (4)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治:了解电磁辐射的物理特性、污染源的 分类以及传播途径,理解电场与磁场概念、电磁辐射概念,电磁辐射 的量度单位,掌握电磁辐射评价标准及相关计算方法,掌握电磁辐射 防护基本原则、基本方法,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5)放射性污染及其控制:了解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辐射的生物
效应及其危害,理解辐射计量学基本量和基本单位,掌握放射性废物来源和分类,环境放射性防护标准、防护的一般措施,掌握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6)热污染及其控制:了解热污染、热环境概念,理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了解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温室效应的影响,掌握热污染评价与标准、热污染控制技术。(7)光污染及其控制:了解光污染、光环境概念,理解光的基本物理量、电光源基本技术参数,了解光环境评价与技术参数,掌握光污染防治技术。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与振动的基本原理。重点2:环境振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振动控制技术,减振材料与装置及其应用重点3:电磁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基本方法、防治技术及其应用。重点4:放射性废物来源和分类、环境放射性防护标准、防护的一般措施,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重点5:热污染评价与标准,热污染控制技术。重点6:掌握光污染防治技术。难点1:典型设计计算方法、降噪、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难点2:弹性减振、阻尼减振、冲击减振技术。难点3:电磁辐射评价标准及相关计算方法,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技术3
3 效应及其危害,理解辐射计量学基本量和基本单位,掌握放射性废物 来源和分类,环境放射性防护标准、防护的一般措施,掌握放射性废 物处理技术。 (6)热污染及其控制:了解热污染、热环境概念,理解城市热岛效 应的成因、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了解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温室效 应的影响,掌握热污染评价与标准、热污染控制技术。 (7)光污染及其控制:了解光污染、光环境概念,理解光的基本物 理量、电光源基本技术参数,了解光环境评价与技术参数,掌握光污 染防治技术。 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与振动的基本原理。 重点 2:环境振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振动控制技术,减振 材料与装置及其应用。 重点 3:电磁辐射防护基本原则、基本方法、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重点 4:放射性废物来源和分类、环境放射性防护标准、防护的一般 措施,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 重点 5:热污染评价与标准,热污染控制技术。 重点 6:掌握光污染防治技术。 难点 1:典型设计计算方法、降噪、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 术条件。 难点 2:弹性减振、阻尼减振、冲击减振技术。 难点 3:电磁辐射评价标准及相关计算方法,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技术
难点4:放射性固体、放射性废液、放射性废气处理技术。难点5:水体热污染、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综合防治,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难点6:可见光污染防治,红外线、紫外线污染防治。5.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即多媒体教学加板书的教学方式,以扎实的专业知识、生动的语言、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课堂讨论、提问式教学、图片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同时课后学习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辅导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物理性污染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考书:[1]环境噪声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环境噪声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机械振动与噪声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5]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护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6]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其它开课对象:生物系15级环境工程考核方式:试卷、小论文、设计方案、设计图纸、随机抽查、汇报直接问询等,完成6个自主学习项目。4
4 难点 4:放射性固体、放射性废液、放射性废气处理技术。 难点 5:水体热污染、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综合防治,生物能技 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 难点 6:可见光污染防治,红外线、紫外线污染防治。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即多媒体教学加板书的教学方式,以 扎实的专业知识、生动的语言、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课堂 讨论、提问式教学、图片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 同时课后学习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辅导 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物理性污染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参考书:[1] 环境噪声控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 机械振动与噪声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5]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防护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6] 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其它 开课对象:生物系 15 级环境工程 考核方式:试卷、小论文、设计方案、设计图纸、随机抽查、汇报、 直接问询等,完成 6 个自主学习项目
二、正文部分第1章绪论一、教学要求了解物理环境与环境物理学,掌握物理性污染及其研究内容,并了解环境物理学的学科体系。二、教学内容物理环境与环境物理学教学内容要点:物理环境、环境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物理学的学科体系、环境物理学的研究特点物理性污染及其研究内容教学内容要点:物理性污染及其特点和物理性污染的研究内容三、 2 学时第2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一、教学要求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掌握噪声污染的社会性、特殊性和危害性;掌握声波的产生,传播,声波的量度,噪声的评价基本知识;掌握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计算方法,降噪、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通过现场实验使学生基本了解声学现象、噪声测量仪器、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重点: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与振动的基本原理难点:典型设计计算方法、降噪、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5
5 二、正文部分 第 1 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物理环境与环境物理学,掌握物理性污染及其研究内容,并了解 环境物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教学内容 物理环境与环境物理学 教学内容要点:物理环境、环境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环境物理学的 学科体系、环境物理学的研究特点 物理性污染及其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要点:物理性污染及其特点和物理性污染的研究内容 三、2 学时 第 2 章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一、教学要求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掌握噪声污染的社会性、特殊性和危害性;掌握 声波的产生,传播,声波的量度,噪声的评价基本知识;掌握吸声、 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计算方法,降噪、 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通过现场实验使学生基本了 解声学现象、噪声测量仪器、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 重点: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与振动的基本原理。 难点:典型设计计算方法、降噪、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