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M023211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总学分:2.0总学负荷:64自主学习:32课内总学时数:32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0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为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环境学导论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环境类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2、教学目标及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M023211 课程名称:《环境土壤学》 总学分:2.0 总学负荷: 64 自主学习:32 课内总学时数:32 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0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为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环境学导论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环境类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理解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掌 握土壤基本组成、性质与分类,熟悉不同类型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 造成的危害,掌握土壤环境质量调控和改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修复与调控技术。教材由基础篇、原理篇和应用篇三大部分组成,共17章。基础篇包括绪论,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功能,土壤生物及其生态功能,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环境质量,土壤环境污染等环境土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原理篇包括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氟、硒、碘与人体健康,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与危害,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与危害等内容。应用篇包括土壤环境质量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利用,污水灌区土壤修复理论与实践,工矿区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与防治等具体技术和应用案例。4、教学重点、难点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特点难点:土壤污染的防治,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与来源、影响土壤污染物行为的因素。5、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互动式教学为主,借助网络查询增加信息量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环境类学生,增加中
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修复与调控技术。教材由基础 篇、原理篇和应用篇三大部分组成,共 17 章。基础篇包括绪论,土 壤理化性质及其生态功能,土壤生物及其生态功能,土壤的形成与分 类,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污染等环境土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原 理篇包括土壤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氮、磷循环与环境效应, 土壤氟、硒、碘与人体健康,重金属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与危害,有 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与危害等内容。应用篇包括土壤环境质 量评价,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利用, 污水灌区土壤修复理论与实践,工矿区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设施农 业土壤质量退化与防治等具体技术和应用案例。 4、教学重点、难点 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土壤污染源土壤污染特点. 难点: 土壤污染的防治,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与来源、影响土壤污染物 行为的因素。 5、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互动式教学为主,借助 网络查询增加信息量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对环境类学生,增加中
文或英文环境教学观摩片,以强化理解与掌握环境学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作者:张乃明环境土壤学,主编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2)主要参考书目:1、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2.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朱祖祥等编·农业出版社,1996年4.土壤肥料学·陆欣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二、正文部分第一章绪论一、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的概念,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的功能,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与水质、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土壤与作物品质、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
文或英文环境教学观摩片,以强化理解与掌握环境学学科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作者:张乃明 环境土壤学,主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 版社,2013 年. (2)主要参考书目: 1、土壤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年 2. 土壤肥料学通论·沈其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年 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朱祖祥等编·农业出版社,1996 年 4. 土壤肥料学·陆欣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年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的概念,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的功能,土 壤环境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与水质、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土壤与 作物品质、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及环境问题知识要点:环境与环境科学的涵义、环境的组成与结构、环境问题第二节土壤与土壤圈知识要点: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的功能第三节土壤质量及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知识要点:土壤质量的含义与类型(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与水质、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土壤与作物品质、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第四节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知识要点: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相关学科三、本章学时数:6学时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一、教学要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及环境问题 知识要点:环境与环境科学的涵义、环境的组成与结构、环境问题 第二节 土壤与土壤圈 知识要点: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圈的功能 第三节 土壤质量及与环境和人类的关系 知识要点:土壤质量的含义与类型(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与水质、土壤与大气环境质量、土壤 与作物品质、土壤与人体和动物健康。 第四节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知识要点: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相关学科 三、本章学时数:6 学时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 一、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形成因素、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颗粒组成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土壤的形成知识要点:土壤形成因素(母质因素、生物因素、气候因素、地形素、时间因素、人为因素)、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第二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知识要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土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土壤腐殖酸、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与环境意义;土壤生物的类型组成、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及其环境意义;土壤水的形态、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土壤空气的来源、土壤空气的组成与运动、土壤热量(特点及与环境能量交换)、土壤养分(土壤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点及与环境关系)。第三节土壤性质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形成因素、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 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颗粒组成。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 知识要点:土壤形成因素(母质因素、生物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 素、时间因素、人为因素)、主要的成土过程、土壤剖面分化与特征。 第二节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知识要点: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颗粒组成;土壤有机 质的来源、含量及其组成、土壤腐殖酸、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 机质的作用及其生态与环境意义;土壤生物的类型组成、土壤微生物 的根际效应及其环境意义;土壤水的形态、土壤水的能态、土壤水分 含量及其有效性;土壤空气的来源、土壤空气的组成与运动、土壤热 量(特点及与环境能量交换)、土壤养分(土壤大量元素、中量元素 和微量元素特点及与环境关系)。 第三节 土壤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