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模块)编号:M0232课程(模块)名称:污染物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废课程设计)设计周数:16-19周总学分:22总学习负荷:56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任务与目的固废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培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在设计、计算、绘图方面得到锻炼。二、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学生初步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方法、原理以及资源化技术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方法和处理处置技术以及有关的计算、垃圾焚烧炉的有关设计计算等,从而具备一定独立从事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工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工程技术及研究开发工作打下基础。三、课程设计的方式与基本要求方式:完成某垃圾填埋场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基本要求:1、在设计过程中,要发挥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2、本课程设计的重点训练,主要构筑物的设计计算。3、课程设计不要求对设计方案作比较,处理构筑物选型说明按其技术特征加以说明。4、设计计算说明书,内容应完整,简明扼要,文句通顺,字迹端正。设计图纸应按标准绘制,内容完整,主次分明。四、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是反映设计成果的技术文件,课程设计应满足初步设计深度对设计文件的要求。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要求。A、应说明固废填埋处理的工艺过程,说明选择构筑物型式的理由
污染物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模块)编号:M0232 课程(模块)名称:污染物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废课程设计) 设计周数:16-19 周 总学分:2 总学习负荷:56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固废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 的能力,在设计、计算、绘图方面得到锻炼。 二、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 学生初步掌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方法、原理以及资源化技术的基础上, 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进一步加深对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理解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方法和处理处置技 术以及有关的计算、垃圾焚烧炉的有关设计计算等,从而具备一定独立从事固体 废物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工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固体废物处理 与处置方面的工程技术及研究开发工作打下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与基本要求 方式:完成某垃圾填埋场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基本要求: 1、在设计过程中,要发挥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 2、本课程设计的重点训练,主要构筑物的设计计算。 3、课程设计不要求对设计方案作比较,处理构筑物选型说明按其技术特征 加以说明。 4、设计计算说明书,内容应完整,简明扼要,文句通顺,字迹端正。设计 图纸应按标准绘制,内容完整,主次分明。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设计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是反映设计成果的技术文件,课程设计应满足 初步设计深度对设计文件的要求。 1、设计计算说明书 (一)要求。 A、 应说明固废填埋处理的工艺过程,说明选择构筑物型式的理由
B、应说明构筑物设计参数,并列出数值。C、应计算主要构筑物或设施的主要工艺尺寸,应列出所采用全部计算公式和采用的计算数据。应附相应计算草图。D、应说明采用的辅助设备的型式的主要参数。E、应结合填埋场总体布置原则与实际过程需要,说明填埋工艺平面布置和高程布置的合理性,并附平面和高程布置草图。F、设计计算说明书应有封页和目录。G、说明书针对计算和说明,内容应完整、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文句通顺。(二)内容。设计说明书内容如下所列:1.概况1.1城市概况1.2自然条件2.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及处理现状3.场址概况3.1填埋场类型3.2填埋场规模3.3场址确定4.总图布置4.1设计内容4.2设计原则4.3厂区布置方案5.卫生填埋库区工程5.1填埋场库容设计5.2防渗工程5.3渗滤液收集5.4填埋气体导排5.5终场覆盖设计6.渗滤液处理工程6.1渗滤液计算及成分
B、 应说明构筑物设计参数,并列出数值。 C、 应计算主要构筑物或设施的主要工艺尺寸,应列出所采用全部计算公式 和采用的计算数据。应附相应计算草图。 D、 应说明采用的辅助设备的型式的主要参数。 E、应结合填埋场总体布置原则与实际过程需要,说明填埋工艺平面布置和 高程布置的合理性,并附平面和高程布置草图。 F、 设计计算说明书应有封页和目录。 G、 说明书针对计算和说明,内容应完整、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文句通顺。 (二)内容。 设计说明书内容如下所列: 1. 概况 1.1 城市概况 1.2 自然条件 2.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及处理现状 3.场址概况 3.1 填埋场类型 3.2 填埋场规模 3.3 场址确定 4.总图布置 4.1 设计内容 4.2 设计原则 4.3 厂区布置方案 5.卫生填埋库区工程 5.1填埋场库容设计 5.2 防渗工程 5.3 渗滤液收集 5.4 填埋气体导排 5.5 终场覆盖设计 6.渗滤液处理工程 6.1 渗滤液计算及成分
6.2渗滤液处理工艺选择6.3构筑物计算7.环境保护与监测7.1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物分析7.2环境监测8.总结9.参考文献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分为6-8人/组。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中表现及设计成果综合评定,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不及格者允许重作。六、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及参考资料1:《生活垃圾填理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一2008);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一2004);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一2007);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CJJ112一2007);5.《生活垃圾填理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一2005);6.《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3一2003);7.《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一2002);8.《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3037一1995);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一2002);1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一1996);七、课程设计报告要求1、设计说明书不少于15页;2、相关设计图若干(主体构筑物图、平面布置图、主要设备构造图等)。执笔人:卫新来系主任审核签名:教研室:环境工程教研室
6.2 渗滤液处理工艺选择 6.3 构筑物计算 7.环境保护与监测 7.1 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物分析 7.2 环境监测 8.总结 9.参考文献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分为6-8人/组。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设计中表现及设计成果综合评定, 分优秀、 良好、 中 等、及格、不及格五级,不及格者允许重作。 六、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及参考资料 1.《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2008); 2.《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113—2007); 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范》(CJJ112—2007); 5.《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 6.《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3—2003); 7.《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要求》(GB/T18772—2002); 8.《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CJ/T3037—1995); 9.《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0.《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七、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设计说明书 不少于15页; 2、相关设计图若干 (主体构筑物图、平面布置图、主要设备构造图等) 。 教研室:环境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卫新来 系主任审核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