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 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A。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 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 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 统文化的手段。 8.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9,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 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 “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 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 化快餐”。 答案:C。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C.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 统文化。 D.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A。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 C 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 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 是说转化传 统文化的手段。 8. 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 A.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 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 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 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答案:D。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9,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 A 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 极大。 B. 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 “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 一定的责任。 D. 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 化快餐”。 答案:C。ABD 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0.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 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 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 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 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答案:B。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原文说“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 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原文说“通过‘七夕 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 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 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①,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 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 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
A.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 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 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 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 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按古 代的原有模式来做。 答案:B。A 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C 原文说“当下 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 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D 原文说“通过‘七夕’ 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 文化的必要途径。”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 金圣叹先生传 【清】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 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①,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 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宏亮,顾盼伟然。凡一切 经史子集、笺疏训诂,与夫释道内外诸典,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之所记载,无不供其齿颊
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 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日:“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 仍归我,孑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 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 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 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 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14),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 至十万馀言。其馀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 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 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 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 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 称焉
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 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斫山固侠者流,一日以千金与先生,曰:“君以此权子母②,母后 仍归我,子则为君助灯火,可乎?”先生应诺,甫越月,已挥霍殆尽,乃语斫山曰:“此物在 君家,适增守财奴名,吾已为君遣之矣。”斫山一笑置之。 鼎革后③,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 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 为圣叹④。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 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14),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 至十万馀言。其馀评论尚多,兹行世者,独《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 杂评》诸刻本。 传先生解杜诗时,自言有人从梦中语云:“诸诗皆可说,惟不可说《古诗十九首》。”先 生遂以为戒。后因醉纵谈《青青河畔草》一章,未几,遂罹惨祸。临刑叹曰:“砍头最是苦事, 不意于无意中得之。”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 称焉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干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 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 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 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 不伟耶⑥!予过昊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 ①排:批驳 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 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 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 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 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 ⑥顾:岂,难道。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B.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顾:考虑
曲江廖燕曰:予读先生所评诸书,领异标新,迥出意表,觉千百年来,至此始开生面。呜 呼!何其贤哉!虽罹惨祸,而非其罪,君子伤之。而说者谓文章妙秘,即天地妙秘,一旦发泄 无馀,不无犯鬼神所忌,则先生之祸,其亦有以致之欤!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⑤,使天下后 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又乌可少乎哉!其祸虽冤屈一时,而功实开拓万世,顾 不伟耶⑥!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注释】 ①排:批驳。 ②权子母:古谓国家铸钱,以重币为母,轻币为子,权衡其轻重铸之,以利通行。(参看《国语·周 语下》)后世遂称借贷生息为“权子母”,“子”为利息,“母”为本金。 ③鼎革:指明清易代。 ④“《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 “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⑤金针:比喻作诗文秘法。元好问《论诗》其三:“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后以 教人作诗文方法为“金针度人”。度,授与。 ⑥顾:岂,难道。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示:给……看。 B. 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顾:考虑
C.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善:友好,亲善 D.吾已为君遣之矣遣:派遣。 答案:D。打发掉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太后盛气而揖之 B先生则抚掌自豪/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予其为点之流亚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至今学者称焉/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C前句其为揣测副词,大概,后其为祈使副词,一定。A代词,指人B副词,就D代 词,他们。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 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 《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 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
C. 生平与王斫山交最善. 善:友好,亲善。 D. 吾已为君遣.之矣 遣:派遣。 答案:D。打发掉。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辄起而排之. /太后盛气而揖之. B.先生则.抚掌自豪 /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C.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至今学者称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答案:C 前句其为揣测副词,大概,后其为祈使副词,一定。A 代词,指人 B 副词,就 D 代 词,他们。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金圣叹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的一组是 ①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之 ②稿本自携自阅,秘不示人 ③声音宏亮,顾盼伟然 ④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 ⑤座下缁白四众,顶礼膜拜,叹未曾有 ⑥甫越月,已挥霍殆尽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B。②说非常珍视自己的评书稿本;⑤说听课的人对他的崇拜。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 金圣叹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他非常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 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 B 金圣叹所作的评论并不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的著述多到十万多字,但是只有《西厢》、 《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几种是有价值的。 C.王斫山拿一千两银子给金圣叹,可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就被他挥霍一空了。王斫山竟没当回 事。足见王斫山为人侠义,也可看出金圣叹为人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