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学时分配】9课时(其中3学时为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以图片、录像资料增强教学的形 象性和直观性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 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 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既有社 会主义的因素,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 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1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 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 【学时分配】9 课时(其中 3 学时为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以图片、录像资料增强教学的形 象性和直观性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 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1949 年成立的新中国是一个新 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具有双重性,既有社 会主义的因素,也有资本主义的因素。同时,又具有过渡性,是一个资本主义因 素不断缩小,不断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 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 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 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 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 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 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墓本的阶级力量:工 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 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 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 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 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 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 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 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 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新民主主 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 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 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 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 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争和
2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 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 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 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 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 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 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和主要矛盾。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 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墓本的阶级力量:工 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 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 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 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 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 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 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 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 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 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在我国新民主主 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 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 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 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 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矛盾的斗争和
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 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 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 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主要是: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 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 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度奠定 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己 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 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 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年9月,毛泽 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 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 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3 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 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 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 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 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49 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 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从 1949 年至 1952 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 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这主要是: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 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 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等,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度奠定 了基础。 经过三年的努力,到 1952 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 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原来 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 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1952 年 9 月,毛泽 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 10 年到 15 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 10 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 年 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 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 12 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 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 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 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 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改 造,逐渐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 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 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 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他们 还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 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 的方式来变革所有制问题,并认为如果能够用赎买的方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 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但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革命的重任:民主革命的终结,就 是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坚决斗争的开始,两者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前 一个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个革命,后一个革命可以继续解决前一个革命的问题和 巩固前一个革命的事业;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 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
4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 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 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 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 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 一。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社会,需要经历一个从无产阶级夺权到利用国家政权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改 造,逐渐消灭私有制、确立公有制并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渡时期,这是一切走向 共产主义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资本主义 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 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他们 还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直接序幕,无产阶级要不停顿地把 民主革命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还曾设想用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 的方式来变革所有制问题,并认为如果能够用赎买的方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 便宜不过了。” 列宁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不但应当以独立姿态参加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且要自觉担负起领导这一革命的重任;民主革命的终结,就 是为社会主义革命而坚决斗争的开始,两者之间“并没有隔着一道万里长城”;前 一个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个革命,后一个革命可以继续解决前一个革命的问题和 巩固前一个革命的事业;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可以不经过资 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
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 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 抗方式,使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 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 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 且是可能的。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要从根本 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 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 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 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 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 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 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 设的需要。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 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 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 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 J
5 义”。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 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由于后来俄国资产阶级选择了国内战争的反 抗方式,使列宁的设想未能实现。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上述理论指 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 立地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 且是可能的。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要从根本 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 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 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 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资本主义道路, 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 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充分利用原有工业潜力和进行新的工业建设的 同时,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因为随着大规 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 设的需要。一方面,就当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 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 过相当大的发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 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