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16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 页,第Ⅱ卷9至10页,共150分 考生注意: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 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 姓名是否一致。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 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 熏衣与被,以取芳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不过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 而非创立新制。到两宋,香事兴盛发达。元代出现线香,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 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 中土香事发展演变,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香料的变化,二是香具的变化。影响香 具变化的因素也大致有两项:其一与香料相关,其一与用途相关。后者便是因供养器具 与日常生活用器之别而有了香炉的式样和风格之别,或者说俗与雅之别。设于寺院为公 众所用者,自然不以雅为标准;设于桌案为士人所用者,自求古朴典雅。两宋,香炉传 统式样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 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 诗意化推向极致。宋代土人之焚香,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 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 宋代土人视焚香为日常,从水沉香的使用可知当时用香的大概情况。南北朝时期沉 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 霍香、郁金、麝香为多。宋人重沉香,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香也是核心。调和众香 制作香饼,从两宋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而宋人艳称的“龙 涎香品″也是以水沉香为本,杂以脑麝香花而制成的合香。为宋人所喜者又有“蒸沉 即用蒸馏香水的方法薰制水沉香,调配出个性化的香气。类似的办法宋人发明了不少 语文试题1页(共10页)
语文试题 1页(共 10 页) 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2016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8 页,第 II 卷 9 至 10 页,共 150 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 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 姓名是否一致。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 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 熏衣与被,以取芳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不过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 而非创立新制。到两宋,香事兴盛发达。元代出现线香,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 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 中土香事发展演变,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香料的变化,二是香具的变化。影响香 具变化的因素也大致有两项:其一与香料相关,其一与用途相关。后者便是因供养器具 与日常生活用器之别而有了香炉的式样和风格之别,或者说俗与雅之别。设于寺院为公 众所用者,自然不以雅为标准;设于桌案为士人所用者,自求古朴典雅。两宋,香炉传 统式样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 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 诗意化推向极致。宋代士人之焚香,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 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 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从水沉香的使用可知当时用香的大概情况。南北朝时期沉 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 霍香、郁金、麝香为多。宋人重沉香,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香也是核心。调和众香 制作香饼,从两宋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而宋人艳称的“龙 涎香品”也是以水沉香为本,杂以脑麝香花而制成的合香。为宋人所喜者又有“蒸沉”, 即用蒸馏香水的方法薰制水沉香,调配出个性化的香气。类似的办法宋人发明了不少
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合香之法,两宋已经完全本土化。本草学的发展此际达到一个高 潮,园艺学的发达也可谓空前。牡丹、梅、菊等各有专谱,“更将花谱通香谱”乃是必 然,成为宋代合香的重要特色之一。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 合香,不过寻常所用毕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 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土人力求保持的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 往来递送的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富 贵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的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器的 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近年出现了“香文化”热,面对久违的香 事,我们应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了解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 (摘编自扬之水《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土久远的香事有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也有实 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 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霍 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 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 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 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 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 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 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 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D.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的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 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成体系,而是被吸收 同化,融入到中土传统的香事习俗中 B.宋代合香技术在原料使用以及制作方法上比前代更具多样性,调和众香的基本 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 C.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在人们平常用香中居多,在大众化佛事活动中更是广泛 使用,但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 D.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宋代香事的清韵,但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成分,这种清 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 语文试题2页(共10页)
语文试题 2页(共 10 页) 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合香之法,两宋已经完全本土化。本草学的发展此际达到一个高 潮,园艺学的发达也可谓空前。牡丹、梅、菊等各有专谱,“更将花谱通香谱”乃是必 然,成为宋代合香的重要特色之一。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 合香,不过寻常所用毕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 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的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 往来递送的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清趣。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富 贵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的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器的 应用蔚然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近年出现了“香文化”热,面对久违的香 事,我们应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了解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 (摘编自扬之水《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土久远的香事有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也有实 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 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霍 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 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 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 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 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 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 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 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D.明清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的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 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成体系,而是被吸收 同化,融入到中土传统的香事习俗中。 B.宋代合香技术在原料使用以及制作方法上比前代更具多样性,调和众香的基本 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 C.元代出现线香之后,线香在人们平常用香中居多,在大众化佛事活动中更是广泛 使用,但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 D.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宋代香事的清韵,但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成分,这种清 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土。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 入内寝,事母尽孝。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 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 之旧令输粟边褰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睃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 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十四年督催漕运,道 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 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予以有生 之乐,鼓其耕种之心。帝即命议行。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 都给事中。时大凊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 因是返柩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 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请以 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 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土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 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懋第衰絰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 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 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遺。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 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 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 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节选自《 史·左懋第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Δ.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 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 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 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 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语文试题3页(共10页)
语文试题 3页(共 10 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 入内寝,事母尽孝。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 陈 四 弊 谓 民 困 兵 弱 臣 工 委 顿 国 计 虚 耗 也 又 陈 贵 粟 之 策 令 天 下 赎 罪 者 尽 输 粟 盐 策 复 开 中 之 旧 令 输 粟 边 塞 充 军 食 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 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十四年督催漕运..,道 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 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予以有生 之乐,鼓其耕种之心。帝即命议行。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 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 因是返柩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卿马 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请以 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 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 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懋第衰絰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 ...。请祭 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 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 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 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 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 史·左懋第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疏陈四弊 / 谓民困兵弱 / 臣工委顿 / 国计虚耗也 / 又陈贵粟之策令 / 天下 赎罪者尽输粟 / 盐策复开中之旧 / 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 B.疏陈四弊 / 谓民困 / 兵弱 / 臣工委顿 / 国计虚耗也 / 又陈贵粟之策令 / 天下赎罪者尽输粟 / 盐策复开中之旧 / 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 C.疏陈四弊 / 谓民困 / 兵弱 / 臣工委顿 / 国计虚耗也 / 又陈贵粟之策 / 令 天下赎罪者尽输粟 / 盐策复开中之旧 / 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 D.疏陈四弊 / 谓民困兵弱 / 臣工委顿 / 国计虚耗也 / 又陈贵粟之策 / 令天下 赎罪者尽输粟 / 盐策复开中之旧 / 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有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 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B.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他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 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 ℃.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堂弟左懋泰降淸之后,曾经前来探望,左懋第大 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 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苏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Φ。缥缈真奇观。北望平原,落日山衔 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 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8.词的上片“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词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6分) 9.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 的论说的句子是“ (2)李白《蜀道难》中用“ 这两句,写出了山路极其 曲折、迂回的情形。 (3)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范仲淹表达自己思念故乡,但因战争没 有取胜而不能返回的句子是“ 语文试题4页(共10页)
语文试题 4页(共 10 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有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 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B.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他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 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 C.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前来探望,左懋第大 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 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2)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点绛唇 再和送钱公永 苏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 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 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8.词的上片“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词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6 分) 9.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 的论说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用“ , ”这两句,写出了山路极其 曲折、迂回的情形。 (3)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范仲淹表达自己思念故乡,但因战争没 有取胜而不能返回的句子是“ ,
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新年康乃馨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 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来,站在她面前拔打电话,然后付费,她 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17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自从 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守到什么时候 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早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 中不时升起的礼花。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 有点儿儡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 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拔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 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 市场卖菜。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 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忐翻旧了卖不岀去。杂志 看起来很新,可哪—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 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可她不能,后面毎隔半小时就有 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 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那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 子慢慢地晃动着。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 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 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电话里,妈妈说 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你好,打一个电话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 小伙子。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向家 里赶。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着看她:“冷吗? 语文试题5页(共10页)
语文试题 5页(共 10 页) 准考证号 姓名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 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 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新年康乃馨 金光 说实在话,这样的天气她坐在这儿很委屈。可委屈有什么用啊,生活就是这样艰辛, 只有这样坐着,每天看着一个个人从车站走出来,站在她面前拨打电话,然后付费,她 才能有收入。 她只有 17 岁,这个年龄应该上高中。可不行,她得坐守这个讨厌的电话亭。自从 她爸爸出了车祸,她守在这儿已经三年多了。她想,她还得继续守下去。守到什么时候, 鬼知道。 现在是除夕夜,远处早已有爆竹在响了,透过铁皮房的窗口往外望去,能看到天空 中不时升起的礼花。铁皮房里冷极了,她冻得瑟瑟发抖,不停地两手搓着,哈着气温暖 有点儿僵硬的双手,但这几乎没什么作用。 她的世界就是这两个平方米,一天到晚看着人来人往,每张面孔她都陌生,偶尔会 有一个人在她面前停留一下,拿起放在窗口的电话拨打,然后问多少钱,她就看看计价 器上显示的时间,说出准确的价格。对面的人匆匆付账,没有人多看她一眼。 母亲下岗了,弟弟要上学。母亲就把她爸爸生前经营的电话亭交给了她,自己到菜 市场卖菜。在这儿,没有人肯向她说一句多余的话。她还兼营着一些畅销杂志,没事的 时候总爱低着头翻看。她从来都是轻轻地仔细翻动着,怕把杂志翻旧了卖不出去。杂志 看起来很新,可哪一个角落都有她的目光。但这会儿和往常可不一样,她异常孤单,听 着远处不时响起的爆竹声,她多想锁了铁皮房回家啊。可她不能,后面每隔半小时就有 一趟向东或向西的火车经过,说不定会有一些下车的人要来打电话,她得这样待着,直 到最后一趟车驶过。 一对恋人从她面前走过,那女的一袭长发,紧紧地依偎在男的胸前,留下长长的影 子慢慢地晃动着。她起先看的是那对恋人,等他们从她的窗口走过,她便盯着那影子看, 直到影子完全从她的视线里消失。她又转回目光,搓着手,看远处不时升腾的礼花。 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电话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声音:“朋友们,再 过五分钟,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期待这一美好的时刻吧!”电话里,妈妈说 的什么她一点儿也没听到。 “你好,打一个电话好吗?”突然,一张微笑的脸出现在窗口,是一个穿着大衣的 小伙子。她一愣神,立刻笑着点了点头。她想,今天是除夕夜,很多人从外地匆匆向家 里赶。她故意把脸侧向一边,不去听他的声音。 电话很快打完了,小伙子放下电话,依然微笑着看她:“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