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共150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 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宋代,决定文人一生前途的科举考试,其内容自真宗以后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 儒学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 “宋学”侧重于儒家学说的新建,不仅力求突破前代儒家们寻章摘句的学风,向义理的 纵深处进行探索,而且怀有经世致用的要求。具体而言,“宋学”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 道两家摄取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所以也可把它称为“新儒学”,它与汉唐儒 家们时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有着本质不同。 两宋出现的“宋学”自然有着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根源。但出现以后它便时 两宋文化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宋学”的核心是“新儒学”。儒学复兴表现为“崇儒” 和“释孺”。崇孺,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基,文人学士当然也以儒学为正学:释儒,是 指以儒学为本,特别是那经世致用的原则,然后再援佛道两家入儒,尤其偏重于义理和心性 修养方面。这种思想上的新气象,必然也带来文化观念的新变化 “宋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宋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 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时“天理”的自觉意识。这就 是说,宋人重于把价值的终极基础从宇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转向存在自我之中的 完整和协调的过程。说句通俗话,宋人似乎在告诫自己:“要学会自己做主。” 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文人可以断言,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正
2016 年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 l 至 8 页,第Ⅱ卷 9 至 10 页, 共 15O 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 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宋代,决定文人一生前途的科举考试,其内容自真宗以后集中于儒学,立论必须依据 儒学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 “宋学”侧重于儒家学说的新建,不仅力求突破前代儒家们寻章摘句的学风,向义理的 纵深处进行探索,而且怀有经世致用的要求。具体而言,“宋学”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 道两家摄取偏重于义理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所以也可把它称为“新儒学”,它与汉唐儒 家们时经书的注释繁琐章句之学有着本质不同。 两宋出现的“宋学”自然有着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根源。但出现以后它便时 两宋文化观念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宋学”的核心是“新儒学”。儒学复兴表现为“崇儒” 和“释孺”。崇孺,即以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基,文人学士当然也以儒学为正学;释儒,是 指以儒学为本,特别是那经世致用的原则,然后再援佛道两家入儒,尤其偏重于义理和心性 修养方面。这种思想上的新气象,必然也带来文化观念的新变化。 “宋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宋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 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时“天理”的自觉意识。这就 是说,宋人重于把价值的终极基础从宇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转向存在自我之中的 完整和协调的过程。说句通俗话,宋人似乎在告诫自己:“要学会自己做主。” 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文人可以断言,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正
像有的学者所论述的:“它以此创造了一种纽带,来联系社会和政治以及作为社会基础的自 我赓续的地方精英和自我限制、不积极有为的政府。”这一现象也便导致了宋代文化重心与 政治重心的分离。 “宋学”在两宋的突出地位,自然难以抹杀它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文化观反映在 艺术上便是人文精神的张扬。首先明显重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宋代艺术重视主体精神的 表现,虽然这种主体精神还有着许多因素的限制,但相比较于前代确实有着较大程度的拓展 同时,艺术功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此前艺术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政治价值上,具有“宣 教”之功。宋代也崇尚艺术的“宣教”功用,但这种功用又结合了艺术的形象化语汇(如“心 念”)来获得。进一步,宋代画学注意到画有着“心印”的功用,黄山谷说得很清楚:“余 谓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追求“得妙于心”的艺术,宋代出现了寄情山水、长于抒 情的文人画萌芽 我们在谈论“宋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似乎关注更多的是士大夫文人。其实,在宋代, 艺术既是士人们的行为,更是世俗化、倾向酒楼茶肆等普通文人、画院画家的一种行为,某 种意义上讲,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后者而非前者。 画院画家深受“宋学”影响,自徽宗朝设立“画学”以来,开始时自身修养普遍重视 起来,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也为儒家之学,这是“宋学”复兴儒家的直接影响。另外在画风 上,北宋开始重视荒寒萧硫境界的表现,水墨山水画畅行,花鸟重境界,重幽情逸趣,多画 败荷雪雁,枯搓寒禽,远离尘俗,表现出“宋学”的文化辐射。到了南宋,更加追求“形” 之外的“理”,从重“形似”到重“意趣”。 1.下列关于“宋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学”突破前代儒学们寻章摘句的学风,本质上不同于汉唐儒学们对经书的注释 繁琐章句之学。 B.“宋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是因为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义理 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 C.两宋出现的“宋学”与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息息相关,出现以后它又直接 反作用于两宋文化观念 D.“宋学”思想上的新气象表现为“崇儒”和“释儒”。即以儒学思想作为立国之 基,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重义理和心性修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心念”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导致了
像有的学者所论述的:“它以此创造了一种纽带,来联系社会和政治以及作为社会基础的自 我赓续的地方精英和自我限制、不积极有为的政府。”这一现象也便导致了宋代文化重心与 政治重心的分离。 “宋学”在两宋的突出地位,自然难以抹杀它对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一文化观反映在 艺术上便是人文精神的张扬。首先明显重艺术家主体精神的表现。宋代艺术重视主体精神的 表现,虽然这种主体精神还有着许多因素的限制,但相比较于前代确实有着较大程度的拓展 同时,艺术功用得到进一步拓展此前艺术的功用主要体现在它的社会政治价值上,具有“宣 教”之功。宋代也崇尚艺术的“宣教”功用,但这种功用又结合了艺术的形象化语汇(如“心 念”)来获得。进一步,宋代画学注意到画有着“心印”的功用,黄山谷说得很清楚:“余 谓臻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追求“得妙于心”的艺术,宋代出现了寄情山水、长于抒 情的文人画萌芽。 我们在谈论“宋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似乎关注更多的是士大夫文人。其实,在宋代, 艺术既是士人们的行为,更是世俗化、倾向酒楼茶肆等普通文人、画院画家的一种行为,某 种意义上讲,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后者而非前者。 画院画家深受“宋学”影响,自徽宗朝设立“画学”以来,开始时自身修养普遍 重视 起来,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也为儒家之学,这是“宋学”复兴儒家的直接影响。另外在画风 上,北宋开始重视荒寒萧硫境界的表现,水墨山水画畅行,花鸟重境界,重幽情逸趣,多画 败荷雪雁,枯搓寒禽,远离尘俗,表现出“宋学”的文化辐射。到了南宋,更加追求“形” 之外的“理”,从重“形似”到重“意趣”。 1.下列关于“宋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学”突破前代儒学们寻章摘句的学风,本质上不同于汉唐儒学们对经书的注释 繁琐章句之学。 B. “宋学”被称为“新儒学”,主要是因为立足于传统儒学,又从佛道两家摄取义理 和心性修养等方面因素。 C.两宋出现的“宋学”与它多方面的政治、思想与文化息息相关,出现以后它又直接 反作用于两宋文化观念。 D. “宋学”思想上的新气象表现为“崇儒”和“释儒”。即以儒学思想作为立国之 基,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重义理和心性修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心念”这种文化观反映在制度上,便使学者能够独立于政权来悟“道”,导致了
宋代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宋人注重存在自我之中的完整和协调的过程,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体精神,不断拓 展艺术功用。 C.“新儒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对宋代艺术影响深远.艺术 家的人文精神得到张扬 D.“宋学”复兴儒学的直接影响,就在于画院画家开始对自身修养普遍重视起来,而 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则是儒家之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宋代自真宗后,科举考试立论必须依据儒学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 文人学士不以儒学为正学则不能入闺科考。 B.“宋学”高度强调人对纲常伦理“天理”的自觉意识,强调自我的协调,从而否定 了字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 C.宋代艺术创作主体是世俗化、倾向酒楼茶肆等普通文人和画院画家,我们在谈论“宋 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不应过多关注士人们 D.宋代追求“得妙于心”的艺术,辐射到北宋画风上是重视表现荒寒萧疏境界,因此 弱柳幽雀也应该常常入画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举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稍迁大名知府。 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 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暇即角射,箭衔花,五十步外,发必中。六 年,山西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象升击却之。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 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 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象升以是有能兵名。八年,汝、洛告 警,贼部众三十余万,连营百里,势甚盛。先是.大帅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败走 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慷慨洒泣,激以忠义。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 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九年正月,大会诸将于凤阳。象升乃上言曰:“贼横而后调兵,贼 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 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又言:“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
宋代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B.宋人注重存在自我之中的完整和协调的过程,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体精神,不断拓 展艺术功用。 C. “新儒学”要求文人自觉地让“心念”成为文化基础,对宋代艺术影响深远.艺术 家的人文精神得到张扬。 D. “宋学”复兴儒学的直接影响,就在于画院画家开始对自身修养普遍重视起来,而 他们加强学习的内容则是儒家之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自真宗后,科举考试立论必须依据儒学经典,诸子书不合儒学的都不许采用, 文人学士不以儒学为正学则不能入闺科考。 B.“宋学”高度强调人对纲常伦理“天理”的自觉意识,强调自我的协调,从而否定 了字宙的外在、可见及形式上的理。 C.宋代艺术创作主体是世俗化、倾向酒楼茶肆等普通文人和画院画家,我们在谈论“宋 学”对艺术的影响时不应过多关注士人们。 D.宋代追求“得妙于心”的艺术,辐射到北宋画风上是重视表现荒寒萧疏境界,因此 弱柳幽雀也应该常常入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举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稍迁大名知府。 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 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暇即角射,箭衔花,五十步外,发必中。六 年,山西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象升击却之。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 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 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象升以是有能兵名。八年,汝、洛告 警,贼部众三十余万,连营百里,势甚盛。先是.大帅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败走。 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慷慨洒泣,激以忠义。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 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九年正月,大会诸将于凤阳。象升乃上言曰:“贼横而后调兵,贼 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 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又言:“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
重任,毋得一有贼势即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言皆切中机宜。大清兵 南下,三路出师。十二月十一日,象升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 柱帅右。遂战。夜半,驚篥声四起。旦日,骑教万环之三匝。象升魔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疼 未砲尽矢奇息头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士人史四三刃遂仆象升死时,年三十九。死后朝 廷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踢祭葬,世荫锦衣千户。福王时,追谧忠烈,建祠奉祀。(节选 自《明史·卢象升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 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B.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 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C.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 /人身中四矢共刃/遂仆 D.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 /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朝廷各部司的副职长官。正职长官为郎中。 B.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一一丑时,相当于凌晨3~5时 C.“畿辅”,畿,京辅:辅,三辅。畿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封疆”,原指分封疆土、明清时,封疆大吏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象升为官勤勉.夙夜不懈地勤于政事,日夜操劳,遇有要紧事,常在天亮之前披 衣而起,决不懈怠 B.卢象升作战勇猛,临危不惧。他被贼寇追逼到山崖边.额头中箭后,他毫不畏惧, 反而更加勇武地作战 C.卢象升与将士通忧共患,同甘共苦。他的部队绝了粮饷,他也不喝一口水浆,因此 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 D.卢象升颇有远见,常一言中的。他提出朝廷作战应未雨绸缪、抚臣守疆要勇于担当 的建议都切中时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重任,毋得一有贼势即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言皆切中机宜。大清兵 南下,三路出师。十二月十一日,象升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 柱帅右。遂战。夜半,觱篥声四起。旦日,骑教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 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象升死时,年三十九。死后朝 廷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踢祭葬,世荫锦衣千户。福王时,追谧忠烈,建祠奉祀。(节选 自《明史·卢象升传》,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 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B.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 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C.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 /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 /人身中四矢共刃/遂仆 D.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 /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员外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朝廷各部司的副职长官。正职长官为郎中。 B.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丑时,相当于凌晨 3~5 时。 C. “畿辅”,畿,京辅;辅,三辅。畿辅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 “封疆”,原指分封疆土、明清时,封疆大吏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卢象升为官勤勉.夙夜不懈地勤于政事,日夜操劳,遇有要紧事,常在天亮之前披 衣而起,决不懈怠。 B.卢象升作战勇猛,临危不惧。他被贼寇追逼到山崖边.额头中箭后,他毫不畏惧, 反而更加勇武地作战。 C.卢象升与将士通忧共患,同甘共苦。他的部队绝了粮饷,他也不喝一口水浆,因此 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 D.卢象升颇有远见,常一言中的。他提出朝廷作战应未雨绸缪、抚臣守疆要勇于担当 的建议都切中时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慷慨洒泣,激以忠义 (2)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一9题 梦寻梅 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宋代诗人,屡遭贬谪,一生坎坷。②貂:汉代的官饰。③玉华:唐代的宫 殿名 8.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谈谈诗人是如何表现梅的?(5分) 9.诗的颈联和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相比,二者的情感有 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以“ ”两句极写秦人视六国宝物如土 石,突出表现秦王朝的纷奢。 (2)《论语》“ 两句,指出人们要善于借助他人言行修养自身, 反思自我。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两句极写刘裕为恢 复中原而大举北伐时的威猛声势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1)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慷慨洒泣,激以忠义。 (2)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 一 9 题 梦寻梅 方岳①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 ①方岳,宋代诗人,屡遭贬谪,一生坎坷。②貂:汉代的官饰。③玉华:唐代的宫 殿名。 8.请从描写手法角度谈谈诗人是如何表现梅的?(5 分) 9.诗的颈联和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句相比,二者的情感有 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l)《阿房宫赋》中,杜牧以“ , ”两句极写秦人视六国宝物如土 石,突出表现秦王朝的纷奢。 (2) 《论语》“ , ”两句,指出人们要善于借助他人言行修养自身, 反思自我。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两句极写刘裕为恢 复中原而大举北伐时的威猛声势。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 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