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酸碱平衡(8h) (Acid-Base Equilibria 。5.1酸碱质子理论 ○5.2水的解离平衡与溶液的pH标度 ○5.3酸碱的相对强弱 ○5.4酸碱溶液中各有关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 ○5.5酸碱平衡的移动 ○5.6酸碱滴定分析 ○本章作业
5.1 酸碱质子理论 5.2 水的解离平衡与溶液的pH标度 5.3 酸碱的相对强弱 5.4 酸碱溶液中各有关离子平衡浓度的计算 5.5 酸碱平衡的移动 5.6 酸碱滴定分析 第5章 酸碱平衡(8h) (Acid-Base Equilibria ) 本章作业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表象认识 >酸碱电离理论 >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
2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 表象认识 ➢ 酸碱电离理论 ➢ 酸碱质子理论 ➢ 酸碱电子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对酸碱的认识:大致有200多年的历史,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象认识 >在氧元素发现以前,认为酸是有酸味的物质,碱是能抵消酸味 的物质; >1774年氧元素发现后,认为凡是酸组成中都含有氧(当时人们遇 到的还都是含氧酸); >19世纪初,相继发现了盐酸、氢氟酸、氢氰酸等,分析发现组成 中并不含氧,却都含有氢,所以认为凡是酸组成中都含有氢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3 对酸碱的认识:大致有200多年的历史,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表象认识 ➢ 在氧元素发现以前,认为酸是有酸味的物质,碱是能抵消酸味 的物质; ➢1774年氧元素发现后,认为凡是酸组成中都含有氧(当时人们遇 到的还都是含氧酸); ➢19世纪初,相继发现了盐酸、氢氟酸、氢氰酸等,分析发现组成 中并不含氧,却都含有氢,所以认为凡是酸组成中都含有氢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第二阶段—酸碱电离理论 19世纪后期形成 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在 水溶液中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什的化合物称为碱:酸碱的电 离理论也称为Arrhenius酸碱理论 H是酸的特征; OH是碱的特征 酸碱反应的实质:H++OH三H,O H20可以电离出H+和OH,但电离度很小,且 [H+]=[OH】所以H2O既不是酸又不是碱
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在 水溶液中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酸碱的电 离理论也称为Arrhenius酸碱理论 H+是酸的特征; OH-是碱的特征 H2O可以电离出H+和 OH-,但电离度很小,且 [H+ ]=[OH- ] 所以H2O既不是酸又不是碱 酸碱反应的实质:H+ + OH- H2O 4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第二阶段—— 酸碱电离理论 19世纪后期形成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电离理论从物质的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并且应 用化学平衡原理找到了衡量酸碱强弱的定量标度(电离常 数)→对酸碱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一次飞跃 电离理论的局限性:只限于水溶液中 事实:越来越多的反应在非水溶液中进行,许多不含H 及OⅢ的物质也表现出了酸碱性,如CO2等;另外,NH 不能电离出O什,但它显碱性
5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事实:越来越多的反应在非水溶液中进行,许多不含H+ 及OH-的物质也表现出了酸碱性,如CO3 2-等;另外,NH3 不能电离出OH-,但它显碱性 电离理论的局限性: 只限于水溶液中 电离理论从物质的化学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并且应 用化学平衡原理找到了衡量酸碱强弱的定量标度(电离常 数)→对酸碱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一次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