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第三阶段—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B中nsted(丹麦化学家)和Lowry(英国化学家)分别提出 了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一称为B中nsted-Lowry质子理论。 认为: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proton donor)称为酸, 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proton acceptor)称为碱 如:NH3+H=NH4+,NH→碱 大大拓宽了酸碱的范围,更突破了水溶液的局限性 但这一理论只限于质子的放出与接受,所以必须与氢有关 这就不能解释:不含氢的一类化合物的反应问题
第三阶段——酸碱质子理论 1923年Bфnsted(丹麦化学家)和Lowry(英国化学家)分别提出 了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称为Bфnsted- Lowry质子理论。 认为: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proton donor)称为酸, 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proton acceptor)称为碱 但这一理论只限于质子的放出与接受, 所以必须与氢有关 这就不能解释:不含氢的一类化合物的反应问题 大大拓宽了酸碱的范围,更突破了水溶液的局限性 如:NH3+H+ NH4 + , NH3→碱 6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酸碱电子理论简介 1923年Lewis提出了更广泛意义的酸碱理论 酸碱电子理论(又称 Lewis酸碱理论)。 这一理论是与酸碱质子理论同期发展起来的 认为: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酸,凡是 可以给出对子对物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碱 一酸又称为电子对接受体,碱又称为电子对给予体 酸碱反应的实质:配位键的形成一形成酸碱配合物(又叫加合物) 例如:H++:OH→:OH HCI+:NR3→R,N:Ht+CI BF3+:F→F3B:F Cu2++4[:NH3]-[Cu(NH3)4]2
酸碱电子理论简介 认为:凡是可以接受电子对的物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酸,凡是 可以给出对子对物质(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碱 7 例如: H+ + :OH- → H:OH HCl + : NR3 → R3N:H++ClBF3+:F-→ [F3B:F]- Cu2++ 4[:NH3 ] → [Cu(NH3 )4 ] 2+ 酸碱反应的实质:配位键的形成——形成酸碱配合物(又叫加合物) ——酸又称为电子对接受体,碱又称为电子对给予体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1923年Lewis 提出了更广泛意义的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又称 Lewis 酸碱理论)。 这一理论是与酸碱质子理论同期发展起来的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酸碱电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摆脱了体系必须具有某一离子或 元素,也不受溶剂的限制,而是立足于物质的普遍组成,以 电子的给予和接受来说明酸碱的反应,更能体现物质的本质 属性。较前面的理论更为全面和广泛—广义酸碱理论 但该理论对酸碱的定义过于笼统,不易掌握酸碱的特征。 目前多用于催化剂研究中 除此之外,还有酸碱溶剂理论、02理论等等
8 但该理论对酸碱的定义过于笼统,不易掌握酸碱的特征。 目前多用于催化剂研究中 酸碱电子理论对酸碱的定义摆脱了体系必须具有某一离子或 元素,也不受溶剂的限制,而是立足于物质的普遍组成,以 电子的给予和接受来说明酸碱的反应,更能体现物质的本质 属性。较前面的理论更为全面和广泛——广义酸碱理论 酸碱理论发展简介 除此之外,还有酸碱溶剂理论、O2-理论等等
5.1酸减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 1.定义 酸(acid: 任何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分子或离子)(proton donor) 碱base: 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proton acceptor) 两性物质(ampholyte): 即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1. 定义 酸(acid): 任何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分子或离子)(proton donor) 碱(base): 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或离子)(proton acceptor) 两性物质(ampholyte): 即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5.1 酸碱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
5.1酸碱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 酸一H++碱 HAc- H+Ac H2PO-H*+HPO2 HPO子一+PO NH [CH.N 二 H+NH H+CHNH2 [Fe(H,OJ一H+Fe(oHHO] Fe(OH(HO月2+一f+[Fe(OH(H,O)]
+ - HAc H +Ac - + - + 2 H2PO4 H HPO4 - + - + 3 4 2 HPO4 H PO + + + NH4 H NH3 [ ] [ ] + + + + 2 2 5 3 Fe(H2O)6 H Fe(OH)(H O) 酸 H+ +碱 ] [ ] + + + + 2 2 4 2 [Fe(OH)(H2O)5 H Fe(OH) (H O) 3 3 3 2 ] + + [CH NH H + CH NH 5.1 酸碱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